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所向披靡的馬其頓方陣,羅馬人是怎樣打垮的?

diaoduoxi/文

公元前168年6月22日下午,在希臘北部的彼得納,羅馬軍團的士兵們看見一片長矛的密林正在隆隆開進,數不清的利刃鋒芒連成了一道駭人的牆壁,向著他們席捲而來,這就是馬其頓巨型方陣的「嘆息之牆」——160多年來,膽敢正面挑戰它的人馬全都化為齏粉,只留下絕望的嘆息。

彼得那戰役,不僅是羅馬軍團和馬其頓方陣兩種戰術體系的巔峰對決,更是地中海世界兩大強權成敗興亡的宿命之戰。

▍雙雄競逐霸主尊:馬其頓戰爭

公元前281年,羅馬為吞併南義大利的希臘城邦塔林頓,而與前來干涉的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交戰,是為羅馬-希臘戰爭之始。

擊敗皮洛士以後,羅馬人轉而與迦太基人爭奪西地中海霸權。在這一時期,希臘霸主馬其頓也與羅馬交惡,先後爆發了兩次戰爭。

公元前197年第二次馬其頓戰爭期間,羅馬軍團與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率領的大軍,在庫諾斯克法萊(又稱為狗頭山)展開大戰,這是羅馬人首次與馬其頓方陣正面交鋒。由於天降大霧和地形不利,方陣不能發揮全部威力,腓力五世敗北。即便如此,馬其頓方陣依然擊潰了羅馬人的左翼部隊。

庫諾斯克法萊戰役,羅馬人與馬其頓方陣的初次交鋒

公元前179年腓力五世駕崩,長子珀爾修斯繼位,馬其頓與羅馬的關係再度惡化。珀爾修斯大肆招兵買馬,甚至派人行刺羅馬人的鐵杆盟友帕加馬國王。羅馬由此決定對馬其頓宣戰,徹底消滅這個嚴重威脅。

公元前171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爆發。珀爾修斯以逸待勞,成功擊敗兩位羅馬執政官的征討大軍。他想乘機與羅馬議和,遭到元老院的拒絕。戰爭就這樣僵持了2年,雙方都沒有大的進展。

公元前168年,羅馬人推選60高齡,德高望重的埃米利烏斯·保盧斯出任執政官,全權指揮對馬其頓的軍事行動。傳說保盧斯在接到出征使命後回到家,發現小女兒正在為一條小狗的死亡而哭泣:「啊,父親,難道你不知道珀爾修斯已經死了嗎?」這條和敵人同名的小狗給保盧斯討了一個好彩頭,戰爭的形勢又會如何發展呢?

▍鋒芒所向孰能擋:馬其頓方陣

保盧斯抵達前線後整飭紀律,勘察敵情,羅馬軍團的氣象為之一新。為了誘使珀爾修斯離開其設防良好的基地,保盧斯策划了一次側翼迂迴行動,企圖分兵夾擊馬其頓軍隊。但因消息泄露被珀爾修斯識破,羅馬迂迴部隊遭到馬其頓軍的攔截。為避免受到兩面夾擊,珀爾修斯率軍移動,他來到彼得那南方的一個小村莊,選定一塊相對平坦的地方作為戰場,在這裡,他將從容不迫地擺開陣勢,馬其頓方陣將展現它的全部威力。

長矛方陣是希臘人發展出的獨特戰術體系:裝備青銅盔甲,手持長矛和圓盾的重裝步兵在戰鬥時排成至少4列、通常8列乃至更多列的縱深隊形。前4列持矛水平向前,後4列則將矛豎立,形成一面令人膽寒的利刃之牆。方陣的基本作戰形態是正面衝鋒,需要士兵進行長距離奔跑和高強度衝刺,用銳不可當的衝擊力摧垮敵人的陣形。

傳統希臘方陣

到公元前四世紀,希臘方陣戰術發展到了巔峰狀態,這就是威名遠播的馬其頓方陣體系。它主要由四部分組成:

I. 常備兵使用長達六米的薩里沙長矛,右臂攜帶輕型盾牌,穿著脛甲和有金屬保護的胸甲。常備兵的基本作戰單位是團,每團正常編製1536人,分為營連等單位,最小單位為一列16人。亞歷山大大帝通常把它減到8人。

馬其頓方陣

II. 輕裝兵編成三個營,每營1000人,裝備傳統長矛和較大的盾牌,機動性更佳,作為右翼快速騎兵和行動較緩的方陣之間的聯繫。

III. 輔助兵裝備標槍,弓箭和投石器,通常部署在陣列第一線作為遠程打擊力量,同時掩護己方長矛兵免受敵軍騎兵和遠程火力傷害。

IV. 重騎兵每團1500-1800人,是馬其頓體系的機動突擊力量。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穿戴青銅盔甲,手持3.6米長的騎兵長矛衝擊敵陣,並使用希臘式反曲雙刃短劍進行肉搏戰。

馬其頓方陣戰術的精髓在於多兵種聯合。作戰時,常備兵方陣排成斜線陣,斜面向外,像一塊鐵砧一樣釘住敵軍正面。當敵人面對馬其頓方陣時,一名敵兵將受到4~5支長矛的攻擊,沒人能夠阻擋這種攻擊。

