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的親屬稱謂在全國最有特色

山西方言的親屬稱謂在全國是很有特色的。老鄉一定很熟悉!

1父親

山西晉東南方言的親屬稱謂更是豐富多彩、獨具特色。這裡分三類簡要介紹該地區方言對「父親」、「伯父」和「叔父」的稱謂。

第一類,三種親屬關係用一個核心稱謂詞「爸」。在核心稱謂詞「爸」前加「大」來稱呼「伯父」,加「小」來稱呼「叔父」,加數字來表示排行。例如高平縣城稱父親為「爸」,大伯父為「大爸」,最小的叔父為「小爸」,其餘按排行分別稱呼「二爸」、「三爸」等。再如高平永錄鎮,稱父親為「伯伯」,大伯父為「大伯伯」,最小的叔父為「小伯伯」,其餘按排行分別稱呼「二伯伯」、「三伯伯」等。

第二類,三種親屬關係用兩個核心稱謂詞,可分為兩個小類。第一小類稱父親和伯父核心稱謂詞共用「爹」。稱父親為「爹」,伯父為「大爹」;稱叔父為「爸爸」。見於潞城、平順、壺關、長子。第二小類稱父親和叔父核心稱謂詞共用「爸」。稱父親為「爸」,叔父為「小爸」,而伯父為「大達」,見於陵川縣禮義鎮。

第三類,三種親屬關係用三個核心稱謂詞。比如沁水、陽城、沁源稱父親為「達達」,伯父為「大伯」,叔父為「叔叔」;沁縣稱父親為「達達」,伯父為「大爺」,叔父為「叔叔」;黎城稱父親為「達」,伯父為「大爹」,叔父為「叔」;長治城關以及晉城稱父親為「爸爸」,伯父為「大伯」,叔父為「叔叔」。

由上可知,晉東南地區對父輩的稱謂詞總共用到了六個核心稱謂詞,它們分別是:「爸」、「伯」、「爹」、「達」、「叔」、「爺」。這六個核心稱謂詞又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爸」、「伯」,既可以用來稱「父親」,又可以用來稱「伯父」,還可以用來稱「叔父」。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高平縣城和高平永錄鎮。第二類是「爹」、「達」,可以用來稱「父親」和「伯父」。例如潞城、平順、壺關、長子,稱父親為「爹」,伯父為「大爹」;黎城稱「伯父」為「大爹」;沁水、陽城、沁源、沁縣稱父親為「達達」;黎城稱父親為「達」;陵川縣禮義鎮稱伯父為「大達」。第三類是「叔」、「爺」。「叔」只可以用來稱「叔父」,「爺」只可構成稱謂詞「大爺」來稱呼「伯父」。語言是處於不斷演變過程中的,後出現的稱謂詞往往可以替代原有的詞,大致可以這樣推斷:父輩稱謂詞中,「叔」、「爺」年代最為久遠,「爹」、「達」其次,「爸」用來稱呼父輩出現最晚。

2母親

 晉南方言包括運城市和臨汾市20多個縣區的方言,學術界稱「中原官話汾河片」。這個方言片屬於晉方言與中原官話的過渡區,與晉方言其他方言片相比,雖沒有入聲,但文化底蘊深厚,方言豐富多彩。

就拿親屬稱謂中常見的「娘」和對「母親」的稱呼來說就獨具特色。「娘」在山東、河南等方言中指「母親」,但在晉南方言中並不用來稱呼母親,而是指稱別的親屬和對象。大多數方言是通過對「娘」這個詞的變讀來指稱不同的對象,即同一個詞讀音不同所表示的親屬稱謂和對象也不同。以霍州話為例,「娘」有四個讀音指稱四種不同的對象,聲調相同,聲母、韻母不同。如:

娘1讀niang,用於書面語的「姑娘」一詞中。

娘2讀nue,對祖母、外祖母的面稱。

娘3讀ni,對祖母、外祖母的背稱。

娘4讀nie,對非親屬的老婦人的稱呼。

新絳話的「娘」有三種讀音指稱三個不同的對象。如:

娘1讀高平調nie,對祖母、外祖母的面稱。

娘2讀曲折調nie,對祖母、外祖母的背稱。

娘3讀降調nie,對伯母的稱呼。

洪洞話的「娘」各有三種讀音指稱三個不同的對象,三個讀音均讀升調。如:

