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百家講壇名人鮑鵬山說過這樣一句話,學術的價值不在於量的積累,而在於用智慧之光去照亮被熟視無睹的事實,讓那些黯淡無光的材料在這種光芒面前熠熠生輝,煥發出生命,釋放出它們內部隱藏的信息。
一個人藉助智者的智慧,徹底消除自己某些粗俗的自滿情緒,只有如此,他才能開始思考。人性不斷地變得昏沉、不斷地受到鞭策,以及不斷地清醒過來。每一代人的思考過程都是這樣開始的。希臘人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識是有所不同的兩種東西,儘管有時候容易被混淆。
哲學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別經驗。
胡塞爾說他追求哲學的純粹結果就像他小時候磨小刀,總是惟恐不夠鋒利,於是磨呀磨,有一天突然發現小刀磨沒有了。
維特根斯坦說他父親是個生意人,而他的哲學也無非是想把能夠算清楚的事情像算賬一樣一筆一筆地算清楚(當然,算不清楚的就是死賬)。
我自己有種「實驗的體驗」(an experimental experience),不知道是否算是「格物致知」的一種。隨便在什麼地方,比如在路口,看著隨便發生的一切事情,行人、汽車、堵塞、違規、罰款、騙子,要臉的人和不要臉的人。替所有事情著想,同時反對自己一貫的立場,慢慢地就會心智錯亂地發現,所有事情的道理是如此互相矛盾並且自相矛盾,而又都非常有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是他人的。我想,這就是哲學家想知道的「真實」(the real)。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思想者都不是空談家,他們首先是實踐者,是犧牲者,然後才是思想者。因此,思想者的一言一行,總是那麼奇特而瑰麗。
孔子為什麼會被人稱為思想家、政治家呢?
首先在於孔子有集中反映自己思想、學說的《論語》一書,它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論語》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日本〈大寶令〉還指定它為日本學生的必修課。1594年,傳教士利瑪竇將它譯為拉丁文後,它又被轉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
從實踐來說,政治,是孔子一生事業的主軸,也是孔子一生難以卻懷的心結。他曾經是一個頗為傑出的政治家,稱得上政績卓著,一度官至魯國代理宰相。孔子還是一個懂得「文事者武備,武事者文備」,頗有俠義風采的外交家。一個激進的、動真格的改革派。一個直接指揮過戰鬥,並取得戰場勝利的前敵指揮員。只不過, 性急,敏感,加上不肯放棄而又不切實際的政治理想主義,使孔子終生徘徊在春秋末期的政壇邊緣,最終選擇了從教。
孔子真正照亮古今的是他的調理人際關係的倫理思想,是他的教育思想,是他一生清風明月般的人格魅力,概括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孔子是現實的,他的哲學不像老莊那樣追究到宇宙鴻蒙,也不像墨子那樣質樸得像幾何圖形,也不像陽子拔一毛而利天下都不肯干。孔子的哲學是一種善的智慧,是一種殉道的法則,是一種明知不可而強為之的執著與堅定。
馬克思很早就明確地表示了他對「離開實踐的思維」不感興趣。這是一個肩負「改變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維傾向。
弗蘭茨·梅林告訴我們,「我們事業的所有偉大先驅者們」都對馬克思有這樣「一致的看法」:「只要實際行動的時機一到,他就定會心甘情願地擱下筆來,不再寫他所知道的事了。」[9]只有真誠地把「改變世界」當作現實任務奉行的思想家,才能這樣安排思考與行動的主次。而這種實踐第一的傾向,又必然規定著他理論思考的從屬性。
「改變世界」這一非常的任務,正要求它的奉行者具備非常的思考深廣度和非常的實踐意志。所以,當革命潮來時,馬克思能慨然投筆,出海導航;而當革命潮退時,他又能及時退回書房,下帷窮經。馬克思就是這樣一位合思想家和革命家於一身的創世者。作為思想家的革命家,他不同於一般的革命家,其目標不在於奪權坐天下,而是要改變整個人類的生活質量;作為革命家的思想家,又不同於一般的思想家,其目標不是要解決思想史上遺留的問題,從而填補思想史的一個環節,而是要解決現實社會問題,探求改變世界的原則和機理。作為思想家和作為革命家的這種互相規定,導致了馬克思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統一。當今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者G·A·柯亨對此也有共識,他說:馬克思「理論的目的在於產生與實在符合的思想。實踐的目的在於產生與思想符合的實在。因此,理論和實踐的共同之處是渴望建立思想和實在的一致。」
2000年,英國廣播公司通過網上民意測驗,根據得票多少選出千年來最偉大、最有影響的思想家,馬克思高居榜首。居馬克思之後的還有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等。
