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400年的傳承與斷裂
(本文來源:南方報業—南方報業)
傳承,是陳氏太極拳四百年的關鍵詞,而七十多年前,陳家溝的太極拳的確曾走到斷裂邊緣。
不回去傳拳就斷了
「我1949年到這個村時,就沒見著誰練拳。」張蔚珍是1964年之後擔任陳家溝支書的,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講述:1941年,陳家溝遭蝗蟲災害,兩年絕收,人們吃草根、樹皮,為了活命,青壯年大多跑去西安逃荒要飯,「窮習文,富習武」,肚子都吃不飽,太極拳就完全衰敗了。
沒人練拳還與時局相關。「1945年這裡第一次解放」,八路軍趕跑了國民黨,開始搞土地改革。不久,「還鄉團又回來了」。共產黨上太行山,到1946年,才「二次解放」。1949年,打土豪地主,分田地房屋,逃荒要飯的看情況好些了,到土改時回來了一些,有了快700口人。
「那時也沒什麼人練拳,都是開荒地,搞生產自救。有些地主被打死了,群眾有點害怕,政策還不穩。」張蔚珍說。直到1953年,張蔚珍在陳家溝學校上學,幾個老師請村裡一個叫王雁的老頭到學校偷偷教拳,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什麼叫太極拳。
陳照丕回村傳拳
對陳家溝陳氏太極拳來說,1958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年份。這一年,陳氏太極第十代傳人陳照丕回到了村裡。
陳照丕(1893—1972)的經歷頗傳奇。他1893年生人,自小跟父親陳登科、叔祖陳延熙、三叔陳發科練拳。1928年,北伐成功,國民黨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並成立中央國術館。據《太極往事》一書作者季培剛記載:許舜生特意到南京徵求同意,成立北平國術館。原來在北京教拳的楊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如楊少侯、楊澄浦,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吳氏太極拳創始人吳鑒泉等人,紛紛南下。陳照丕便是此年到北京授拳。不久,陳照丕因為要去南京授拳,兼任中央國術館名譽教授,推薦其三叔陳發科來京。陳氏太極拳由此在北京生根、傳播。
1938年南京淪陷,陳照丕曾返過家,在地方抗日武裝范庭蘭的部隊里教大刀。《溫縣誌》記載:平時,陳照丕教授戰士們武術,訓練戰士們的近戰本領,尤其是大刀用法。作戰時,陳照丕親率敢死隊出生入死……
河南不少省級機關在洛陽,1940年,陳照丕又被好幾個單位請去洛陽教拳。兩年後,被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張含英(1949年後曾任水電部副部長)請到西安。張含英給陳照丕安排的職務是保管員,有工作,開工資,拳是業餘時間教。一直到1948年,西安黃河水利委員會遷到開封。陳照丕隨著機關「參加了革命」,連人帶馬,全部被紅色政權接收了。陳照丕也就一直在開封工作,直到1958年回家探親。
回家一看,幾乎沒有人練拳,陳照丕心急如焚,向單位提出,要退休回家傳拳。「管人事的幹部告訴他,你現在回去,只能拿40%的工資,按新政策,再等三四個月,就可拿到60%。我五伯說,你不給我錢我也要走,不能讓太極拳在陳家溝斷了。他退休工資才拿16塊錢。」陳正雷回憶。
陳照丕回家,馬上在家裡成立了一個練拳點,開始教太極。「那時得有三十多個青年跟他學。老頭子分文不取,教得很認真,他怕太極拳在陳家溝失傳了。人多了,他就給取了個名字,叫業餘體校。」張蔚珍對當時學拳的人如數家珍:「王西安、朱天才、陳小旺、陳正雷、陳德旺、王天寶……那時也不分陳姓、外姓,只要你願意學他就教。」不過,溫縣的作家、太極拳研究者崔春冬的記憶是,陳照丕教拳時,村裡人會自動在大門口設個崗哨,不許外村人入內。
陳家溝出來在國內外傳授陳氏太極拳的人,「現在55歲到75歲的這撥人,大部分都是跟我伯父練的。」陳正雷說。
2013年的第七屆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前一天,陳正雷領著弟子學生三百餘人回到陳家溝,擺上祭品,雙膝跪地,專程祭拜了陳照丕。
「打太極拳不犯法了」
1958年,陳照丕(1893—1972)回家這一年,陳正雷(1949出生)9歲,陳小旺(1945年出生)13歲。
