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帝王傳奇(10)·才藝兼該 開啟三國之世的文人曹丕

中國歷代帝王傳奇(10)

才藝兼該 開啟三國之世的文人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國時期魏國君主,政治家、文學家。廟號世祖(魏世祖),謚號文皇帝(魏文帝)。沛國譙縣(今亳州譙城)人。曹操次子。東漢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繼位為丞相、魏王。當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將都城由許昌遷至洛陽。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進一步鞏固了魏國統治。曹丕愛好文學,並有相當的成就。

生平簡介曹操次子。操死,襲魏王,行九品中正制。建安延康元年(220年)篡漢稱帝,是為文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定都洛陽。愛好文學,著有《魏文帝集》。

曹丕(187~226年),字子桓,譙(今安徽亳縣)人,(220~226)在位。

曹操次子。操死,襲魏王,行九品中正制。建安延康元年(220年)篡漢稱帝,是為文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定都洛陽。愛好文學,著有《魏文帝集》。

(187~226) 三國時期魏國君主、文學家。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魏武帝曹操次子。東漢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繼位為丞相、魏王。當年十月,迫漢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將都城由許昌遷至洛陽。在位七年。曹丕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與西漢用宦者充任中書不同。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在他統治之初,三公希預朝政。廢除東漢以來災異歸過三公的舊習。鑒於東漢母后干政和外戚之禍,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控制藩王極嚴,子弟皆「不聞邦國之政」;所封王國,土地荒瘠,人口寡少,軍事力量極弱,並專設官吏對他們進行監督,目的是防帝位爭奪。為防統治秩序混亂,下詔敢有沿襲東漢舊習,子弟為父兄私復仇者,皆族誅;還規定除謀反大逆之外,敢行誣告,「以其罪罪之」。他又建立並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圖把用人權從大族名士手中收歸朝廷。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進一步鞏固了魏國統治。他曾三次親自統軍伐吳,因條件不成熟,皆無功而還。

曹丕愛好文學,並有相當的成就。寫下《燕歌行》等中國較早的優秀七言詩。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曹丕出生的那一天,十三隻大雁盤旋鳴叫於曹家大院上空。隆冬時節有此吉兆,曹操甚喜。生於軍旅之間的曹丕,自幼嫻習弓馬,史漢諸子百家也多有閱覽。曹操因此把他與其弟曹植看作是最有出息的兒子。

這年春天,回葯都祭祖的曹操就是帶著曹丕和曹植而來的。

葯都的春天別有風致,清綠的渦水象溫柔的處子靜靜地躺在河床上,風兒吹起,她才和著兩岸泡桐樹上紫白相間的喇叭花香、四處怒放的芍藥花香,涓涓流淌。在葯都城南郊的祖塋祭掃之後,便策馬向北,沿渦河游觀。曹操詩性大發,令曹丕和曹植每人寫一首臨渦之賦。

一會兒,曹丕來到曹植面前,索看其賦。只掃一眼,便驚訝道:「怎麼不謀而同!」曹植大驚。曹丕便說,「我拿給你看。」不一會兒,便從侍從手中拿來。曹植一見,「蔭高樹兮臨曲渦,微風起兮水增波;魚頡頏兮鳥逶迤,雌雄鳴兮聲相和;萍藻生兮散荊柯,春水繁兮發丹華——」,墨跡尤濕,豁然而言,「既是一樣,我的就不呈父親了。」於是,曹丕揚鞭打馬,追到向東而去的曹操。曹操一看,眉飛色舞,「果不辱曹氏門第!」

其實,曹丕也是絕頂聰明的。建安七年,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之後,曹操駐軍家鄉葯都城募兵儲勢。但此時的曹氏,可謂兵少將寡,難以威懾袁紹。曹丕便對其父曹操說,「實則虛,虛則實。可令城中駐軍以城中心為起點,從城下把東西南北四門挖通。」曹操開始不解。但他相信曹丕,就令其督挖。延時一年又三月,縱橫交錯相通,隱攻息屯自如的隱兵道挖就。曹丕就把數量不多的士兵,從暗道悄悄地送出城外,再從城外進入隱兵道開進城內,反覆如是,迷惑世人,出奇而勝。自此,曹操神兵百萬之說遍傳天下,所遇敵手無不未戰先怯。

曹丕一生,對故鄉葯都甚是留連。多次借出兵回朝之際而停。曾從葯都出水師東征孫權,在鄉之間於他的故宅前大饗門軍及葯都父老。現仍有「大饗元碑」為證。

黃初六年五月曹丕再次回葯都,從渦河乘船東征,八月返師又經葯都。此時的曹丕雖為皇帝,但依然詩不離口。這年深秋,他獨自夜訪葯都鄉閭。見一婦女獨對孤月,自守空房,思念從軍在外的丈夫。曹丕接住農婦遞來的蒲團,坐了下來。聽著聽著,不覺淚下濕衣。與農婦分別後的曹丕,行走在月光斑駁的鄉路上,口吟《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到了住處,仍吟詠不止。這一年,從秋到冬,他每每生出農女們思夫懷人的感傷,有時竟深夜獨自流淚以至天亮。

第二年正月,他決定離葯都去許昌,脫去一秋一冬的傷感。然而,啟程的前一天,忽報許昌城南門無故自崩。曹丕便長嘆一聲,「天下征伐苦矣,以至農女城門!」

當年五月,史書便記下了,「黃初七年五月,文帝駕崩,簡葬於首陽陵。」

相關年表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

曹丕被司徒趙溫舉薦,曹操認為趙溫舉薦他的兒子,並不是因為他真實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祿勛郗慮持節奉策免去趙溫官職。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

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立為魏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

曹操去世,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改元建康元年。二月,以賈詡為太尉。庚午,漢獻帝禪位,改元黃初,大赦。孫權遣使奉獻。蜀將孟達率眾降。武都氐王楊仆率種人內附,居漢陽郡。

黃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

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

黃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

春三月,加封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夏四月,以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五月,鄭甘復叛,遣曹仁討斬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並遣于禁等還。丁巳,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黃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

三月乙丑,立齊公叡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為鄄城王。閏月,孫權破劉備於夷陵。當初曹丕聽說劉備率軍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破備書到。八月,蜀大將黃權率眾降。冬十月,孫權復叛。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孫權臨江拒守。

