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主要貢獻和傳承發展
主要貢獻簡述:
1.《易》確立了二進位和十進位數。
離開了十進位和二進位,今日世界的科學技術就沒有了根基。可以參見聶文濤老師的網文《走出加法的世界》,全文短小精練,描述了從加法運算到高等數學的數字計算規律。天數和地數是二進位,由此確立十進位數。
2、《易》確立了數學的任務。
數學是用了描述世界和預見世界發展的。因此,才有數字對方位、對季節、對變化的計算。
3.《易》開始了對除法和餘數的研究。
用四個四個數,然後觀測餘數,這種對數字規律的研究是從多久遠的上古開始的啊!
4.《易》啟蒙了中國古代生命哲學。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黃帝內經》把這裡的數字清晰的表達為萬物的生成描述。由此出現了被無數中國人視為最神秘的河圖。
[原文]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故再扐而後掛。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譯文](數一下)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奇數)五個,地數(偶數)五個,五個方位擁有這些數字並且與特定的數字吻合(構成河圖)。天數累加起來是二十五,地數累加起來是三十,天地之數總和是五十五,據此形成的變動和轉化可以施展鬼神莫測的運算。
計算大衍的數字用(蓍草)五十,用其中的四十九,分成兩份憑此取象兩儀,再掛出一個取象三才,把這兩部分四個四個的數取象四季,如果有不夠四個的剩餘用手指夾起來取象閏月,所以要重新用手掛起來。(這樣兩部分如有剩餘,在手指所夾的和就是四)。
計算乾卦的數字用二百一十六,坤卦的數字用百四十四,兩項一共三百六十,正是一年的日子。
計算《易》上下兩篇的數字用一萬一千五百二十,正是天地萬物的數字。
因此,用四來衡量就形成易數,天地之數(十)的存在和八個方位的變化就形成了卦象,八卦成為天地之道的縮小版。把八卦用以拓展,遇到類似的問題就延伸八卦的作用,天下具有生機活力的事情都可以推算了。
(八卦)彰顯道的神妙和德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來應對一切,可以用來保佑自己如同神靈一樣。孔子說:「了解變動和轉化規律的人,難道了解神靈的所作作為嗎?」
周易的傳承發展
周文王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於《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系統。但自詔、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於《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於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並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現在對於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庄。此其一。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於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於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後的傳承,並沒有太準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於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系。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後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採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後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庄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東方古文化」是以中國為發源地,流傳及盛行於東南亞國家,至今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它是經久不衰的一種古文化,已經歷3—5千年,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體系,不但是哲學思想體系,也包含科學體系。
古文化稱為「東方文化」核心,從它創造形成至今,是中國文化遺產。但至今,大部份在東南亞國家弘揚和應用更為廣泛,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促進了歷代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李瑞環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大會上講過: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創建的儒家學說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經濟、哲學、倫理、教育、藝術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張。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穩定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了極其重要貢獻,有著超越時代,超越國界的深遠影響。儒學的許多重要論著,特別是做人、處事、立國的至理名言,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引用。
道教源於中國,佛教源於印度,在東南亞一帶流傳不息,它們教義宗旨,都是以勸善為主,解除人生私慾心,且能超脫凡人,解脫人生痛苦,面對世間複雜矛盾,並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明理論,它更有科學一面,特別道教中科學含量之高。可以用哲學和倫理道義去解決它,把人類引向文明豁然的前景,是人生文明的標誌,它發放出世界人民信仰的不可磨滅的光環。如《老子》學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理論,為世界破譯生物遺傳密碼起了作用,DNA的鹼基由三聯體組成才64個排列順序,形成八卦三聯體規律性。
《周易》包含著象數和義理兩方面,但實際上象與數,義與理還可細分。《周易》易卦反映事物運行規律的分類,爻反映各類的不同發展階段,這相對應宇宙信息發生使天、地、人、事的演變和發展規律。20世紀80-90年代曾邦哲從系統綜合理論發展了結構論提出「太極圖是元氣本原、陰陽變易、卦序組織和道、器觀念的綜合」,認為是中國文化特有的一種同型、同構數學模型的圖式邏輯體系,涉及到宇宙的本原論、演化論與建構論以及「道」精神與「器」物體觀念的模型化邏輯思維方法體系。
《周易》的發展方嚮應該從預測學、認識學和行為學三個方面進行研究運用:
1.預測學
「義」反映了倫的意義,64卦六親關係,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差別。「理」是對事物規律和道理的探討,是易理、易道的分析,應用《周易》提出的道理對事物如何形成和發展進行解釋。
2.認識學
現代思維科學把人類大腦的思維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理性認識思維,也就是邏輯思維,一類是感性認識思維,也就是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從認識學角度研究《周易》,我們應該從感性思維上認識她。《周易》以最簡單的陰爻、陽爻兩上符號來概括和演繹萬事萬物,充分體現了萬事萬物辨正統一和矛盾統一的現代哲學思想。「一陰一陽謂之道」《周易》的發展離不開對易學哲學體系研究,真正結合「學」與「術」兩方面一起進行研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3.行為學
《周易》歷代是人們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哲學之書,這也是我們研究和應用《周易》的最終目的——指導學習、工作、處世等日常行為。根據《易傳 繫辭上》所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我們就應該肯定:《周易》的象數理義在結構上是一個一氣呵成的,具有連續性和完整性。應用和發展《周易》的占筮性質和哲學性質,發展《周易》成為一部行為學經典。《周易》64卦、384爻解說其實就是一部行為學經典,如易卦《乾為天》初爻:初(註:初指初爻)九(註:九為陽爻,六為陰爻),潛龍勿用。講明事物正處在一個將要發生而沒有發生的時期,如龍在潛伏之中,不能動也不宜動。人們處在這一時期的時候,需要晦養、需要等待時機,不宜輕舉妄動,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推薦閱讀:
※東西丟了不要急,道家周易古訣教你找回失物!
※周易 六十四卦歌訣
※只需八個字教你速記周易64卦
※學習《周易》第一課
※孫榮華:周易筮法集錦 第二節 官運及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