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言:「核心價值觀」怎能如此分割?

  在2012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大上,總書記胡錦濤同志在政治報告中說:「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聽到這裡,我這個有著30年黨(中共)齡的老人不由得心潮起伏,激動無比。聯繫黨史和共和國建立後6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心想,我們終於可以從價值取向上徹底砸碎身份歧視、權大於法、鬥私批修、做訓服工具及把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當著資產階級「專利品」那一套思想枷鎖了。然而,我高興勁未過,有些媒體卻彙集一批以「黨史專家」「黨校教授」「社會學學者」「報刊評論員」「網評員」的身份陸續登場,異乎尋常地打起了一場狂批「憲政」狂批「公民社會」狂批「普世價值」狂批「美國夢」的意識形態「持久戰」。就是在習近平主席訪美向全世界申明「『中國夢』和『美國夢』是相通的」之後,這夥人仍不消停!

  就在這此際,《人民日報》於十八大召開近一年半之後,以一論、二論……的方式,隆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意義。我雖然覺得時間稍遲了一些,動作慢了一拍,對內容未聯繫實際對價值取向上的極左逆流和陳腐思維予以痛擊也略微遺憾,但總體上還是認為從正面宣傳了也比不宣傳好,起碼使國人看到前面還有一束火光照亮著前行的道路,不至於長期在這個重大原則問題上陷於迷惘和徬徨。

  一、不得不提出的疑問。

  所以,《人民日報》於2月12日發表題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一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評論員文章後,我迫不及待地找來學習。通過學習,大有收穫,所得在此不必多加顯擺。但在此後一系列宣傳核心價值觀的文章中,卻發現不知何故,竟把原本互有關聯、兼容並包的24個字中的前8個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列為「國家層面」的價值觀,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8個字列為「社會層面」的價值觀,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最後8個字列為「公民層面」的價值觀。說實在話,把一個好端端地整體核心價值觀人為地一分為三的做法,我是大大地不解!

  首先我要問的是:「富強、民主」難道只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追求?「文明」與「和諧」「社會層面」需要不需要?每個「公民」應不應該「文明」?「公民」難道不希望富裕(即「富」)、免於恐懼(即「強」)和享有「民主」權利?國家「富強」的潛台詞是什麼意思?是指「三公消費」可以居高不下,抑或是政府機關大樓富麗堂皇?現今我國的預算內財政收入和名目不一的預算外收入,已經遠遠高於世界水平,國家外匯儲備更是雄冠全球,衡量一個國家「富」不「富」的標準又在哪裡?

  其次我要問的是:誰是「社會層面」的代表?是目前人數眾多的公務員和准公務員人群及其所在的部門機構嗎?照理說,他們應是社會的中堅。問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難道真是這批人認可的價值取向或孜孜以求的價值目標?既然如此,為何貪腐事件層出不窮、公信力缺失?這批人群還亟須被中央責令開展「洗臉」「照鏡子」的群眾路線教育?屬於被納入「公民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8個字難道與這個「層面」的中堅骨幹無涉?另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正是老百姓60多年來的長期企盼嗎?構成社會的主體不正是人民(公民)嗎?把這8個字的價值觀與「公民層面」斷裂開來,究是何意?

  再次我要問的是: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8個字只安到「公民層面」頭上,這究竟是操此論者對公民的「價值認定」還是對公民的「價值要求」?它與民謠嘲諷的「十等公民工農兵,學習雷鋒幹革命」是否是同一個含義?這8個字是否只應在「公民層面」落實,而與「國家層面」「社會層面」毫不相關?

  當然,我的疑問還多多。比如,這裡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與某些媒體至今還在批判的普世價值有哪些實質性區別?我國一旦落實了這些價值觀是否也會墮落為「奴隸制國家」?法治既然成了「社會層面」的價值準則,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叫「法治社會」和「憲政國家」?那些喧囂「憲政是資本主義」「禪讓制好於民選制」「實行普世價值的國家是奴隸制」的臭文章是否也應當在「誠心弘揚」正確價值觀的主媒上拎出來公開批判批判以肅清其惡劣影響?既然有了「公民層面」,也就承認了每個成年人終於擁有了法律意義上的「公民」身份,今後一旦公民按憲法行事維護個人正當權利,會不會再以各種理由被有些地方信訪、公安、城管等部門「維穩」?

  二、自由民主法治價值觀的意義

  我之所以存在上述種種疑問,並非對24個的價值觀闡述有什麼不滿,亦非對《人民日報》的高昂弘揚缺乏「公民層面」應有的「誠信」和「友善」,僅止於對把「核心觀」生吞活剝地一分為三擔憂耳!