黃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

丁未,大司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於京都。甲申,太尉賈詡薨。

黃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

夏四月,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

黃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

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魏書載帝於馬上為詩曰:「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將懷暴怒,膽氣正從橫。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古公宅岐邑,實始翦殷商。孟獻營虎牢,鄭人懼稽顙。充國務耕植,先零自破亡。興農淮、泗間,築室都徐方。量宜運權略,六軍咸悅康;豈如東山詩,悠悠多憂傷。」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黃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

丁巳,曹丕去世,時年四十。

統治功績 九品中正制,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評議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建立並推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篡漢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由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以魏晉之製為例,其主要內容為:

①先在各郡、各州設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且多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長官推選,晉時改由州中正薦舉,中正的任命權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設有屬員。一般人物可由屬員評議,重要人物則由中正親自評議。

②中正的職權主要是評議人物,其標準有三:家世(被評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中正對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評語,稱為「狀」。中正根據家世、才德的評論,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稱為「品」。品共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類別卻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無人能得,形同虛設,故二品實為最高品。三品西晉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後降為卑品(下品)。

③中正評議結果上交司徒府複核批准,然後送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中正評定的品第又稱「鄉品」,和被評者的仕途密切相關。任官者其官品必須與其鄉品相適應,鄉品高者做官的起點(又稱「起家官」)往往為「清官」,升遷也較快,受人尊重,鄉品卑者做官的起點往往為「濁官」,升遷也慢,受人輕視。

④ 中正評議人物照例3年調整一次,但中正對所評議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一個人的鄉品升降後,官品及居官之清濁也往往隨之變動。為了提高中正的權威,政府還禁止被評者訴訟枉曲。但中正如定品違法,政府要追查其責任。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但由於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於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於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到南朝時期,在中正的評議中,所重視的只是魏晉間遠祖的名位,而辨別血統和姓族只須查譜牒,中正的品第反成無足輕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由於各政權具有少數民族統治的性質,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與兩晉南朝相提並論。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陰之變後,此制亦流於形式。到了隋代,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此制終被廢除。文章來源: 中國網綜合

千古悲情:曹丕殺曹植只為爭奪甄妃

漢末時期,上蔡令甄逸之女甄氏,生於光和五年。相傳她的母親張氏懷孕時夢見一個仙人,手執玉如意,立於其側;臨產的時候,看見仙人入房,以玉衣蓋體,不久生下甄氏。甄氏三歲時喪父。相士劉良看了她的相之後說:"此女之貴,乃不可言。"甄氏自小至大,性格靜好。八歲的時候,門外有馬戲,家中人及諸姊妹都上閣樓觀看,甄氏獨不行。姊妹都覺得奇怪,問她:"老幼競觀,你為何不看?"甄氏回答:"這豈是女子所宜看的?"九歲學習讀書寫字,借長兄的筆硯使用。長兄說:"你當習女紅,何用讀書寫字。難道想欲做女博士么?"甄氏回答:"古之賢者,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試。不知書,何由見之?"

時值天下紛擾,加上連年饑饉,百姓皆拋賣金銀珠玉寶物以換取食物。因為甄氏家巨富,所以趁便宜收買儲藏許多。甄氏對母親說:"今世亂,何多買寶物?此取禍亂之端也。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又兼左右皆飢乏,不如以谷賑給親族鄰里,廣為恩惠也。"舉家皆稱其賢。 

及笄後甄氏嫁給袁紹之子袁熙。袁熙似乎不太懂得憐香惜玉,她生活苦悶,寫下閨怨一類的作品。《古詩源》中收錄了她所做的《塘上行》:

"浦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果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品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賢豪故,捐棄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捐棄蔥與薤;莫以麻枲賤,捐棄菅與蒯;出亦復愁苦,入亦更苦愁。邊地悲風,樹木何蓊蓊;從軍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東漢獻帝七年,袁紹擁有冀、並、幽、青四州,但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得慘敗。戰亂之中,曹植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於此的袁紹兒媳甄氏,驚其艷麗,贈白馬一匹助她逃返鄴城,甄氏亦回贈玉佩以酬解危之誼。袁紹慚憤成疾,不久急愧而死,其子袁譚、袁尚為爭權互相攻擊,兄弟鬩牆極大地消耗了袁軍的殘存的力量。曹操乘機猛攻黎陽,譚、尚大敵當前合兵一處,但還是保守不住城池,逃到了鄴城。袁譚、袁尚勢不兩立,都想滅了對方而後快。袁譚兵力不如袁尚,反向曹操求救。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終曹操借袁氏內訌完全消滅了袁紹的勢力。

當時曹操的次子曹丕,年方十八,隨父從軍,城破後當即躍馬徑直到袁氏府舍。曹丕提劍下馬,徑入後堂,只見一個中年婦人,坐在那裡獨自垂淚,膝下有一個少婦跪著嚶嚶哭泣。那中年婦人是袁紹的妻子劉氏,少婦是袁紹第二個兒子袁熙的妻子甄氏。袁熙已帶著他的殘兵敗將匆匆逃往遼西。甄氏滿臉淚水,脂粉模糊,卻似梨花帶雨,一種嬌羞情態,已是欲蓋彌彰,動人憐惜。曹丕不由得動了心,他攬袖近前,替她拂拭淚痕,真是桃腮杏臉,美艷絕倫,有一種說不清的氣息。曹丕即自述姓名,叫她放心。劉氏一聽是曹操的世子,忙令甄氏下拜襝衽。甄氏含羞施禮,偷覷曹丕面容,一位翩翩少年,英姿瀟洒,儀錶風流,不由的勾動芳心,含情脈脈地注視著曹丕。曹丕痴立多時,心思忽悠。

忽然聽見外面人聲嘈雜,原來曹操進來了。曹操問及袁氏家屬,曹丕便入內引出劉氏及甄氏。曹操見甄氏沉魚落雁的姿色,心裡也怦怦亂跳,便問劉氏:"家裡如何只留下你二人?"

