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學】陳清啟教授:常見心電現象-干擾與干擾性脫節

來源:365心血管網

專家簡介

陳清啟,畢業於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心電診斷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心臟電生理及起搏學會無創電生理及基礎研究專業組成員,中國心電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心電技術分會常委、山東省電生理及起搏學會常委,中華醫學會青島心電學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學會委員及7家雜誌的編委。人民軍醫出版社特約高級編審。全國量子專業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委員。青島市衛生局及青島市急救中心(120)顧問。國家級健康巡講專家。主編《心電圖學》《簡明心電圖學及圖譜1、2版》《心律失常圖譜》《簡明起搏心電圖學及圖譜》《現代中醫內科急診治療》《急診診療常規》《常見危重症搶救》《常見內科危重病搶救》《小兒後天心臟病學》《社區醫學叢書》等著作26部。

7干擾與干擾性脫節

干擾與干擾性脫節是心電圖識別和診斷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具體問題,是心電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往往使一些簡單的心律失常變得複雜化.因此,了解其產生機制和掌握心電圖特徵,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7.1干擾激動在心肌組織內傳導過程中,如正逢前一激動的絕對或相對不應期,則後一激動在該部位不能傳導(落於絕對不應期)或傳導緩慢(落於相對不應期),或二者相互融合、抵消等,心電圖上出現各種不同的表現,這種情況稱為「干擾」。由於干擾的產生是因心肌某一部位正處於不應期,而非心肌病變所致,故屬生理性傳導阻滯。根據干擾發生部位的不同,可產生不同類型的干擾現象,如竇房干擾、房內干擾、房室交界區干擾或室內干擾。

7.1.1竇房干擾竇房干擾包括竇房結內干擾和竇房變界區干擾兩種。

(1)竇房結內干擾這種干擾是由於異位激動侵入竇房結所致。最為多見的是房性異位激動(如房性過早搏動)與竇性激動的干擾。系發生較早的房性過早搏動侵入竇房結,抑制了竇性激動的成熟,而使竇房結的固有頻率發生改變,在心電圖上表現為房性過早搏動後的代償不完全。除房性過早搏動外,其他房性異位節律如陣發性房速、心房撲動、心房顫動等,均可引起竇房結內干擾,亦可有房室交界區或心室內異位激動逆行傳導至心房與竇性激動發生干擾者,但比較少見。

圖11-29房性過早搏動代償間期不完全

(2)竇房交界區干擾這種干擾與竇房結內干擾不同的是異位激動並未侵入竇房結,而是使竇房結與心房交界區的心房肌產生了新的不應期,儘管竇性激動已按其固有頻率成熟,卻因竇房結周圍心房肌處於不應期而被干擾不能傳出。竇房交界區干擾多由於晚發的房性過早搏動與剛發出的竇性激動在竇房結附近的外圍心房肌區相遇產生干擾、抵消所致,心電圖上不出現這一次竇性P波,表現為房性過早搏動後有完全性代償間歇。除晚發的房性過早搏動外,交界性過早搏動,房性折返性節律及室性過早搏動,均可逆傳至心房引起竇房交界區干擾現象。

上述竇房交界區干擾是完全性干擾,亦可有不完全性干擾,但十分少見,也不易診斷。在間位房性過早搏動時,房性激動由於不全傳導阻滯未能傳入竇房結,竇性激動成熟後可以緩慢傳導至心房,此時若竇性節律十分整齊,心電圖則可表現為房性過早搏動之後的竇性P波推遲出現,使間位房性過早搏動的P—P間期延長,其後一個P—P間期相應縮短,但兩個間期之均值恰與一個竇性間期相等。這種現象即由於不完全性干擾導致竇房結與心房間傳導時間延緩所致。若有竇性心律不齊,即使存在不完全性干擾,亦很難識別。

