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這把「鑰匙」不能丟
王君平《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05日 19 版)
●很多人覺得中醫不科學,不如西醫精確,不願意用這把「鑰匙」,無形中將中醫邊緣化
北京一位中學老師近來頭昏腦漲,站都站不起來。她去幾家大醫院做了一大堆檢查,神經科的醫生都說她沒病。中國針灸學會砭石與刮痧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王敬為她颳了痧、拔了罐,感覺馬上好多了,原因是排出了體內的濕熱。
西醫看的是病,中醫看的是人。在西醫臨床診斷上,只有符合病理指標,才能診斷為某種疾病。如果只是感覺不舒服,在臨床上還不能診斷為「病」。中醫通過望、聞、問、切,根據患者癥狀辨證施治。等到體內出現明顯病變,病象徹底顯露,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病入膏肓,扁鵲在世也回天無力。用一句玩笑話來說:西醫讓人明明白白地死,中醫讓人稀里糊塗地活。病診斷清了,人沒了,這樣的診斷有什麼意義?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但在現實中,很多人覺得中醫不科學,不如西醫精確,不願意用這把「鑰匙」,慢慢忘記了這把「鑰匙」,背離了「中西醫並重」的方針,無形中將中醫邊緣化。
中醫藥發展滯後的原因在於,當今社會西方醫學佔據主流,很多人習慣用西醫的標準來評價中醫。政府部門在出台有關政策時,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中醫藥的特點和規律,人為地給中醫藥發展製造障礙,制約了中醫藥的發展。雖然中醫藥擁有堅實的群眾基礎,但由於中醫人才匱乏,很多老百姓在家門口卻看不上中醫。再加上針灸、拔罐、推拿等中醫診療項目多數面臨虧損,基層中醫藥機構萎縮,人才青黃不接。素以「簡、便、驗、廉」而著稱的中醫藥,卻沒有用武之地。
中醫最接近西方的「3P醫學」:預測(prediction)、預防(prevention)、個體化(personalization)。其實,「3P醫學」與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提出來的「治未病」不謀而合。中醫「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方面內容,不讓風起於青萍之末,牢牢掌握防病治病的主動權。同病異治、辨證施治、個性化治療更是中醫所長。儘管各種高精尖設備和儀器在西醫臨床上使用,但臨床醫生不得不說出這樣的「3P」——大概(probably)、可能(possibly)、期望如此(prospectively)。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教授郞景和說,臨床上遇到的疾病太複雜多變,很難用一種檢驗技術、一項結果報告來論定。目前臨床上的檢測方法和檢測技術都只是診斷,預測的功用很小。而個體化方案是醫療之本,更為醫療之難。
我國近年來疾病譜發生明顯變化,以前以傳染性疾病為主,現在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慢性病「井噴」,「癌症地圖」不斷擴大,中醫在預防保健中的地位越發突出。2013年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日前公布,首次將中醫治未病納入其中,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目標人群覆蓋率有望達到30%。
從「管病」到「管人」,從「治已病」到「治未病」,21世紀的醫學模式將發生深刻的變革。在這方面,中醫藥可以大有作為。期待中醫藥早日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其獨有的優勢和較低成本,讓人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為中華民族造福。
推薦閱讀:
※【一輛自行車的兩個主人卻生出一場幽默劇】鑰匙
※車鑰匙鎖車裡了,除了砸窗還有這些辦法可開門!
※2009款海南馬自達福美來匹配鑰匙
※把心理健康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中(之一)
※東風景逸鑰匙匹配和防盜密碼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