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院微講義|中西方視野下的宗教文化
中西方傳統宗教文化在一致性方面,突出地表現為在解釋世界、安身立命、規範行為、踐行理念時,發揮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踐觀的作用;在差異性方面,突出地表現為以神為本與以人為本、征服自然與崇尚自然的不同。
西方宗教的中國化,可以依據自身的特點和實際,借鑒其他宗教的中國化經驗,和而不同,積極與時代、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造福國家、社會、他人,助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下面,我們來看看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王珍帶來的《中西方視野下的宗教文化》。
中西方視野下的宗教文化
講授人:王珍
西方宗教學創始人麥克斯·繆勒曾經說:對於宗教,「只知其一,一無所知」。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文化生長土壤,體現出不同的特點、不同民族的精神風貌。中國的傳統宗教受儒學的主導、支配和深刻影響。
國外有學者認為:「中國人不以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這一切自然標誌出中國文化與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數,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後者是寺院、僧侶起主導作用的。」它從一方面說明了中國宗教富有自身的特色。
中國宗教主要指佛教道教;西方宗教主要指傳統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新教等亞伯拉罕體系一神教。中國宗教,多是教化之「教」,與西方傳統意義上的宗教之「教」不同。西方傳統宗教具有顯明的「神學」特質;中國宗教文化有著濃郁的「哲學」底蘊,充溢著清明的理性。
共性:面對人的根本問題
中西方宗教之所以歷史悠久,為一代代人所崇奉,在於它於一定的歷史階段中,對人類社會來說是必要的,而且是能夠解決人的一些問題的。從歸根到底的意義上講,可以歸納以下幾個方面:
如何解釋世界?中西方宗教都力圖對世界進行理解,解決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在兩個方面給人提供解釋:一是世界怎麼來的;二是世界怎麼運動的。比如西方傳統宗教認為,世界萬物是由神創造的,也是由神推動運轉的。佛教認為大千世界是「緣起而生」,「業力」推動流轉。道教認為「道」是根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它用陰陽的流轉變化揭示萬物的發展演變,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如何安身立命?世界觀為人生觀奠定了基礎,中西宗教都力圖為人安身定位,解決人生觀的問題。為信仰者提出人生的根本意義和最終目的,解決對生死的看法,具有人生觀的作用。西方傳統基督教認為人由於背叛上帝成為罪人,因此人生就是要通過信仰上帝進行贖罪,從罪人變成義人,追求永生,居住天堂。佛教的目標是了脫生死,成阿羅漢、成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道教追求長生不老,目的是修鍊成仙。
如何規範行為?人生觀為價值觀奠定了基礎,中西方宗教都力圖提供判斷是非善惡的準則,進行行為的取捨,具有價值觀的作用。基督教有十誡;佛教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佛教還有一部經,叫《大比丘三千威儀》;道教也有眾多戒律,如三壇大戒等,都制定戒律規範,力圖規範信徒行為,告訴信徒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如何踐行理念?宗教對個人和社會生活實踐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禮拜、懺悔、法會、讀經等宗教禮儀活動,都是教徒實踐宗教的行為方式,對個人和社會產生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基督教新教倫理一定程度上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精神支撐,中國傳統上佛道教對於中華文化也有著重要作用。