陳正雷的父親陳照海跟陳照丕是親兄弟,都是陳登科的兒子。陳照海在1945年前是溫縣保安大隊隊長,掌兵權,參與抗日,一直到日本投降。共產黨在當地成立政府後,陳照海寫了一個報告,和手槍一起,交給了一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人員,便出門到鄭州去經商。
沒想到一回去就被關進了溫縣城法院。陳照海被關進去一年後,趕上大鎮反。「當時的政策是,只要保長、憲兵連長以上的,統統槍斃。結果,拉出去就崩了。」回憶這段往事,陳正雷心下黯然:「我對父親一點印象也沒有。」
陳小旺的陳照旭(父親幾年後也遭遇不幸。張蔚珍說:「他是1955年被逮捕的,四五年後,死於獄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太極拳成了大毒草,陳家祠堂被拆,祖宗牌位被砸。74歲的陳照丕被扣上一堆帽子,翻他跟國民黨的舊賬,一起練拳的人,被批為「搞小集團」,搞家族、宗派組織,說他們「夜聚明散」。
「我是村支書,成了走資派;斗陳照丕,抓到公社批鬥多次,老先生實在受不了,跳井自殺了,井水淺,沒淹死,又把他搶救上來。開始王西安還是一般群眾,在生產隊開小機器,當技術員。」張蔚珍的村支書當不成了。陳照丕遭的罪更大,1967年初春跳井自殺不成,雖然被救起來,但是腳被井底的竹筒尖尖的斜茬刺穿。因為他是批鬥對象,大隊衛生室的醫生不敢給他看病,陳正雷和陳春雷跪在醫生面前求情,醫生經不住,讓他們回去用先鹽水洗一下,等到晚上,才拿著碘酒偷偷去給他擦了包住。結果,沒消好毒,陳照丕瘸了一年多。
陳照丕好不容易熬到1968年落實政策,老爺子平反,這一年,張蔚珍又當上了支部書記。一天早晨,陳照丕去問張蔚珍:「你說太極拳我還敢教嗎?」張蔚珍想了下,說:「太極拳是好東西,它沒有階級性,誰掌握它為誰服務。」陳照丕接著問:教拳再出問題怎麼辦?張蔚珍說:「我負責。」
1968年陳照丕年齡已大,決定重點培養幾個人,把拳傳下去。張蔚珍說自己列了四個人:「一個是陳正雷(1949年出生),他親侄子;陳小旺(1945年出生),他堂侄。他倆也練得比較好,另外就是王西安(1944年),這人愛好太極拳,跟我關係也不錯,保護我的;朱天才(1945年出生)是民辦教師,在陳家溝小學教書。陳氏太極拳以前是傳內不傳外,現在解放了,人家願意傳。」
1969年,《人民日報》登了一條毛主席語錄:「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體操,打球類,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極拳及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陳照丕湊巧看到了這條消息,拿著報紙去找陳正雷:「小雷你看毛主席號召打太極拳了,打太極不犯法了!」陳照丕不僅讓村裡的年輕人繼續去練拳,一高興,還說要寫書。於是開始整理資料,「理論十三篇」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陳照奎三回陳家溝
1972年5月12日到18日,安徽合肥舉行了「文革」以來首次武術邀請賽。11月在山東舉辦「全國武術表演大會」。
濟南舉辦全國武術表演大會時,陳照丕已經卧病在床,最後只能由其族孫女陳愛英一個人去。也是這一年12月30日,陳照丕在溫縣醫院去世,享年80歲。
傷心之餘,陳正雷和陳小旺一起發愁,該不該去找他們在北京的十叔陳照奎繼續學拳?
陳照奎是陳發科的幼子。陳照奎所傳的拳架,用崔春冬的話說,「是陳發科窮畢生心血在老架的基礎上修改定型的,此架姿勢低,發勁多,難度大」,更多地在外形上體現了松活彈抖,一般被外界稱為新架,陳照丕所傳的拳架,一般被稱為老架。無論新老,同屬陳長興所傳的大架。
1928年,陳發科被陳照丕推薦進京,即以其精湛的拳藝征服北京武術界,被譽為「太極一人」。陳照奎得其傳,照丕先生去世後,是當時陳氏太極拳僅存的碩果。跟陳照奎繼續深造學拳,對陳家溝的小夥子們而言,是最佳選擇。
張蔚珍等村裡的掌權者也想到了他。「我跟王西安等一起想辦法,通過焦作礦務局物資供應處處長吳秀寶,請吳在北京跟陳照奎講好條件,他答應在陳家溝教拳,吳秀寶是個關鍵人物,他找陳照奎學拳,「給我們村裡批了50噸硝酸銨,用他們的拖拉機來給我們耕地,那時我們村大豐收,吃上饅頭了。村裡看到好處,支持太極拳。」陳正雷的回憶,補充了張蔚珍的講述。
