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小常識(1)
音 樂 小 知 識(1)
內容提要:
一、為什麼這麼多國家、民族的音律如此相近,都是1、2、3、4、5、6、7?雖然中國和日本也出現過只有五聲的時代。但也大致相同。
二、為什麼有和諧與不和諧的和聲?
三、為什麼有的歌曲好聽?
本人有些鑽牛角的毛病,近年得益於深圳圖書館的優越條件,讀了點書(其中主要是《音樂聲學與心理聲學》)。思考了一些問題,願意與大家分享。
音律的生成
音律只能是在樂器的出現以後的事,從前只有用樂器才能記錄音高。因為樂器做好以後形狀和大小就不變了。而人要記住一個音高很困難。人們在製作樂器的時候,發現發聲的器具長度(在粗細不變的情況下)與音高成反比。一根竹管,長的吹出的音低,短的吹出的音高。而且長度差一倍,兩個音一高一低,但極為相似,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差八度。
人類在製作樂器時,要有音高的區別,因此要選擇發聲器件的大小(如中國古代的編鐘)、長短(笙)。這些器件相互選擇什麼比例關係呢?這期間可能有很多方法,但應該還是比較順利。因為人們總是從最簡單開始,最簡單就是1/2、2/3、1/3。所以各個國家、民族最終都是選擇了1/2、1/3。這就是各個國家、民族音律基本相同的原因。1/3與2/3實際是相同的,因為2/3是1/3二倍,即相差八度。
我們將看到,各種方法生成的音律雖然有差別,但差別不大,一般人不易察覺。
1.五度相生律 把弦或者管的長度依次縮短三分之一,就可以得到12個音。
例如,取9寸長竹管,吹出為C音,去掉9寸的1/3,即6寸長竹管,吹出為G音。再取以6寸的2/3即4寸長竹管,吹出為D音。不過這D音比前面的C音高9度,把4寸長竹管加長一倍即8寸,就可以得到比前面的C音高2度的D音了。
其實,剛開始並不是五個音,可能就只有兩個音,隨著古代人們對聲音變化的要求,不斷縮短三分之一。在這中間又採取加長一倍的辦法,如9寸長竹管去掉三分之一是6寸,6寸再去掉三分之一是4寸。再把4寸長的竹管長一倍就是8寸,8寸比9寸短1寸但比6寸長2寸,如此反覆,發現在9寸與6寸之間有8、7.11、6.74、6.36四個音,從而總結出五度相生律。
2.三分損益法
中國的音律生成法,與五度相生法類似。應該說它比五度相生律更簡單,它不是一味縮短,而是縮短與加長交替進行,先縮短三分之一得到一個高音(高純五度),再在已縮短長度上加長三分之一得到一個低音(低純四度)。如此反覆一高一低即可得出12個音。
1,設竹管長9寸,其音為黃鐘(因為我們對中文音律名稱不熟悉。為了方便現在假設為C(用簡譜表示為1),以下都用五線譜的音名代替)。
2,取9寸的三分之二(縮短),即6寸長的竹管,產生純五度即G。(用簡譜表示為5)
3,取6寸的三分之四(加長),即8寸長的竹管,產生D(用簡譜表示為2)。
4,取8寸的三分之二(縮短),即5 寸長的竹管,產生A(用簡譜表示為6)。
5,取5 的三分之四(加長),即7 寸長的竹管,產生E。(用簡譜表示為3)。
很快就得到1、2、3、5、6五個音,所以中國古代多為五聲調式歌曲。
可以看到,每一次是先取自身的三分之二(縮短)得到一個高音,再從得到的高音取自身的三分之四(加長)得到一個比自己低的音。這個低音再取自身的三分之二(縮短)得到一個比自己高的高音。如此反覆一高一低即可得出12個音,叫做三分損益法。注意的是求得的音高有的高了八度,需要調整。如#C求得為4.214寸,高了八度,實際應為8.43寸。
中國的十二音律,每個音符之間比例都不等,也不能滿足準確的八度要求。宋代皇族世子朱載堉成功地推算出十二平均律。但未能得到實際應用。