劉氏道:"子婦等並皆遠出,惟次媳願侍妾身,所以尚留在此;現蒙世子曲意保全,實為萬幸。"曹操旁顧曹丕,見他兩目痴痴獃獃地盯住甄氏,知道曹丕暗裡動了情。

曹植亦對甄氏念念不忘。曹丕急切無奈之下,對曹操說:"兒一生別無他求,只有此人在側,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兒雖壯年而無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話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絕,便使人做媒,讓曹丕娶了袁熙妻甄氏為婦,劉氏不敢不從,與甄氏商量,甄氏也無異言。當下擇取吉日成婚。

甄氏梳的髮髻式樣一日一換,據說她每天都見到一條口含赤珠的綠蛇,綠蛇以盤卷的姿態向她傳授髻的各種梳法,因此甄皇后的髮髻每日更新,稱為靈蛇髻。一時宮女們人人仿效,她們的髮式隨甄氏的改變而改變。

曹操與曹丕為消滅群雄而奔忙,只有曹植因為年齡小而有餘閑。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能撰寫詩賦,他陪著這位多情而又美艷的少婦,消磨了許多風晨雨夕與花前月下的辰光;耳鬢廝磨,了無嫌猜。曹植與甄妃的濃情蜜意,已經快速升到難捨難分的地步。當年齡比她小的曹植表現出天真無邪的情意時,不知不覺中使甄妃陶醉在虛無飄渺的快意之中,於是毫無顧忌地施展出母性的光輝與姐姐般的愛意。漸漸地甄妃沉醉於曹植的才華之中,而曹植也予了她無限的柔情蜜意。

曹丕與兩個弟弟曹植、曹彰,都是卞太后所生。曹丕素性猜忌,在他做魏王時,就將兩個弟弟遣往他們的封國。甄妃再嫁曹丕時,曹植暗中悲憤,不過被曹丕捷足先得。曹丕也因此對曹植耿耿於懷。

曹植以才情贏得了曹操的特別喜愛。建安十五年曹操於鄴城建銅雀台,命諸子登台為賦,曹植援筆立成,做名篇《銅雀台賦》,曹操大為高興並封其為平原侯,並勉勵說:"吾昔為頓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當時所行,無愧於今。今汝已長成,可不勉哉!"寄望之殷切,溢於言表。但曹植性格狂放,不自雕勵,飲酒不節,屢犯法紀,以致漸失父寵,在爭當太子的鬥爭中敗給了其兄曹丕。曹操去世後,曹丕篡奪漢獻帝的皇位,命曹植出封臨淄。監國灌均陰承曹丕的意思,彈劾曹植使酒悖慢,於是曹丕征曹植入朝,打算借故處死他,幸虧卞太后從中保護,曹植才得不死。但曹丕限令曹植七步成詩,詩必須以兄弟為題,且不準直說。曹植隨口詠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了此詩,心裡也感到若干慚愧,但余恨終未消,貶曹植為安鄉侯。

曹丕有許多內寵,其中最寵愛的是郭氏。郭氏不僅善媚,並且善謀,曹丕能夠被立為太子,也是受益於閨閫。曹丕篡漢建魏,進郭氏為貴嬪,本來想立她為皇后,只因為前邊還有甄妃,便拖延下來。曹丕對於甄妃和曹植錯綜複雜的關係難以釋懷,所以僅封她為妃,甄妃始終未能得到母儀天下的皇后地位。郭氏為謀奪後位,多方讒間,曹丕聽信郭氏的話,將甄妃留置在鄴城。不久說她心懷怨望,平白地將她賜死。郭氏無子,獨甄妃有一子名曹叡。曹丕立郭氏為皇后,將曹叡交與郭后撫養。

甄妃死後,有一次曹植入朝到宮裡,曹丕將甄妃使用過的一個盤金鑲玉枕頭賜給他。曹植睹物思人,不免觸懷傷情。回來時經過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並說出"我本有心相托"等語,曹植一驚而醒,方知是南柯一夢,遂就著蓬窗微弱的燈光寫下一篇《感甄賦》,借洛河中的水神宓妃作為甄妃的化身,抒發蘊積已久的愛慕之意。賦中寫他經過洛水,遇見美麗的洛水之神宓妃,相互發生愛慕,終因神人道殊,不能結合,最後不得不悵悵而別。文中這樣描述甄妃的美貌:"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容耀秋菊,華茂春松,若輕雲之蔽月,似流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望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面輔承權,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

曹叡與父親曹丕的做法一樣,專任異姓,冷落同宗。任城王曹彰,在曹丕黃初二年就已經暴亡;甄城王曹植這時還在世,他被徙居於浚儀,心裡時常怏怏不樂。曹丕死後,群臣本來想迎立當時為雍丘王的曹植為帝,因此曹叡即位後,對於他這位才華橫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產生了莫大的戒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後人有詩說:"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年賦洛神。"

魏主叡嗣位時,雖已追謚生母甄妃為文昭皇后,但對於甄夫人冤死的情形,並不知道。相傳甄夫人死時無人收殮,披髮覆面,用糠塞口。但這件事被曹植聽聞。太和四年,太皇太后卞氏病歿,曹植還都奔喪,乘間對曹叡述及甄夫人慘死情狀,曹叡疑信參半,私下詢問庶母李貴人,才知道曹植說的都是實情,不勝悲憤。於是命甄夫人的兄子甄象為太尉,持節赴鄴城改葬甄夫人。並且改封曹植為陳王。曹植雖得增封,卻仍然不被信任。雖然他屢次上疏自薦,希冀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始終不受重用。明帝太和六年曹植在抑鬱中"汲汲無歡"而病逝於淮陽。因其被封為陳王,謚號為思,故後世多稱其為陳思王。

曹叡得到曹植遺著頗豐,其中有那篇《感甄賦》,因牽涉到曹植與甄妃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行跡太過明顯,就改名為《洛神賦》。曹叡到郭太后那裡詰問甄妃的死狀,郭太后忿然道:"先帝自賜彼死,與我何干?況你為人子,何必追仇死父,為前母逼死後母?"曹叡更加氣憤,從此凡是郭太后的飲食服用,故意裁減,氣得郭太后有口難言,鬱郁而死。曹叡令內侍棺殮,像當初郭后對甄妃一樣,只是表面上按禮儀治喪。

東晉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的《洛神賦》畫的。畫中洛神乘車現於洛水之上,洛水之中大魚護送著車子。由於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后認定成洛神了。對於《洛神賦》一文的創作動機,前人歷來對此頗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曹植見甄妃的玉鏤金帶枕,哀傷感懷而做,初名《感甄賦》,由明帝改為《洛神賦》,見於唐朝李善為《文選》所做的注文。也有人認為曹植與甄妃之事於史無證,胡克家在《文選考異》中認為這是世傳小說《感甄記》與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實是曹植"託詞宓妃,移寄心文帝"而做。也有人認為"感甄"之說確有,如朱干在《樂府正義》中指出,但所感者並非甄妃,而是曹植黃初三年的被貶地鄄城。直到現在,甄妃與曹植的情事依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晚唐李商隱感其事"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哀莫大於心死,千古悲情最終只是一段灰燼。 文章來源: 中國故事網