陳照奎回到了陳家溝教拳,他提了三個條件:第一,他離婚了,和孩子兩個人生活,一個人教拳,村裡面得管兩個人吃飯;第二,管來往路費;第三,拿工資,那時一個月給80塊錢工資,「都趕上縣委書記了!」那是1973年春
第一次,他大概教了半年,誰都可以去學。隨後,他應顧留馨之邀,到上海去寫書。
第二次,幾個月後,他從上海回來了。張蔚珍跟他商定,晚上其他人不能學,專教陳正雷、陳小旺、王西安、朱天才四個人。陳正雷的記憶與張蔚珍略有出入:「大隊定了,晚上重點培養八個人,其中就有現在的我們四個、我大師兄陳德旺、陳立洲,另外兩個早都不練了。」
為了把太極拳推廣下去,村裡規定,白天在大隊有個大舞台,陳照奎在上面教,誰來學拳都計工分,等於參加勞動,教到吃早飯時間,算2分,可參加分配。
教了一段時間,陳照奎又去了鄭州教拳。據張蔚珍回憶,陳照奎第三次來,村裡負擔不起工資,是縣體委給工資。牙膏、牙刷、香皂,都是體委買。
一直到1981年,陳正雷等四個人跟陳照奎學了陳氏太極拳的新架一路、二路。那年,幾個人請陳照奎去焦作教拳,不久,他在焦作去世。
至此,陳小旺,陳正雷等人算是將陳氏家族家傳的功夫,比較全面地繼承下來了。
小編導讀:
陳照丕,曾在北京擺擂十五天不敗,是民國國術館教授,其功夫之深,不用言表。從58年回陳家溝教拳到66年文革開始,陳小旺從13成長到21歲,這是陳家溝的黃金8年。陳照奎長期在外,雖三下陳家溝,但教拳時間實在有限。陳照奎之子雖從小跟隨父教拳,可憐19歲時,父親英年早逝。好在陳家溝後人確實努力,能把太極拳練到今天這樣著實不易。
一代宗師陳發科把拳帶到北京,也教了一批弟子,現有也有成名成長家,但就對陳家溝太極拳的傳承確實貢獻有限。
陳家溝太極拳主要傳承人主要人員概況
陳發科(1887-1957),陳延熙之獨子。
一九二八年應許禹生等之邀到北京傳拳,他以「挨著何處擊,將人擊出不見形」的高超技藝受到北平武術界的嘆服,從而在北平站住了腳,開始在北平傳拳,改變了「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使得有300多年歷史的只流傳在陳家溝一隅之地、一姓之眾的陳氏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是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陳發科技藝高超,教學有方,從學者甚眾,培養出了洪均生、陳照奎、李經梧、李劍華、雷慕尼、田秀臣、馮志強等一大批優秀的學生,開創了北京陳式太極拳的新紀元。
陳照旭,(1912--1959),系陳家十七世陳發科次子。
陳照丕(1893一1972),陳照旭之堂兄,字績甫,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
陳照丕自小跟父親陳登科、叔祖陳延熙、三叔陳發科練拳。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東家樂佑申和樂篤同兄弟二人,慕陳氏太極拳之名,托河南沁陽杜盛興到陳家溝聘請拳師,族人公推陳照丕前往。不久,陳照丕去南京授拳,兼任中央國術館名譽教授,推薦其三叔陳發科來京。陳氏太極拳由此在北京生根、傳播。著有《陳氏太極拳匯宗》、《太極拳入門》、《陳氏太極拳圖解》、《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書。
陳照奎(1942—1981),陳發科幼子。
四歲隨父赴北京,七歲從父學習家傳拳術。60年代始,陳照奎先生應其父陳發科的弟子、上海市體育宮主任顧留馨之邀,前往上海市傳授陳氏太極拳術。
1973年、1974年、1978年陳照奎先生曾三次應邀到陳家溝教拳。並率陳家溝武術代表隊外出參加比賽。
1981年5月7日,陳照奎先生在焦作市教拳,因突發腦溢血醫治無效,在焦作市礦務局第二醫院不幸病逝,年僅53歲。
陳小旺(1945年出生),陳發照旭之子,師陳照丕,陳照奎。
陳正雷(1949年出生)師陳照丕,陳照奎。
王西安(1944年出生)師陳照丕,陳照奎。
朱天才(1945年出生),師陳照丕,陳照奎。
陳 瑜(1962年出生),陳照奎之子。現居北京,是陳家溝陳氏第十七世宗師陳發科之嫡孫、陳氏第十八世宗師陳照奎之獨子。
備註:陳發科弟子如:洪均生、李經梧、馮志強等都是一代明師,有再傳弟子,在此暫不做介紹。
推薦閱讀:
※42式太極拳拳譜動作圖 1
※太極拳之「松圓勻順整「(下)
※陳鑫太極拳論(一)
※武派郝架太極拳探討(一)
※陳氏太極拳演練技法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