方陣攻擊

輔助兵投射標槍、石塊和羽箭進行遠距殺傷,同時擾亂敵軍陣形。

輔助兵攻擊

馬其頓重騎兵則在輕裝兵的助攻下發動強大的側翼突擊,就像一把鐵鎚,擊碎敵軍心臟。

重騎兵出擊

遺憾的是,亞歷山大大帝死後馬其頓方陣戰術也逐漸僵化。珀爾修斯時期的馬其頓方陣戰術中騎兵退居二線,長矛兵反而成為主角,長矛長度變態地增加到了10米,攻擊力更為強大。但這種重裝步兵決戰的傾嚮導致方陣變得更加臃腫龐大,機動性卻降低了。作戰時,編成密集隊形的士兵只能硬著頭皮向前運動,不能靈活應變。

▍陣列三重奇變生:羅馬線式陣型

羅馬人的早期軍陣是希臘方陣的笨拙山寨版:軍團由3000-4000人組成一個長矛方陣,縱深也是8列,前6列是重裝步兵,後2列是輕裝步兵,側翼配屬少量投射步兵和騎兵支援。

在與高盧人的戰鬥中,這種方陣被證明毫無用處。高盧人慣用猛烈突襲打亂羅馬人的方陣隊列,然後上演士兵捉對廝殺的混戰。羅馬人依靠密集隊形掩護,講究整體性的方陣戰術對手持大劍巨盾勇猛砍殺的高盧人毫無招架之力。

勇猛的高盧人

針對這種嚴峻的局面,在公元前390年,羅馬執政官卡米盧斯進行了影響深遠的軍事改革。他打破以部落為單位的傳統編組,以年齡為標準劃分不同兵種,承擔不同任務,從而讓每個士兵都能發揮所長。這種新的戰術體系也由四部分組成:

I. 少年兵缺乏經驗和訓練,裝備標槍、投鏢和小圓盾,作為輕步兵使用。

II. 青年兵有一定戰鬥經驗,組成軍團的第一陣列。裝備一支重標槍、一把西班牙寬刃短劍和一個橢圓形長盾。

III. 壯年兵是軍團的核心,年齡在30歲左右,組成軍團的第二陣列。裝備兩支重標槍、一把西班牙寬刃短劍和一個橢圓形長盾。

IV. 成年兵年齡最大,經驗最豐富,構成軍團後備隊。組成軍團的第三陣列。裝備一支3.6米的長矛和一個橢圓形長盾。

以上四部分組成了早期羅馬軍團特有的三線陣列體系。每一線陣列一排20人,縱深6列。兩人之間間隔1.8-2米。陣列的各小隊之間約為30米間隔。各小隊交錯排列。

羅馬三線陣列的兵種隊形

各陣列士兵按照小組-小隊-百人隊-大隊—軍團的單位編組,每個軍團由6000人組成。其中青年兵2400人,壯年兵1800人,成年兵1800人。同時,一個羅馬軍團配有一個輔助軍團,兩者的建制類似。一名執政官可以指揮兩個羅馬軍團與兩個輔助軍團組成的部隊。

為應對高盧人的威脅,羅馬三列陣戰術非常強調機動靈活,對單個士兵的格鬥能力要求很高。作戰時,由青年兵組成的第一陣列首先推進,當距離敵人18米時,將重標槍擲出。同時,軍團開始疏開隊形。青年兵開始衝鋒,前2列士兵與敵人用短劍進行格鬥。後4列士兵投擲標槍。

數分鐘後,由壯年兵組成的第二陣列替換,第一陣列後撤休息。由少年兵組成的輕步兵負責掩護軍團的兩翼與背後,同時還要找回可使用的標槍,補充給撤回的第一陣列。一場戰役通常進行數輪替換。

如果青年兵和壯年兵兩次攻擊都無法擊退敵人,第三陣列的成年兵會投入戰鬥。經過前兩輪交戰,必然有許多敵人失去盾牌和長兵器,此時大多手持短兵器肉搏。老兵使用的長矛正好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少年兵和壯年兵就在長矛陣的掩護下進行重組,隨後同老兵一起重新投入戰鬥。

羅馬軍團作戰

羅馬軍團的這種線式隊形戰術,在與高盧人、皮洛士和迦太基人的戰鬥中歷經考驗,日臻完善。現在,它就要和久負盛名的馬其頓方陣正面交鋒了。

▍摧陣攖鋒威名揚:彼得那會戰

就在珀爾修斯抵達彼得納的第二天下午,羅馬方面有一匹馬突然脫韁沖向對岸,兩軍為了爭奪這匹馬爆發了前哨戰,會戰隨即展開。馬其頓軍以44,000名步兵和4000騎兵的強大陣容率先渡河攻擊羅馬38,000名軍團戰士。