7.1.2心房內干擾能被認識和較常見到的心房內干擾是房性融合波。系兩個節律點發出的激動從不同

方向到達心房,相互干擾,結果使一方激動不能傳入另一方所激動過的心肌,各自控制一部分心房肌並使之除極。這樣,心房肌同時由兩個激動所控制,形成房性融合波。在心電圖上,房性融合波的P波形狀既不同於竇性P波,也不同於異位節律點產生的P波,而是介於二者之間,而且房性融合波與前一P波的時距與竇性P—P間期基本相等。房性融合波大多由竇性激動和房性激動所引起,少數情況下可由竇性激動和交界性激動所形成。亦可偶由室性激動逆傳至心房與竇性激動發生融合者,但此時由於P波與ST—T重疊,常難以識別。

圖11-30房性融合波

7.1.3房室交界區干擾房室交界區干擾是各類干擾現象中常見的一種,其干擾發生在房室交界區,尤其多見於房室結。分為完全性房室交界區干擾與不完全性房室交界區干擾兩類。前者表現為P波不能下傳至心室,即P(P)波之後無相應下傳的QRS波群;後者表現為P-R間期延長。房室交界區干擾既可以是竇性激動在房室交界區對異位激動的干擾,也可以是異位激動在房室交界區對竇性激動的干擾。現將常見的房室交界區干擾現象的發生機制和心電圖表現分述如下:

(1)房早未下傳發生過早的房性早搏到達房室交界區時,由於其正處於上一竇性激動所致的絕對不應期,即竇性激動在房室交界區對異位的房性激動形成干擾,房性早搏激動心房形成P波,但不能通過房室交界區進一步激動心室,心電圖上表現為P』波之後無相繼出現的QRS波群。

圖11-31房早未下傳

(2)房性早搏的P′—R間期延長發生略晚的房性早搏到達房室交界區時,房室交界區正處於上一竇性激動所致的相對不應期中,即竇性激動在房室交界區對異位的房性激動形成不完全乾擾,此時房性早搏的激動可以緩慢通過房室交界區並激動心室,心電圖上呈現房性早搏的P』—R間期延長 。

(3)房室交界性或室性異位搏動前後出現竇性P波竇性激動稍晚於異位激動到達房室交界區,同樣可被干擾而不能下傳,此系異位激動在房室交界區對竇性激動形成的干擾。如竇性P波落於異位激動引發的QRS波群之前,心電圖上表現為P-R』間期比竇性下傳者略有縮短,多數短於0.12s;如竇性P波落於異位激動引發的QRS波群之後,這個竇性P波之後不繼有QRS波群,P波常位於T波頂峰之前,心電圖上可見P波位於S波或ST段上,或位於異位激動引發的QRS波群之中。異位激動的代償間期完全,這是由於房室交界性激動在房室交界區或室性異位激動逆行上傳至房室交界區形成了不應期,使竇性激動不能下傳。常見於竇性心動過緩、竇性靜止、竇房阻滯以及Ⅱ°以上房室傳導阻滯所伴發的房室交界性或室性異位搏動的干擾,也見於房室交界性或室性早搏對竇性激動的干擾。

(4)間位性房室交界性或室性早搏後的第1個竇性P-R間期延長由於房室交界性或室性異位搏動在房室交界區或從心室逆傳至房室交界區(隱匿性傳導)形成了新的不應期,使下一個竇性激動在房室交界區傳導延緩,心電圖上表現為早搏後的P-R間期延長。

圖11-32室性早搏後的第1個竇性P-R間期延長

(5)快速房性異位節律中的干擾現象在心房撲動、心房顫動、房性心動過速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中,可見到各種完全性房室交界區干擾現象。如心房撲動的2∶1傳導,即是半數的F波被干擾而不能下傳心室。心房顫動的f波頻率極高(350~600次/分鐘),但因受到房室交界區干擾而不能全部下傳,使得心室率常不超過l50次/分鐘,房性心動過速時,可被竇性激動干擾,形成短陣反覆發作的房性心動過速。亦可因自身快速的房性激動不能使房室交界區迅速脫離不應期,造成隱匿性傳導,使心室性心律參差不齊。

圖11-33心房撲動3:1~5:1傳導

圖11-34二尖瓣球囊擴張引起一過性心房顫動

圖11-35短陣反覆發作的房性心動過速

7.1.4心室內干擾

(1)完全性干擾

無QRS波群並行節律型室性過早搏動時,有些激動因心室肌尚處於前一次激動形成的不應期,發生室內完全性干擾,而無QRS波群出現,可由並行節律的周期推算得知未發生的QRS波群。某些未下傳的交界性過早搏動,也可能是因為在心室內發生了完全性干擾所致。

