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少數民族音樂論文
藍藍天上白雲飄
———記蒙古族的音樂特色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每當我們想起這首歌的時候,浮現在我們眼前的首先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景象,在這樣浩蕩的圖畫里有一種聲音就象風兒一樣飄蕩在我們耳邊。這種悠長的聲調,這浩蕩的景象,孕育了一個強壯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環境是遼闊的草原,在漫長的歲月里,蒙古族人民在創造他們的光輝歷史的同時,也創造了絢麗的草原文化,其中音樂便是草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
蒙古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不論高吭嘹亮,還是低吟回蕩,都充分表現了蒙古族人民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煙海,其品位之高,數量之巨,令世人嘆為觀止。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堪稱絢麗多姿,異彩紛呈。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獵歌、牧歌、讚歌、思鄉曲、禮俗歌、短歌、敘事歌、搖兒歌和兒歌等。
獵歌:來源於原始狩獵歌舞,內容大多直接模擬古代獵人們的勞動生活或模仿各種飛禽走獸的動作神態,有時是寓言性的動物敘事歌。代表作有呼倫貝爾盟的民歌《小白兔》、《三百六十隻黃羊》等。
牧歌:牧歌以歌唱草原、讚美駿馬、讚美生活,充滿對自由幸福的嚮往和追求為其主要內容。牧歌的歌詞既善於抒情,又注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係。草原牧歌這一獨特民歌體裁及其風格的形成,對蒙古族民歌的各個領域頌歌、宴歌、思鄉曲、婚禮歌、情歌乃至器樂曲,均產生了巨大影響。所謂蒙古族音樂的草原風格就是指牧歌風格。牧歌的曲調高亢、嘹亮、寬闊、舒展。節奏悠長、多採用密—疏—更密—疏的節奏。一般情況下,牧歌的上行樂句節奏是悠長徐緩的,而下行樂句則往往採用活躍跳蕩的三連音節奏,形成絢麗的華彩樂句。
讚歌:其內容主要是歌頌蒙古族歷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讚美家鄉的山川湖泊等。多在那達慕大會或其它集會、慶典等特定場合演唱。如《成吉思汗頌歌》、《遼闊清秀的故鄉》、《西遼河頌》等。讚歌的曲調簡潔有力,節奏規整鮮明,較少華彩性裝飾音。旋律的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演唱形式有獨唱、齊唱、重唱與合唱。有些古老的讚歌,還有簡單的和聲。這樣的民間合唱蒙古人稱之為「潮爾」,由兩名男歌手演唱,男低音唱出粗獷的固定低音,男高音則演唱悠長的曲調。
思鄉曲:在蒙古族民歌中極為普遍的一種形式,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蒙古族享有盛譽的《母子歌》、《阿萊欽伯之歌》等,便是寬闊台汗時期的思鄉曲。思鄉曲的內容有兩類,一類是武士思鄉曲,即指從軍出征,在外作戰的蒙古武士們所唱的懷念故鄉的歌曲。如錫林郭勒盟民歌《曠野中的蓮松樹》。另一種是婦女思鄉曲,即遠嫁他鄉的青年女子所唱的思念故鄉親人之歌。如科爾沁民歌《諾恩吉亞》等。思鄉曲的藝術性較高,曲調優美流暢,節奏舒展,結構嚴謹,調式運用豐富而大膽,轉調離調手法很多。
禮俗歌:是在特定場合演唱,帶有生活風俗性、實用性的民歌,如宴歌、婚禮歌、安魂曲等。宴歌主要演唱於節日集會、招待賓客的飲宴場合。婚禮歌在婚慶上演唱,曲調熱烈、歡快。這類歌曲數量大,難度高,風格多樣,主人們願意聘請那些有名望的歌手在結婚儀式上演唱。安魂曲是在舉行葬禮時演唱。曲調悲 切哀婉,莊重肅穆。多為齊唱或合唱。摔跤歌是在那達慕大會上舉行摔跤比賽時演唱。每當雙方摔跤手跳躍出場時,由男高音歌手領唱,其餘人以固定低音式的和聲予以伴唱。
短歌:也稱短調民歌,是最早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歌體裁。主要在東部蒙古族中盛行。愛情歌曲在短調民歌中佔有極大的比重。如《森吉德瑪》、《達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願望。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行徑,以及在革命鬥爭中產生的革命民歌,如《獨貴龍》、《引狼入室的李鴻章》、《反日歌》等,都是這類短歌的代表作。
敘事歌:敘事歌的曲調簡短,結構方整,帶有濃厚的說唱性。其演唱形式均為自拉自唱,用四胡或馬頭琴等樂器伴奏。演唱者也可以根據情節、刻劃人物的需要,隨時插入評述性的對白。產生和發展於內蒙古東部農業地區。反映的題材主要有歌頌人民起義鬥爭和英雄人物的,如《嘎達梅林》、《英雄陶克圖之歌》等。表現愛情悲劇故事的,如《諾麗格爾瑪》、《達那巴拉》等。反對宗教束縛,嚮往世俗生活的,如《東克爾大喇嘛》、《寶音賀西格大喇嘛》等。