2.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在其它音律出現以後,為了解決其它音律不能準確回歸,或者各個音之間比例不同而出現的。十二平均律是每一音符之間比率相等,設C2比C1高X倍,就是說從C1到C2要連乘12個X,即C2= C1,但是C2比C1高八度,即C2=2C1。因此 =2
就是X= =1.05946, 即12個音符,每個音符之間都是1.05946倍。
十二平均律每一音符之間比值相等,又能滿足八度的準確性。但在和諧方面差一些。
3.純律(自然律)
純律是首先規定三條: 八度(2:1)、純五度(3:2=1.5)、大三度(5:4=1.25)並由這三個規定推出全部音符之間的關係:D=1.125C,E=1.875C, F=1.3333C,G=1.5C A=1.6666C=(5:3), B (15:80)
四種音律音符與C的比較(設C=1):
五度相生律 |
純律(自然律) |
12平均律 |
三分損益律 |
|
C |
1 |
1 |
1 |
1 |
D |
1.125 |
1.125 |
1.1225 |
1.12499 |
E |
1.26 |
1.25 |
1.2599 |
1.26566 |
F |
1.33333 |
1.33333 |
1.3348 |
1.3515 |
G |
1.5 |
1.5 |
1.4983 |
1.50115 |
A |
1.6875 |
1.6666 |
1.68179 |
1.6875 |
B |
1.898475 |
1.875 |
1.8877 |
1.898 |
C1 |
2.01378 |
2 |
2 |
1.973 |
在我們實際生活中很難區別這種微小的差別,只有非常專業人士才能聽得出來。我們根本說不出平時唱歌用的是什麼律制。
關於泛音
泛音是和聲的基礎。泛音或稱諧波: 泛音與諧波的區別是,諧波是統稱,泛音是對聲音諧波的特別稱呼。另外,諧波把基本頻率稱為一次諧波,泛音是把聲音的二次諧波稱為一次泛音。
任何一個聲音都不是單一的頻率,這是物質振動的特性。任何聲音有一個基頻,它的強度占整個聲音的70%以上。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泛音或諧波,它們的頻率是基頻的2、3、4…倍,倍數越高,聲音越小。這些諧波是什麼呢?舉例說,我們發一個C調為基頻(頻率261)的音,它的三次諧波的頻率是261×3=783。根據純五度,G調是C調的1.5倍即261×1.5=391.5,再高八度即391.5×2=783。就是說C調的聲音中有G調的聲音,而它的五次諧波261×5=1305與E調的兩個高八度一樣。也就是說實際的C調聲音中包含了其它所有調的聲音,因為它們之間總存在公倍數。不過因為有些已經超出了人類的聽覺範圍。另外有些泛音頻率雖然不太高,但因強度太低,不能刺激聽覺了。這些諧波構成五花八門的聲音。關於泛音出現的機理比較深奧,這裡不去解釋。證明泛音存在很簡單,你可以把鋼琴蓋打開,彈一個鍵(如C),然後用手按住這根弦,即使它的聲音消失。這時你能聽到G弦的輕微的聲音,這就是因為C弦有與G弦頻率相同的泛音,引起G弦的共振,雖然C弦聲音消失,但G弦聲音還在,過去一些調琴師就是這樣調琴的,他只要把一個音調準了(如用音叉),就可以用五度相生律和泛音引起共振的方法調其餘的琴弦。再就是你發同一個聲音時改變自己口腔的形狀就會有不同的聲音,這是因為改變共鳴腔使一些泛音加強,一些泛音被削弱,從而改變了音色。音色就是各泛音強度不同的組合給人的不同感覺。
(請看後續部分)
推薦閱讀:
※中藥常識之整理篇(33)
※瑜伽初級階段,最好先看看這些常識...
※1990年代千年古樹茶及茶葉歷史常識
※22條常識一定要懂
※終身受益的四十六個健康小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