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始祖黃帝正妃西陵嫘祖
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期,漫長的遠古歷史,主要是靠神話傳說流傳下來的。神話雖由人們的幻想所構成,但並非毫無根據,而是有現實生活做基礎的,有些內容真實地反映了一部分原始社會的歷史。
華夏始祖 我國傳說中的「三皇」(伏羲、女媧、神農),反映的就是氏族公社時代。氏族起初按照母系血緣組合,叫做母系氏族,是以女性為主的母權制社會。後來逐漸變成按照父系血緣組合,叫做父系氏族,至此進入以男性為主的父權制社會。氏族公社不斷擴大或合併,逐漸地形成部落,幾個部落又聯合起來,成為部落聯盟(部族)。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中國古代各個部落的始祖都是女性,早期的許多代酋長或首領也都是女性。那時「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女媧造人」的神話傳說就足以說明這一點。母系氏族社會是女性佔優勢的天下,婦女在生產、生活方面有巨大的貢獻。她們發明了農業、家畜的飼養、火、制陶、紡織等等,即使那種要付出強勞動的狩獵活動,最初婦女也處於重要地位。後來男性取代女性,在社會上佔有主導地位,「民始知有父子之親」。直到進入階級社會後,帝王都由男人擔任,女性下降為妾媵奴婢的地位,因此歷史學家們就把上古部落的首領都附會成男人了。
大概到了傳說中的「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時代,氏族公社已進入了後期。這一階段,人們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得到改善,由採集漁獵走向漁耕,由愚昧野蠻過渡到文明,人類的進步比以前快多了。那時的社會沒有階級,生產資料公有,人人勞動,沒有剝削,儒家經典著作中曾稱讚是理想的「大同」時代。
三皇五帝是傳說中的傑出領袖人物,其中炎帝和黃帝被後世譽為華夏始祖。直至今日,我們中華兒女都自認為炎黃子孫。
傳說炎帝就是神農氏,勇嘗百草,教民農耕,是遠古時代貢獻最大的一個領袖。傳說炎帝和黃帝是同母異父的兄弟,也有說姬姓黃帝部落與姜姓炎帝部落世代通婚的。傳說炎帝和黃帝各自領導一個較為強大的部落,後來合併成部落聯盟,由黃帝擔任首領,炎帝擔任副首領,這個黃炎部族或炎黃部落就是中華民族最早的雛形。黃帝領導人們改變了游牧生活,建造房屋,馴養家畜,種植五穀,製作舟車,還創造了文字,發明了樂器等。從許多傳說看來,在黃帝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過文明的生活,進入了新石器的盛期。所以古代的歷史學家把黃帝說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能幹的首領,是中華民族(主要是漢族)的始祖。後人們也一直把黃帝當作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我們中國人的共同祖先。
傳說黃帝生長在姬水,居住在軒轅,就以姬為姓、軒轅為號。他的妻子名叫嫘祖,是「西陵之女」,也是個聰明能幹的人。傳說那時人們還不知道蠶的用處,只有野生的蠶。嫘祖是第一個了解蠶的人。她看到人們冬天披獸衣,夏天把樹葉串起來圍在腰上,就發明了養蠶繅絲,把絲織成綢子,還染成各種顏色,用來做衣服穿。後世感謝嫘祖的這個重大發明,就尊稱她是「先蠶」(蠶神)。據《禹貢》記載,九州大地,就有兗、青、徐、揚、豫、荊六州養蠶繅絲。凡養蠶者,無不敬奉嫘祖。
「西陵之女」出自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傳說嫘祖與黃帝結合,為一統華夏大業而日夜操勞,她在伴隨黃帝南巡時,病逝途中,葬在南嶽衡山。黃帝敕封她為「祖神」,也就是保佑旅途平安的道神。據《大戴禮記》和《史記》載,夏、商、周三世帝王,春秋十二諸侯以及戰國七雄的祖先,均屬黃帝與嫘祖的血系,跟他們一脈相承。因此,黃帝與嫘祖同為「人文初祖」,黃帝猶如中華民族之父,嫘祖猶如中華民族之母。
西陵嫘祖 嫘祖既是傳說人物,也是先蠶祖神,「半人半神」。她的逐漸形成,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是既為世代口耳相傳,又有文人粘合加工而共同創作出來的。人類歷史自父系氏族進入封建社會後,由於「男尊女卑」等原因,嫘祖的身世少人問津。後有研究者,亦是眾說紛紜,說法不一。而今,不少學者研究證實:嫘祖是西陵之女,也就是宜昌姑娘。
天鍾神秀在西陵。這個西陵,就是三峽中的「西陵」。燕山運動中,長江之水切穿黃陵背斜而形成西陵,為長江三峽中最長最美的第一峽,素有「西陵奇」、「西陵險」之稱。一代文宗歐陽修貶謫夷陵縣令時曾賦詩云:「西陵山水天下佳」。西陵山水是畫的長廊,又是神話傳說的長廊。
西陵峽因西陵山而得名。西陵山系大巴山余脈。神農氏采嘗百草的地方就是毗鄰西陵峽的神農頂,位於現神農架林區,是大巴山主峰。傳說神農氏那個時代,人口已經比較多了,黃河、長江流域有許許多多的氏族和部落。西陵峽一帶自不例外,有個「西陵」氏族或部落,說來並非空穴來風。現代科學告訴我們,西陵峽中的黃陵廟一帶是三峽區域最早出現的一方陸地。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孕育出嫘祖這樣才貌俱佳的偉大母親,說來也有理由去相信。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峽江深山密林中住著一個雷氏家族,有位姑娘長得如花似玉,因為頭髮像螺一般高高盤旋聳起,族人都昵稱她螺姑。螺姑口齒伶俐,嗓音甜潤,有百靈鳥的美稱;雙手靈巧,善於養蠶、繅絲、織帛,很有名氣。有一天,一個名叫軒轅的青年,騎著一匹高頭大白馬來到這裡,與螺姑一見傾心,於是結為夫妻,後生了兩個兒子,都是皇帝。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北方青年騎著一頭大白馬來到了西陵山,自稱姓姬,名叫軒轅,正在和蚩尤打仗,因蚩尤使出作霧法術,一時打了敗仗,所以跑到這裡。蚩尤還在後面追,軒轅要趕快走,可大白馬卻不肯走了。就在這時候,山上傳來一陣歌聲,一個仙女般的姑娘挑著一擔桑葉飄然而至,她便是美女嫘祖。二人彼此一見如故,還未說上一句話,突然狂風大作,天昏地暗,蚩尤殺過來了。軒轅叫嫘祖趕快躲進桑林里,嫘祖卻從容地將軒轅帶到了一個山洞,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便成了親。黃帝和娘娘被困在山洞中,幸有救兵趕來,才得脫困。以後黃帝和娘娘離開這裡,經過九九八十一戰,最終打敗了蚩尤,統一了天下,劃分天下為九州。當地人就把軒轅黃帝和嫘祖娘娘住過的山洞叫作軒轅洞。(資料源自曾繼全<黃帝正妃嫘祖是宜昌姑娘>).
