標籤:

想要100分就別要求孩子考100分

  假如家長要求什麼孩子就能實現什麼,那麼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會成績優異、習慣良好、多才多藝、品貌出眾——那樣的話做家長真是件輕鬆愜意的事。

  可上帝似乎有一種不公,「分數越要越少」這個現象很殘酷但確實存在。一些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上費盡心血,孩子卻成績差、習慣壞;另一些家長看起來做得輕輕鬆鬆,孩子在學習上卻又自覺成績又好。這讓許多對自己孩子失望的家長感嘆自己「命不好」。其實這些「命不好」的家長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那就是改變不正確的成績觀。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習上,成功動機過強或過弱都不好,一是對學習不利;二是對保持不利。庸俗目標只能給孩子帶來庸俗的刺激,不會產生良好的內在動力。從上小學就追求分數,會使孩子形成畸形學習動機,變得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學習興趣,影響考試成績。就像一個跳高運動員,如果在訓練中或賽場上他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助跑、起跳、躍過橫杆,而總是考慮場上觀眾如何看他,如何評價他,他跳過去了會得到怎樣的獎賞,跳不過去會如何難堪。這種想法會讓他顧慮重重,甚至裝腔作勢,那麼他在賽場上將不會取得好成績。

  「分數」和「成績」其實並不完全對等,分數可以反映成績,但分數不等於成績。如果家長從孩子一上學就只是著眼於每次考試得了多少分,而沒有培養起孩子對學習本身的興趣,那麼「優秀成績」註定只是一時的夢幻彩虹,讓那些沒有遠見、沒有踏實心地的家長最終失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感到很奇怪:我的孩子在小學時很優秀,經常考九十多分或100分,為什麼上了中學就不想學也不會學了?出現這種情況,原因當然有很多種,但這之中一定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因為從小養成的不良學習動機,其結果一是敗壞了學習胃口,二是動機的低下束縛限制了他們的視野和能力,使他們發展的空間越來越狹窄了。

  家長引導孩子面對知識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試分數,孩子在學習上的潛力才會慢慢噴發出來。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後的喜悅。

  哲學家弗洛姆認為,現代生活最突出的一個心理特徵是,許多為實現目的而採取的手段及活動,已越來越篡奪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卻成為模糊的、非真實的存在……我們已陷落在手段之網中,經常忘記了我們的目的。

  我女兒圓圓上小學時,學校對成績評定不打分數,只打「優」「良」「及格」「不及格」,85分以上就是優。她成績一直不錯,都打了「優」,但在我的印象中,幾乎每次卷子上都有些錯,也就是說她基本上沒得過100分。我不願強化考試的重要,所以對她大大小小的考試並不直接過問,只在暗中關注她的學習情況,經常和她聊聊學校里的事,也和老師們溝通一下。

  老師經常讓家長在發下來的卷子上簽字,我和先生絕不因為孩子分數的高低興奮或失望。考得很好,孩子高興,我們也正常表達高興;考不好,孩子可能會有些沮喪,我們就告訴她:沒考好,正好可以發現自己哪些地方學得不夠好,要是老師出的卷子恰好都是你會的,雖然得了高分但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那不也很遺憾嘛。這樣說能引導她踏實下來,把注意力放到學習上。

  同時我也注意激勵孩子,因為她畢竟是孩子,需要一些淺顯的成就感。例如,一張數學卷子,她考了85分,經由她自己修改後,又有9分的題做對了,但還有一道6分的小題沒改對,我會很愉快地在她改正的題上打上對勾,然後用鉛筆在原分數旁邊寫上「94」,告訴她現在的成績已變成94分,而不是85分了。那道6分小題她可能會馬上再改正,也可能需要再想想或第二天請教老師,或需要媽媽和爸爸給她講一講。總之不論什麼時候改正了,我就會把那個94分擦去,寫上100分。即使卷子已經讓老師重新收走了,我也會給她一個口頭一百分,對她說「昨天你還有一道題不會做,是94分呢,今天就都會了,變成了100分!」