中西方宗教在解釋世界、安身立命、規範行為、影響社會等方面表現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踐觀的功能和作用。但要注意的是,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它們,這是因為:中西方宗教都力圖面對人的一些根本的問題,但西方宗教偏重於從神的角度去解決,中國宗教偏重於從人、從自然的角度去解決。不只是宗教,人類其他很多文化領域也具有類似的功能和作用,例如哲學(儒家、馬克思主義等)、科學、藝術等,在很多人看來,也可以解釋世界、安頓生命、規範行為,發揮作用。
宗教這些功能和作用本身具有兩面性,為積極的力量運用,就顯示出積極性;為消極的力量運用,就顯示出消極性。即使為積極的力量運用,如果不適度,也會適得其反。而且,同一宗教內部,對它的具體理解和運用也多有不同和衝突。
相異性:以神為本還是以人為本
中西方宗教具有一致性,更具有差異性。這種差異性表現為很多方面,總體來講,西方宗教以神為本;中國宗教以人為本、崇尚自然,具有人文理性的特質。關於這一點,樓宇烈先生說:「中國文化以人為本,體現出一種人文精神。」杜繼文先生說:「中國宗教是人本主義的。」這種不同,可以從神、人、神人關係等三個基本方面來認識。
對「神」的看法。首先是神存在與否這個問題。人們的看法可謂豐富多彩:有的認為人不能判斷,有的認為人能判斷。認為能判斷的人中呢?有的認為神存在,有的認為神不存在,還有的認為這個問題應該擱置起來不回答。對「神是否存在」的問題,認為人不能判斷,和認為要懸置,看起來似乎差不多,其實很不相同,因為後者就是一個判斷,和前者是不一樣的。不過我們這裡主要探討中西方宗教對神的看法,傳統意義上,宗教都有「神」的觀念,也就是說,不論對「神」存在是什麼態度,但「神」這個觀念在傳統宗教那裡是存在的,這個應該是清楚的、沒有問題的。
在對「神」的看法上,西方傳統宗教力圖把「神」絕對化,認為「神」是本源,偏重於從「神」出發看待世界萬物;中國宗教認為「神」並非本源,偏重於從人、從自然本身看待世界萬物。
例如,神是什麼樣子?西方宗教,採用二分法,認為神是唯一的、絕對的、超自然的,世界萬物是相對的;中國佛道教中的「神」,則是多元、相對的,「神」不在自然之外,就在自然之中。
再如,神是否創造了世界?西方宗教認為神創世;中國佛道教拒絕神創世。佛教創立之初,就反對婆羅門教的神創世,同時宣稱「我等無神,無神所有」;道教認為「道」是本源,但「道法自然」。在中國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創造世界的是人不是神。
那麼,自然萬物在運動,有沒有運動規律呢?西方宗教認為世界萬物根源於神的意志,於是有的觀點認為自然萬物根本沒有規律,有的只是神的意志;還有的認為,自然萬物有運動規律,但是根源於神。與西方宗教不同,中國佛教道教賦予自然萬物很重要的地位,非常重視規律性,即使是「神」,也要行守大道。依道如法而行,才能「修因證果」。在這裡,我們看到,相對於西方傳統宗教,中國宗教有著突出的理性。
對「人」的看法。在對「人」的看法上,尤其能夠顯示出西方宗教以神為本,中國宗教以人為本。我們可以把它歸納為幾個根本的問題——生從何來,如何生活,死而何往。
人從哪裡來?基督教認為人是神創造的,由於違背了神的言語,見罪於神,因此從伊甸園到了地球這個失樂園。佛教認為人到這個世界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道教則用「道」來解釋。
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人生該如何度過?在這個問題上,中西方宗教有一個根本區別,就是對人性的看法。這裡的「人性」,既指現實的人性,也指潛在的人性。西方宗教,尤其是傳統基督教,對人性是不信任的。不信任到什麼程度呢?例如奧古斯丁說,「人人皆罪人」,人性是如此地敗壞,除了信仰「神」、仰仗神的恩典,否則無可救藥。為什麼人人都是罪人呢?因為上帝創造了人——亞當夏娃,但人偷吃了伊甸園的果子,犯了罪。這種罪,就一代代地傳下來了。
中國宗教則不是這樣,它認為人人自性圓滿,可成仙做佛。為什麼現實還如此不完美呢?因為人遮蔽了自己光明的本性。只要人認識到這一點,並努力顯示出自己的本來面目,就可以成仙做佛。仙佛是誰呢?最終就是潛在的自己、未來的自己。所以,佛教有「獅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我當安之」;道教有宣言:「我命在我不在天,還金成丹億萬年」。王陽明也說:「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這些都是要人成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神的奴僕。
