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龍:如何才能既賺指數又賺錢?

2018年開年A股就走出了11連陽走勢,呈現出非常強勢的逼空行情,拉開了春季行情的攻勢。這一波上攻是由藍籌股輪番上漲帶動的,而小盤股和績差股仍在繼續調整,所以很多股民覺得只賺指數不賺錢,市值在不斷的縮水。特別是周一雖然上證指數跌幅不大,但是創業板指數卻跌了3%,創今年以來的新低,而上證50大漲並創新高,可以說二八分化的現象非常的嚴重。

從2016年初大盤見底,我就提出A股將展開慢牛行情,將會有千點大反彈,建議投資者積極轉變投資理念,積極調倉換股,而價值投資者的春天將會來臨。可以說這兩年的時間要想既賺到指數又賺到錢,重要的就是就需要積極轉變投資思路,改變以往通過炒消息、炒小盤股的做法轉向大盤藍籌股,堅持價值投資,做到這一點的就可以在指數上升的時候賬戶資產也出現上升。很多投資者還是沉浸在以往的投資思路中,熱衷於炒題材股、小盤股、ST股,想通過市場風格的轉變來獲得收益,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市場風格一直沒有轉變。我在之前提到過,市場風格的轉換是一個偽命題,因為現在的行情跟以往不同,特別是在經過2015年的股災和2016年的熔斷之後,很多炒小盤股和題材股的投資者市值大幅縮水,而堅持價值投資、堅持藍籌股的投資者市值不斷上升,所以現在的市場大盤股和小盤股不大可能進行風格轉換。

現在機構和散戶的力量對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散戶的佔比不到50%,說明機構更具有定價權。那麼機構更偏愛的股票,例如白馬股,就會不斷的受到資金的追捧走出慢牛行情,而小盤股因為無人問津,就會不斷的下跌,所以風格不能夠轉化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投資者的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第二個就是A股已經走出了國際化的步伐,在深港通和滬港通全面打開後,A股和港股已經實現了全面的互通互投。那麼A股港股化和美股化的特徵將會越來越明顯,藍籌股估值會不斷提高,小盤股估值會不斷萎縮。去年6月份,A股納入MSCI指數也是一個里程碑的事件。而外資的偏好仍然是優質藍籌股,從首批納入MSCI指數的225隻個股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都是一些藍籌股,可以說外資的流入也進一步推動了藍籌股的行情,外資的流入也是很大力度促進了藍籌股的上漲。現在外資在資金量的占不到3%,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台灣在加入MSCI後,外資在台灣的資金佔比現在已經達到了60%以上,說明了在台灣的一些好的公司在台灣被越來越多的外資佔有。而A股的市值越來越大,可以說是除美國以外的第二大市場,而現在外資的佔比還比較低,預計未來會不斷的提升比例。根據央行的統計外資持有A股的比例大概是1萬億,相當於A股50萬億市值的資金佔比還不到3%,所以說外資未來不斷的流入A股應該說是一個大勢所趨,外資的偏好也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到A股的走勢;第三就是養老金入市,也會進一步推進藍籌股的行情,而養老金是追求長期穩定回報的。養老金在資本市場的運作方式,主要是看業績,偏好於藍籌股,所以養老金入市會給A股帶來價值投資的理念;第四點,打擊炒作,打擊內幕交易,鼓勵價值投資,從監管的角度也是有利於A股藍籌股行情。而這輪慢牛之中可以說都是偏好藍籌的,所以大家要想既賺指數又賺錢,就需要及時的改變投資思路,及時的調倉換股。

在元旦之前,A股市場由於年底資金面緊張出現了調整,一些看空的大v趁機看空,甚至說提慢牛行情是害人的,甚至提出了慢熊的提法。當時我做了激烈的反駁,我認為不管是慢牛還是慢熊,關鍵是要看你的投資思路有沒有轉變,如果你只盯著那些小盤股和績差股,那就是慢熊,不斷的創新低,如果你轉變的投資思路,積極擁抱藍籌股那就是慢牛,你的投資收益會遠遠的跑贏市場。我多次明確表示A股2018年將會還有更多的賺錢效應,但是前提是你必須擁抱價值投資,堅持選擇優質藍籌股。在2017年我提出的三大論:價值投資、慢牛行情和白馬股,在2018年能否賺到錢就必須要堅持這三點。

在十一連陽後A 股出現了一天的調整可以說也是預期之中的,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在大幅上漲後出現一點的回踩也是為了行情更加的深入、更加的健康。在調整中大家剛好可以趁機調倉換股,可趁機調倉到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消費白馬股上面,比如白酒、旅遊酒店、食品飲料醫藥等板塊;第二調整到大金融板塊上,大金融板塊上漲趨勢最明顯的是保險,其次是是銀行,最後才是券商;第三、可以抄底一些最近調整幅度較大的科技龍頭股身上,特別是像新能源汽車的大幅調整,剛好給大家提供一個抄底的機會。而國產晶元作為未來具有爆發力的板塊也提供了一個抄底的機會。調整以後要及時的調倉換股,當然大的邏輯不變,還是要繼續擁抱白馬,繼續擁抱藍籌股。所以大家一定要把一些跌幅較大趨勢還在向下的績差股和小盤股賣掉,來及時的擁抱藍籌股,擁抱慢牛行情。

推薦閱讀:

12星座如何才能白手暴富
怎樣才能正確有效的練好揮拍?
夠色才能夠出色:色彩搭配及視覺營銷
什麼褲子都能穿,一個動作告訴你如何才能擁有筷子腿!
╭※╯邊走邊棄,才能走得更遠些 ╭※╯

TAG:賺錢 | 才能 | 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