娘1讀niang,對嬸母、繼母的稱呼。

娘2讀nio,對祖母的背稱,讀降調是對祖母的面稱。

老娘3讀laonio,不變調是對曾祖母的稱呼,變調是對外祖母的稱謂。

普通話中表示「母親」意義的「媽」,在運城、臨汾、浮山等地卻可用來稱呼「伯母、嬸母」,例如依排行可稱「大媽、二媽、三媽、小媽」。

晉南年紀較大的人稱 「母親」既不是「娘」,更不是「媽」,而是別的稱謂。如:

洪洞方言稱母親為 「姐jia」,稱姐姐為「姐姐jie jie」,這是歷史上「羌人呼母」習俗的遺留。此外,晉南翼城人稱呼母親也是「姐jia」,臨汾人背稱母親是「姐jia」,面稱母親為「奶nai」,面稱伯母為「大姐tojia」。晉南面稱母親為「奶」的還有浮山、襄汾、永濟等方言點。翼城還有部分人稱呼母親為「bai」,其本字可能是「婆」,但語音起了變化。以上稱謂僅限於四五十歲以上的人,年輕一代已很少有這樣的稱謂。

在晉南方言中,像「娘」和「媽」這種形式和表義都如此豐富的親屬稱謂詞還有很多,限於篇幅,不能一一列舉。這些親屬稱謂都體現了一方民俗文化的古老與豐厚。

3妻子

山西方言中,對「妻子」的稱謂主要有以下幾種:老婆、婆姨、婆娘、女人、媳婦、女妗、家裡、家裡人。

按照其形成原因,可大致分為三類:直接稱呼、指代稱呼、轉義稱呼。

直接稱呼的有:老婆、老婆們、婆姨、婆娘、媳婦,其中以「婆」為核心的「老婆」、「婆姨」等稱謂最為常見,幾乎每個地區都可以見到。這些稱謂多為背稱。如:這是二狗的婆姨。一般不用於面稱。

指代稱呼的有:家舍的、居舍的、家裡的、屋裡、屋兒,以身份和在家中的地位來指代。這些稱謂也多用於背稱。如:這是張三居舍的。一般不用於面稱。

轉義稱呼的有:女人、家裡人,原來泛指一類人或專指大孩子,現在用來特指妻子。

面稱則各地有各地的習慣。如洪洞、臨汾一帶的方言婆婆叫媳婦則常用 「某某地的」,丈夫呼叫妻子則以大孩子的小名呼之。如果這個媳婦是娶自王村,則呼她為「王村的」,如果臨汾人娶了洪洞媳婦,則臨汾人呼她為「洪洞的」。這些稱謂多用於老年婦女之間或老年人稱年輕的媳婦。臨汾四邑方言有的老年丈夫稱妻子則用大孩子的名字代替。其他區方言則多以「他嬤、娃他媽」呼叫。

以上稱謂大多是鄉下的中老年以上的人所用,年輕人、城裡人一般不用。現在無論年輕人老年人則以叫名字為常了。以上比較含蓄的指代稱呼主要出現在山西東南區和南區,如晉方言上黨片、中原官話的汾河片等。山西南部和東南區,習慣將妻子稱「屋裡的」,而北區相對較少。這是由於歷史原因使得山西南北之間有著比較明顯的文化差異。

歷史上,晉北地區曾經先後被鮮卑、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佔據。這些游牧民族並沒有土木建成的房屋,思想中沒有「屋子」的概念,也就不會把妻子稱為「屋裡的」了。而晉南則一直存在磚木的房屋或窯洞,這是把妻子稱為「屋裡的」的客觀條件。而且晉南主要是農耕文化,強調「男耕女織」,女人織布做飯等勞動主要在屋裡進行,「男主外,女主內」,所以可以用「屋裡的」來指代妻子。

不僅晉南方言把妻子稱為 「家裡的」、「屋裡的」,在北方各地,比如山東河北等地,都有這樣的稱呼。清代小說如《紅樓夢》里,就有這樣的稱謂,把家裡的已婚女僕稱作是 「某某家的」,「某某」即是其丈夫的名字,如「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另外,還有「屋裡人」這個說法,與晉方言中的「屋裡的」意義相近,是「妾」的一種特指。而今這些說法雖然在普通話里不復存在,卻在晉方言中保留下來。這與至今仍在普通話交際中用到的「內人」、「內子」、「外子」相似。

