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崛起的批判性反思
中國文化崛起的批判性反思
[12965] (2012-01-09)fieldset { width: 306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align: center;}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體";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
近幾年以來,「文化崛起」一詞受到了知識界的普遍關注,許多學者和媒體都發表了相關文章和報道。主流觀點認為,中國的崛起不應僅僅是政治的崛起、經濟的崛起,還應包括更深層面的文化的崛起,並認為中國文化崛起的時機已經來臨。
今年十月份召開的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明確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並從政治上、制度上和人力物力上為推動文化復興做出了安排,制定了目標。十七屆六中全會的這一決定,雖然沒有明確的使用「文化崛起」這一概念,卻在實際效果上促使知識界進一步關注和反思中國的文化崛起問題。
總體上來看,政府、知識界、媒體對中國文化崛起都抱以樂觀的態度。但筆者對現階段的中國文化崛起不那麼樂觀。事實上,從中國近現代文化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仍然沒有走出上個世紀以來就存在的文化危機,現在的學術界也並沒有取得富有成效的文化創新研究成果,文化認同依然沒有建立,可以說現在談論文化崛起還為時尚早。
中國文化還未到崛起之時
中國曾經有過位居世界一流的先進文化,但是自從清中葉以來,在歐美列強政治軍事文化的壓力下,傳統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中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認同出現了顛覆性的危機。事實上,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百多年中,大多數中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是負面的。從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到全盤「西化」,再到「文化大革命」,在有意識的批判和排斥下,中國人內心存留的自身文化因子日漸減少,現在新一代大學生很多都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陌生,中國文化的危機也進一步深化:從對自身傳統文化認同的危機,發展到不知傳統文化為何物的危機。
一九九五年, 余英時 先生在《中國現代的文化危機與民族認同》中寫到: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的文化危機隨著時序的遷流而不斷加深,直到今天還看不到脫出危機的跡象,不但如此,今天中國的文化危機反而更加深化了。現在離 余英時 先生觀點的發表才不過十五六年的時間,中國文化怎麼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面就走出危機而出現崛起的勢頭呢?
文化崛起現象出現的原因
仔細反思近一百年來中國思想和文化的發展歷程,我們就能發現:中國文化的研究受到了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的深刻影響;國外學術思想的發展和傳入也有很大的影響,有時候,這種影響甚至能中斷中國已有的發展方向。此外,鑒於近百年來中國落後挨打的歷史,文化民族主義和浮躁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是影響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並且,國內外許多專家都樂觀的預言: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就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GDP排名第一的國家。中國已經是購買美國國債最多的國家,通過掌握美國國債,中國可以對美國經濟發揮重要影響。另外,除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之外,中國的國際政治影響力和軍事影響力也得到了快速增加。可以說目前的中國已經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政治大國、軍事大國、經濟大國,但相對於政治、軍事和經濟的影響力,中國文化並沒有突出的影響力。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擁有燦爛的傳統文化,卻不具備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文化。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少分析人士紛紛指出,中國應該大力發展文化,在政治和經濟崛起之外,還得有一個文化的崛起。這種觀點進一步認為,文化作為精神層面和哲學層面的存在,對一個國家具有重要意義,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一個在國際上不具有重要文化影響的國家,不可能是真正的世界性大國,因此中國崛起的下一個目標應是文化的崛起。這種觀點比較普遍,中國知識界也大都是從中國崛起需要的角度來談文化崛起。