圖11-36並行節律型室性過早搏動

室性融合波當兩個起搏點並行發出的激動同時或幾乎同時到達心室時,任何一個激動都不能進入另一激動所形成不應期的心室肌,此時心室同時由兩個激動所控制,由此產生的QRS波群稱為「室性融合波」。它通常由室上性激動和室性激動幾乎同時在室內對向傳導、互相干擾而形成。室上性激動可能是竇性,也可以是房性,如心房顫動。室性激動通常是晚發的室性過早搏動、室性逸搏、室性逸搏性心律、室性心動過速或室性並行心律等。兩個不同部位的室性激動,同樣可以形成室性融合波,但很少見。單一的室上性激動如預激綜合征時,竇性激動分別從房室結和旁路下傳至心室,也能形成室性融合波。一般室性融合波的形態介於室上性激動下傳形成的QRS波群和室性激動所形成QRS波群形態之間。室上性激動如果是竇性,此時在室性融合波之前必須有一個能夠下傳的竇性P波,且P-R間期等於或略短於竇性P-R間期。如室上性激動為心房顫動,則只能依據QRS波群形態來判斷。亦可偶見室性融合波反而呈正常圖形者,此時往往因主導節律伴束支傳導阻滯,來自傳導阻滯一側的室性搏動與從正常束支傳導至心室的激動同時或幾乎同時激動左右心室,猶如激動從左右束支下傳激動心室一樣,這樣形成的室性融合波反而使主導節律伴束支傳導阻滯的QRS波群變得正常了。

(2)室內不完全乾擾室內不完全乾擾表現為心室內差異性傳導,其發生一般多由於室上性激動到達心室的時間較早,室內傳導系統尚未完全脫離不應期,激動只能沿較早脫離不應期的那一部分傳導組織下傳至心室,這樣即形成時間增寬而畸形的QRS波群,稱為室內差異性傳導。由於右束支不應期較左束支不應期長,故室內差異性傳導多呈右束支傳導阻滯圖形,亦可偶見呈左束支傳導阻滯圖形者。由此可見,室內差異傳導是由於生理的相對不應期所引起的室內傳導障礙,形成這種傳導障礙的基本因素是雙束支不應期不一致,且提前的室上性激動必須落在前一激動所引起的相對不應期內。引起室內差異性傳導的過早激動大多為竇性或房性,偶有交界性或室性者。室內差異性傳導可單個出現,也可連續發生。如有的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抵達心室的激動均遇一側束支處於不應期,這樣,室內差異傳導可持續下去,此稱為室上性心動過速伴室內差異傳導的蟬聯現象,這種現象直至心率減慢出現較長的心室周期,使雙束支均得以脫離不應期時,方可結束。

一個心搏是否發生室內差異性傳導及其發生差異性傳導的程度,除了取決於激動提前的程度外,還與其前一次心搏的心室周期(R—R間隔)長短有關。前一心搏的心室周期愈長,不應期愈長,提早出現的心搏發生室內差異傳導的可能性愈大。因此,最適於產生室內差異傳導的條件是一個長的心室周期(長周期),之後提前出現一個心搏(短周期),即在前一長的心室周期之後提前出現的心搏最有可能產生室內差異傳導。長—短周期程度不同,室內差異傳導的程度亦不同,心電圖上表現為QRS波群形態、時限不固定,但起始向量始終與竇性QRS波群一致,否則多提示室性過早搏動。室內差異性傳導產生機制如下:

竇性激動引起室內差異性傳導

多見於竇性心律不齊。當竇性心率增快時,激動抵達心室可能遇到右束支的不應期,使之在心電圖上表現為類似右束支傳導阻滯圖形;當竇性心率減饅時,抵達心室的激動可能通過已脫離不應期的右束支,激動得以正常傳導,心電圖上QRS波群變為正常。