好來寶:又稱「好力寶」。蒙古族傳統的說唱藝術,從口頭文學發展而成。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相傳已有 700多年的歷史。多在節日、婚禮和喜慶場合演唱。「好力寶」是蒙古語音譯,是「聯結」的意思。有固定的曲調,演唱形式有單人、雙人和多人,但以單人演唱為多。內容一般有思鄉、贊馬、民間傳說、改編的古典章回小說外,還有即景生情,隨興口編的。既可敘事、又可抒情,有讚頌,也有諷刺。曲目長篇短篇均有。唱詞為四句為一節,押頭韻。或四句一押韻,或兩句一押韻,也有幾十句唱詞一韻到底的情形。伴奏樂器多為馬頭琴、四胡。曲調豪放、淳樸,有較多的朗誦成分,具有濃厚的草原風味。著名演唱曲目有《燕丹公主》、《富饒的查干湖》、《還是當藝人好》等等之外,還有漢族的歷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滸傳》和《三國演義》。
馬頭琴:蒙古人稱為「莫琳胡兒」,是蒙古人民最喜愛的民族樂器。因為琴桿的上端雕有一個很精緻的馬頭,所以叫「馬頭琴」。演奏馬頭琴的人多半是獨奏,或是自拉自唱。馬頭琴的聲音遼闊低沉,悠揚動聽,彷彿把人們帶進茫茫無邊的草原。琴身木製,長約 1米。共鳴箱扁平而呈梯型。以馬皮或羊皮蒙面,面上繪有圖案。琴桿上部左、右兩側各安一弦軸,拉弓以藤條與馬尾做成。傳說從前有一個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小馬的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弦琴,在琴桿的頂部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以此而得名。馬頭琴是獨奏樂器,也可用於器樂合奏和為說唱、民歌、舞蹈伴奏。馬頭琴的傳統演奏法,有科爾沁演奏法和土爾古特演奏法兩種,它們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科爾沁演奏法流行於內蒙古的東部,以指內肌肉按弦發音,音色柔和優美,演奏的多是抒情性的傳統曲目;土爾古特演奏法流行於內蒙古西部,以指甲從弦側觸弦發音,音色清晰、明亮,宜於奏出豐富的泛音,富有草原特色。馬頭琴的優秀曲目很多,風格多樣,如《巴雅齡》、《嘎達梅林》、《鄂爾多斯的春天》、《清涼的泉水》、《走馬》、《馬的步伐》等。新創作的樂曲有《草原新歌》、《草原讚歌》和《萬馬奔騰》等。
蒙古族民歌是天籟之音。
蒙古民族是音樂的民族,千里草原是民歌的海洋,每一個蒙古包里,每一位蒙古族同胞的口耳之間,永遠飄動著不絕如縷的上輩人傳給他們的歌。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煙海,其品位之高,數量之巨,令世人嘆為觀止,這是一個無法估量的音樂寶庫。
碧綠的草原蒼茫遼闊,一望無際,朵朵白雲像嶄新的棉絮般靜靜地浮動著,在藍天映襯下,越發顯得皎潔。羊群如同碧海中流動的雲彩,馬群好似綠浪中奔騰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群像是撒落在綠色翡翠盤裡的珍珠。天地相連,渾然一體,構成了異常瑰麗的畫卷。夕陽西下,遠山披上了晚霞的綵衣裳,牛羊背上如同鍍上了一層金,天邊的雲朵也變得火焰一般鮮紅。古人有三件寶,那就是:草原、駿馬和蒙古長調。
蒙古民族是一個質樸豪爽的民族,蒙古民歌有著優美的旋律,獨特的韻味,歌中時時透射出蒙古人胸襟的開闊。蒙古民族又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其音樂歌曲的內在品質也大都飽含蒼涼、孤獨、悲愴的藝術之美。無論你是什麼民族,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只要你聽到蒙古人演唱的長調牧歌,便立刻能感受到濃郁的草原氣息,體味到高度的藝術享受。
內蒙古地域遼闊,生活方式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風格。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風格上的統一性,又有地區色彩的多樣性。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在內蒙古地區大致形成了五個地域性風格色彩區:呼倫貝爾風格區、科爾沁風格區、錫林郭勒風格區、鄂爾多斯風格區和阿拉善風格區。各風格區之間既有音樂風格上的重疊,也偶有交錯現象。
長調中特殊的發聲技巧稱作「 諾古拉」,即波折音,類似顫音,對形成蒙古族長調獨特風格有重要作用。長調牧歌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和蒙古族音樂的結晶,廣大牧民和一代又一代優秀的民間歌手在「長調」中不知傾注了多少的感情,發揮了多少創造力。對於「長調」藝術中文化意蘊的認識,我們永遠也不能窮盡,它的價值和魅力是永恆的。
推薦閱讀:
※教你如何購買和選擇卡林巴、拇指琴
※賽羅奧特曼大電影的主題曲歌詞是什麼?
※美國鄉村音樂天后泰勒·斯威夫特的穿衣之道
※工作和學習的時候該不該聽音樂?
※古典音樂票友的日常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