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慈祥的父親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深切懷念我的父親

—— 寫在父親去世一周年之際

自從父親去世後,我的腦海里總會浮現出老人的面孔:他高鼻樑,大眼睛,黑眉毛,身高體壯,說話高亢宏亮,一見就是一位既嚴格,又敢於擔當的鐵錚漢子,又是一位既慈祥,又具粗中有細的老人。曾記得,老父親去世的前一個多星期的上午,正好是剛下雪沒幾天,陽光明媚的好天氣。老父親獨居一屋到外面上廁所回到房間,準備上床時,由於年老體弱,身體無力倒在了床沿邊,不多會,住在隔壁的二哥叫老父親吃早飯,連叫幾聲父親沒有迴音,二哥就到父親的房間看個究竟。待二哥進房間看到老父親倒在床沿邊的情形,急忙上前抱起父親,將其放入床上的被窩裡。此時,父親不能講話了。二哥火速請來醫生,醫生看診老人的血脈微弱跳動,只能大口大口喘氣,醫生建議親人們準備後事,上醫院就診作用不大了。老父親的生命危在旦夕。經二哥和鄰近趕來的大姐、大姐夫商議,立即將父親現狀電話通知幾個兄弟姐妹及親友們,大家聞訊從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工作單位趕回老家。親朋好友見此情況,也無能為力,只好盡到孝心,日夜守護,適時給父親喂一點點水,抑或蒸一個雞蛋花。就是在這樣不吃不喝的情況下,老父親煎熬了九天離開了親人們,永別了人世。在那九天的彌留時光里,他大腦清楚,每當聽到兒女孫輩及鄰里鄉親們,對他講到一些放心、寬心的話時,老父親的眼裡不時地還流出淚,嘴裡偶然還想說話,就是發不出聲音來。九天九夜,老人身邊始終未離開親人們的看護,直至老父親壽終正寢。兒女們身感平時盡孝有限,此時,正是感恩戴德報孝父親的時候。

父親去世的當天晚上九點半鐘,他非常安祥、平和地離開了我們。父親從卧床不起到去世整整九天。在那寒冬臘月天,天氣意外晴朗,每天陽光明媚,氣溫都在二十度上下,都說父親有天緣,得到了老天爺的眷顧和厚愛。父親生養在曙光村(舊時稱申家州)這塊土地上九十多年,耳聞目睹這方土地從解放前打土豪分田地鬧革命,抗日反蔣,解放後開展「三面紅旗」路線運動,搞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建設,接著中華大地開展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運動,直到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大政方針,中國人民走上了富裕路,過上了比較好的生活。父親在近一個世紀的人生經歷中,雖然沒有參加過國家或是民族大業,但是,父親卻為高家撐起了一片天。他始終恪守勤儉持家、吃苦不怨,棄惡從善、鐵肩擔義,忠孝仁禮、本分做人的信條。曙光村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無不知曉老人的為人處事,父親在此的地緣、人緣都很好。在父親出殯的前一天,方圓幾十里的人,都來送葬,給老父親磕頭,送上最後一程,我們這些後輩們看到黑壓壓的人群,自覺排成幾隊,一個接著一個面向老人遺像雙膝跪下磕頭的情形時,身感老人的為人厚道,人脈廣泛,受人尊重的品質和良好的口碑,實屬寶貴的精神財富。就連父親去世的時日,父親也未給兒孫們帶來一丁點麻煩,去世在臘月二十三,離春節還有一個星期時間,且幾天的陽光好,氣溫高,不用燒柴烤火(南方不燒暖氣),來了客人省事省心又省錢,這也正是老父親修身養性到了最高境界的福報,親人們對老人無不敬仰,無不尊重,無不感激,鄉里鄰居們對老人家無不口碑載道,無不歌功稱德,無不讚嘆不已。我們為有這樣的父親感到驕傲,我們願下輩子再做父親的兒女!父親的遺體入土為安後,我獨自躺在床上眼淚止不住地往外流:我在北京工作已有37年,也是父親最挂念的人,想起父親一生吃盡了人間苦,受盡了人間罪,沒有享幾天清福,到了九十年代初,正好兒女們都已成家立業,父母雙親可以悠閑過兩老生活,可是,年近七十的母親因腦溢血不幸去世,留下父親孤獨生活著。儘管有兒女照顧,儘管老父親不差錢,不缺物,但母親的離去,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打擊,十多年不能平復思念母親的情緒。我們作為晚輩在精神上同老人交換溝通方面有一些遺憾。父親一生的磨礪,我們感受到了父親對大家庭的盡責與擔當,感悟到父親對親人們的關懷與溫馨,認識到了父親對後輩們的期許和重託,體會到了父親為人處事如上善若水的品德,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並永遠值得學習的榜樣。