無獨有偶,在路透社舉辦的類似評選中,馬克思僅以一分之差居於愛因斯坦之後名列第二。
這兩次都在西方國家民間進行,沒有官方色彩,更沒有長官意志,參加投票者有專家學者,也有一般民眾,應當說是比較公正客觀的。從評選活動結果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旺盛的生命力。
我們每一個人從幼年到認知社會的那一天起,就對我們生存的世界有了看、聽、說的過程,有了苦、辣、酸、辛的體會。思想也就是從這裡開始了它的歷程。
但作為一個思想家,你必須構建自己的體系。
國學大師錢鍾書,有非凡的記憶力,非凡的見解創造性與批判性,但是,還是有不少人在承認錢鍾書博學的同時,認為他不是一位思想家或原創性的理論家,原因是錢鍾書沒有構建一個自己的理論體系,因此他的貢獻僅止於學者張隆溪評價的:「打通中西文化傳統,在極為廣闊的學術視野里來探討人文學科的各方面問題,可以說是錢鍾書治學方法最重要的特點,也是他對中國現代學術最重要的貢獻。」
李長之說:「然而魯迅不是思想家。因為他沒有深邃的哲學腦筋,他所盤桓於心目中的,並沒有幽遠的問題。他似乎沒有那樣的趣味,以及那樣的能力。倘若以專門的學究氣的思想論,他根底上,是一個虛無主義者,他常說不能確知道對不對,對於正路如何走,他也有些渺茫。他的思想是一偏的,他往往只迸發他當前所要攻擊的一面,所以沒有建設。」
這可能是關於魯迅是不是一個思想家的討論的最有名的一段話。事實上,李長之在《魯迅批判》這本書中,不只一次談到魯迅不是一個思想家。我們再引一些李長之關於這個問題的評論:「可是說真的,魯迅在思想上,不夠一個思想家,他在思想上,只是一個戰士,對舊制度舊文明施以猛烈的攻擊的戰士。」在另一個地方,李長之又說:「魯迅在許多機會是被稱為一個思想家了,其實他不夠一個思想家,因為他沒有一個思想家所應有的清晰以及在理論上建設的能力。」
不少論者認為魯迅是文學家,文學家也是思想家,或者至少偉大的文學家也是思想家。譬如袁良駿在《誤解與真知》一文中說:「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列寧誠然是思想家,但是,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歌德、托爾斯泰難道就不是思想家嗎?」在這些人看來,一個文學家首先是一個思想家,因為文學家總是要在其作品中表達某種思想。
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一個文學家不一定是一個思想家,即使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也不一定是一個思想家。不錯,文學家都要在其作品中表達某種思想,但卻不能保證他表達出了某種新的深刻的思想。一個思想家必須要有新的思想,而且他必須要有深刻的新思想。否則,他就不能得到思想家的桂冠。
思想家往往有一個思想體系,而魯迅卻沒有任何思想體系,魯迅的思想都是雜亂的,無規則的,針對具體事物的。從本質上講,魯迅的「思想」只是對許多事物的觀點,儘管很多觀點是充滿了睿智的。因為這個緣故,有些人稱魯迅是偉大的思想者,以代替偉大的思想家。筆者覺得,如果我們硬要在這個問題上給魯迅一個合適的稱號的話,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是朱光潛旅歐第二年即1926年在一篇文章中首先提出來的,以後他多次重複過。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看,這句座右銘是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的結合,也是一種審美的境界。
作為我國第一部西方美學史著作,
最後,我們借《叔本華思想隨筆》中的《論天才》來回答思想家的形成:
「……常人只是察覺到這一世界的事物,而不是這一世界;他們只是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和承受的痛苦,而不是自身。隨著意識的清晰度沿著無數的等級上升,靜思默想也就越來越明顯地出現了。這樣,慢慢就會達到這樣的程度:有時——雖然這極少發生,並且,清晰的程度也有相當大的差別——這樣的問題就像閃電一樣地掠過腦海: 「這一切到底是什麼?」或者, 「這一切究竟是怎樣的?」如果第一個問題達到了相當的清度,並且持續出現在腦海里回,這就造就了一個哲學家或是思想家。
多讀書,多觀察,多思考,研究自然界和社會學的發展,探尋其規律;多看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前人的理論成果;不被他人的思想所限制,善於吐納,即吸取他人的思想成果,同時又要敢他們於突破的思想,這樣,你或許就是一個思想家。
推薦閱讀:
※「嗡嘛呢叭彌吽」與菩薩精神
※裝修點線面|同事每天頂著熊貓眼上班 勸她換張床後精神多了
※如水心態 似雲精神
※毛澤東成偉人的家族「秘密」:繼承毛家尚武精神(9)
※中國男人的精神問題 中國男人調查 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國男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