兄弟相煎

話說曹操死後,將王位傳給了長子曹丕。曹丕的弟弟曹彰,封任城王,是智勇雙全的名將。曹丕雖然坐了王位,擔心弟弟的才能蓋過自己,日後要把自己拉下來,於是心懷忌恨,找機會要除掉弟弟。

在封建社會裡,統治階級內部集團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鬥爭是很激烈的,往往導致兄弟相殘。

那曹丕繼承了曹操多疑殘忍而又虛偽的性格,干起殺人的勾當從不明目張胆。曹丕曾經對他聰明伶俐的弟弟曹植也動過殺機。他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將曹植抓了起來,但礙於群臣對他殘暴性格的不滿,就下令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如果作不出來,那就格殺勿論,怪不得自己不念兄弟手足之情。那曹植又氣又急,本來就很聰明,焉能作不出來?不到七步就作出了一首詩,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跡。這裡附「七步詩」於後,以供人玩味。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了詩,曹丕沒有辦法,只得放曹植一條生路。他想曹植今後就不敢與自己爭奪王位了。 曹丕稱王后又對弟弟曹彰心存殺機,思忖很久,想出了一個「神不知鬼不覺」的奸計。

一日,曹丕召曹彰到太后屋裡來下圍棋,事先準備了一盤棗子,其中有的有毒,有的無毒,有大小明暗之分。曹丕和曹彰一邊下棋一邊吃棗子,曹丕專撿無毒的吃,曹彰心中是無備的,當然就隨意撿食。棋盤上正殺得天昏地暗的時候,曹彰毒性發作,痛得在地上直打滾。太后一看是中了毒,急忙找水要救他。但曹丕已經事先讓人把能裝水的罈罈罐罐都打碎了。太后急了,連鞋都沒來得及穿就拚命往水井邊跑,到了井邊卻找不到能打水的器具。由於搶救不及,曹彰一會兒就死了。太后欲哭無淚……

為王粲學驢叫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才學俱佳。少年時為著名學者蔡邕看重。傳說,有一次,他到蔡邕府中拜訪。蔡邕聞知,忙撇下眾多客人,連鞋子都沒穿好,就跑著去迎接他,王粲到府中後,大家見他年紀輕輕,個子矮小,相貌平常,都很驚奇。蔡邕向大家介紹說:「這位王公子,是天下奇才,我自愧不如,將來我家藏的書籍文章都會傳給他。」

王粲人曹操幕府以後,官居侍中。他的詩文語言剛健,詞風慷慨激昂,一直為曹丕所敬重。太子曹丕總以朋友的身份與王粲交流學問。王粲有一個讓人莫名其妙的愛好,就是愛聽驢叫。

體弱多病的王粲不幸於盛年而逝,終年僅39歲。曹丕對王粲之死感到非常悲痛。王粲被親朋好友安葬到洛陽東郊外。大家感傷一番之後,曹丕對大家說:「王粲先生平生最喜歡聽驢叫,現在就要永眠於此。我提議大家每人在他的靈前為他學一聲驢叫,以此向他的亡靈告別。」說完,曹丕到王粲的靈前,神色莊重地學了一聲驢叫。

其他人見到貴為太子的曹丕親自為王粲的亡靈學了一聲驢叫,都非常感動。於是,大家都排著隊到王粲的靈前,每個人學了一聲驢叫來送別王粲的亡靈。

後來,曹丕為朋友亡靈學驢叫的事情傳開後,人們都紛紛稱讚他對朋友的深情。

劉楨雕不增文

傳說曹丕被魏王曹操宣布為太子後,經常在自己的東宮中宴請文人學士。有一次,曹丕請大家赴宴,酒酣耳熱之際的時候,他請自己的夫人甄妃與大家見面。所有的賓客見到王妃來到庭中與大家見禮,都趕緊起身正衣,拜伏於地。只有一個學者,端坐在原位,平靜地看著王妃,這位學土,名叫劉楨。這件事傳到了曹操的耳中,他認為:劉楨見王妃不拜,是對太子極大的不尊敬。於是,曹操下令將劉楨免官治罪,送他到城外與工匠一起服勞役。

過了一段時間,曹操帶著曹丕到城外巡視工匠們服勞役的情況。曹操在巡視時從車上下來,步行到工地視察。所有服役的工匠都趕忙站好表示敬意,只有正在服勞役的劉楨坐在磨石上一動不動。曹操一看說到:「這不是劉楨嗎?你坐的磨石的性情如何呢?」劉楨回答道:「這塊磨石出自荊紫山玄岩之下,外面看上去有五種色彩,內里充滿堅貞之志,雕之不增文(無論怎麼雕琢也不能使之增加文彩),磨之不加墨,秉性自然,不可更改。」曹操一聽嘆道:「真是名不虛傳啊!」於是,曹操下令,恢復劉楨的官職。

這件事傳開後,大家紛紛稱讚劉楨秉性不移的品質,具有名士風度。

鮑勛擋曹丕

公元220年前後,在曹魏君臣之間展開了一場關於「獵勝於樂」還是「樂勝於獵」的討論。

「獵」是指「打獵」的意思;「樂」是指「娛樂」。即是娛樂,應包含很廣的方面,按我們今天的理解,「獵」甚至也包含在「樂」之中。可是在當時,竟然有些「儒夫子」非要把兩者區分開來不可,以至於有人把那些「不識時變」的儒生罵為「鄙儒」,就是罵他們孤陋寡聞,見識短淺的意思。

魏文帝曹丕自幼喜歡打獵,侍中鮑勛經常加以勸阻,可曹丕照樣我行我素。有一次曹丕騎著馬,帶上隨從,背上弓箭又準備出去打獵,鮑勛急得往路當中一站,攔住了出行的打獵隊伍。他又苦口婆心地勸說,並呈上奏摺:「我聽說古時候的三皇五帝,沒有不明白珍惜生靈生命的,他們把生靈生命放在第一位,從而治理好了天下。陛下(指皇帝)仁慈聖明,心存惻隱之心,如三皇五帝一般。我希望聖上繼承好的傳統,並把好的傳統代代相傳下去。怎麼能夠在稀里糊塗之中,騎馬射箭干除害生靈的事呢?我願冒死罪讓聖上聽聽我的建議,讓聖上好好考慮考慮」。那曹丕聽到鮑勛指責自己「稀里糊塗」、「除害生靈」的言語,也忘了鮑勛恭維自己如「三皇五帝」一般的話,氣得當著眾人面撕毀了鮑勛的奏摺。命手下拉開鮑勛,縱馬向深山林海馳去。等馬跑累了慢下來,曹丕也「清醒」下來,便問左右的隨從:「打獵和娛樂,哪個更有意義些?」侍中劉曄回答說:「打獵優於娛樂。」

