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攝影透視:一個容易被誤解的話題
來自專欄玩機小胖的玩具世界
好久沒開基礎帖了,之所以會聊起透視這個話題,是因為很多人對攝影透視並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而在網上的討論中,有工程圖學基礎的會從一點透視、兩點透視、三點透視、消失線等幾何學的角度談起,而有繪畫基礎的朋友又會從大氣透視等角度談起,當然也有聊透視感等純感性認知的,但終歸來說,攝影透視其實並沒有這麼複雜(本文也不會很複雜,保證沒有數學和公式)。
攝影即為把三維實物轉換為二維平面,它只會用到最簡單的線性透視,因為是中心投影,所以用不到什麼點透視和消失線的觀念,大氣透視屬於環境因素,並不存在於透視公式當中。所以談攝影透視,只需談線性透視即可。
第一點:透視與鏡頭無關,只與物距有關。
沒有鏡頭的針孔相機也有透視,攝影是視線從一個固定的機位和物距投射到物體上,所以屬於中心投影,鏡頭入瞳徑就是投影中心,而投影的影像屏幕就是感測器,如下圖所示:
鏡頭入瞳孔C是投影中心、感測器S是影像平面、兩者間距離為v、水平線為視線。因為感光晶元在鏡頭後方,鏡頭投射的像會上下顛倒、左右相反,於是取景時需要使用五稜鏡或數字圖像轉換等方式,把投影的像轉為正確方位。
很多人的誤解在於認為焦距的變化也會影響透視,但事實上不會,也很容易證明,比如下面這張動圖直接對比了16mm照片裁剪和145mm拍攝,可以看到透視關係沒有隨焦距變化而變化:
在物距不變的情況下,焦距只會影響物體的放大倍率,但照片中各個構件的相對位置和比例大小不會發生變化。但當我們改變物距時,變化就產生了,一個簡單的草圖:
模擬50mm鏡頭拍攝建築,從左下方影子不難看出其實有2棟「房子」,但因為物距較近,後面一棟被遮擋。而依然是這顆50mm鏡頭,相同的視野,當物距往遠端移動,後面的房子逐漸露出,透視關係發生變化:
關於焦距、物距與透視的關係,我就多舉一個例子,比如下面這組:
24mm和200mm鏡頭的拍攝三條圓柱(雖然不是很圓),使其可盡量撐滿畫幅寬度,可以看到因為物距的大幅縮短,24mm拍攝的畫面非常明顯的加強了縱深感,圓柱體顯得格外長。而物距較長的200mm拍攝的圓柱體則有了明顯的壓縮(可觀察地面參考線的差別)。
如果讓24mm擺放在200mm鏡頭的機位進行拍攝,也即兩顆鏡頭的物距相同,並強行放大24mm的局部畫面與200mm比對,不難發現兩者除了解析度之外基本沒有區別,這與前面的GIF實例是一個意思:
第二點:廣角變形、透視變形、鏡頭畸變的差別。
前面提到了,物距也會直接影響透視,大家應該都有看過這種類似的照片:
這種趣味小屋就是典型利用透視變形效果而來,雖然看起來是一個四方形的房間,但事實上右側要更靠近機位,如下圖:
佛系繪圖,意會就好,機位就在右下角,拍出來的效果就是右邊是山丘巨人,左邊是霍比特。這是比較典型的遠小近大透視錯覺。比較經典的實拍案例是建築攝影,當抬起鏡頭拍攝時,因為遠小近大,建築越往高處就越收緊,如果無限高,最終拍出來就是三角形的。
在狹窄空間內使用超廣角鏡頭會容納更大的取景範圍,使遠景在畫面中的佔比縮小,而同時近景也受遠小近大的影響,從而誇張了遠近景的距離,讓狹小空間也擁有很強的縱深感;相應的,用長焦望遠鏡頭拍攝時,即便物體間有明顯較大的距離,在照片上也會呈現為幾乎為同一平面的壓縮感。這應該就是部分人所說的透視感,有一個簡單的圖可以解釋:
把3個紅點作為拍攝主體,且盡量填滿前景,廣角機位需要非常靠近主體,同時會把背景里的10個黑點全都拍攝到畫面內,而長焦機位在相同主體比例的情況下只會拍到4個黑點,因為畫面大小恆定,廣角機位背景里的10個黑點放大倍率遠比長焦機位的4個小,給人距離更遠的視覺感受。而長焦機位里因為黑紅點數量接近,且放大倍率接近,看起來就像前後排壓縮到了一起。現在知道為什麼長焦大光圈鏡頭又被稱為「空氣壓縮機」的原因了吧。
上述均為透視變形的示例,但它與廣角變形其實並不相同,後者基本原理如下圖:
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形,位於鏡頭視野中心可以很好地在像面進行還原,但位於視野邊緣時,鏡頭「看到」的圓直徑為AB,在像面會變成一個明顯的橢圓ab,產生形變,從照片的角度來看就是邊緣的像被徑向拉伸了:
可以看出視野越寬,焦距越短的鏡頭,邊緣拉伸就會越明顯。所以我以前強調的11mm等超廣角鏡頭視野更廣但拍攝局限性也更大,這就是原因。但注意這並不屬於畸變,目前也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很好地校正這個問題,曲面感測器從某些角度來說可以解決,但它自身就會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問題,這個有空我們以後再聊。
因為畸變則是像差的一種,大多數的畸變呈徑向對稱狀,比如廣角端的桶形畸變和長焦端的枕形畸變,桶形畸變是圖像的放大倍率隨著到圖像中心/光軸距離的增大而縮小,也即中心大,邊緣小,而枕形畸變則相反,從數學角度來看,這兩種的畸變的變化幅度呈二次方程的形式。而比較特殊的「中心桶形、邊緣枕形」翹鬍子畸變則更複雜一點,變化幅度是四次方程,影響會比較劇烈。
畸變廣泛存在於當下的攝影鏡頭中,但變焦鏡頭會更容易出現。跟其他的像差一樣,從鏡頭研發製造再到軟體優化,成熟的商業產品基本都對畸變有著很好的處理方法,目前幾乎所有機身都帶畸變校正功能,Adobe也有針對市面上大多數品牌鏡頭有校正文件,所以畸變在目已經不再是什麼問題(當然,冷門品牌冷門鏡頭就很難說了)。甚至有時候還可以利用畸變的形成原理來解決問題,比如魚眼鏡頭就沿用甚至加劇了桶形畸變,實現全視角映射,而雙筒望遠鏡則會以枕形畸變去抵消滾球效應。
所以,在人像拍攝時,不同焦距產生的不同透視效果其實是與拍攝距離相關,跟鏡頭焦距無關,廣角鏡頭需要跟模特靠得更近,五官尤其是鼻子會變得更大更立體(鏡頭有明顯廣角桶形畸變會加劇這個現象),但耳朵等區域就會變小甚至被臉頰遮擋,而使用長焦鏡頭拍攝時臉部會明顯扁平化(鏡頭有明顯長焦枕形畸變也會加劇這個現象),下面這張動圖是個好例子:
所以,關於透視和透視引發的廣角變形,以及鏡頭畸變的差別,大家應該都了解到了吧?接下來可能會做一些筆記本電腦和音頻器材方面的內容,有興趣的話可以在評論區告訴我你們想了解什麼,我會好好考慮大家的建議意見的,謝謝支持。
推薦閱讀:
※從西班牙危機透視西方民主
※盤點:眾女星透視裝誰美誰雷
※透視美國手中的十張王牌
※周易玄四柱形象預測學·透視韓寒八字
※透視日本的婚姻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