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十二大實用培養策略4

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十二大實用培養策略4晚餐的時候,愛華告訴她先生:「陶立今天好乖啊!清理了自己的房間。」第二天,愛華陪著陶立重複前一天的工作。第三天,愛華與陶立做了一個約定,要求陶立收拾自己的房間。經過一周之後,陶立已不必愛華去注意或提醒就會主動地收拾玩具、書、衣服及鞋子了。慢慢說明或示範做好一件事情是什麼意思,這是個必要的步驟。假若你的孩子未做好一件事,很可能因為他們並不知道你所期望的是什麼;如果是這種情形,請示範給他們看,而且立即給予讚賞,即使他們仍需要你的協助。二、適當地給孩子「甜頭」——「增強物」的應用愛玲已經厭煩於嘮叨,督促她那15歲的女兒雅娟整理床鋪、收拾房間了。她決定試試別人說的法寶——增強物。她告訴雅娟,若能在學期結束前的這兩個月好好鋪床,整理房間,將帶她去海邊度假一周。但令愛玲驚訝的是,一向喜愛海邊及露營的雅娟,竟說她不覺得她的房間有何不對,還說她寧願待在家裡,也不願去海邊度假。愛玲叫道:「你不是一向都喜歡海邊嗎?」雅娟只回了她:「哦,好!」就離開了房間。以上是「增強物」使用不當的案例。增強物是任何一種能夠增加行為強度的東西或事情,增強則是因增強物而增加某一行為強度的過程。換言之,若某人的行為後果是愉快的,有獎賞的,則在相似情況下,此種行為將會再度出現。三、增強的基本原則1.在嘗試或觀察某一事物對行為的效力之前,不可輕言此事物對此行為是增強物。上例中,愛玲以為海邊度假對她女兒整理房間的行為會是一種增強物。事實不然,有時候,我們認為某一事物會是增強物,但在嘗試之前,誰也無法確定。如果它確實增強了行為的強度,那它就是增強物。 2.對甲而言,可能是增強物者,對乙而言則未必是。3.為了確保效果,增強物在目標行為出現後,應立即給予;換言之,行為出現與增強物出現的時間間隔越大,效果越差。4.增強物必須是附隨的,亦即某人必須先表現他人所要求的期待行為才可獲得增強物;如果某人未表現目標行為前就得到增強物,則此方法,將不易奏效。5.訓練某項新行為的初期,應在每次目標出現時,都給予增強(連續增強),以便增加行為的反應次數;但在行為穩定後,較少的增強(間歇增強)往往更有助於行動的維持。四、增強物的種類1.物質性增強物——包括有形的東西,如玩具、食物、衣物及電器等用品。2.權利的或活動性增強物。對於多數孩子而言,權利的、活動的增強物較之食用的或小飾物往往更有效。在學校中,這些有效的增強物,通常是一些責任性的工作。如幫助老師做些工作,收集報紙等;在家中,則往往是選擇電視節目,到外面吃飯,到某處玩,或購買喜歡的食物等。3.社會性增強物。社會性增強物是指給予注意、讚賞或認可。通常包括注視、微笑、點頭、讚賞、拍手、擁抱或輕拍肩膀等。需要注意的是,對某些人而言,任何一種注意都會成為增強物,哪怕是叱責,口頭懲罰,嘲弄,甚至侮辱,對這些人都可能是增強物。他們經常是別人口中的搗蛋鬼或好動的人;有時他們也是「班上的小丑」。成人常認為他們是麻煩的製造者,或不滿現狀的人。雖然他獲得的注意常是叱責,負向批評,但這些注意對他們的行為而言,卻往往具有增強物的作用。4.代幣制增強物。代幣制增強物是種有形的東西,可在事後交換物質的、活動的或社會性增強物。金錢即是代幣制增強的一種,它能在未來交換自己期望的東西或活動。例如,在家中,洗一個禮拜的碗,累積7個圓圈,就可以獲得看一場電影的權利;在學校,按時交作業,累計換取3張貼紙,就可幫老師發作業等就屬於代幣制增強。 對有偏差行為的小學生而言,給他們一些小紙片、標籤、分數或其他有形的東西,讓他們在事後交換點心、活動、做遊戲等,往往會使他們的行為有相當大的改變。五、可能性增強物的選擇1.首先考慮擬改變對象的年齡、興趣及喜好。上例中,媽媽為了讓她女兒能清潔房間,所提出的可能性增強物為帶她到海邊度假。