房性激動引起室內差異性傳導

A、房性過早搏動房性過早搏動所致的室內差異性傳導為提前出現的寬大畸形QRS波群,其前可有一房性P』波,P』—R間期≥竇性P-R間期。有時房性P可掩埋在前一T波之內,辨認比較困難。如房性過早搏動呈多源性,聯律間期不一致,其所致室內差異性傳導的程度也不同,心電圖上表現為QRS波群時限、形態不固定。

圖11-37房性過早搏動引起非時相性室內差異性傳導

B、心房顫動快速心房顫動因房室交界區干擾性阻滯,可使心室率相對減慢(l50次/分鐘左右),但極不規則,容易出現長—短周期,而產生室內差異傳導。其特徵是:常在心率較快時出現寬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後無代償間期,亦無固定聯律間期,形態多變,但大多呈右束支傳導阻滯圖形。

圖11-38快速心房顫動引起室內差異性傳導

心電圖表現寬大畸形的QRS波群

交界性過早搏動引起室內差異性傳導

較早發生的交界性過早搏動可引起室內差異性傳導,心電圖表現為提前出現的寬大畸形QRS波群前0.1s內有逆行P波,如無逆行P波存在,則需與室性過早搏動相鑒別。此時如能找到不伴有室內差異傳導的交界性過早搏動同時存在,且其聯律間期與伴有室內差異性傳導的間期一致,即可證明是交界性過早搏動所致的室內差異性傳導。

圖11-39交界性過早搏動引起室內差異性傳導

室上性心動過速伴室內差異性傳導

如前所述,室上性心動過速可以發生連續性室內差異傳導,心電圖上表現為連續快速的寬大畸形QRS波群,P波則因心動過速性質不同而不同。房性心動過速時,P波位於QRS波群之前,P-R間期≥0.12s;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時,逆行P波大都掩埋在QRS波群之內,少部分可在QRS波群終末部分出現,極少在QRS波群之前發現逆行P波;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尤其是遊離壁旁路所介導的心動過速,其逆行P波大都在QRS波群之後,且R—P,≥70ms,室上性心動過速所伴發的室內差異傳導,V1導聯大都呈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圖形,心律比較勻齊。根據心電圖上P波或逆行P波與QRS波群的關係,可初步判定產生室內差異傳導的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性質,而與室性心動過速相鑒別。

圖11-40室上性心動過速伴室內差異性傳導

室性異位搏動引起室內差異傳導

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單源性室性過早搏動呈多形性者,多為室內差異傳導所致,此種室性過早搏動的聯律間期相等。

7.2干擾性脫節如前所述,干擾是由於激動在傳導過程中落入某一部分心肌的絕對或相對不應期而產生的一種生理性傳導阻滯現象。如發生連續3次以上完全性干擾,使心臟的兩個部分(如心房與心室)分別由兩個能夠並行發出衝動的節律點所控制,稱為干擾性脫節。根據脫節的程度不同可將其分為完全性干擾脫節和不完全性干擾脫節。前者是指心房和心室分別由兩個節律點所控制而相互無關;後者是指心房或心室奪獲搏動。根據奪獲程度和性質的不同,又可分為全部奪獲(奪獲搏動)、部分奪獲(融合搏動)、意外奪獲(超常傳導)及企圖奪獲(隱匿性傳導)。在干擾性脫節現象中,以干擾性房室脫節最為常見。

7.2.1干擾性房室脫節

(1)產生原理房室脫節是指心房、心室分別由兩個不同的節奏點所控制,各自進行獨立的節律活動。干擾性房室脫節是指房室交界區本身井不存在下行性傳導阻滯,而是由於房室兩個不同節奏點發出的激動在房室交界區發生完全乾擾所引起的一種脫節現象。它常繼發於激動發生失常或激動傳導失常兩種情況下。在激動發生失常中,竇性節律緩慢或交界性節律加速所引起的竇性與交界性節律之間的脫節,是干擾性房室脫節中最常見的一種,偶有竇性節律與室性節律、交界性節律與室性節律、房性異位節律與室性異位節律之間形成干擾性房室脫節者。在激動傳導失常中,竇房傳導阻滯或房室傳導阻滯常是引起干擾性房室脫節的基礎,但比較少見。