  當然,我對這種劃分法不解,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一是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具有推動人類進歩的主要價值。綜觀人類社會一路走過來的足印,可以發現,封建社會之所以取代奴隸社會,是因為在當時農業社會的條件下,農民比奴隸有了多一點的人身自由和種地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取代封建社會,是因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爭取到了比封建時代農民更多的自由,促進了社會分工細化。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前期的名詩「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傳播全球,想來大家不會陌生。正是有了自由價值取向逐漸張揚的群眾基礎,才推動了文化、教育、科技、學術生機勃勃,產生了民主、人權這些新價值觀念,在人民群眾的不斷爭取中,有了逐步完善的公民、法治、憲政的政治制度,才取得了上千年專制社會生產力難以企及的迸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要點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個觀點,當不會有人反對吧!

  現實生活也證實了這個樸素的真理。統一前的東西德國、現在的南北朝鮮、伊拉克的前世今生顏色革命後的東歐諸國,均無不有力地說明,自由、民主、法治對國家發展與富強、對社會公正與和諧、對人民幸福與敬業,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美國多黨並存在大選中要拉選票,眾參兩院「亂鬨哄地」開會,不滿民眾「佔領」華爾街,甚至聯邦政府一度「窮得關門」,但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到公民層面,一直信守自由民主法治憲政,所以能保持長治久安、科技創新不斷、尖銳的社會矛盾總能平和化解、公民生老病死及教育等福利能得到基本保障。若用「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標準衡量,誰又能說美國不「富強文明」?社會不「和諧公正」?公民不「敬業誠信」?反觀當年的蘇聯,實力佔世界第二,飛船第一個上天,不可謂不「富強」,最終之所以分崩離析,是因為現任俄共總書記久加諾夫也不諱言的蘇共主政的國家制度導致利益集團高度的「政治權力壟斷、經濟利益壟斷和意識形態壟斷」,剝奪了普通黨員和廣大人民群眾應享有的自由、民主、人權,使社會缺失公平、正義、法治,最後不得不人心盡失,一朝覆滅!

  二是自由、民主、法治、憲政是近現代中國革命和中國人民的主要價值追求。社會各界都公認1911年辛亥革命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它的主要價值就是推翻一家世襲的獨裁統治,不承認皇權的合法性,主張「天下歸公,主權在民」。催生中共的1919年「五四」青年運動,高揚的是「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被中國共產黨尊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其出發點是現實人、實踐的人,注重研究人的本性、人的權利、人的價值、人的本質、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個性、人的發展、人的創造。馬克思曾從人的發展角度把人類社會演進形態分為三個階段,他和恩格斯共同把人類生存的最高理想狀態即共產主義描述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樣一種社會亦即「自由人聯合體」。 蔡元培時的北京大學之所以群星閃爍並培養出一大批為新中國建設也做出重大貢獻的「大師」級人物,就在於信奉和踐行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價值理念。有了延安邊區政府實行「三三」制的自由民主選舉以及毛澤東等各位領導人對美國自由民主憲政的高度評價,才為中共提供了痛斥蔣介石搞「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獨裁統治的底氣,才凝聚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推翻「蔣家王朝」的人心。抗日勝利前夕響徹前方後方的紅歌《團結就是力量》之所以現在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就是因為歌詞號召國人「團結」起來,用這如鋼似鐵的力量「向著法西斯蒂開火!讓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建立一個「向著太陽,向著自由」的「新中國」!不曾想,」後來有人卻把 「自由、民主」 與「自由主義」、「資產階級自由化」等同起來,世事真是難以逆料啊!

  上述所記屬前朝舊事,這裡再擺新中國後的兩則事例,來證明國人對正確價值觀的追求如何一刻也未曾停止。一是「人民公社制」時農民無任何自由民主權利,只能用消積怠工抵抗,糧食產量低下,絕大多數城裡人和農民連肚子也吃不飽。土地承包後農民有了耕種的自由,糧食產量激增,多種經營發展,農民得利的同時,城市也取消了對居民糧油的限量供應。隨後,農民進城打工,在打工實踐中民主意識公民意識逐漸蘇醒,用法律維權的觀念大為提高。雖然他們現在還會遇到許多不順心的事,但絕不願意再回到改革前!二是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說:「「我對我們國家的政體現狀並不滿意,我是這個政體的創建者之—,這十幾年也算這個政體的守護者、責任者,但我也是這個政體的受害者。每當我看到朴方殘廢的身體,我就在想,我們政體的名字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共和國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是什麽呢?應該是民主和法治。我們所缺的恰恰是民主和法治!為改變現狀,這些年我做了一些工作,這個問題並未解決。十幾年後,你們當政時也未必能解決。其實,解決的辦法是存在的,這就是向美國憲政學習。美國成為超一流強國靠的就是這個東西。中國要成為一流國家,也得靠這個東西。……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建成一個權力來源於人民、法治公平的憲政國家。這也是孫中山的夢想。只有這樣,才能說長治久安。」

  鄧公對繼任人的殷殷囑咐,對向美國學習的誠摯表白,對普世價值的充分肯定,不正代表除利益集團之外絕大多數中國公民的心聲嗎?