那麼,人「如何獲得」自由和解脫,仰神得救還是自尊自救?人「什麼時候」可以獲得自由和解脫,來生還是今生當下?神聖世俗之間,是截然相分,還是相融不二?西方宗教傾向於前者,中國宗教多取後者。在西方宗教那裡,「神」是得救的源泉。正如帕斯卡爾所認為,它貶抑人性與現世,向往來生。因此,基督教的「愛人如己」一定有個前提,就是「愛神」。中國宗教則認為不存在一個全知全能、高高在上的救世主,人自身就有無限寶藏,重視現世解脫,甚至是當下成就。佛教認為「煩惱即菩提」,「世間涅槃不二」,「擔水砍柴無非妙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把「高高山上走」與「深深海底行」主動融合起來,充滿著現世的品格。尤其是這些思想在中國傳統「大一統」文化中,提出宗教輔王權以化天下、助益家庭人倫、天下家國情懷,顯示出中國宗教和合包容的精神氣象。
帕斯卡爾
可見,基督教走的是一條贖罪之路,它貶抑人性,高揚神性。中國佛道教走的是一條覺悟之路,它對人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信任,同時又對現實中人性的缺陷有著清醒的認識,於是珍惜現世人生、當下生命,並對它加以改變,覺悟人生,成就人生。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死後將去向哪裡?西方基督教認為生死的權柄在神那裡,人應該聽神判決,因此面對死亡心懷恐懼;中國佛道教則認為人是自我承擔責任、擔負因果,因此面對死亡可以身心泰然。「生死事大」,但與西方宗教恐懼地獄不同,中國佛教中菩薩無畏於地獄,因此形成了「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菩薩道精神。
總之,「生從何來」、「死而何往」、「如何生活」,中西方宗教都給出了自己的解答。這三個問題其實是貫穿著人的一生、任何人都無法迴避。不論用什麼樣的方式,都要去面對。比如儒家、馬克思主義也不例外:儒家是用「生」來解決「死」的問題,用今生的「立德、立功、立言」解決「不朽」的生命追問;馬克思主義則努力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來探尋生命的意義,以「生的偉大」來趨向「死的光榮」。
對神與人關係的看法。首先,人與神孰高孰低?基督教那裡,神尊人卑,神是神,人是人,人不可能變成神,神人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中國佛道教則認為神並不一定比人高貴,神與人是平等的,在因果面前平等;人可以變成神,神可以變成人,人神之間可以互變互化,重要的是「道與德」的高低。
其次,信神就有道德嗎?西方基督教認為信神信宗教才有道德,不信的無神論者是沒有道德的,甚至是邪惡的。正如托蘭德所指出的:「在西方,人們習慣於把自己不喜歡的不道德的事情歸於無神。」可見,西方傳統基督教是把宗教和道德、把神和道德綁定在一起了。佛道教則認為,道德在於自己,不在神那裡。佛教最終目的是了脫生死,與神無關;道教認為「道高龍虎伏,德高鬼神欽」,也說明了這一點。
最後,教權與政權哪個大?西方長期政教相爭,政教爭霸,引起社會激烈的動蕩,給人民帶來殘酷的戰爭和無窮無盡的災難,由此產生了後來的政教分離。總體而言,中國長期政主教輔,政教相安,強調社會秩序、政治秩序。在中國這種政治文化傳統中,宗教「助王道化萬民」。縱然是佛教道教,也必須接受政權的管理,不允許出現教權高於政權的局面。宗教界可以出現國師、天師,但這些大都是皇權給予的封號或禮遇。宗教領袖可以起到某些作用,但不獨行其事、與政權分庭抗禮,即使是在宗教最盛行的時期也未能進入國家權力的核心。
求同存異,進一步推動宗教中國化
宗教的表現極其複雜,宗教在不同民族和不同歷史階段,以及人生不同的時期,表現都可能大不相同。宗教、道德主要是要求自己的戒尺,並非面向別人的利劍;而當面向別人的時候,理應散發出仁愛和諧之光。
以上主要是在中西方視野下宗教文化的傳統層面上進行了比較和探討。這裡所謂的傳統,主要指其相關文化中相對佔主流主導地位的文化形態。之後,西方傳統宗教發生了時代化、地域化的變化,經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及當代科學人文、民族獨立解放等社會歷史進程,出現了過程神學、上帝已死神學、解放神學等。在中國,基督教如何求同存異,進一步中國化,仍然在艱難的探索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的各民族和宗教是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孕育發展起來的,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生生不息。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較的要義,在於化異質因素為有益成分,增強非排他性的包容性,促進社會和諧。