一般情況下,心臟活動由最高起搏機構——竇房結所控制。房室交界區雖然有起搏功能,但其頻率低於竇房結而被抑制,不能發放起搏衝動。但在某些生理與病理因素影響下,竇房結自律性降低或(和)房室交界區起搏點自律性增高時,交界區心率超過竇性心率,前者發出的激動如因房室交界區的逆向性傳導阻滯特性不能上傳至心房,只能下傳心室控制心室的活動,此時竇性激動在激動心房之後又因房室交界區處於交界性心律所致的生理性絕對不應期而不能下傳至心室,這樣,由於房室交界區的於擾,心房活動由竇性節律點控制,心室活動由交界性節律點控制,心房心室各自進行獨立的節律活動,並由此產生了干擾性房室脫節。在干擾性房室脫節過程中,亦有竇性激動幸遇房室交界區脫離了絕對不應期而得以下傳激動心室者,此現象稱「心室奪獲」。它可單次間歇出現,亦可連續發生。反之,交界性或室性激動如經房室交界區逆傳至心房控制心房活動者,稱「心房奪獲」。從理論上講,房室交界區具有雙向傳導功能,且在心內電生理檢查中也發現不少患者房室交界區具有逆傳功能,但在實際工作中,這種因交界性或室性激動逆傳引起的心房奪獲卻比較少見,這可能與干擾過程中緩慢的竇性激動在房室交界區形成較長的不應期有關。

在激動傳導失常情況下發生干擾性房室脫節的原理是:①竇房傳導阻滯,如竇房傳導阻滯為2∶l~3∶1時,部分竇性激動因竇房傳導阻滯而未下傳。未被傳導阻滯的竇性激動通過心房到達房室交界區時,交界性激動已經成熟,干擾了這一竇性激動,使之不能下傳,這樣的干擾如規律連續發生,便可導致房室脫節,但這種房室脫節可隨竇房阻滯的消失而消失;②房室傳導阻滯,如在頻率比較緩慢的竇性節律並發2∶1房室傳導阻滯時,第1個竇性激動因阻滯未能傳至房室交界區,當第2個本應下傳的竇性激動到達房室交界區之時,房室交界區的自律除極已經成熟,發生交界性逸搏,干擾了這一本應下傳的竇性激動,第3個竇性激動又因阻滯不能傳至房室交界區,這樣規律連續發生「阻滯——干擾」,也就形成了房室脫節。

(2)心電圖表現  竇性激動與交界性或室性激動之間產生干擾性房室脫節的心電圖表現為:

心室率大於心房率P—P間期相等,R—R間期相等,P—P間期>R—R間期,即心室率比心房率快。較慢的竇性P波出現在結(室)性QRS波群之前,或隱沒於其中,或出現於其之後。

P—P、R—R各有規律,P與QRS無固定關係P波由竇性激動引起,QRS為交界性或室性激動引起,各有規津性,P波與QRS波群(P-R間期)之間無固定關係。如P波得以下傳激動心室,則P-R間期≤0.20s,如>0.20s尚未出現心室奪獲,可能並存房室傳導功能不良。干擾性房室脫節的QRS波群如為交界性激動引起,時限可無顯著增寬,近似竇性QRS波群。若為室性激動所致,則QRS波群寬大畸形。

心房或心室奪獲、隱匿性傳導和室性融合波在干擾性房室脫節時,如竇性P波下傳心室產生QRS波群,稱為心室奪獲。由於存在奪獲,此時脫節稱為不完全脫節。奪獲的QRS提前出現,其前可見一竇性P波,且P-R間期≥0.l2s,若奪獲發生在竇性節律與交界性節律脫節時,該QRS波群呈交界性形態;如發生在竇性節律與室性節律脫節時,該QRS波群則呈異位心室波形。奪獲的室性搏動如恰在室性搏動發出之前到達心室,兩者就會在心室內互相干擾,形成室性融合波。這種奪獲只控制了部分心室,稱不完全奪獲。