等曹丕一行打獵歸來,鮑勛聽說了劉曄說的話,憤然對劉曄說:「娛樂,比如圍棋,上通神明,下和人理;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而打獵,則把生靈暴屍於原野,破壞了生靈的生生不息。你劉曄對聖上順毛摸,阿諛奉承,是對聖上最大的不忠。」不僅如此,他還要求曹丕按罪論處。那曹丕本來就是個打獵迷,哪裡會聽鮑勛的話,露出了老大的不高興。經過這一折騰,曹丕對打獵也索然無味。

鮑勛擋曹丕,固然有他迂愚可笑的一面,但他提倡圍棋,剛直不阿的性格,還是值得後人欣賞的。

得位忘形

傳說,曹丕終於被曹操立為太子後,心中非常激動。他回到府中以後,心情一放鬆下來,不免有些得意忘形。

當天,曹丕回到府中,官居侍中的大臣辛毗前來祝賀。他們以前的私交很好。兩人一見面,曹丕就忘了君臣禮節,上來就擁抱住辛毗。辛毗躲也不是,不躲也不是,感到有些難堪。曹丕好像沒有覺察一樣,摟著辛毗的脖子,親熱地說:「你知道我今天有多高興嗎?」辛毗連連祝賀曹丕榮登寶座

辛毗從曹丕府上回到家中,他的女兒辛憲英看到父親的表情有些不同尋常,就關心地問父親發生了什麼事情。辛毗知道自己的女兒有才有識,是個巾幗英雄,就把在曹丕府中發生的情況對女兒說了。辛憲英一聽,不由感嘆道:「太子,是將來取代君王治理國家的人。取代君王登基就位,不可不感傷悲戚。治理國家臨朝聽政不可沒有危機感。現在,曹丕剛被立為太子,本來是感傷危懼之時,怎麼能得位忘形呢?這可不是好兆頭。是不是預示著魏國的將來不會昌盛?」

後來世事的發展果然如此。三十多年後,魏國的大權落到了司馬昭父子的手中,最終成為一個短命的王朝。

曹丕得位忘形,就作為一個政治笑話流傳了下來。

魏儲南館 曹丕在被立為太子的過程中,名士吳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傳說,曹丕與曹植在爭奪太子寶座的時候,曹操的主要謀士楊修一直在曹操身邊為曹植說好話,幫助曹植謀取太子之位。曹丕對楊修又恨又怕,於是就想與自己的朋友名士吳質商量怎麼對付楊修。但是,楊修的耳目眾多,一直監視著曹丕的舉動。

有一天,曹丕派親信侍衛用馬車裝了很多大竹簍,把吳質藏在其中接人自己的府內商量對策。儘管這件事很隱蔽,但還是被楊修的耳目發現了。楊修立即報告曹操說:「曹丕以車藏人進入府中,可能有不良之謀。」曹丕聽說楊修向父親告密,揭露了自己與吳質的密謀,內心非常恐懼,趕忙在當晚派人告訴吳質。吳質聽了情況介紹後,讓來者轉告曹丕,不要害怕,按計行事即可。

第二天,曹丕按照吳質的計謀,再次派侍衛用馬車裝運一車大竹簍回府。楊修的耳目向楊修彙報後,楊修立即報告曹操,曹操馬上派人前往檢查車上裝運的貨物。但是,車上的竹簍中,裝的全是絲綢黃絹,並無人藏於車中。曹操知道後,就認為楊修有意誣陷曹丕有不法行為。

從此以後,曹操開始對楊修產生懷疑,認為楊修不除,必然使曹丕、曹植兄弟相殘,因此就找借口殺了楊修,並最終立曹丕為太子。被立為太子的曹丕,一直念念不忘吳質的功勞。後來,吳質被外放出任元城縣令後,曹丕給吳質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經常回憶起我們的交往,對那一段美好時光,一直難以忘懷。我希望再一

後來,人們便把曹丕與吳質交遊的故事稱為「魏儲南館」而流傳下來。

文學成就古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三曹」

「三曹」指三國時期的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因他們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所以後人合稱之為「三曹」。 

 曹操(155-220),漢魏間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沛國(今安徽亳縣)人。他對文學、書法、音樂都有深湛的修養。他的詩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如《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對酒》、《短歌行》等。在《步出夏門行》中,有這樣的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氣勢磅礴,格調雄放,表現了詩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闊大胸懷。《短歌行》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抒發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的心情。他的詩作樸實無華,不尚藻飾,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這一時期詩歌慷慨悲涼的特色,在他的詩歌中表現得最為典型。

 曹丕(187-226),魏文帝,也是魏文學家。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長子。他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他的詩歌今存約40首,如《芙蓉池作》、《於玄武陂作》、《夏日詩》、《黎陽作》《燕歌行》、《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作》、《雜詩》等。他的詩歌特色是,筆致細膩,特別是一些以思婦、棄婦題材的作品,一般都寫得凄婉動人;其次是語言流暢,民歌風味相當濃,顯得格調清新。他的《燕歌行》,還是中國詩歌史上較早出現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詩。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他自幼聰穎,10歲左右,已誦讀詩、文、賦數十萬言,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立他為太子,然而由於他行為放任,屢犯法禁,後來改變主意,立曹丕為太子。曹丕繼承王位後,曹植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一個過著優遊享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他本來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終沒有實現的機會。

 曹植的前期詩歌主要表現貴公子的優遊生活,如《鬥雞》、《公宴》、《泰山樑甫行》、《送應氏》、《名都篇》、《白馬篇》等;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哀怨而憤慨的心情,表現不甘被棄置、希冀為國立功的願望,如《野田黃雀行》、《贈白馬王彪》、《七哀詩》、《雜詩》等。他的詩歌很重視漢樂府民歌中汲取創作養料,如「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野田黃雀行》)等詩句,具有明朗、和諧、清新的特色。他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很大,增加了抒情成分,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極大地豐富了五言詩的藝術功能。他還善於運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往往在詩歌開篇就能傳達出某種濃郁的情緒,給人以強烈的印象。