此增強物不會奏效的原因之一,是父母對增強物相對要求的行為太多;另一個可能原因是行為與增強物相隔的時間太長(兩個月);另外一個重要的可能性是,父母忽略了一個十五六歲大的孩子,可能寧願和她的同伴待在家中,而不願再像以前一樣和父母去度假。這時同伴比父母或其他成人更具有社會性增強效力。同樣地,老師對小學二年級的小明說:「看你做得好棒喲!我真以你為榮。」可能會使小明做得更好;但如果這一段話是說給初中生聽的,那他可能不會繼續努力,以免引起老師這樣的讚賞。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因此,選擇增強物時,應考慮擬增強對象的年齡、性別、興趣及背景等。2.考慮擬由增強物增強的行為應明確化,不能含糊。例如,每當小麗說「謝謝」時,我們就可以增強她這一具體行為,而不能含糊地說,每當小麗「有禮貌」時,我們就增強她。因為什麼是「有禮貌」行為,比較含糊,不太明確,而「謝謝」就是比較明確的有禮貌行為,這樣有針對性地具體增強,才能真正起到強化作用。3.當你確定擬定改變的特定行為,並已收集好對方的年齡、興趣、喜惡等資料,即可列出可能的增強物。A.觀察對方的行為,什麼是他喜歡做的?B.考慮直接問對方; C.考慮新奇的增強物——如孩子在做完功課後,可得到一個「驚喜」時,孩子們總是格外努力地做功課;D.考慮自然的增強物——在一般情境中自然就是有效的增強物。如有些父母給子女特別的關心,或在睡前講一個故事等,父母提供類似此種自然增強物較之提供糖果、餅乾或其他物質性增強物更容易。實用培養策略之六 代幣制增強法孩子每天練琴都心不在焉,沒精打采,在痛苦地消磨時間。媽媽仔細地記下孩子練每一支曲子所用的時間,計算出她一個小時大約要彈多少次練習曲,心裡有數之後,媽媽就對孩子說:「我們從今天開始,就按時間來練琴了,媽媽給你規定一些數字,只要你彈夠了遍數,就可以去玩兒了。」開始,這種方法效果很好。可沒多長時間,媽媽發現孩子彈曲子越來越馬虎,只有數量而沒有質量了。怎麼辦?媽媽就又想了一個辦法。媽媽對孩子說:「媽媽聽你彈琴越來越馬虎了,這樣不好。媽媽再給你提一個新的要求。從今天開始,媽媽給你彈的曲子打分,彈得最好的打5分,依次往下減。你每天彈的曲子只有達到4分以上,才能算一次,否則就不算。」這樣孩子彈琴雖然認真了,但由於太枯燥了,臉上常常流露出厭煩的表情。為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媽媽給她講了幾次道理,但孩子小,光講道理作用也不太大,應該以賞識激勵為主。媽媽發現孩子特別愛吃巧克力,平時,媽媽輕易捨不得給她買。有一天媽媽對孩子說:「媽媽想這樣做:每天把你練琴得的分數算出一個平均數,也就是每天給你記一個平均分,每個月累計下來,你如果能得到20個5分,媽媽就給你買1斤巧克力,你如果能得到25個5分,媽媽就給你買兩斤巧克力。放在冰箱里,留給你慢慢地吃,好不好?」孩子一聽,高興地說:「好!」從那以後,孩子每次練琴都特別認真。媽媽也從不食言,每到月底的時候,媽媽都要給孩子買兩斤巧克力。巧克力伴隨著孩子練鋼琴的日子,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是那香甜可口的巧克力,把孩子從沒有興趣的指法訓練,引入對彈鋼琴的興趣。後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對彈琴的興趣逐漸增強了,練琴就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課,在她上小學期間,幾乎沒有一天不練琴
推薦閱讀:

最實用的傢具尺寸大全,僅此一份,一定要收藏!
乾貨丨實用卧室風水知識
實用技能 | 護照快過期 如何保住有效簽證
警棍實用技擊法
實用┃皮試臨床操作哪些內容需謹記?

TAG:孩子 | 習慣 | 策略 | 行為 | 行為習慣 | 實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