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前的思考(一)
07-03
來自:「夕陽照耀下的四合院」網 作者 張燕倫
六一兒童節快要到了,關於孩子的話題多了起來,其中有一個命題「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影響著千千萬萬的家庭,幾乎所有的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在為之努力,我也不例外。
最近我看到了一些關於兒童教育的文章引起我的深思。現在我們的生態環境污染如此嚴重,孩子喝著不合格的水、奶粉、牛奶,吃著殘留化肥農藥的蔬菜、水果、糧食,忍受著霧霾PM2.5、汽車尾氣........。孩子在「喝毒、吃毒、吸毒」的環境下成長,加上我國的早期教育、應試教育,他們的生存質量太差了。我們長輩究竟應該給予他們怎樣的關愛和教育?我們的孩子究竟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還是不要輸在終點? 現將我收集的幾篇文章陸續編輯轉發在四合院網上,供大家探討參閱。 轉載文章(之一)《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一位家長說:這篇文章改變了我的很多觀念,我只後悔太晚讀到它。 孩子,你慢慢來。你獨一無二,與眾不同,你有權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長。 孩子,你慢慢來。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成熟需要時間。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並不樣樣領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是一場馬拉松 ——馬拉松從來沒人搶跑,因為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來! 允許孩子慢慢成長,這恐怕是當前最著急,最不能慢慢來的事。 別讓孩子跑錯方向。讓孩子提前學習,避免「輸在起跑線上」,但是違背規律的學習,最後帶來的不僅僅是競爭中快和慢的問題,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問題。 王芳說:「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比如:3歲是直覺思維期,5歲才有形象思維,大班的孩子才開始出現邏輯思維的萌芽,8-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 「讓充滿想像力,充滿創造力的孩子去記憶漢字,背出一百以內的加法,他雖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呢,想像力的空間被固化的知識填滿了。」一項研究表明,在學前班認識較多漢字的孩子,一年級的語文會領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級,水平就與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畫畫為例,8歲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視角觀察臨摹,在這之前孩子畫畫只是直覺思維的自我表達。讓太小的孩子學習繪畫技巧,告訴孩子太陽應該是圓的,雲朵應該是白的,且不說這是對想像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種浪費時間。「美術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會上的這些考前教育。8筆畫蘋果,幾筆調色彩,目的是為了應試,」清華美院教授方曉風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說,直接的後果是學生臨募能力強,表達能力弱,當然產生不了大師。 幼教專家說,現在很多孩子三歲開始學輪滑,其實孩子的骨骼並沒有發育好,輪滑會傷害到身體。太早學芭蕾也是一樣,對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戰。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精明的商家發明出來的一句廣告語.」魯林岳說,「家長被高考綁架還可以原諒,但是如果被廣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興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進名校。孩子們多才多藝,但卻並不享受自己的愛好。一名專門教授鋼琴的老師無奈地說「很多鋼琴十級的孩子發誓再也不碰鋼琴,他們不覺得音樂是終生的伴侶,因為音樂奪走了他們玩樂的時間」。有時候僅僅是因為太早,太急,家長反而把孩子的興趣扼殺了。時代小學校長高軍玉講了一個學生的親身經歷,「這個孩子來報名的時候,問我,你們學校要不要學奧數的,我說不學。她拍著手說太好了,我聽到奧數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師發現她的數學天分,開始讓她接觸奧數,最後這個孩子對奧數非常著迷,拿到了大獎。孩子如果不喜歡,不要逼著她硬學,這樣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當然,如果她願意學,就讓她學。」同樣學奧數的孩子,浙江一批孩子曾參加國際奧數比賽並獲得一等獎,載譽歸來時,主管基礎教育的教育廳副廳長請孩子們談感言,有一個孩子說,「我這輩子再也不要碰奧數了。」 教育界已經認識超前教育和強化教育的嚴重後果。最近,教育部發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公開徵求社會各界意見。《指南》很具體地列舉了各個年齡段幼兒的學習和發展目標。例如,5~6歲學齡前兒童,只需「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並沒有標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須認字,只說明「在閱讀圖書和生活情境中對文字元號感興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義」。專家認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長」。 事實上,在許多國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 學者楊佩昌最近撰文《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別把孩子大腦當硬碟》。他說,歐洲許多國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國甚至把這一條寫進基本法里,禁止家長在幼兒園的教學之外給孩子補課。讓孩子一開始就進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德國的教育是一種逐漸加速的做法,幼兒園不學專業知識,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倫理,學會與人相處,重要的任務是玩得開心。小學也只是學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對中國小學而言)。