父親高時法,生於1923年臘月初五,逝世於2015年2月11日,享年92年。父親和母親王葉秀一生生下8個子女,第一個大哥不到兩歲就夭折了,現在,我們兄弟姐妹7人,聖稱5男2女,意旨父母前世積德,今生有福頣養天年。父親雖然年齡高壽兒孫滿堂,但隨天命時空駕鶴西去,作為後輩的我們,還沒有很好地盡到孝心,平時,同父親坐在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的機會不多,對父親的所思所想了解不夠,尤其是母親去世後的二十多年裡,父親獨居一屋(老人意見),白天還能見人說說話,到了晚上,除了偶然到二哥家看看電視節目外,無其他可去之處,只能天黑而眠,天亮而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20多年來,父親身感現已71歲的大姐高連英對老人的牽掛。大姐家住在離父親300多米不遠處,每天五、六次來看父親時,不是提開水,就是送各種蔬菜,要不,就是給父親洗衣曬被,或是生火做飯,做一些適合口味的飯菜。逢年過節,生日喜慶,姐姐和姐夫都要專程上街買好菜好酒招待父親。父親在世常常念道他(她)們的好,並說,能活到九十多歲高壽得到大姐周全的照顧。大姐還經常同父親坐在一起陪老人聊聊天,聽取老人對各家兒孫們的意見和建議,如上學,找工作,談對象等事無巨細地關心著每家每戶後嗣。父親對七個兒女及孫輩們的窮富、強弱情況,都要一個個記上心來,生怕那家的孩子落後於人。不管兒子,還是女兒,不管孫子,還是外孫,只要老人知道有難處的事,父親都要親自出面並要求條件好一點的兒女們去幫一把。他一生要求後人們相互幫助,互相愛護,相互包容,用行動去做到大的幫小的、老的幫少的、強的幫弱的,不允許高家王氏後人們之間有明顯的距離,重視營造共生共濟、共強共樂的大家族氣氛。現在,我們7個兒女及子孫們不僅身體安康,而且都能踐行忠孝仁禮。在高家王氏的後人中,有軍人,有國家幹部,有公安幹警,有老師,有工人,有經商的,有從政的,在當地後嗣中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父親在世的時候,對後人們的志向目標和發展績效是高興和滿意的。2014年正月初三,在慶祝父親壽晨90周年之際,高家大族五十多口人圍著父親成五排整齊排列拍攝合影時,老父親看到高家王氏後輩一張張高興的笑臉,聽到親人們由衷喜悅的笑聲、賀壽的鞭炮聲,還有由孫子高林主辦老人壽慶豐盛的酒席,老人家整天高興得合不攏嘴。逢人便說,兒孫們長大懂事了,各家搞得都很好,我也就放心了。

父親的離去,我們後輩們悲痛不已,念念不忘老人的生養恩情,念念不忘老人的慈祥笑容,念念不忘老人的諄諄教誨。父親的離去,我們這些漂流在外地工作的子孫們,想起一年一度回到生養自己的老家,聽鄉音,品鄉菜,敘鄉情,觀鄉景,特別是看不到慈祥的父親,感受不到老人的關心嘮叨的情景,內心深處自然折扣了往日的歡聲笑語,淡輕了訴說心裡話的份量,縮短了停留老家的行程……。以往,與兄弟姐妹們仗義隨意的言行,也變成了客人一般的拘束和客氣。

