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為什麼沒有去台灣?你們都想太多了
踢踢 導讀
那家裡的錢呢?還用說么,都從牙縫裡摳下來被老陳拿去買書了......又是可憐了老婆唐篔,為了幾塊紅燒肉到底是給孩子吃還是給傭人吃糾結得肝腸寸斷,嗚嗚嗚真心作孽。
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陳寅恪大師不愧是大活人移動圖書館,他一輩子讀了多少書,有多愛書,看看下面這張油畫你就知道了。
陳丹青《國學研究院》,從左至右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讓我們先來看看陳丹青闖作的這幅著名油畫。從時尚的角度分析,趙元任靠一身唐頓莊園的大表哥三件套異軍突起獨領風騷。但再一研究,這幅油畫里竟然有一人玩兒起了mix&match的著裝法——明裡是穿著中式長袍,腳上卻悄悄蹬著一雙皮鞋——低調懷熏有內涵,陳寅恪大師的混搭穿衣風真是玩兒得得心應手棒棒噠。
但是。如果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一處非常耐人尋味的小細節:老陳竟是五位大師中唯一一個手持道具的人。對。這個道具就是幾本書。用心良苦啊陳丹青老師,為什麼書被塞在陳寅恪大師手裡而不是其他人手裡呢?這還用說么——當然是因為陳寅恪對書的痴迷與熱愛,橫掃所有大師,在神州大地上所向披靡啦。
老陳愛書到底愛到什麼程度,現在筆者就給你們看一段耳熟能詳的話。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大家對宋真宗趙恆這段典型魔幻主義手法的《勵學篇》一定不陌生吧?用物質主義的眼光去分析這篇文章,簡直充滿了傳銷洗腦的詭異畫風,讓離不開柴米油鹽的人無力吐槽。然鵝,這段魔幻主義的成功學真的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趙國君拿來忽悠天下書生的嗎?
並沒有。這段才是讓天下書生成為人生大贏家的成功學雞血啊讀者們!
童鞋們,宋真宗誠不我欺。
另一位大師吳宓,在1919年8月18日的日記里寫到:「哈佛中國學生,讀書最多者,當推陳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維,兩君讀書多,而購書亦多。到此不及半載,而新購之書籍,已充櫥盈笥,得數百卷。」。事實上,不光是吳宓知道,在當時的哈佛大學,這件事根本不是秘密。
而季羨林提供的信息就更有趣了。陳寅恪完全把書當成女朋友一樣在打扮——根據季大師的回憶,陳寅恪在清華大學教書時,都是要給書本穿上華衣噠——佛經的書用黃布小心翼翼包著,其餘書用黑布包著。#小時候用掛曆紙包書的盆友們,請來感受一下#大師愛書的心情可見一斑。
不過如果我告訴你們他魔幻主義式的讀書精神,你們就更要瞠目結舌了。
全家福
書中自有顏如玉,光棍打到三十八。別的大咖結婚離婚再婚都折騰幾次了(我說誰你們都知道的),老陳年輕時沒有緋聞不說,天天泡在圖書館和教室里,既沒工夫談戀愛也沒心思娶老婆(看看別的大咖就知道了,談戀愛和娶老婆在那時候是兩碼子事兒)——唯一能讓這個炒雞大齡優質青年產生興趣的就是書,所以一直拖到38歲,他才在父親陳三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壓力下娶妻成家。#男人和男人差距怎麼辣么大#
唐篔
書中自有黃金屋,苦了老婆DIY。因為老陳把所有錢都投資在了買書上,所以結婚前他的日常生活捉襟見肘。在德國為了省一張歌劇票的錢把同樣是名門之後的楊步偉雷得外焦里嫩(有興趣的自己去百度)。結婚前是沒有女人照顧,不會安排生活,結婚後有媳婦照顧了,他的經濟狀況竟然也一點沒有好轉。這到底是為啥呢?原來錢都去書商那裡買買買了,害得老婆唐篔為了支持老公的事業,不是在家自製土布窗帘,就是自製兒童識字卡片,各種DIY各種挖空心思省錢,簡直悲催。