受普通話影響,長子縣「老婆」這個稱呼原本略帶貶義,但近年來其貶義色彩也在漸漸消失,變得和大多數地區用法一致。另一個現象是,有些本不把妻子叫做「老婆」的地區,年輕一輩的人也逐漸稱自己的妻子為 「老婆」。「老婆」這個稱謂在年輕人中間,有逐漸代替「婆姨」、「屋裡的」的趨勢。這與港台語中「丈夫稱老公、妻子稱老婆」有關。

4連襟

 【親屬稱謂反映人們的親屬關係和親屬觀念,在方言中有著不同的叫法,也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山西方言中「連襟」的稱謂就是一個典型。在普通話中,人們把姐妹的丈夫之間的關係雅稱為 「連襟」,而在山西方言中則俗稱為「擔子」、「挑川」、「挑擔」或「夜不停」,也有叫「連襟」的。叫「連襟」的方言區有:北區的山陰、大同縣,朔州的平魯區,忻州以及河曲、偏關、保德、五台等地;西區的交口縣;中區的榆社、太谷、平遙、陽泉;東南區的長治等地。稱為「挑擔」的地區為:北區的渾源、靈丘等;西區的中陽、柳林、離石、臨縣等;南區的洪洞、臨汾、聞喜、稷山等。大同市廣靈則稱為「夜不停」或「挑擔」。運城芮城稱為「擔子」。晉南左權稱為「挑川」。】

「連襟」這一名詞最早出現於杜甫的《送李十五丈別》。「孤陋忝未親,等級敢比肩?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說的是杜甫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一位李姓老頭,兩人很能合得來,經常在一起聊天喝酒,後來杜甫要離別,寫了這首詩回憶結交的經過。這只是形容彼此的關係密切,還沒有後來指的姐妹的丈夫之間的那種關係。北宋的馬永卿在《懶真子》寫道:「江北人呼友婿為『連袂』,也叫『連襟』」。洪邁曾給他的妻子的姐夫寫過「襟袂相連,夙愧未親之孤陋,雲泥懸望,兮無通貴之哀憐。」可見,宋朝流行的稱謂已經具有今天的意義了。後來隨著文化的影響和民族共同語的普及,「連襟」這一書面語的適用範圍也不斷擴大,直到今天,許多地方用「連襟」稱呼姐妹的丈夫。

而在「連襟」出現之前,山西大部分地區用「挑擔」、「擔子」、「挑川」這些稱呼,意思都差不多,都與「挑」有關。這是有一定的歷史地理原因的。

先看其歷史文化原因。封建社會裡,小農經濟是基礎,以父子為核心的宗法製為主導思想,其人際關係的深層結構是血緣親族組織,財產的繼承權也是由男子來完成,這體現了父權文化的主宰地位。這一文化心理反映在婚姻制度中就是「男女有別,男尊女卑」,反映在親屬稱謂中就是「長幼有序,尊卑不同」。山西方言中親屬稱謂的稱呼也受這一思想的影響。父系的親屬關係一般稱為「內」、「大」,母系的多稱為「外」、「小」。女方嫁到男方家,要隨男方稱呼親戚,叫男方父母也是「爸」、「媽」;男方叫女方父母為「叔(伯)」、「嬸(大)」。男方稱妻子的姐姐為「妻姐」、「大姨子」,妹妹為「小姨子」,弟弟為「小舅子」。可以看出妻系的稱謂就不是很嚴格,那麼,稱妻子的妹妹或姐姐的丈夫為「挑擔」、「擔子」、「挑川」更是一種謔稱,體現了宗法制下的人倫關係。

再來看其地理文化原因。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山川塬峁,丘陵起伏,交通非常不便。早期的農耕文化以自給自足為主要生產方式,對大多數農民來講,土地就是命根子,他們的勞動工具多為擔子等,運輸方式也多為肩挑和背背,經常能看到人們用擔子擔東西,擔子和農民便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且一般都是男的擔擔子。所以,用「挑擔」、「擔子」、「挑川」形容兩個男人的關係就不難理解了。更為有趣的是,用「挑擔」、「擔子」、「挑川」形容姐妹的丈夫的關係是很形象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妻系的稱謂本來就不很重視,再加上妻子妹妹(姐姐)的丈夫,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就又隔了一層。因此,兩個丈夫的關係就如同「擔子」的兩端似的,姐妹就是連接他們之間的「擔子」。特別是在農村,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農耕文化的特殊性造成「挑擔」、「擔子」、「挑川」稱謂的產生。在甘肅河西走廊、陝北一片,以及河北保定等地都有相似的稱謂,都可能與其地域文化有關。