到了中學才開始進入跑步通道,但依然還是慢跑。由於德國沒有統一的高考,所以學生壓力並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學,真正成年了,才開始進入快跑通道。到了這個時候,終於有了競爭,也才顯示出每個人之間的差異。一名日本留學生告訴記者,日本在接受外國留學生時,對學生的學習總年限有嚴格規定,「少一年都要補齊,否則大學不能接收,」目的是不希望學生違背生理規律超前教育,循序漸進地來。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搶跑,幼兒園學小學的東西,小學上中學的課,到了大學裡,反而要補幼兒園該學的東西,比如行為習慣,人格培養。馮鋼說,「典型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些應試教育出來的高分孩子,到了大學,突然間不用考試,就毫無方向感了。時任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的倪明江將這種狀態形容為「太空人」。他說,這些「天之驕子」有兩個問題,一是習慣了跟著考試走,離開了試卷,似乎就不知道應當如何去學習新知識,二是思維的依賴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習慣於照著做而不習慣問為什麼這樣做;習慣有人指導他做而不習慣主動去做;習慣在很好的條件下去做而不習慣創造條件去做。浙大城市學院甚至嘗試用中學模式和軍事化教育方式來管理新生。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學生在高中時代好比身上綁了10根繩子,不能一到了大學,就把這10根繩子一下全放了,這會讓他們茫然無所適從,我們要嘗試一根一根放。」 楊佩昌對記者說「如果從幼兒園就開始快跑,需要跑3年的幼兒園、12年的中小學,那麼到大學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氣。所以,你看看中國大學生髮展後勁不足,原因就在此。」案例簡況: A、男生: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後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攻讀研究生。28歲 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 B、男生:貧寒農家子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級重點高中,高中期間成績優異,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全國物理奧數二等獎,後考入省屬重點大學攻讀生物技術專業……。 C、男生:初中體育成績優異,憑藉長跑特長,進入重點高中,高一時七門功課不及格,從學校退學……。 D、女生:七歲父母離異,隨母親生活,成績優異,組織能力強,順利升入省級重點高中。從初中起擔任班長,一直到高中畢業,高中學校辯論賽最佳辯手,省級優秀學生幹部,與同學老師關係融洽,考入澳門科技大學……。 E、男生:4歲選入申奧形象大使;4歲學習鋼琴,師從中央音樂學院著名鋼琴教授韓劍明;8歲學習書法,師從清華大學方誌文;獲獎無數,10歲加入國家 冰球隊,讀人大附中並留學美國……。 問:這幾個學生你最喜歡哪一個?按照你喜歡的 程度做一下排列?為什麼?站在什麼角度排列的? 這幾個人都是真實的案例,這只是一個簡況,有一點需要說明:這僅僅是個案,並不是所有有這樣經歷的人都是這樣,我們只是憑藉這幾個案例說明我們要說明的問題。 第一個人就是盧剛(1991年11月1日就讀於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中國博士留學生,盧剛開槍射殺3位教授和副校長安-柯萊瑞以及一位和盧剛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山林華,在槍殺五人之後,盧剛隨即當場飲彈自盡的槍擊事件)。 第二位是馬加爵; 第三位是韓寒; 第四位是我們省一所重點中學的一個學生的事情,也是一個真實案例,一個非常優秀的女生,組織能力非常強,很會與人相處,人緣也很好,是全校老師和家長公認的好學生,當時高中畢業時她媽媽是做為優秀畢業生家長在全校做發言的。誰都沒有想到,在外人眼裡這個優秀的孩子居然跳樓自殺,當這個消息傳到學校以後,孩子的任課老師、校長等都非常受打擊,都覺得他們的教育很失敗。 第五位就是李雙江之子李天一。 我們先來回答幾個問題: 1、我們為什麼生孩子? 2、做為父母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3、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也就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麼?或者說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麼? 讓孩子快樂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隨著我們的功利心不斷的膨脹,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託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替你完成;因為你的工作不如意,就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將來要超過你;看到鄰居家孩子考上重點高中,你就忙著給孩子報奧數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考上清華大學,你又開始忙找老師給孩子補習。讓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樂,失去自由,失去健康,最終不堪重壓,採取最極端的做法:毀滅自己!等到那時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讓孩子幸福快樂,健康成長是我們對孩子的希望,所以考試考得怎麼樣不重要!讓孩子珍愛生命,不僅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樣要珍惜別人的生命,所以活著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論什麼樣的事情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雲」,健康快樂的活著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格。 我們最重要的是培養的一個具有健全人格能獨自面對社會的人。這應該是底線,是最基本的。然後再根據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 最後,與大家分享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在微博中的話,以此共勉: 「保養好自己身體,老了別給孩子添麻煩。教育好 自家孩子,大了別給社會添麻煩。推薦閱讀:
※《葯》思想蘊涵再思考
※如何搭建思考問題的框架力?
※你大學四年頓悟了哪些人生道理?
※#結構性思維#縱向結構之自下而上思考法
※別以為瘦就不會胖,胖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