隱匿性交界性奪獲,R—R間期突然延長干擾性房室脫節過程中,偶可產生隱匿性交界性奪獲,即竇性激動不僅控制了心房,而且深入到房室交界區的遠端(但未到心室),並在房室交界區產生了新的不應期,即奪獲了房室交界區起搏點,使得下一個交界性衝動推遲出現,因而心電圖上表現為勻齊的R—R間期中,突然出現一個較長的R—R間期。在構成長間期的前一個QRS波群稍後有一竇性P波,該P波奪獲了交界區起搏點,產生了新的不應期,從而使下一個交界性衝動推遲了竇性激動的出現。

等頻性干擾性房室脫節在房、室兩節律點頻率基本相等時,可產生所謂「等頻性房室脫節」。等頻性房室脫節有時難以與以P-R間期延長為特徵的l度房室傳導阻滯相鑒別。二者的P波均出現在前一QRS波群之後,不同之處在於前者R—P間期可有輕度變異,而後者R—P間期相等。在等頻性房室脫節中還可出現「趨同步」現象,即當頻率較慢者逐漸加快,直至追上頻率較快者時,在心電圖上可表現為P波逐漸與QRS波群接近,直至與之重疊,成為同步脫節。心電圖上典型而常見的表現是P波開始位於QRS波群之前,隨著每次心搏逐漸與QRS波群接近,隨後埋沒於QRS波群之中,再逐浙穿出QRS波群而位於ST上。

在干擾性房室脫節中,還可見到心房奪獲它是由於下級節律點偶然控制了心房的活動,心電圖上表現為異位QRS波群之後出現一逆行P波,這一逆行P波先於竇性激動而發生,替代了一次竇性P波。

圖11-41竇性激動與室性激動之間產生干擾性房室脫節

心室率大於心房率

(3)鑒別與診斷干擾性房室脫節須與室性並行心律和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相鑒別。

室性並行心律顯著特徵是異位節律點頻率較饅,與主節律(竇房結)並行存在,所以不受竇房結的影響,是由於存在保護性傳入阻滯所致。

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亦可引起房室脫節。在心電圖上表現為P—P間期相等,R—R間期相等。與干擾性房室脫節不同之處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時,P—P間期<R—R間期,即心室率比心房率慢。另外,傳導阻滯性房室脫節多由病理因素所致,房室交界區存在下行性傳導阻滯,而干擾性房室脫節不少是由生理性因素所致。

(4)房室脫節的臨床干擾性房室脫節並非一種原發疾病,常繼發於其他心律失常,大多是一種暫時現象。它見於正常人,如竇性心律不齊、運動員的竇性心動過緩或迷走神經張力增高者等,屬正常生理現象。病理因素見於,洋地黃類藥物中毒,風濕性及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等。因此,分析干擾性房室脫節,須結合臨床,以期對其臨床意義作出正確恰當的評價。

7.3心房分離心房分離又稱心房脫節,是心房電活動紊亂中一種比較少見的現象,指左右心房間或心房的某一部分與其餘部分分別由兩個獨立的、互不干擾的起搏點所激動。一般來說,前者由房內異位起搏點所控制,且該激動因存在房內傳導阻滯區不能傳出,後者則由竇房結所控制,竇性激動亦不能傳入該房內傳導阻滯區,這樣就形成了心房電活動的分離,即心房分離。由此可見,心房分離實質上是心房內的傳導阻滯。

7.3.1心房分離的主要類型竇性心律與房性異位節律並行出現;竇性心律伴孤立的心房顫動;竇性心律伴孤立的心房撲動;竇性心律伴孤立的房性心動過速;心房下部或交界區心律伴孤立的心房性心律、心房顫動、心房撲動或房性心動過速。

7.3.2心電圖表現由竇性激動和房性異位激動構成的心房分離,其心電圖特徵表現為:互不相關的兩組P波,一組為竇性P波,繼有QRS波群;另一種為房性異位P波,以其自律周期活動,不繼有QRS波群。該異位P波有時亦可低小畸形,或有心房纖顫或心房撲動的特點。