我的父親是一個老實厚道、吃苦不怨的人。父親一生不游泳,不會推小推車,不會犁田。在農村集體生產過程中,可想吃虧上當、受人責備不少。但做人本分,老實厚道的性格,日久天長得到了他人理解。特別是解放後,全國開展打土豪分田地,成立農業合作社之後,因父親婚前上過三四年私墊學堂,認識一些日常用字,還會用算盤進行加減乘除計算,所以,大隊成立互助組時,讓父親當上了互助小組(即生產隊)會計。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正是黨的施政口號提出「三面紅旗」(即總路線、人民公社、大躍進)高高飄揚的時候,家鄉父老鄉親和全國人民一樣,紮緊褲腰帶抓革命,促生產,加上,開展「三線建設」、大煉綱鐵運動。家裡每人每天兩頓吃著一月政府供應十多斤的糧食,全家老少根本就無法吃飽的口糧,只見家中老少個個肌黃面瘦,全身無力。就這樣,祖母和母親帶著幾個姑姑下地幹活去掙工分,父親和生產隊男人們一起到遠離二十多公里的洈水水庫用兩肩挑著二百多斤重的沙土,來回走二三公里、上下三十度坡高的路程,去建那座像山一樣高,號稱世界土建工程第三位的洈水水庫大堤壩。父親因不會推車,只能用兩支肩膀硬挑硬扛這沉重的沙土。待每天收工回到臨時住的簡易房裡脫下草鞋和衣服,父親肩膀上的紅腫塊,腳跟腳掌磨起的老蠶和打出來的水泡,使人看後揪心難過。每當父親躺在床板上都疼得難以入睡,第二天照常忍受著疼痛上工地挑沙土掙工分。上洈水水庫幹活修土壩,一干就是三年時間。據說,在建土壩期間,因為無糧吃飽飯,餓死、累死了不少人。到後來,縣上、公社和大隊每年下達的任務指標,如政治任務一樣,只能圓滿完成,不準講條件,如修鐵路,建水渠,開墾王家大湖,平整沙灘荒地等,作為一家的主要勞動力,父親都是一馬當先,不讓生產隊的幹部社員說三道四。由於父親做事老實,待人厚道,加之,吃苦受累從不埋怨、不責備,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大家都認可父親的實在。在農業合作社和生產隊集體勞動的幾十年,他如一日,無論酷暑炎熱還是颳風下雨,無論是春夏,還是秋冬,父親一天到晚,不是挖鋤在手,就是木扁擔在肩,沒有歇息的時候,總是忙著生產隊或是家裡的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開始準備農具忙個不停,在我的記憶里,父親好像沒有生過病,打過針,吃過葯,住過院,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漢子。在我參軍前的十多年裡,我每天從家裡到學校,又從學校到家裡,同父親接觸並不多,我很少見父親笑臉,沒有見過父親流過眼淚,也沒有見到父親在家裡坐一小會休息休息,在我的記憶中,每天除了吃飯碰過照面,基本上見不到父親,就連說話都是在行走或是幹活中。那時候,那年月,父母親都在生產隊幹活掙工分,一年四季除了下連陰雨、下大雪,基本上沒有閑暇的時候。在插秧播種、挖溝施肥、修渠抗旱、噴葯除蟲、收稻揚場的季節,父親和生產隊的社員一樣,總是早去晚歸,聽從生產隊長的安排,從不偷懶,不耍滑,不計較活計輕重,時間長短。在生產隊勞動中,與他人相處,從來不攀比,不逞能,不傷人,不害人,德居人前,利在人後,是一個中規中矩靠勞動掙工分吃飯的人。父親在曙光村這塊土地上,人稱吃苦受累最多,人緣關係最好,村裡評價最高,年齡活得最長,兒孫後嗣最多的老壽星。我的父親是當之無愧的。