據《宜昌縣誌》記載:黃牛山東麓有個「軒轅洞」,當地人俗稱仙人洞。相傳這是黃帝和嫘祖居住的洞府。民間訖今還流傳有《教民養蠶的嫘祖娘娘》、《黃帝被困軒轅洞》、《螺祖與軒轅成親》、《皇帝佬是山裡人的外甥》等故事。
上述黃牛山,也叫黃牛岩,天生一幅「壯士牽牛圖」,古今有名。傳說大禹治水,在這裡被重重高山擋道,雖九年奮鬥而大功難成。天上土星化為黃牛下凡,用犄角觸山,疏通江流。神牛功成以後,就躍上高岩留像而去。大禹為尋找黃牛,追上懸岩口,化為一尊巨石,由是形成一人牽牛的影像。這個神話可謂告訴我們,夏禹也涉足過西陵峽。現今山下有座三峽最古老的建築物,就是黃牛祠,始建於春秋,後改名黃陵廟。
始祖的傳說是很多的,由於年代久遠,留下來的已是很少的了。
西陵峽山川秀麗,歷史悠久,不僅以險峻奇特的名勝和旖旎多姿的風光著稱於世,而且從史前時期開始,就已成為溝通四川盆地和江漢平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先民們相繼繁衍生息在此,留下了大量各種從事生產生活的遺存。西陵峽地帶的考古工作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以來,根據歷年考古調查、發掘的資料表明,西陵峽一帶古文化遺存分布密集,考古文化時代內涵基本沒有空白,可謂一本完整的歷史書。屬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主要古遺址有朝天嘴、柳林溪、清水灘、楊家灣、龔家大溝、白廟和中堡島等。這表明,遠古時代,西陵峽兩畔聚居著許許多多的先民。從清水灘、楊家灣和中堡島等遺址發現的文物來推算,與四、五千年前的黃帝時期是相當的。而從出土的陶、石紡輪來印證,那時已養蠶繅絲也是真實可信的。宜昌市郊江南李家河、紫陽河等幾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其出土的文化遺物也證明:四、五千年前,宜昌先民已在這塊土地上打制石器、馴養動物、栽培植物。
嫘祖廟 宜昌先民對嫘祖十分尊崇,尊稱她是蠶母娘娘,把蠶兒叫蠶寶寶。早在宋代,峽州(今宜昌)即將西陵山列為八處古迹之首。明代又在此山上興建西陵山廟。每逢農曆三月十五(相傳這天是嫘祖的生日)舉行廟會,祭祀嫘祖,世代延續。直至民國29年(1940年)5月廟宇毀於戰亂,才告終止。在今西陵峽口風景區的西陵山上,在仙人溪畔的嫘祖洞中,在黃牛岩上的軒轅洞和玄囂洞中,處處留有嫘祖聖跡。
為了紀念嫘祖這位中華炎黃子孫的偉大母親,宜昌市又在西陵山廟舊址重建嫘祖廟,以供五湖四海的炎黃子孫來宜昌尋根拜祖。1994年7月嫘祖廟落成,當月全國第一次嫘祖文化研討會在宜昌召開,來自北京、湖南、四川、湖北的60多位專家學者雲集西陵山,從不同學科深入研究嫘祖,發掘絲帛文化,以大量的文獻事實確認宜昌是遠古西陵的歷史地位。2001年4月8日(農曆三月十五)這天,各界人士1000多人云集嫘祖紀念館廣場,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嫘祖紀念活動暨嫘祖紀念館開館典禮。
「中華民族之母嫘祖」碑立在西陵山上的嫘祖廟前。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我們應該為這位偉大的母親樹碑立傳,讓現在的宜昌人緬懷瞻仰,也讓今後的宜昌人世代相傳。
(文載2008年12月西陵區政協《西陵文史·人物篇》)
推薦閱讀:
※華夏中國:寶島台灣(九)
※(1)文化的起源....華夏起源應該是石家河
※華夏上古諸神
※中華艾灸網華夏千年灸法總結系列之五
※漢風拾遺:華夏之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