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
李賀(790~816) ,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家居福昌昌谷,後世因稱他為李昌谷。
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但系遠支,與皇族關係已很疏遠。其父晉肅官位很低,家境也不富裕。他「細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15、16歲時,已以工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元和三、四年間(808~809),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
據說,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李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父諱不舉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無奈「闔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禮部官員昏庸草率,李賀雖應舉赴京、卻未能應試,遭饞落第。後來做了三年奉禮郎,旋即因病辭官,回歸倉谷。後至潞州(今山西長治)依張徹一個時期。他一生體弱多病,二十七歲去世。因仕途失意,李賀終生鬱郁不得志,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詩歌創作充滿了深沉的苦悶。
在京時,居崇義里,與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為密友,常偕同出遊,一小奴騎驢相隨,背一破錦囊。李賀有得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後足成完篇。母鄭夫人常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死前曾以詩分為四編,授其友沈子明。死後15年,沈子明囑杜牧寫了序。
人們出於對李賀的懷念,傳說李賀臨死時,見天帝派緋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樓作記文;又傳其母一夕夢見李賀,說他正為天帝作白瑤宮記文(李商隱《李賀小傳》及張讀《宣室志》)。昭宗時,韋莊上奏請追賜李賀進士及第,贈補闕、拾遺官職。但因宮廷發生事變,所奏被擱置。 李賀曾自編其集。有《李賀詩歌集注》。生平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舊《唐書》本傳,《宣室志》、《幽閑鼓吹》、《摭言》。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裡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像力,構造出波譎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文獻通考》中說:「宋景文諸公在館,嘗評唐人詩云:『太白仙才,長吉鬼才。』」《歲寒堂詩話》中說:「李賀有太白之語,而無太白之才。」
2 詩詞特色 編輯本段李賀詩受楚辭、古樂府、齊梁宮體、李杜、韓愈等多方面影響,經自己熔鑄、苦吟
李賀,形成非常獨特的風格。李詩最大的特色,就是想像豐富奇特、語言瑰麗奇峭。長吉上訪天河、游月宮;下論古今、探鬼魅,他的想像神奇瑰麗、旖旎絢爛。長吉刻意錘鍊語言,造語奇雋,凝練峭拔,色彩濃麗。他的筆下有許多精警、奇峭而有獨創性的語言。如「羲和敲日玻璃聲」(《秦王飲酒》)、「銀浦流雲學水聲」(《天上謠》)、「玉輪軋露濕團光」(《夢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語,比比皆是。可以說,尚「奇」是長吉所處的時代、特別是他的良師益友韓愈所代表的韓孟詩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愛行》、《感諷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豪"劉禹錫,"詩魔"白居易一樣,被稱為"詩鬼"。
長吉詩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較多地寫古體詩、寫樂府,很少寫當時流行的近體詩,現存詩作無一首七律。李賀在樂府詩的繼承和創新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借古寓今,或諷或嘆,靈活多變,渙然有新意。在同時代的「元白」、「張(籍)、王(建)」兩派樂府外,別開境界,獨樹一幟。他特別擅長短篇,如《天上謠》、《夢天》、《帝子歌》等,是後人稱為「長吉體」的代表作。在唐代,李商隱、溫庭筠的古詩,就是走李賀所開闢的道路。宋人賀鑄、周邦彥、劉克莊、謝翱、文天祥,元人薩都剌、楊維楨,明人湯顯祖,清人曹雪芹、黎簡、姚燮,都受到李賀詩的影響。
杜牧(《李長吉歌詩敘》)贊之為「騷之苗裔。」王夫之(《唐詩評選》)說:「長吉於諷刺,直以聲情動今古」,「真與供奉(李白)為敵。」毛先舒《詩辨坻》說:「大曆以後,解樂府遺法者,惟李賀一人。設色濃妙,而詞旨多