 總體來看,曹植的文學成就比父親曹操和兄長曹丕要高。

曹丕的文學成就

曹丕生活的主要時期是在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勢之後。他在相對安定的環境里,過著貴公子、王太子和帝王的生活,因此,他的文學創作反映的內容是遠不及曹操豐富的。

曹丕的詩歌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個是描寫男女愛情和遊子思婦題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寫得比較好;一個是形式多種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有。但成就較高的是五言詩和七言詩。

五言詩是建安作家普遍採用的新形式,曹丕的五言詩,如《清河作》寫對深厚的愛情的嚮往,《於清河cihai2c_0139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寫新婚離別的痛苦,《雜詩》寫遊子思鄉之情,都是較好的作品。如《雜詩》其二:

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吳會非我鄉,安得久留滯。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

前六句用比興手法描寫客子身不由主流離他鄉的境遇,後四句揭示出滯留他鄉的客子惴惴不安的心情,這些地方都明顯地看出漢樂府和古詩的影響。

他的七言詩《燕歌行》兩首特別值得注意,其第一首寫得尤為出色: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詩人將思婦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中來描寫,把她的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細膩委婉地表現出來,語言淺顯清麗,很能表現曹丕詩歌的一般風格。七言詩,在曹丕以前,只有東漢張衡的《四愁詩》,但第一句夾有「兮」字,曹丕的《燕歌行》要算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對七言詩的形成是有貢獻的。《燕歌行》是漢樂府舊題,漢古辭已經不存,但從曹丕以後凡是寫這個題目的也全是七言這一點看來,很可能這個曲調原來就是配七言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七言詩的形成和樂府的關係。不過,曹丕所用的七言還是新起的形式,逐句押韻,音節不免單調。到了劉宋時代的鮑照,它才在藝術上趨於成熟。

曹丕也比較擅長散文。他著有《典論》一書,可惜大部分篇章都已散佚或殘缺不全,較完整的只有《自敘》和《論文》兩篇。《自敘》善於敘事,其中寫到一些較量才藝的細事,都能真切地傳達出當時的情景。《論文》則善於議論,其中無論是對當時文人的批評或對文學觀點的表述,都簡明中肯。此外,他的《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悼念亡友,凄楚感人,對後來短篇抒情散文的發展是有影響的。曹丕這些散文表現了建安散文通脫自然的共同傾向,但又具有自己清麗的特色。

曹丕詩歌作品曹丕(187~226),魏文學家。即魏文帝。字子桓,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長子。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8歲,即能為文,又善騎射、好擊劍。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卒,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以「禪讓」方式代漢自立,改元黃初。登極以後,在黃初三年(222)、六年曾兩次親征孫吳,皆未能過江,不果而還。七年五月,病卒於洛陽。

曹丕今存詩歌,較完整的約40首。曹丕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23卷,又有《典論》5卷,《列異傳》3卷等。皆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魏文帝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關曹丕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注釋本,有黃節《魏文帝魏武帝詩注》,北京大學出版組1925年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校正重排,改稱《魏武帝魏文帝詩注》。

作品選登:  

短歌行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靈倏忽。棄我遐遷。靡瞻靡恃。泣涕連連。呦呦游鹿。銜草鳴麑。翩翩飛鳥。挾子巢棲。我獨孤煢。懷此百離。憂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憂令人老。嗟我白髮。生一何早。長吟永嘆。懷我聖考。曰仁者壽。胡不是保。

秋胡行二首

堯任舜禹。當復何為。百獸率舞。鳳凰來儀。得人則安。失人則危。唯賢知賢。人不易知。歌以詠言。誠不易移。鳴條之役。萬舉必全。明德通靈。降福自天。

泛泛綠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隨風靡傾。芙蓉含芳。菡萏垂榮。夕佩其英。采之遺誰。所思在庭。雙魚比目。鴛鴦交頸。有美一人。婉如清揚。知音識曲。善為樂方。

善哉行二首 一

上山採薇。薄暮苦飢。溪谷多風。霜露沾衣。野雉群雊。猴猿相追。還望故鄉。郁何壘壘。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湯湯川流。中有行舟。隨波轉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馬。被我輕裘。載馳載驅。聊以忘憂。

有美一人。婉如清揚。妍姿巧笑。和媚心腸。知音識曲。善為樂方。哀弦微妙。清氣含芳。流鄭激楚。度宮中商。感心動耳。綺麗難忘。離鳥夕宿。在彼中洲。延頸鼓翼。悲鳴相求。眷然顧之。使我心愁。嗟爾昔人。何以忘憂。

丹霞蔽日行

丹霞蔽日。采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孤禽失群。悲鳴雲間。月盈則沖。華不再繁。古來有之。嗟我何言。

煌煌京洛行

夭夭園桃。無子空長。虛美難假。偏輪不行。淮陰五刑。鳥盡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大憤不收。大憤不收。褒衣無帶。多言寡誠。只令事敗。蘇秦之說。六國以亡。傾側賣主。車裂固當。賢矣陳軫。忠而有謀。楚懷不從。禍卒不救。禍夫吳起。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屍何劣。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謂得臣。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

釣竿行

東越河濟水。遙望大海涯。釣竿何珊珊。魚尾何簁簁。行路之好者。芳餌欲何為。

十五

登山而遠望。溪谷多所有。楩楠千餘尺。眾草之盛茂。華葉耀人目。五色難可紀。雉雊山雞鳴。虎嘯谷風起。號羆當我道。狂顧動牙齒。

猛虎行

與君媾新歡。托配於二儀。充列於紫微。升降焉可知。梧桐攀鳳翼。雲雨散洪池。

善哉行

朝日樂相樂。酣飲不知醉。悲弦激新聲。長笛吐清氣。弦歌感人腸。四坐皆歡悅。寥寥高堂上。涼風入我室。持滿如不盈。有德者能卒。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眾賓飽滿歸。主人苦不悉。比翼翔雲漢。羅者安所羈。沖靜得自然。榮華何足為。

善哉行

朝游高台觀。夕宴華池陰。大酋奉甘醪。狩人獻嘉賓。齊倡發東舞。秦箏奏西音。有客從南來。為我彈清琴。五音紛繁會。拊者激微吟。淫魚乘波聽。踴躍自浮沉。飛鳥翻翔舞。悲鳴集北林。樂極哀情來。寥亮摧肝心。清角豈不妙。德薄所不任。大哉子野言。弭弦且自禁。