我的父親是一個持家有責、敢於擔當的人。父親是老大,有弟妹六個(五個妹妹、一個弟弟),十六歲結婚成家,到三十齣頭的年齡,爺爺去世。從此,父親和祖母、母親還有六個弟妹一家9口人的生活重擔就壓在了我父母雙親的肩上。祖母雖然腳沒有七寸長,一字不識,但教育子女很嚴格,常要求父親不要下河游泳,不幹有損傷身體的體力勞動。父親見爺爺不在世了,特別孝敬祖母,特別聽從祖母的話,幾十年始終如一,從不做違背祖母要求的事。父母年齡不大成家後,很懂得忠孝仁禮、三從四德。特別是父親深深懂得家是人生的起點,更是生命的港灣,家就像一把大傘,永遠保護著在他低下的同胞弟妹。在那個吃飯見不著米,一年四季穿衣無變化,整日還要躲避日本鬼子燒殺擄搶的年代,年輕的父母親按照祖母的意思操持家庭,全家9口人,始終同心協力,生死相依。為了度過吃了上頓沒下頓、過了今天無明天的苦日子,父親沒日沒夜操勞著。一年中,父親大多時間,要麼上街賣點自家生產的疏菜掙點錢,要麼聯繫街鎮菜市場上魚販子到百十里地開外的河邊魚場挑一擔一百多斤重的魚回來賣,從中掙點有限的辛苦錢貼補家用。由於種地掙不到錢,只能靠父親稚嫩的肩膀來擔當,下地薅草施肥,抗旱除蟲以至秋收時節,全由母親和祖母帶著幾個不太懂事的姑姑一起幹活。每年靠天產下有限的小麥、稻子、玉米、紅薯等農作物,收成好全家人就每天吃干點,收成差就計劃著吃稀點吃少點,但是,沒有錢,親朋好友婚喪嫁娶、祝壽生子等禮尚往來,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穿衣戴帽的開銷,還有農具的添加或更換,每一樁那一件,不需要錢的支撐?可想父親從精神上、身體上付出了多大辛苦! 有時候,父親上街賣疏菜為了節省五分錢,從早到晚不喝一口水,不吃一丁點東西,直到天黑,家家都亮起了煤油燈,父親才挑著賣完的空篾筐匆匆趕回家,同家人吃上一頓熱飯。特別是每年的寒冬臘月,也是父親最難熬的日子。父親曾對我講,我有六個弟妹,有七個子女,每到臘月就是我最焦慮、最發愁的日子,因為她(他)們要添新衣,還要買一些魚、肉、禽蛋類等年貨,這需要錢來辦理。那時,錢的來源只有三條路,一條是自家省吃儉用,把自家種的一部分疏菜拿到街上去賣掙點錢;一條是做販魚掙點錢;另一條是找親朋好友或是地主家臨時借點錢救急用。可想,我慈祥的父親一生為了這個大家,吃盡了苦,受盡了罪,操碎了心。可想,父親的一日復一日,是如何度日如年的?!到了解放後的五十年代,幾個姑姑叔叔相繼成家,並且每個姑姑都是生育少則4個,多則7個孩子,出嫁的嫁妝和生育孩子的費用,還有平常的往來開支負擔,可想,在那個年代的貧窮度日生活,誰承受得了?父親深知自己的命運軌跡,他不怨天,深知自己的人生定位,他不尤人,深知自己未竟的責任,他不懈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父親和母親還有祖母,就這樣相依為命,不向生活低頭,敢於向命運挑戰,自始自終同船共度一道道生活難關。到後來,我們7個姐弟相繼出生,祖孫三代,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始終在苦海中求生存。好在我的母親,不時回到街上居住的娘家,向外公哭訴家庭生活艱難的情形,以得到外公救援錢物。外公在街上菜市場做魚買賣經紀,平時,有一定的固定收入。外公看到母親的哭訴,他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一邊勸慰母親要立志發奮,勤儉持家,一邊在糧、油上予以幫助,每月還要給母親一些錢。同時,外公還託人給父親做販魚生意,雖說每月只掙十多塊錢,但相對固定的收入,可以及時補貼家人生活開支。我的父親對待家人至親至孝、至情至深。父親不分白天黑夜,也不管天熱蚊蟲叮咬,或是寒風刺骨的冬季,父親夏天一身單衣,冬天一套棉襖,手上腳上始終是赤裸無手套,無鞋襪的模樣。一年四季,任憑風吹日晒,雨雪打刷,父親始終不懈地、信心滿懷地為掙得幾塊錢,而拼死拼活不辭辛勞地努力打拚著。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上一輩六個姑姑叔叔和我們這代七個兒女個個都成家立業,家家都子丁興旺,父親和母親肩上的擔子才輕鬆下來。父親為我們這個大家,歷經五十多年的持家擔當,他的吃苦精神,他的勤儉作風,他的擔當堅韌,他的自強不息,為我們樹立了良好形象,立下了不朽的楷模。