  任何考試卷,只要修改,成績肯定會高於原來的。這樣,孩子就發現了過程與結果的關聯性。圓圓認識到,只要去解決一個錯題,就能得到更好的成績;如果把錯題一直追究下去,每次考試的最終成績都會是100分。這不但讓孩子知道學習要一點一滴地認真對待,最重要的是她會因此覺得,得不得100分主動權在自己手裡,而不是像前面那個哭泣的小男孩一樣,以押寶的心態求100分。

  不在教育上虔誠思考,不去用心理解孩子,只在分數上步步緊逼的家長,最後多半會淪為節節敗退的家長。

  有一位家長,他的生意做得很好,賺了不少錢,但他的兒子一直令他頭疼。這個孩子現在已經初三了,特別不愛學習。他現在擔心兒子連高中都考不上,更不用說上什麼重點學校了。他在一個場合聽我提到「分數越要求越少」的觀點時,有些不以為然地說:「我看你說得不對,孩子學習好不好還是在於他自己,我對兒子多用心,對他的要求也不高,從來沒要求他考100分,他也沒學好。」

  這個家長的情況我比較了解,他做生意很精明,但在教育孩子方面總是怎麼笨怎麼來。他孩子剛上小學一、二年級時,每逢期中、期末考試,他就給兒子請來各科家庭教師,從考試前一個月給孩子補課。他對兒子說:「爸爸不怕花錢,只要你能考出好成績就行。」

  他的孩子在小學低年級時,成績還能保持中等偏上,他為了鼓勵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就總是說:「班裡誰的家長捨得花這麼多錢請家教,你應該進前十名啊。」可他的孩子不但沒有進前十名,反而開始往後退。假如兒子考了第二十二名,他就會拿著孩子的考試成績,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爸爸為你的學習花了那麼多錢,你怎麼也該考進前二十名啊。」幾年下來,他現在對兒子說的話已變成:「你哪怕考個及格也行啊!」他為了兒子的學習,除了請家教,還經常在考試前給學校老師送禮,回來對兒子說:「你爸賺的錢,都給了老師了,你不好好學習能對得起誰?」

  這位精明的生意人,以為他的商業法則可以處處靈驗,花錢就可取得「鬼推磨」的效果。他不斷地把學習目標定位在「考試」上,使孩子目光短淺,不斷地關注「名次」來擾亂孩子的學習動機,不斷地製造孩子的內疚感,使孩子在心態上變得虛浮,不斷地用錢來輕薄知識,讓孩子學會庸俗思維。一個在學習上目光短淺、沒有良好動機、心態虛浮、思維庸俗的孩子,他的成績怎麼可能不一路下滑?

  哪個家長不希望孩子考100分呢?包括我自己,也很在意孩子的成績。正因為我特別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績,我才絕不向她要分數。任何單純要分數的行為都是淺薄的,都是破壞性的。我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智慧性,就是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鑽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興趣,有效的學習方法,平和的學習心態,持之以恆的毅力等等——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績,才是在各種考試中勝出的決定性條件。最重要的一場考試——高考(課程)中的好成績,也只能從這裡出現。

  兒童天生就懂得自尊自愛,「爭強好勝」其實是一種天性。孩子入學後,即使家長不說什麼,他們都會產生對分數的追求,對名次的渴望。面對卷子,他們每個人都會盡全力表現出最好的自己,絕沒有一個孩子明明會做,卻故意做錯,故意讓自己拿不好的成績。

  家長要建立這樣一種信心:不提分數或名次要求,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從家長的態度中知道,學習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和別人比,而是為了自己學會。他不對分數斤斤計較,才會最終獲得好成績。

  這是個奇怪的定律——想要「100分」,就別要求孩子考100分——聽起來像個悖論,但它真正成立。

  更多小升初、中考、高考、孩子學習及教育內容,請您搜索微信公眾號「學學幫」或微信號「xuexuebangchina」添加關注。


推薦閱讀:

孩子老吵著要看動畫片腫么辦?一招讓孩子從電視迷變為小書蟲!
孩子打小有這幾種特徵,家長需注意糾正,不然他長大會脾氣暴躁
梁老師專欄|你對孩子的是愛還是溺愛?很多人第一條就中了!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女孩子不著急結婚了?
八張圖告訴你,生長在什麼樣的家庭孩子會更幸福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