羅馬帝國時代的希臘史學家普魯塔克生動記載了這次戰役的全過程:走在馬其頓軍陣最前方的是色雷斯步兵方陣,他們身材魁梧,身穿黑色的戰袍,不斷揮舞著長矛。跟在色雷斯人後面的是僱傭軍部隊,他們的裝備五花八門。這兩支部隊組成大軍的右翼掩護部隊。

隨後,第三支出現的部隊才是馬其頓青年精兵「白盾兵」組成的方陣,他們全身披掛著閃亮的甲胄和猩紅色的外衣,組成方陣的中央左側部分;最後出場的是馬其頓軍的精銳主力,裝備青銅盾牌的「銅盾兵」方陣組成的中央右側部隊。整個平原都閃爍著兵器和盔甲的光芒,震耳欲聾的叫喊響徹四周的山丘。

馬其頓王國兵種,最右側即為精銳銅盾兵

馬其頓軍展開戰鬥序列快速挺進。數萬常備兵手持六米長的薩里沙長矛,前五列向前平舉,遠遠望去,林立的長矛帶著無堅不摧的氣勢,山呼海嘯一般滾滾而來。保盧斯晚年常常提起當年戰場的景象,饒是他身經百戰,對此也感到無比的驚愕和恐怖。

馬其頓方陣推進

保盧斯看見馬其頓人密集的長矛抵住羅馬人的盾牌,讓軍團戰士無法接近肉搏。羅馬同盟部隊中的皮里格尼亞人由於無法攻入敵人用長矛組成的牆壁,他們的指揮官抓住一面軍旗投到敵軍中間。士兵們奮不顧身去奪回軍旗,他們用利劍砍斷分散開來的長矛,用盾牌猛擊馬其頓人的後背,或者手腳並用把他們從方陣中推出去,但最後皮里格尼亞部隊還是被擊潰了,漫無秩序地向身後的山上逃跑。

這似乎又引起了羅馬軍團的全線後退,保盧斯氣得扯破了身上的衣服,也不能阻止這種後退。如果情況的確如此,那麼很明顯,只要地形適於方陣作戰,羅馬軍團就完全不能與其正面交鋒。

會戰初期態勢,羅馬人無法在方陣正面打開缺口

然而,隨著馬其頓軍往前進擊,進入山麓地帶之時。由於地形變得崎嶇,方陣的隊形就不再能夠保持完整和緊密了。馬其頓方陣的正面開始出現豁口和空隙。這對羅馬人而言太幸運了。

珀爾修斯不是亞歷山大,他對亞歷山大的戰術毫無了解。他絕不應該把方陣向山坡上推進,而應該出動全部騎兵和輕裝部隊向已經動搖的敵人追擊,並在他們的掩護之下重新休整方陣的正面。

崎嶇地形割裂了方陣隊形,羅馬人的機會來了

保盧斯當機立斷,他把軍團兵力分開編組,命令士兵迅速突入敵方的裂縫缺口中,展開接近戰鬥,羅馬士兵從側面和後方攻擊馬其頓方陣兵。

一旦方陣出現破裂,羅馬人便於獨立作戰的的小型縱隊便可以從側後突入了

由於10米長矛在肉搏戰中毫無用武之地,馬其頓人被迫撇掉長矛,用短劍和小圓盾倉促應戰。但這點貨色實在不是羅馬士兵西班牙利劍和長形盾的對手,加之過於密集的隊形也沒有多少空間可供士兵活動。這樣一來,方陣的力量和優點全然喪失,馬其頓方陣開始崩潰,士兵們丟盔棄甲爭相逃命,山坡上到處都是希臘人的屍首。

看到會戰已經失敗,珀爾修斯失魂落魄地逃離了戰場,儘管他的騎兵幾乎毫無損失。會戰後羅馬人的斬獲頗為驚人: 20,000多馬其頓軍被殺,6000人被俘,在追擊中又俘獲5000人。羅馬人聲稱自己的傷亡僅有100多人,但綜合當時的情況來看,這不太可能。

▍羅馬霸權的建立

彼得那戰役終結了馬其頓的霸權。珀爾修斯在眾叛親離之下投降保盧斯,他被作為戰利品出席了凱旋式,此後終生監禁。馬其頓王國被拆分為四個共和同盟,實際已經滅亡。

同時,羅馬人也露出了猙獰面目,元老院決心把所有希臘城邦,無論敵友,都一勞永逸的解決掉,使其永遠喪失反抗羅馬的能力。希臘所有城邦的軍隊都被解除武裝,小康階層以上的人,包括全部官吏在內都淪為俘虜押送義大利。自此,希臘人在地中海世界的文明領袖地位和獨立自主都喪失殆盡,被迫臣服於新霸主羅馬。

馬其頓戰爭勝利後羅馬的擴張

在軍事上,彼得那戰役證明了羅馬軍團戰術的高度戰場適應性、機動性和威力,也標誌著亞歷山大時代的馬其頓方陣戰術被羅馬軍團戰術所取代的歷史趨勢。

推薦閱讀:

羅馬小姐納吉海邊戲水
第二十六章 羅馬
羅馬書15章20-29節宣教的心志
最後的羅馬
為什麼公曆2月只有28天?

TAG:羅馬 | 馬其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