如何對待「同」?立足同,擴大融通。從佛教長期中國化的過程來看,在經典方面,佛教有《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它本是其浩瀚的經典中一部不大的經典,但是為了適應中國傳統「孝」文化,於是大力弘揚,流行甚廣。
在教義方面,例如菩薩道在印度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到了中國後,適應並擴大了儒家「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君子聖賢觀念,以至於成為中國化佛教的主要形態。
再如太虛法師看到近代中國佛教忽略「現實人生」、過分關注「死亡」的流弊,提出具有革命性的「人間佛教」思想。此外,立足中國傳統的因果觀念,擴展為佛教的三世因果觀念。在教規方面,印度佛教茹素並未獲得推廣,傳入中國後,梁武帝適應了中國儒家「好生之德」、守孝等理念,製為戒律,也把茹素推向社會,佛教由此進一步盛行開來。
如何對待「異」?存其異,和而不同;化其異,相互融通。「物之不齊,物之性也」。事物各有不同,乃是自然現象,但是如何對待這種不同呢?一是放到那裡,存而不論,和而不同;再一個就是如果這種不同危及到了其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往往是把不同變化為相融。
那麼,如何把有害的「不同」轉化為有益的「融通」呢?從佛教長期中國化的過程來看,大概有以下幾條途徑:
一是創立宗教經典。比如佛教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標誌,便是中國人自己創立的經典《壇經》的誕生。
二是新釋宗教教義,也就是對佛教教義進行符合現實的解釋或變化,比如在處理與政權關係的方面,提出「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在處理與主流價值觀念的衝突時,印度佛教中出現的與中國倫理相悖的一些理念逐步淡出了,同時又把佛教的剃度、出家、不婚或棄妻絕嗣等違背中國「孝」之倫常的行為,依據儒家經典,解釋為「棄小孝為大孝」「出小家入大家」,輔助王權,勸喻百姓效忠國家,從而不但認同、鞏固了當時的主流文化,而且對它加以豐富和擴展,有力地推動了佛教中國化。
三是革新宗教教規。比如佛教在印度主張出家人不勞作,到中國後反而提倡自力更生,形成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農禪並重的中國化佛教。四是變化宗教象徵。比如印度佛像很多突出了性別特徵,到中原後這些特徵逐漸淡化,且很多都穿上了寬大的衣服。再如觀世音在印度為男性,傳入中原後漸漸轉變為女身;還有印度的金身彌勒變為大肚彌勒等,都極其富有中國特色。
求同存異,推動宗教中國化,促進社會和諧。歷史上,佛教已經比較成功地完成了中國化,熔鑄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之中。基督教中國化的過程中,有經驗也有教訓。舉凡以開放、圓融、願意對話的姿態立足中國,大都比較成功,例如明末清初利瑪竇的傳教歷史;反之,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例如清朝禮儀之爭,導致發生長達百年的禁教。當前,基督教在中國,需要考慮依據自身的實際,借鑒其他文化的中國化經驗,同時以史為鑒,以中華文化浸潤,傳承中華和而不同的「大一統」理念、政主教輔的政教關係模式,自覺探求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中國化之路,助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教研部副教授。本文為作者在中央社院黑龍江福建基督教愛國代表人士研修班上的講義精選。)
本文系獨家原創,媒介轉載須註明來自「中央社院(zhongyangsheyuan)」,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大統戰匯聚八方人才
大文化融合四海共識
微信號:zhongyangsheyuan
推薦閱讀:
※有哪些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短句?
※這些App 和秋天更配(⊙o⊙)哦
※親,鹽亭第二屆西部花都鄉村文化旅遊節開幕了,你去了嗎?
※每天找漫畫書臨摹,繪畫技術會慢慢提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