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能堅持這麼久,跟一個297年的制度有關,現今徹底消失了
明萬曆二十九年是歷史上不太平的一年,這一年努爾哈赤將八旗政策拿上檯面正式創立並實施起來,這種制度的壽命十分長久,直到辛亥革命徹底將清朝的腐朽統治掀翻,八旗這種制度才走到了盡頭,跟隨清朝一同走向死亡,它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整整存在了二百九十七年。
八旗,又稱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後演變為滿族)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有清一代的根本制度。這八旗中首先出現的應該是黑旗,1584年,努爾哈赤從建州起義,把黑旗當做是自己的旗幟,從而形成了黑旗軍。直到1589年,努爾哈赤建立起了另一支紅旗軍隊伍,從此以後,紅旗就由努爾哈赤親自擔任首領,而曾經的黑旗則被他交到了自己的親弟弟舒爾哈齊手裡擔任指揮。
1601年,不斷壯大的努爾哈赤軍隊又征服了西女真哈達部落,成員劇增的同時就出現了新增軍隊編製的必要,於是第三支白旗軍也就出現了,這支隊伍由努爾哈赤的親人率領,此後產生的其他旗都是在紅白黑這三支隊伍的基礎下成立的,它們成為了八旗制度的核心。
正黃旗的來源是因為它們的旗幟顏色是純正的黃色,正黃旗和其他兩個旗被安置在一起稱為上三旗,上三旗雖然人數繁多但所有人都要統一聽從皇帝的指揮,士兵也都是皇帝的親兵,這樣安排的目的顯而易見,是為了使全部的兵權都歸皇帝一個人掌控,不至於產生私下起兵動亂的局面,有利於國家統一。
這上三旗的地位也極高,朝廷中許多重要的角色和保衛工作都是從他們中挑選出來的。到了清朝末年,這三個旗成為所有旗中人口最龐大的一個,百姓的數量達到十五萬人,就連軍隊的士兵粗略來講都有三萬人左右。
正紅旗的根據地在內蒙古東部,也屬於清朝的八旗之一。它名字緣由與正黃旗相同,正紅旗屬於下五旗,其首領不再是皇帝,而是皇室成員中的各位親王還有其他的皇室成員之類,到了清朝末年,可見統治成果並不良好,總人口數在十一萬左右。說起正紅旗,不禁提及近代著名老作家老舍,他也是正紅旗中的人,還有一位歷史中有名的以愛財著稱的官員和珅,他的家鄉,還是正紅旗。
正白旗也屬於內蒙古,它成立於明朝萬曆年二十九年,該旗以白色旗幟作為該旗的標誌物,所以稱之為正白旗。正白旗屬於之前提到的比較重要的三個旗之一,在順治之前,正白旗並不在上三旗中,原有的本來是正藍旗,可後來清朝的將軍出於私心而將自己率領的正白旗轉為上三旗,又將正藍旗交換成為下五旗,所以正白旗也就真正正做了皇帝的人。
1615年,建州早已不復存在,而大部分草原部落都向清朝表示了歸順之意,此時的努爾哈赤手下士兵已達到百萬人,為了方便管理,他便想出了分八旗的方法,每個旗旗幟上的龍首標誌也不盡相同。
1626年,皇太極繼承了汗位,他想盡辦法要鞏固自己在國內的權力,於是將曾經的正白旗和鑲白旗與自己所帶領的軍隊做了一個偷天換日之技,爾後還將曾經的鑲白旗領袖拉下馬自己上位,1635年,正藍旗的領隊有了謀反之意但是並沒能成功,所以正藍旗也成為了皇太極的軍隊,皇太極將別人的軍隊與自己的軍隊相互融合,使自己變得越發強大。
鑲黃旗在內蒙古的一個盟市之中,屬於上三旗,也是由皇帝總管,人口數達十三萬,清朝皇室中的多位要員都是鑲黃旗人,可見鑲黃旗出英才,嘉慶皇帝的皇后也是鑲黃旗人,乾隆皇帝的愛妃還有朝廷大部分的大臣,也都離不開鑲黃旗。
所以,其實位份最高的還數鑲黃旗,其他的旗並不十分受到皇帝重用,所有旗中這個旗人數眾多權力也最大,又是由皇帝親自率領所以跟皇帝的關係自然親近很多,就連這個旗中的帶頭人都是姓愛新覺羅的,所以他們的高貴程度就更不用說了,並且,在八旗中還存在著一條明文規定,就是鑲黃旗為八旗首位,所以最強的非鑲黃旗莫屬。
但是,這樣的不公平制度自然會引起一些內部人員的不滿情緒,所以各個陣營之間的相互爭鬥也是在所難免的。可是即使如此,整體的政策還是十分成功的,否則它也不能在中國的歷史上存在了幾百年而不消失,可見它的優越性還是很顯著的。
推薦閱讀: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三):職官
※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香港與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對我國住房保障制度建設的啟示
※胡讀紅樓之二:權力將制度關進籠子
※[經濟雜談]制度真的決定一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