李賀 南園寓篇外。刻於撰語,渾於用意。」薛雪(《一瓢詩話》)認為:「唐人樂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禮、溫助教(即溫庭筠),尤益另炷瓣香。」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依約楚辭,而意取幽奧,辭取環奇。」高棅稱他為「天縱奇才」(《唐詩品彙》);姚文燮以為他「力挽頹風」(《昌谷集注凡例》);黎簡甚至說:「論長吉每道是鬼才,而其為仙語,乃李白所不及」。魯迅先生同情李賀的不幸,且「年輕時較愛讀唐朝李賀的詩」,在他手書古人的詩文中,李賀是最多的一位。毛澤東主席與陳毅元帥探討詩詞時也曾說:「李賀的詩很值得一讀,不知你有興趣否?」(《致陳毅》)
毋庸諱言,李賀的詩也有不少缺點。一方面由於過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語意晦澀、堆砌詞藻,藝術形象欠完整,情思脈絡欠連貫。杜牧含蓄地說:「賀能探尋前事,所以深嘆恨古今未嘗道者,如《金銅仙人辭漢歌》、《還自會稽歌》,求取情狀,離絕遠去筆墨畦徑間,亦殊不能知之。」錢鍾書評曰:「長吉穿幽入仄,慘淡經營,都在修辭設色,舉凡謀篇命意,均落第二義。」《談藝錄》另一方面由於李賀仕進無路,體弱多病,儘管是一個青年詩人,術特色李賀的詩想像力豐富,意境詭異華麗,常用些險韻奇字,作品中出現的「死」字達20多個﹐「老」字達50多個,風格同唐朝其他詩人迥然不同。他的詩作內容有一部分承襲了屈原《楚辭》中《山鬼》,《國殤》等篇的傳統,如《神弦曲》、《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等。
另一部分則很有現實主義風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貧民生活的艱苦。同時他的詩中也流露出對好景不常、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貶李者說是「牛鬼蛇神太甚」(張表臣《珊瑚鉤詩話》),甚至認為是「詩之妖」(潘德輿《養一齋詩話》)。 王世貞用一個「過」字來簡要概括長吉詩,還是很有道理的。
3 經典作品 編輯本段《高軒過》
《夢天》
《雁門太守行》
《致酒行》
《李憑箜篌引》
《金銅仙人辭漢歌並序》
《秦王飲酒》
《老夫采玉歌》
《野歌》
《苦晝短》
《馬詩二十三首》
《仁和里雜敘皇甫湜》
《感諷五首》
《楊生青花紫石硯歌》
《羅浮山人與葛篇》
《天上謠》
《浩歌》
《秋來》
《蘇小小墓》 [1]
史書傳記
李賀(790—816),字長吉,唐德宗貞元六年出生於福昌縣昌谷(今宜陽三鄉)。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卒於昌谷故居,年僅27歲。《舊唐書》、《新唐書》有李賀本傳,晚唐杜牧、李商隱分別寫有《李長吉歌詩敘》、《李長吉小傳》。今傳賀詩計241首(其中外集23首)。據北宋政和元年(1110)黃伯思從趙來叔借傳於右年官舍的《昌谷別集》,錄了賀佚詩52首,惜未能傳世。
李賀出身於一個破落貴族之家,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由於不是嫡系,加之武則天執政時大量殺戮高祖子孫,到李賀父親李晉肅時,早已世遠名微,家道中落,隱淪昌谷。李賀自述家境時說:「我在山上舍,一畝嵩磽田。夜雨叫租吏,舂聲暗交關。」(《送韋仁實兄弟入關》)父親李晉肅,早年被雇為「邊上從事」。大曆三年(768)去蜀任職,曾與表兄杜甫相遇於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賀出生的貞元年間,晉肅稍得升遷,任陝縣令,但不久老死。母親鄭氏,生一女二子,長守昌谷。大女出嫁後,家境愈貧寒。李賀兄弟二人外出謀生,欲飽肌腹。「欲將千里別,特此易斗粟」(《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凄涼之狀,於此可見。
李賀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徵。他才思聰穎,7歲能詩,又擅長「疾書」。韓愈、皇甫湜造訪,賀援筆輒就《高軒過》一詩。稍長,李賀白日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李商隱作《小傳》云:「恆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輒目:『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
李賀18歲左右,即已詩名遠播,又最先為當時名公巨卿韓愈、皇甫湜所知。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聲,但「年未弱冠」,即遭父喪。當時,服喪「務必以三年全期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韓愈才與李賀書,勸其舉進士。該年初冬,21歲的李賀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並一舉獲雋,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可是「闔扇未開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儘管韓愈「質之於律」「稽之於典」為其辯解,終無可奈何,賀不得不憤離試院。