最後,「挑擔」、「擔子」、「挑川」到「連襟」詞義發生了轉移。「挑擔」、「擔子」、「挑川」本來都是挑著東西,後來指挑著的東西之間的關係,進而引申為一種兩婿關係,是一種俗稱。「連襟」也有相互關聯的意思,它們在引申義上有相似之處,後者顯得更「雅」一些。

可見,稱謂雖為一種外化的符號,但也承載著豐富的內涵。山西方言中「連襟」的稱謂便形象地表達了這一意義。

5丈夫

  山西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由此所形成的方言稱謂詞也是多姿多彩的。就「丈夫」一詞來說,山西各地區就有多種不同的叫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山西古老的歷史文化和原始的社會意識形態。

  山西方言中對「丈夫」的叫法有:老漢兒(太原)、男人(清徐、太谷、祁縣、平遙、平定、婁煩、離石、汾陽、忻州、代縣、朔州、大同、天鎮、廣靈、長治、平順、長子、晉城、陵川、陽城、高平、臨汾、霍州、聞喜、新絳、運城、永濟)、漢(太谷、汾陽、文水、臨縣、嵐縣、隰縣)、漢子(五台、天鎮、運城)、老漢(清徐、孝義、平定、和順、離石、汾陽、忻州、五寨、萬榮)、掌柜咧(和順)、掌柜的(臨汾又稱「漢家家和外先的」、永濟)、外前的(隰縣)、當家人(朔州)、當家子(長治)、當家的(長子)、那他爸(汾西)、他爸(長治、平順)、他爹(萬榮)、女婿(山陰、運城)、女婿子(新絳)、漢家(吉縣)。隨著交通的便利和地區間文化的交流,同一地區對「丈夫」的稱謂可能不止一種或偶有交叉。

   但大致可以看出,山西方言的北區、西區和中區等相對偏北的地區,絕大多數人將「丈夫」稱為「男人」、「老漢」、「漢子」、「漢」、「老漢兒」等只帶有性別色彩的詞語;而在南區和東南區等相對較南的地區則多稱為「當家人」、「掌柜咧」、「掌柜的」、「外前的」、「當家子」、「當家的」等。這些詞語相比「老漢」、「男人」等詞語缺少一定的性別色彩,但更多地表現了丈夫在家庭關係和社會生活中的支配地位。這就反映出不同地域所表現出的社會形態傾向,即相對靠北的方言區呈現出一定的母系氏族公社傾向,男女地位相對平等,女性在社會生活中有一席之地,所以對丈夫的稱呼只具有區分性別和年齡的作用,直到現在,山西北區的婦女在家中的地位比南區的婦女優越,具有一定的支配地位,很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幹活;而南區則不然,婦女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產中處於附屬地位,男性在夫妻關係、生產活動中具有絕對的權威,所以,在這些方言區域中,丈夫多被冠以「當家的」、「掌柜的」等詞語,呈父系氏族公社傾向。

   究其原因,山西自古以來就與北方各少數民族接壤,成為了各朝各代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必經之路,而山西北區更是少數民族的必奪之地。這些少數民族所寄居的內蒙古高原氣候條件惡劣,自然環境極不適宜人類生存,這也就造成了內蒙古高原上婦女的生育能力和嬰兒的存活率極低。因此,婦女和兒童也就成了歷朝歷代的少數民族的搶奪目標。而山西北區毗鄰內蒙古高原,因而也就成了眾矢之的。婦女的大量被搶奪,使得這一範圍內的婦女數量劇減,男女比例的懸殊造成了婦女地位的逐漸上升,也就使這一地區呈現出一定的母系氏族公社傾向。而南區受歷史上少數民族破壞的程度就小得多,同時,由於其更靠近中原的農耕文化區,也就更為貼近中原的農耕文化。男性在生產活動中的絕對權威使得這一地區更多地注入了「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意識。男性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家庭中的「掌柜的」、「當家人」和「外先的(外面的)」。

  山西境內表裡山河、溝壑縱橫的獨特的地勢造就了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社會形態,最終投射在方言中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言。山西方言「丈夫」稱謂詞的多變也當源於此。

老鄉,和你老家的稱呼一樣嗎?


推薦閱讀:

一張圖弄清家族、親戚關係及稱謂
婚慶、祭奠出榜榜序暨民間貼式稱謂
婦女傳統稱謂?40種
最全的古代各種稱謂(4組)

TAG:方言 | 山西 | 西方 | 特色 | 稱謂 | 親屬 | 全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