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早的天主教堂
北京最早的天主教堂——南堂
宣武門教堂是北京最早的天主教堂,歷史上幾度被毀,又幾度重建。最早是利瑪竇在明萬曆33年(1605年)建造的,但規模較小,且為中式四合院,僅僅裝飾有十字架等標誌。1650年(清順治七年),另一位傳教士湯若望在原址改建為一座大教堂,建築風格也從中式改為巴洛克式,奉無染原罪聖母為主保。此後,天主教在中國各地建設的教堂才開始採用歐洲建築風格。
順治帝對湯若望極為友好,據說曾24次到南堂微服私訪,與湯若望促膝談心。湯若望甚至官至二品欽天監監正。1664年,湯若望被彈劾下獄,該堂一度被毀,湯案平反後康熙又撥銀重建。1720年,在地震中被毀,葡萄牙國王斐迪南三世出資重建。1775年遭火災,後又重建。1900年再次被義和團焚毀,1904年在原址重建,就是現在這座教堂,也是一座百年老建築了。
在北京東南西北「四堂」中,宣武門教堂在南,所以稱「南堂」。現在是北京主教座堂。教堂主體建築為磚結構,面向南方,三座拱門並列,上方還有精美的磚雕宗教圖案。建築主體雖為西式,但卻有一個純粹中式的院門。
院門兩側分立兩座雕塑,西邊的是利瑪竇,明朝海禁後最早進入中國的傳教士。他在1583年就進入中國,但直到1598年才第一次進入到北京。在傳教的過程中,他還將西方文化帶到了封閉的中國: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讓中國人首次接觸到了近代地理學知識;與徐光啟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德《幾何原本》的前六章。據說現在我們常用的很多幾何術語,點、線、面、平面、曲線、曲面、直角、鈍角、銳角、垂線、平行線、對角線、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圓、圓心、外切、幾何等,都是他們創造的。
南堂門前的這座利瑪竇雕像,他穿的是中國傳統的儒士服裝,而這種「本土化」正是他在中國傳教成功所在,研究中國文化,對中國傳統的習俗保持寬容的態度,容許教徒繼續傳統的祭天祭祖敬孔。
另一座雕塑的基座上寫著:「聖·方濟各·沙勿略」,這是一個不熟悉的名字,在網上查了一下才知道,這也是耶穌會歷史一位著名傳教士。正是他在16世紀將天主教傳播到日本和印度,並且試圖進入中國傳教。但因為明朝海禁,沙勿略始終沒能進入中國。
沙勿略被天主教認為是歷史最偉大的傳教士之一,更是天主教傳播到東方的先驅。
因為查詢沙勿略和利瑪竇的資料,讓我對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有了一點了解。原來,利瑪竇並不是最早到中國傳教的,早在元朝時,教皇就派遣傳教士來華傳教,蒙古語稱之為「也里可溫教」,也叫十字教。1307年教皇任命孟高維諾為汗八里(即北京)總主教兼東方宗主教,上次我在西堂(西直門教堂)的彩繪玻璃上就看到過孟高維諾主教的畫像。
明朝海禁,基督教在中國傳播也中斷了,直到明末利瑪竇來華,逐步使天主教在中國紮下根。
推薦閱讀:
※什麼是「聖靈感召」?
※教堂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記仲夏尋訪種子教堂
※一個中國人如何成為一位基督教或者天主教教會的神職人員?
※現代的西方教堂婚禮,與傳統教堂婚禮,有什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