未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李賀打擊甚重,他曾寫了不少抒憤之詩,當年回到昌谷。大約因其為李唐宗室的後裔,又有韓愈為之推獎,元和六年(811)五月,李賀又返回長安,做了九品小官奉禮郎。從此,「牢落長安」長達3年,雖然此間心情「瞧悴如芻狗」,但增長了生活閱歷,擴充了知識領域,在詩歌創作上大獲豐收。所謂賀詩「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清姚文燮語),大多數作品就產生在這一時期。他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唐代文壇的傑出地位,應該說主要是這一時期寫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李賀由於遷調無望,功名無成,哀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賀憂鬱病篤,元和八年(813)春告病回昌谷休養了一段時日。但他不甘沉淪,又舉足南遊,希望在南楚或吳越一展才華。離長安時,他的友人無可和尚(青龍寺高僧)也曾寫過一首《送李長吉之任東井》的詩,預祝他南遊成功,但結果大約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陽,告別長輩皇甫湜等親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進長安。元和九年(814),他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回昌谷「歸卧」。然後取道宜陽、洛陽、經河陽,入太行,過長平、高平,於深秋到達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此後在潞州張徹的薦舉下,做了3個年頭的幕僚,為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服務,幫辦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因北方藩鎮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友人張徹也抽身回長安。李賀無路可走,只得強撐病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
李賀的詩,據杜牧序,是自己編後交由集賢學士沈子明保存的,凡233首。宋以後,始則傳詩四卷220首(古今學者均少作一首誤計219首)。稍後,南宋吳正子作注,又據鮑欽止本增外集一卷,唐宋志皆稱賀詩5卷。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對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鎮割據的黑暗現實,多所針砭;對下層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進步傾向。在藝術方面,他的詩調高氣峻,或如雲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麗璀璨。在想像的奇特、構思的精巧、語言的精闢等方面,極富獨創性,在中唐別樹一幟,有開拓之功。魯迅先生喜讀李賀詩,毛澤東亦指出「李賀詩很值得讀」。當然,李賀畢竟青年早逝、才力未盡,閱歷不深。他的詩也有隱晦,甚至過於雕琢等不足之處。
4 大事記錄 編輯本段公元790(唐德宗貞元六年) 1歲
李賀出生。
公元796(貞元十二年) 7歲
《唐摭言》載「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如素構,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新唐書》未考辨而引之、《太平廣記》亦引之有「賀年七歲,以長短之歌名動京師。時韓愈、皇甫湜賢賀所業……」。
公元804(貞元二十年) 15歲
《新唐書》之《李益傳》云:「益故宰相揆族子,於詩尤所長。貞元末,名與宗人賀相埒。」李益與李賀齊名之說可疑,李益年長李賀很多很多,成名已久。據聞一多先生:疑原意或僅謂二子皆以樂府見稱;雖益成名在前,而賀才情匱,亦能比肩先輩。(朱自清《李賀年譜補記》)
公元805(唐順宗永貞元年) 16歲
是年正月,順宗帶病繼位(中風),任用王叔文、韋執誼等除弊革新,史稱永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結貴族官僚改元永貞,逼順宗稱病退位,新政遂敗。次年,順宗病亡。唐人(劉禹錫、柳宗元等)在詩文中有影射,指稱順宗並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賀成年後,得知此事,做《漢唐姬飲酒歌》刺之。
公元807(唐憲宗元和二年) 18歲
《幽閑鼓吹》載:賀以歌(《雁門太守行》)謁韓吏部(愈)。小說固難盡信,且存之。
丁外艱(父亡)疑在是年。失去主要經濟來源,或是李賀少年赴試的原因之一。
參加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獲「鄉貢進士」資格。旋有與賀爭名者毀之曰:「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韓愈為作《諱辨》。然賀終未能就禮部試,落第。
公元808(元和三年) 19歲
春,離京返回昌谷,作《出城》,有「卿卿忍相問」句,可知賀娶妻當在進京赴試前。
九、十月間,再次西入長安。經停洛陽,韓愈、皇甫湜到訪慰藉落第之人,李賀作《高軒過》答謝。十月十四日,《仁和里雜敘皇甫湜》,後與前輩話別。至長安,干謁請託無果。
公元809(元和四年) 20歲