7.3.3鑒別診斷心房分離應與房性並行心律、人工偽差、肌電干擾等相鑒別。房性並行心律時竇性激動不能抑制異位激動,但竇性激動可被異位激動所抑制,兩種激動均有下傳除極心室的機會,惹同時下傳,則產生房性融合波;而心房分離時兩種節律互不影響,只有竇性激動可以下傳心室,而無真性房性融合波。人工偽差與肌電干擾,可由不同心電圖機、在不同時間、不同條件等反覆檢測加以排除。

7.3.4心房分離的臨床意義心房分離多見於嚴重器質性心臟病的終末期,如心房梗死、洋地黃中毒、尿毒症等,預後不良。

室—室脫節室-室脫節是指心室內由兩個獨立的、互不干擾的起搏點各自控制一部分心室肌所形成的一種心室電分離狀態。它同樣可以是左右心室之間的脫節,也可以是一部分心室肌與另一部分心室肌之間的脫節。

(1)產生原理室-室脫節的形成,多由於心室肌內存在多部位嚴重病變,使其中一個起搏點的傳導出現雙向傳導阻滯,即該起搏點既不能傳出傳導阻滯圈內的心肌,另一起搏點也不能傳入該傳導阻滯圈內心肌干擾該起搏點的節律,這樣兩個起搏點各自控制一部分心室肌,便形成了室-室脫節。

(2)室-室脫節的類型室-室脫節的主要類型有:心室自主節律伴心室撲動、心室顫動;室上性節律(竇性、房性或交界性)伴心室撲動或心室顫動;室上性節律伴心室異位節律;室上性激動經左右束支下傳分別使左右心室除極產生兩個互不相關的QRS波群;心室內有兩個互不干擾的自主節律。

7.4室—室脫節的臨床意義室-室脫節的出現住住預示心室肌嚴重彌散性病變,是諸多心臟與非心臟疾病終末期、尤其是臨終前的一種表現。室—室脫節的存在可進一步影響血液動力學及冠狀循環的灌注,加重業已存在的心肌缺血,使心電活動進一步紊亂,表現為除極化不能同步,心電離散度增加,預後極差。

7.5竇房間干擾性脫節竇房間干擾性脫節是指竇性激動與房性異位激動在竇房結與心房之間的交界區組織連續發生3次以上完全性干擾所引起的脫節。在竇房間干擾性脫節過程中,可以是竇性激動對房性異位激動的干擾,也可以是房性異位激動對竇性激動的干擾,也可以是二者相互干擾。

(1)產生原理當竇性激動先於房性異位激動到達竇房交界區組織時,竇性激動已在該區形成一個生理性不應期,對隨之而來的房性異位激動便不發生反應,此為竇性激動對房性異位激動的干擾;反之,當房性異位激動先於竇性激動到達竇房交界區組織時,由於房性異位激動對該區形成的不應期亦使該區對稍後抵達的竇性激動不發生反應,這樣就形成了房性異位激動對竇性激動的干擾;如竇性激動與房性異位激動同時或幾乎同時到達竇房交界區組織,這時它們各自激動部分竇房交界區組織,與前兩種情形一樣,兩種激動均在竇房交界區發生絕對干擾,不能互相侵入對方節律點。

(2)心電圖特徵由於竇房間干擾性脫節時心房內存在兩個節律點,故在心電圖上同時存在竇性P波與房性異位P波。竇房干擾性脫節持續時間住住比較短暫,通常只有數次搏動,這是因為發生竇房干擾性脫節的基本條件是竇性激動與房性異位激動發生的時間應接近或基本一致,這樣才能構成連續3次以上干擾而成為脫節,但竇性節律常因多種因素影響而增快或減慢,它與房性異位激動在時間上保持較長時間的接近或基本一致就比較困誰,因此,在實際工作中,竇房干擾性脫節並不多見。

(3)鑒別診斷竇房干擾性脫節易與竇性心律伴短陣反覆房性心動過速致超速抑制、竇房傳導阻滯伴異位房性心律、竇性並行心律、心房分離和間歇左房心律或冠狀竇性心律等相混淆,應注意鑒別。

推薦閱讀:

EMI干擾大,多芯導線屏蔽類型你選對了嗎?
自然底數 e
心電學一詞一圖講解4【持續幼稚型T波】

TAG:電學 | 現象 | 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