看書坐太久時間,腰哈酸童鞋們
書中自有千鍾粟,全家一起餓肚皮。明明是拿著高薪的大教授,明明不差錢,在老陳三個女兒寫的《也同歡樂也同愁》里,回憶來回憶去,就是一句話:各種吃不飽。香港吃不飽、北平吃不飽、長沙吃不飽……那家裡的錢呢?還用說么,都從牙縫裡摳下來被老陳拿去買書了......又是可憐了老婆唐篔,為了幾塊紅燒肉到底是給孩子吃還是給傭人吃糾結得肝腸寸斷,嗚嗚嗚真心作孽。
寫到這裡,你們是不是已經完全同意大師對宋真宗的雞血按部就班、甘之如飴?但看完下面這件事,你們就會知道,這套魔幻主義的讀書論,他實踐得有過之而無不及。
季羨林說陳大師視力只有一些光感
你們抱怨讀書太累讀得近視眼算什麼?統統揍開!大師讀書把眼睛都讀壞了......中年失明後,他自己也狠鬱悶地回憶:
「因齠齡嗜書,無書不觀,夜以繼日。舊日既無電燈,又無洋燭,只用小油燈,藏之於被褥之中,而且四周放下蚊帳以免燈光外露,防家人知曉也。加以清季多有光紙石 印縮印本之書,字既細小,且模糊不清,對目力最有損傷。而有時閱讀,愛不釋手,竟至通宵達旦。 久而久之,形成了高度近視,視網膜剝離,成為不可倖免之事了。」
一聲嘆息。失明了還怎麼讀書?不過你們不要為大師太捉急,大師畢竟是大師,即使目盲兩年後,還能每天依靠別人朗讀資料、自己口述來進行學術研究和著作,寫完了八十萬字的《柳如是別傳》。#給跪了#
寫到這裡,筆者已經獻上了自己的膝蓋,你們是不是也紛紛送上膝蓋了呢?如果你們還死撐著不肯送上膝蓋,那麼筆者就再問你們一個問題:為什麼1940年代末能跑的大咖都跑了,而大師在好基友傅斯年的拚命遊說下,卻還是堅持留在廣東?
有一些歷史研究學者說這是因為大師「遺少心態」在作怪,也有人嘲笑他研究了一輩子歷史卻預測不出自己的未來,所以在文革期間那個遭罪啊。
大師為什麼不走呢?可能大家都想太多了吧!
環球遊學的陳寅恪大師,哈帥!
翻一下老陳的簡歷,就會知道他半輩子漂泊遊學,人生軌跡就是——書在哪裡,人就在哪裡。1939年初的時候,老陳動了舉家搬遷到英國的心思。不是因為牛津大學聘了他做教授、也不是因為英國皇家學會授予了他研究院的職稱。而是因為當時,倫敦大英博物館出現了大量的罕見中國文獻,如敦煌卷子、太平天國文書等等。這些珍貴的一手史料簡直直擊老陳的命門,讓他無法抵抗牛津大學的邀請。可惜人算不如天算,1939年的9月,該死的元首發動了戰爭,讓他的學習計劃泡湯。而6年之後當他可以到倫敦的時候,雙目已經失明,再也看不見這些敦煌文獻了。QAQ
另外,他的女兒們也明確在回憶錄中說,他一輩子經歷過最痛苦的事情,還不是眼盲,而是因為兩次戰亂中搬家,遭遇大量藏書、筆記被偷被燒毀書的巨大打擊。不僅如此,一生保持士大夫風度、從不批評人的他,還因為家裡老傭人在裝箱書籍的時候稱重總是稱錯,瞬間怒氣爆表,把老傭人罵了個狗血噴頭。
現在,我們不妨做個大膽而合理的假設:陳寅恪之所以不肯去台灣,真的和任何政治都不掛鉤,如果傅斯年使詐把他研究學問的藏書都先騙去台灣,那結果可能就是另一番模樣。真正的讀書人就是書在哪裡,他就要呆在哪裡,道理就是這麼簡單,歷史有時候就是被這麼一個小細節所改變了。
看到這兒,陳寅恪大師的魔幻主義讀書精神和他為什麼不去台灣的原因,現在你們已經都知道了嗎?
推薦閱讀:
※湯恩伯台灣栽贓蔣介石
※不一樣的台灣 體驗寶島野趣
※《我可能不會愛你》——被評為台灣本年度最文藝的偶像劇。經典台詞。 【我可能不會愛你,因為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 人人網-日誌
※經營台灣百年小吃店的「匠人們」
※游梓峰:民主台灣帶來的自我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