折楊柳行

西山一何高。高高殊無極。上有兩仙僮。不飲亦不食。與我一丸藥。光耀有五色。服藥四五日。身體生羽翼。輕舉乘浮雲。倏忽行萬億。流覽觀四海。茫茫非所識。彭祖稱七百。悠悠安可原。老聃適西戎。於今竟不還。王喬假虛辭。赤松垂空言。達人識真偽。愚夫好妄傳。追念往古事。憒憒千萬端。百家多迂怪。聖道我所觀。

燕歌行二首 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鬱陶思君未敢言。寄書浮雲往不還。涕零雨面毀形顏。誰能懷憂獨不嘆。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戶步東西。展詩清歌聊自寬。樂往哀來摧心肝。悲風清厲秋氣寒。羅帷徐動經秦軒。仰戴星月觀雲間。飛鳥晨鳴。聲氣可憐。留連懷顧不自存。

臨高台

臨台行高。高以軒。下有水。清且寒。中有黃鵠往且翻。行為臣。當盡忠。願令皇帝陛下三千歲。宜居此宮。鵠欲南遊。雌不能隨。我欲躬銜汝。口噤不能開。我欲負之。毛衣摧頹。五里一顧。六里徘徊。

陌上桑

棄故鄉。離室宅。遠從軍旅萬里客。披荊棘。求阡陌。側足獨窘步。路局苲。虎豹嗥動。雞驚禽失。群鳴相索。登南山。奈何蹈盤石。樹木叢生郁差錯。寢蒿草。蔭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伴旅單。稍稍日零落。惆悵竊自憐。相痛惜。

秋胡行

朝與佳人期。日夕殊不來。嘉肴不嘗。旨酒停杯。寄言飛鳥。告余不能。俯折蘭英。仰結桂枝。佳人不在。結之何為。從爾何所之。乃在大海隅。靈若道言。貽爾明珠。企予望之。步立踟躕。佳人不來。何得斯須。

上留田行

居世一何不同。上留田。富人食稻粱。上留田。貧子食糟與糠。上留田。貧賤亦何傷。上留田。祿命懸在蒼天。上留田。今爾嘆息將欲誰怨。上留田。

大牆上蒿行

陽春無不長成。草木群類隨大風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獨立一何煢。四時舍我驅馳。今我隱約欲何為。人生居天壤間。忽如飛鳥棲枯枝。我今隱約欲何為。適君身體所服。何不恣君口腹所嘗。冬被貂鼲溫瞹。夏當服綺羅輕涼。行力自苦。我將欲何為。不及君少壯之時。乘堅車。策肥馬良。上有滄浪之天。今我難得久來視。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難得久來履。何不恣意遨遊。從君所喜。帶我寶劍。今爾何為自低卬。悲麗平壯觀。白如積雪。利如秋霜。駁犀標首。玉琢中央。帝王所服。辟除凶殃。御左右奈何致福祥。吳之辟閭。越之步光。楚之龍泉。韓有墨陽。苗山之鋌。羊頭之鋼。知名前代。咸自謂麗且美。曾不如君劍良。綺難忘。冠青雲之崔嵬。纖羅為纓。飾以翠翰。既美且輕。表容儀。俯仰垂光榮。宋之章甫。齊之高冠。亦自謂美。蓋何足觀。排金鋪。坐玉堂。風塵不起。天氣清涼。奏桓瑟。舞趙倡。女娥長歌。聲協宮商。感心動耳。蕩氣迴腸。酌桂酒。鱠鯉魴。與佳人期為樂康。前奉玉卮。為我行觴。今日樂不可忘。樂未央。為樂常苦遲。歲月逝。忽若飛。何為自苦。使我心悲。

艷歌何嘗行

何嘗快。獨無憂。但當飲醇酒。炙肥牛。長兄為二千石。中兄被貂裘。小弟雖無官爵。鞍馬{馬反}{馬反}。往來王侯長者游。但當在王侯殿上。快獨摴蒲六博。對坐彈棋。男兒居世。各當努力。{戚}迫日暮。殊不久留。少小相觸抵。寒苦常相隨。忿恚安足諍。吾中道與卿共別離。約身奉事君。禮節不可虧。上慚滄浪之天。下顧黃中小兒。奈何復老心皇皇。獨悲誰能知。

月重輪行

三辰垂光。照臨四海。煥哉何煌煌。悠悠與天地久長。愚見目前。聖睹萬年。明闇相絕。何可勝言。

飲馬長城窟行

浮舟橫大江。討彼犯荊虜。武將齊貫錍。徵人伐金鼓。長戟十萬隊。幽冀百石弩。發機若雷電。一發連四五。 董逃行

晨背大河南轅。跋涉遐路漫漫。師徒百萬嘩諠。戈矛若林成山。旌旗拂日蔽天。

折楊柳行

端居若無悰。駕游博望山。

黎陽作詩三首

朝發鄴城。夕宿韓陵。霖雨載塗。輿人困窮。載馳載驅。沐雨櫛風。舍我高殿。何為泥中。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載主而征。救民塗炭。彼此一時。唯天所贊。我獨何人。能不靖亂。

殷殷其雷。蒙蒙其雨。我徒我車。涉此艱阻。遵彼洹湄。言刈其楚。班之中路。塗潦是御。轔轔大車。載低載昂。嗷嗷僕夫。載仆載僵。蒙塗冒雨。沾衣濡裳。

千騎隨風靡。萬騎正龍驤。金鼓震上下。干戚紛縱橫。白旄若素霓。丹旗發朱光。追思太王德。胥字識足臧。經歷萬歲林。行行到黎陽。

於譙作詩

清衣延貴客。明燭發高光。豐膳漫星陳。旨酒盈玉觴。弦歌奏新曲。游響拂丹梁。餘音赴迅節。慷慨時激揚。獻酬紛交錯。雅舞何鏘鏘。羅纓從風飛。長劍自低昂。穆穆眾君子。和合同樂康。

孟津詩

良辰啟初節。高會構歡娛。通天拂景雲。俯臨四達衢。羽爵浮象樽。珍膳盈豆區。清歌發妙曲。樂正奏笙竽。曜靈忽西邁。炎燭繼望舒。翊日浮黃河。長驅旋鄴都。

芙蓉池作詩

乘輦夜行游。逍遙步西園。雙渠相溉灌。嘉木繞通川。卑枝拂羽蓋。修條摩蒼天。驚風扶輪轂。飛鳥翔我前。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鮮。壽命非松喬。誰能得神仙。遨遊快心意。保己終百年。