我的父親是一個珍惜感情、與妻共甘苦的人。父親和母親結婚52年,經過半個世紀酸甜苦辣的厲練生活,由不明事,到知人情,由個體自由,到共同擔當,由互相的性格不和,到相互包容依戀。他倆的感情是因愛而發展,因情而長遠。他倆的情是愛情和親情的疊加而變為恩情。父親和母親之所以相伴終生,且隨年歲的增長相敬如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他倆在長期相濡以沫的日常生活,積累沉澱出的恩情。這種恩情,通常都不是來自夫妻高興時刻的錦上添花,或是互相一時的恭維討好,而是來自艱難困苦階段的雪中送炭,相依為命的扶持與溫暖。儘管母親的娘家比父親家生活要富裕些,可母親嫁到高家就認定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信念,立志同父親一道把高家大族風風光光地立起來,不讓地方鄉親看笑話。據父親在世講,當年,母親她嬌艷俏麗的容貌,嫵媚得體的舉止,優雅大方的談笑,加上柔嫩優美的身段,在申家州一帶獨樹牡丹花一朵,使得當年許多年輕人羨慕讚美不止。父親找到這樣漂亮的妻子感到很驕傲自豪。父親和母親結婚不久,由於家庭背景和個人成長環境不同,兩人的性格也有很大差異,面對婚後大家庭的生活困難重重,偶然也發生爭吵甚至打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事的變遷,父親雖然有個性,但通過一件件、一樁樁、一幕幕的事情驗證,非常尊重母親的意見,到後來,母親在處理大姑姑第二次婚姻;在危急時刻處理小姑姑兒媳婦喝農藥而死,非常穩妥地平息了那場人命關天的風波,受到了當地人的讚賞;還有無微不至地照料癱瘓在床一年多的祖母,直至祖母去世後的安葬盛事享譽全村。父親由開始的尊重到敬佩母親在大事大非問題上恰到好處的為人及處事能力。父親始終沒有忘記:父親這輩是五女二男,七姊妹,我們這代是五男二女,也是七姊妹。上下十幾人,連續幾十年,小時候,人人要吃喝拉撒睡,長大後,個個要成家立業,在那個年代,光是吃飯穿衣就是一個天大的困難,可想,每天的日子是如何艱難地度過的?!父親是一個老實厚道、與人無爭的人,而母親卻是里里外外爭強好勝的女性。在生產隊因我們家是一個家大口闊的家庭(人多小孩子多),一些家庭人少或是丁克家庭人員,時不時在集體勞動的時候,說些不三不四的閑話,認為,家大口闊的家庭,勞動力少,佔了勞動力較多、小孩少的家裡便利。父親聽到後,由於性格軟弱,不會就事力爭去反駁說什麼話,反而是母親偏要站出來同他們理論一番,爭得人知初性本善之理。因而,母親為高家吃苦受累受委屈之多,父親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父親在母親去世後不久,常念道母親的一生是無私無畏、勇於擔當的一生,是敢於吃苦、忍辱負重的一生,是甘願苦累自己,讓他人享受快樂的一生。是的,母親還是一個溫柔體貼,尊重自己男人的好妻子。母親比父親大一歲多,非常懂得給足男人的面子。幾個姑姑出嫁都是由父親出面主持大禮,兒女們的婚姻大事,都由父親拍板定奪,在家裡家外的大事上,母親總是把父親推到前台。難能可貴的是,幾十年來,儘管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好,每年年關前,母親一定會想方設法給父親做一雙棉鞋和兩年做一件像樣的棉衣過年。在親友或是鄰里鄉親面前,有意識地誇講父親為人忠厚,勤奮持家,吃苦耐勞,大度包容,善解人意等優點。父親後來的樂觀和豁達的性格,還有樂於吃苦、無怨無悔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是從父親和母親一生相依為命的患難與共的生活情感中建立起來的。為了感激母親的恩情,父親利用兒女成家立業後,兩老一起生活之時,努力去掙一些兩老生活開銷的零花錢,安穩過好兩老生活。那時,父親每天六點多鐘早起上街定點做土煙葉和魚生意買賣(邊買邊賣),中午在街上飯館買點小菜,喝上二兩酒,晚上五六點鐘挑著賣完的空篾筐回家,將一天做生意賺來的錢交給母親,母親高興地將做好的飯茶放在鍋里熱著,等候父親的到來一起用餐。兩老每天高興快樂地生活著。那幾年,父親為了調節好生活,每天買回一些魚和肉,母親隔三差五在父親的引導下,喝上一二兩紅酒,滋養身體。應該說,兩老的晚年生活還真真正正地過上了東不擔心西不發愁蠻開心的日子。可是,好景不長,到了一九九二年八月,母親因腦溢血不幸病逝。父親面對母親突如其來的病逝,無法接受,成天以淚洗面,悲痛不已。一連十多年,父親始終處于思念母親的情感中,無法割捨母親的親情,無法減輕母親的深愛,無法離棄母親的依戀,無法忘懷母親對高家的巨大貢獻。父親告誡我們,這也是父親的夙願:高家王氏的後代們,一定要記住母親王葉秀,她的一生,是只知勤儉持家不願貪戀便利的一生,是只知奉獻他人不求別人回報的一生,是無私無畏、勇於擔當的一生,是敢於吃苦、忍辱負重的一生,是甘願犧牲自己,讓他人享受快樂的一生,是慈祥可親、樂觀向上的一生。她的優秀品德,她的吃苦精神,她的勤儉作風,她的持家理念,她的做人風格,她的擔當毅力,永遠激勵高家後人精誠團結,永遠鞭策高家後人拼搏進取,永遠鼓舞高家後人勇往直前。

          

高連友於北京香山

2016年1月29日

推薦閱讀:

父親的菜園/張雲
孝順父親
與父親的關係,決定你與金錢的關係
兄弟為爭房將8旬父親告上法庭- 手機新浪網
好父親應具備的八種品質

TAG:父親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