春,經宗人推薦,考核後,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從九品。居長安,為官3年間,李賀親身經歷,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個人生活雖不如意,卻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篇。
李賀之妻或亡於這三年間。
公元810(元和五年) 21歲 這一年,韓愈為河南令,有詩《燕河南府秀才》,詩中有「惟求文章寫,不敢妒與爭」。可能是感懷此前李賀的不幸遭遇,誡勉本屆考生。
公元812(元和七年) 23歲
春,送落第友人沈亞之回鄉,作《送沈亞之歌》。後以病辭官,歸昌谷。
公元813(元和八年) 24歲
六月末,前往潞州,投友張徹。未見重於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寄人籬下近2年。
公元815(元和十年) 26歲
春,別張徹,南下和州訪十四兄。恰逢其時,吳元濟據蔡州,反。朝廷進剿,兵亂,李賀歸途遇阻,遂南下,遊歷江浙一帶。
公元816(元和十一年) 27歲
淮西兵亂稍解,李賀北歸返家,不久病故。
5 重要箋注 編輯本段1.杜牧《李長吉歌詩敘》
2.李商隱 《李長吉小傳》
3.《新唐書 文藝志》(其中記載李賀詩集有五卷本,較之「小李杜」的記載多出了一卷,為外卷)
4.北宋五卷本《李賀歌詩編》
5.南宋本《李長吉文集》
(主要有鮑欽止本、宣城本、京師本、會稽姚氏本等五種刻本,其中,前三本都是四卷二百一十九首,而後兩本除有四卷本的二百一十九首以外,還多出了一個外集)
6. 南宋 吳正子《李長吉詩箋注》(這是現存的李賀詩歌的最早注釋本,其中的內容有題解、校勘、注釋、箋疏四個部分,吳氏還詳細論證了鮑欽止本、宣城本、京師本、會稽姚氏本等五種刻本的流變與特點)
7.《四庫全書》中將劉辰翁評與吳正子評合為一本,題名為《箋注評點李長吉歌詩》,四庫館臣評此二書為:「正子此注,但略疏典故所出,而不一一穿鑿其說,猶勝諸家之淆亂。辰翁論詩以幽雋為宗,逗後來竟陵弊體。所評杜詩,每舍其大而求其細。王士禛顧極稱之。好惡之偏,殆不可解。惟評賀詩,其宗派見解,乃頗相近,故所得較多。」
8.明代 徐渭 董懋策 評註的《唐李長吉詩集》
9.明代 曾益 注釋的《昌谷集》
10.明代 餘光解 《昌谷詩集》
11.明代 黃淳耀 評註的《李長吉集》
12.明清之際 由姚佺箋注,邱象升等六人辨注、孫之蔚等七人評註的《李長吉昌谷集句解定本》
13.清代 姚文燮 注《昌谷集注》
14.清代 劉嗣奇 輯評之《李長吉詩刪注》
15.清代 李汝棟 選注《昌谷集注》
16.清代 王琦 箋注之《李長吉詩匯解》(此作為李賀詩歌評點集大成者,分為校注、匯解兩大部分,錄詩分卷,均依吳正子的注本。明清以來成就最高,流傳最廣。四卷並外集共收詩二百四十一首,又從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中收錄《靜女春曙曲》和《少年樂》,故而凡二百四十三首,為李賀集各種舊注本中存詩最多者)
17.清代 吳汝綸 評註之《李長吉詩評註》
18.清代 方世舉 批點之《李長吉詩集批註》(方世舉的評點也值得一讀,所評點的長吉詩,過尋於姚佺等人箋注《李長吉昌谷集句解定本》,凡評詩一百九十首,有總批數則,批語中特以「以長吉之近律者與律同為標明」)
19.清代 黎簡 評點黃淳耀評本之《李長吉集》
20.清代 陳本禮 注《協律鉤玄》
21.清代 李裕 辯注《昌谷集辯注》
22.葉蔥奇 疏注之《李賀詩集》(此作十分重要,與南宋吳正子的《李長吉詩箋注》,清代王琦的《李長吉詩匯解》為三座里程碑)
23.李衍 箋注之《李賀詩校箋證異》
24.劉斯翰 選注之《李賀詩選》
25.吳企明、尤振中先析之《李賀詩選析》
26.楊抱朴 《詩鬼之詩》
27.傅經順 主編之《李賀詩歌賞析集》
28.朱自清《李賀年譜》及《補記》
6 李賀故里 編輯本段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故里在當今宜陽縣三鄉鄉的昌谷。
李賀宜陽三鄉村東的連昌河源於陝縣,自西北向東南穿谷而過,經洛寧縣東北境入宜陽三鄉,注入洛河,昌谷就在連昌河與洛河的匯合處,昌谷之名即以連昌河谷而得。舊《宜陽縣誌》載:「長吉(李賀)多才,棲息昌谷」。在李賀的詩歌中,有不少直接以昌谷為題的作品。據《南園十三首·其二》的「宮北田塍曉氣酣」句,宮即連昌宮,為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建,又有玉陽宮、蘭昌宮之稱。連昌宮的遺址,就在連昌河谷,李賀的故宅離連昌宮不遠。西有「漢剎雲山」(光武廟),南有女幾山隔河相望,有名的五花寺塔矗立於連昌河西岸。當年的眾多權貴名人,如武則天、唐玄宗、張九齡、岑參、韓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在這裡都有吟詠唱和的詩文。
李賀死後葬隴西(今在甘肅省隴西縣昌谷鄉袁家灣),俗稱「學士墳」。《鞏昌府志》記載:「仁壽山在南一里,其山系秦嶺支脈,逶迤千餘里,至郡之陽而止。右有懸泉,如匹練,近無矣。其上有文昌閣、魁星樓,其背有李賀墓。」乾隆版《隴西縣誌》亦載:「仁壽山在城西南里許……其上有李賀墓。」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興修農田水利時墳丘被毀。
推薦閱讀:
※窮死、愁死的「詩鬼」——李賀
※程春曉李賀研究資料彙編
※說到李賀,就不得不提這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李賀詩選
※李賀一首詩詞,激勵無數男兒立志從軍,捨身報國
TAG:李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