國際學術發展的轉向對於中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傳統文化也發生了重要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巨大破壞、工業主義及其對人的自主性的嚴重束縛,使得西方思想家開始全面的反思以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還有一些思想家把目光轉向了東方,他們認為西方文化存在著嚴重的缺陷,而東方特別是中國的文化能夠彌補這種缺陷。為國人樂道的一個例子是,一九九八年,全世界一百多個宗教組織聚會,共同研究、尋找能為所有宗教組織認同的倫理規則,經過多天研討,會議後發表的「普世倫理宣言」認為,這條共同的規則應該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事件讓中國人自豪了一段時間,其實,作為倫理學中的金規則,除了孔子說過外,基督教和康德思想中也有類似的話。西方學者對中國文化態度的轉變促使中國思想界開始反思傳統文化,隨著反思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認識到,以前的那種一味的打倒和拋棄傳統文化的態度是不可取的。中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信心開始不斷增強。現在國內存在著「國學熱」的現象。信奉儒家的研究者認為儒家文化對於根治中國的現代問題還具有作用,並進而認為中國文化崛起的內容就是儒家文化的復興,因為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這些儒家文化研究者們也是當代中國文化崛起的積極鼓吹者。他們的這種態度,被一些人評為「文化民族主義」。
毫無疑問,經過三十多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無疑有了巨大的提高,許多中國人紛紛走出國門,去世界各地旅遊和投資,隨著現代新聞傳媒的發展,國外的新聞很快就能傳回國內,國人對於世界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以前存在的對於美日歐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好的描述已經漸漸地為現實的新聞所取代,特別是西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文化危機更加破除了「西方文化就是先進的」這一觀念。中國人也越來越自信了,但是在自信的同時,中國人卻出現了浮躁的情緒,這種浮躁是自信心膨脹的必然結果。文化崛起就是這一浮躁情緒的產物。它不是建立在對於中國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的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一種盲目樂觀的浮躁情緒上的,事實上,目前中國的文化並不具備崛起的條件。
中國文化崛起的基礎還不夠夯實
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詮釋依然是按照西方的各種「主義」來進行的,目前比較受歡迎的有後現代主義、康德主義、黑格爾主義、現象學和存在主義,而並沒有從傳統文化內部發展出一種有效的自我詮釋理論,這種詮釋方式不僅很難為中國文化的復興提供幫助,而且是在用西方的各種主義來解構中國文化,進一步把中國文化變成證明西方各種主義和理論正確的素材。
目前,中國學術界學術腐敗現象嚴重,許多知名的學者都爆出來學術抄襲事件。具有獨立學術思想的學者越來越少。學者們發表的學術論文,具有原創性的越來越少,許多都是為了應付考核和職稱評定的應景之作。大學教授們大多在忙於申請課題和項目。這樣一種學術研究氛圍非常不利於文化的創新。
人們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依然存在誤解,特別是儒家文化。這種現象很常見,許多人一談起中國文化往往都是批判的居多,馬上就會聯想到「醬缸文化」、「醜陋的中國人」等。一些大學生、研究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還停留在魯迅筆下「吃人禮教」的印象中,許多人一聽到儒家文化,還會露出一副反感的表情。這種民族文化心理非常不利於正確的認識傳統文化,更遑論復興傳統文化。
「文化崛起」一詞本身值得商榷
現階段,我們談論文化崛起,主要還是因為政治崛起和經濟崛起大環境的誘發,它的使用也是主要為了和「政治崛起」、「經濟崛起」進行文字對仗,並不是嚴謹的學術表述。「文化崛起」一詞容易讓人,特別是西方人產生誤會,甚至恐懼。中國的經濟崛起和政治崛起已經讓一部分西方人恐懼了。
「崛起」概念具有比較深刻的政治含義,它表示一種主義或者勢力的異軍突起,並對原有的格局進行了衝擊,甚至取代了原有的勢力,如共產主義的崛起、中國在東方崛起,而中國文化的發展,應該是在通過創造性的詮釋形成新的文化認同,這種認同是出於文化自身的吸引力,當文化認同建立起來之後,我們就可以說文化實現了復興,但是文化復興並不等同與具有政治含義的文化崛起。
「文化崛起」一詞隱含中國人內心期望中國文化成為世界文化主流並按照中國文化重構世界文化的意願,就像中國政治和經濟崛起讓中國有機會、有實力重構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但文化的發展和政治、經濟的發展是不一樣的,未來的中國文化即使實現了復興,在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廣泛的認同,但也不可能成為全球主導文化,只能是全球主流文化之一,和其他主流文化一起共同多元並存。
「文化崛起」現象的出現雖然有種種原因,但它之所以能夠得到知識界的廣泛認同,實際上反映了對於文化發展的內在焦慮。近代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無論是反傳統的還是維護傳統的,其實在內心深處,都希望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燦爛文化能夠得到復興,但是文化復興需要理性的態度,只有建立在理性研究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對於中國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詮釋,這才是實現文化復興的應有態度。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 姜志勇
《聯合早報網》推薦閱讀:
※一個女人出軌後的反思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反思你的學習方法
※好女生為什麼找不到好男友的10種真正原因,girl們,值得反思
※美國的反思:美式民主的必然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