  三、為什麼要把核心價值觀割裂開來?

  對24字價值觀隨意分割,既不科學,也混淆了國人對主要價值觀的追求。《人民日報》「一論」文章中先有一句「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說的十分正確;接著認為「這三個『倡導』,勾繪出一個國家的價值內核、一個社會的共同理想、億萬國民的精神家園」,除「三個倡導」一說尚待商榷外,余者也很有理;但後文中突然冒出一句「三個『倡導』的指導要求,正對應這三個層面的時代要求」,卻顯得彎拐大了,轉折太不合理了。也許,就是這句話為後來的無理分割埋下了伏筆。

  我反覆閱讀十八大報告,這24個字個個不假,胡總書記也確實用了三句連貫的話語表達。但用三句話分別說出24個字的價值觀,我認為只是報告的文字技術需要。首先,《人民日報》前文就認為胡總「概括」提出了核心價值觀,怎麼此時又肢解為「三個『提倡』」?二是不能機械理解為三個「提倡」分別「對應」了三個「層面」,三更不能推導出第一句話對應於「國家層面」、第二句話對應的是「社會層面」、第三句話對應的是「公民層面」。這就好比一戶三口之家,一頓飯有三碗菜,分別是炒肉絲、豆腐塊、白菜湯,你能說每個人只能「對應」吃某一碗菜?你又能由此推演出當爹的光吃肉、當媽的吃豆腐、兒子只許喝菜湯?若把渾然一體的價值觀如此這般「對應 」開來,下一步是不是「三個層面」各自把分配給自己的8個字領回去,像農民種承包地那樣,各自去取向和追求?既然各家自掃門前雪,還有必要形成「共識」嗎?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的題目是「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有力量」,因果關係很對。但在隨後對價值觀取向的「對應」中,一沒有把公民們最迫切的希望和要求真實客觀地表述出來,二在位次排列上也有輕「公民層面」重「國家層面」之嫌。此文作者 及「國家層面」的代表們須知:是先有人(民),後有社會、國家;人民意志,就應當是國家意志;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是公民活動的場所,國家只不過是保護人民為人民謀利益的工具,這才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內涵。若先強調「國家價值觀」,再說社會和人民價值觀,看似面面俱到,其實質,就像首席大法官大講「黨的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法律至上」一樣經不起推敲!

  寫到這裡,我不由聯想起文革期間的幾件軼事。毛澤東在準備「倒林」時,御用喉舌大批特批過「多中心即無中心」;當9.13事件後周恩來批判林彪搞極「左」時,毛澤東在斷然認定林彪本質上是「極右」責令周檢討的同時,又提醒藉機倒周的江青「不要用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當鄧小平重新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後,面對文革造成的經濟衰退、社會混亂、民不聊生的狀況,巧妙地把毛的三句話(即「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文革搞了8年、現在以安定團結為好」,「把國民經濟搞上去」)捏合在一起,用心良苦提出了「以三項指示為綱」的口號,意圖通過治理整頓求安定搞建設。誰知英明領袖一眼就洞察其奸,怒不可遏地斥責道:「什麼『三項指示為綱』?安定團結不是不要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綱,其餘都是目!」就憑這句話又掀起了一場全民投入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對毛的那一套難捨難忘又十分仇恨「自由民主法治憲政」的人們,大概不會討嫌我用毛式思維毛式話語這樣表達我對核心價值觀亂分一氣的看法:「多個倡導即沒有倡導!」「不要用一個層面掩蓋另一個層面!」「什麼『三個倡導』分別對應『三個層面』?既然是核心價值觀,就不能分割開來!尤其是現代政治文明必不可少的那些價值觀,對我們國家、社會、公民都管用!」

  當然,我有自知之明,作為一個普通公民,很可能說了也白說!


推薦閱讀:

求是刊文闡述「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歷史唯心主義
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的主旨要義
易中天:中華文化的遺傳密碼和核心價值(上)(3)
淺談大數據:大數據的核心價值的體現是什麼?
推進大學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TAG:價值觀 | 價值 | 核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