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歷史之《戰國時期》
創立者墨子,姓墨名翟。墨子生於平民家庭,因此對其出生沒有什麼歷史記載可查。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司馬遷可能是因偏見或者是政治壓力而未能給墨子立傳,《淮南子》記述墨家的文字都比史記多,那時的墨家也還不至於湮滅無考。
墨子的故鄉成了歷史疑案,有說宋國人,有說楚國人,有說魯國人,甚至有學者因為墨子「面黑」和「苦行」,而推測其為印度人(這是典型的文化狹隘不自信,認為與漢以後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傳統精神不符的都應是外國的)。這也是開篇提到的墨子里籍之爭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新的研究成果,雖然墨子出生地仍是疑案,但墨子的主要活動地和死亡地點已有確證,這個地方就是河南魯山縣。魯山縣發現了很多墨家遺迹,有黑隱寺、墨子祠、窮爺廟、戰國古洞(民間傳說的墨子洞,洞中出土有陶罐、缽、鐵劍等),同時魯山縣及周邊在新中國建立人民公社之前,有「堂匠班」「成義堂」供奉墨子、實行兼愛互助的民間組織,有部分黑姓村民自稱是墨子後裔。(參閱鄭建沛、張懷發《關於墨子遺迹的調查資料》
墨子生於公元前480年(前後誤差不超過3年),卒於公元前389年(前後誤差不超過5年)。(參閱徐希燕在《墨子生卒年考》)生活時間正好在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之後,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之前。據考證,墨子是目夷氏(目夷即墨夷,後省為墨姓)的後裔,商朝孤竹國國君之後,與宋國國君同宗,但是到了墨子一代,其身份已由貴族降為平民。墨子當過製造器具的工匠,他自稱是「北方之鄙人」(《呂氏春秋·愛類》),墨子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淮南子·要略》),後來批判儒家並創立了自己的學派。但墨子並非完全否定孔子,反而有時稱引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稱於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當而不可易者也。……今翟曾無稱於孔子乎?」(《墨子·公孟》)
墨子在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後,廣收門徒,建立起了墨家,形成了一個成員眾多,影響範圍極廣的政治團體(諸子百家中其實只有儒家和墨家形成了政治團體)。墨家的首領稱為鉅子(或巨子),墨家組織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墨家門徒紀律嚴明,能赴湯蹈火,視死如歸。「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淮南子·泰族訓》)
墨子一生的主要事迹:止楚攻宋、止齊伐魯、止魯陽文君攻鄭,分別記載於《墨子·公輸》、《墨子·魯問》,尤其是止楚攻宋一事特別為世稱頌,電影《墨攻》就是直接取材於這個歷史故事。止楚攻宋中墨子冒著生命危險行十日十夜至楚,在楚王面前與木匠祖師爺公輸班進行了有名的模擬攻城戰「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班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班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墨子·公輸》)再經過一段暗藏殺機但墨子早有赴死準備的對話之後,楚王同意不再攻宋。
簡單附一點中國名人對墨子的評價:
莊子《莊子·天下篇》:「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盡心上》:墨翟「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假使今日中國有墨子,則中國可救。(梁啟超)
墨子是「中國的脊樑」,傳奇式的偉大英雄。(魯迅)
先秦唯子墨子頗治科學。(蔡元培)
有時候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孫中山)
墨子也許是中國出現過的最偉大人物,是偉大的科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在整個中國思想史上,為中國貢獻了邏輯方法的最系統的發達學說。(胡適)
墨子在人類文明史上,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度。他在哲學、教育、科學、邏輯、軍事防禦工程等許多領域,都有傑出的貢獻,是一位偉大的平民聖人。(季羨林)
我是墨子的門徒,這樣把自己劃在本民族的圈子裡面,主要是想防個萬一(被人指責全盤西化)。(王小波)
2、禽滑厘,字慎子,墨家第二任鉅子,墨子的親傳弟子。禽滑厘曾是儒家子夏的學生,後轉入墨子門下,深得墨子喜愛。「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子墨子其哀之,乃管酒塊脯,寄於大山,昧茅坐之,以樵禽子。」 (《墨子·備梯》)
3、孟勝。楚悼王去世,楚肅王繼位,他要借「吳起事變」剿滅傳統貴族勢力。作為傳統貴族的陽城君聞知消息後逃跑。楚肅王要收回陽城君的封地,孟勝認為受陽城君所託,現在無法守護其屬地,必須一死。其弟子徐弱勸孟勝,認為事已至此,死對陽城君無任何益處,此舉將令墨家損失慘重,還有可能「絕墨者於世」。孟勝卻認為他與陽城君的關係非淺,若不死,將來恐怕沒人會信任墨者;並認為他會將巨子之位傳給宋國的田襄子,不怕墨者絕世。徐弱聽了孟勝的話,先去赴死。(事件記載於《呂氏春秋·上德篇》)此處可以看出俠義精神已經成了墨家實踐中一個很重要原則,開始有了「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的江湖味。
4、田襄子。有名字記載,無重要事迹見於史書。
5、腹?。墨家入秦後的鉅子。腹?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念其年長,且只有這一個兒子,因此下令不殺他的兒子,但腹?認為「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於是自己殺死了自己的兒子。由此可推測,墨家在孟勝死陽城君之後,有很多墨者開始進入秦國,墨家大規模入秦的時間應該在秦獻公晚年和秦孝公時期,要早於商鞅入秦。墨家的守城技術、器械及其節用意識為秦弱時候的防禦抵抗是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否則變法成功後殺商鞅的秦惠王不可能還那麼愛護墨家鉅子。(記載於《呂氏春秋·去私》)
6、纏玄子(推測為鉅子)。應該就是纏子,《藝文志》墨家書中有《纏子》,書已佚,佚文中纏子與儒者董無心辯墨家明鬼。考古出土的楚簡《鬼神之明》,有學者就認為是纏子與董無心辯鬼神不明的佚文。
7、另外還有胡非子著《胡非子》三篇,隨巢子著《隨巢子》六篇,田鳩(也有稱為先韓子)著《田俅子》三篇《尹佚》二篇,我子(著書二篇)。以上除《胡非子》外,其餘均散失,僅存佚文或書目。(這些人是否是墨家鉅子已不可考)墨家鉅子在史書中均無明確生卒年記載,且事迹記載也較少,其一因為墨家鉅子可能大多出生中下層,另外也因為墨家因理論主張得不到廣泛推行,行事漸漸低調和神秘。在戰國末期,墨家內部已出現嚴重分化。《呂氏春秋·去宥篇》記載「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對曰:『謝子,東方之辯士也。其為人甚險,將奮於說,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謝子至,說王,王弗聽。謝子不說,遂辭而行。」《韓非子·顯學》「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
其實秦國只看重墨家的軍事力量,根本不會實行墨家的理想,墨家要延續要不離開,要不變質。墨家在受打壓下,要延續就只能隱世流傳。恰恰入秦的墨家鉅子腹?是史書明確記載為墨家鉅子的最後一人,因此推測墨家應該是在秦惠王之後開始轉為隱靈教進行流傳。
推薦閱讀:
※楊喜平:墨家:匡時濟世、捨我其誰?
※他是中國的脊樑,用一生的成就填補了中國科技史的空白
※《墨子》讀書筆記
※同樣是講求割捨親情,心存大愛,為何佛教的斷舍離能發揚光大,但墨家的兼愛卻過早夭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