於玄武陂作詩

兄弟共行游。驅車出西城。野田廣開闢。川渠互相經。黍稷何鬱郁。流波激悲聲。菱芡覆綠水。芙蓉發丹榮。柳垂重蔭綠。向我池邊生。乘渚望長洲。群鳥歡嘩鳴。萍藻泛濫浮。澹澹隨風傾。忘憂共容與。暢此千秋情。

廣陵於馬上作詩

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將懷暴怒。膽氣正縱橫。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古公宅岐邑。實始剪殷商。孟獻營虎牢。鄭人懼稽顙。充國務耕殖。先零自破亡。興農淮泗間。築室都徐方。量宜運權略。六軍咸悅康。豈如東山詩。悠悠多憂傷。

雜詩二首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鬱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吳會非我鄉。安得久留滯。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

於明津作詩

遙遙山上亭。皎皎雲間星。遠望使心懷。遊子戀所生。驅車出北門。遙望河陽城。

清河作詩

方舟戲長水。湛澹自浮沉。弦歌發中流。悲響有餘音。音聲入君懷。凄愴傷人心。心傷安所念。但願恩情深。願為晨風鳥。雙飛翔北林。

代劉勛妻王氏雜詩

翩翩床前帳。張以蔽光輝。昔將爾同去。今將爾同歸。緘藏篋笥里。當復何時披。

黎陽作詩

奉辭罰罪遐征。晨過黎山巉崢。東濟黃河金營。北觀故宅頓傾。中有高樓亭亭。荊棘繞蕃叢生。南望果園青青。霜露慘凄宵零。彼桑梓兮傷情。

寡婦詩

霜露紛兮交下。木葉落兮凄凄。候雁叫兮雲中。歸燕翩兮徘徊。妾心感兮惆悵。白日急兮西頹。守長夜兮思君。魂一夕兮九乖。悵延佇兮仰視。星月隨兮天回。徒引領兮入房。竊自憐兮孤棲。願從君兮終沒。愁何可兮久懷。

令詩

喪亂悠悠過紀。白骨從橫萬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將以時整理。復子明辟致仕。

夏日詩

夏時饒溫和。避暑就清涼。比坐高閣下。延賓作名倡。弦歌隨風厲。吐羽含征商。嘉肴重疊來。珍果在一傍。棋局縱橫陳。博奕合雙揚。巧拙更勝負。歡美樂人腸。從朝至日夕。安知夏節長。

見挽船士兄弟辭別詩

鬱郁河邊樹。青青野田草。舍我故鄉客。將適萬里道。妻子牽衣袂。抆淚沾懷抱。還附幼童子。顧托兄與嫂。辭訣未及終。嚴駕一何早。負笮引文舟。飽渴常不飽。誰令爾貧賤。咨嗟何所道。

行行游且獵。且獵路南隅。彎我烏號弓。騁我纖驪駒。走者貫鋒鏑。伏者值戈殳。白日未及移。手獲三十餘。

巾車出鄴宮。校獵東橋津。重罝施密網。{罒/干}篳飄如雲。彎弓忽高馳。一發連雙麇。

蜘蛛網戶牖。野草當階生。

酒人獻三清。絲中列南廂。

王韓獨何人。翱翔隨天塗。

回頭四向堂。眼中無故人。

絹綃白如雪。輕華比蟬翼。

畫舸覆堤。

蘭芷生兮芙蓉披。

長安城西雙員闕。上有一雙銅雀。一鳴五穀生。再鳴五穀熟。

精於武術的曹丕 魏武帝曹操和他的兒子魏文帝曹丕、陳思王曹植,是我國建安文學的創始者。其中曹丕不僅文章典麗,而且武功精熟。 許多人都熟知,魏武帝曹操和他的兒子魏文帝曹丕、陳思王曹植,是我國建安文學的創始者。可能許多人還不知道,其中曹丕不僅文章典麗,而且武功精熟。

有一次,曹丕和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共同飲宴。曹丕一向聽說鄧展精研武術,擅於運用各種兵器,而且還能空手入白刃,因此,曹丕就和鄧展談論起劍術,談著談著曹丕直率地說:「我過去對劍術曾經有過研究,而且也得到高明的傳授,我覺得你剛才所說的某處是不對的。」鄧展聽了曹丕的話,很不服氣,要求和曹丕在實戰中較量一下。此時,正是酒酣耳熱之後,大家正在吃甘蔗,於是就以甘蔗為劍,下殿後對打起來,幾個回合下來,曹丕連續三次都擊中鄧展的手臂,左右皆大笑起來。鄧展不覺臉紅,更不服氣,要求再來一次。曹丕就故意說:「我的劍快而集中,很難擊中對方的面部,因此只是打中了你的手臂。」鄧展說:「別說了,我們再來一次吧。」曹丕知道這次鄧展一定會突然間向中路猛攻,就裝假不經意地向鄧進擊,鄧展果然如曹丕所料,猛地衝殺過來,曹丕卻迅速退步閃過。出手如風,從上方截擊,一下打中鄧展的額角,這一下使得一同喝酒的人都禁不住驚叫起來。

這一幕比劍結束後,曹丕和鄧展二人還座繼續暢飲,曹丕笑著對鄧展說:「從前有一個名醫叫楊慶的,他曾叫淳于意將自己的舊秘方全部拋棄,另外教授他的秘術,我看鄧將軍還是把舊技拋棄,接受新的重要的擊劍方法吧。」話音剛落,滿座都不禁歡笑起來。  (作者 邱乾坤 來源:江南時報) 文章來源: 江南時報

陳壽評曹丕陳壽評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陳壽(亦作長壽,233~297),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後曾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陳壽著《三國志》,受到大臣張華的稱讚,並說要把晉史也託付給他。記述魏蜀吳三國歷史、基本屬於紀傳體的史書。南朝宋裴松之注。含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古代紀傳體正史中,與《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

《三國志》成書年代不能確定。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他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由其自采資料。

《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魏志列在全書之首,稱曹操、曹丕為帝。吳、蜀君主即位,都記明魏的年號,以明正朔所在。東吳只有孫權稱主,孫亮等都稱名。這是因為晉朝受禪於魏,晉的史家尊重本朝的合法性,就必須以魏為正統。蜀漢劉備父子稱先主、後主,不同於孫吳,多少反映陳壽對於蜀漢的故國之思。 文章來源: 中國網綜合


推薦閱讀:

『絕美數字詩』自古文人多任性
文人江湖(21)
菖蒲的文化魅力
清中晚期文人畫派
何為文人風骨?

TAG:中國 | 三國 | 文人 | 才藝 | 曹丕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