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兩種不同的人生觀

 經文:傳1∶1--11,12∶1--2,13-14

  我所選取的是《傳道書》中的三處經文。傳統認為《傳道書》是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所作。作者憑他智慧的眼光和飽經世事的苦樂所得來的知識,為我們分析了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作者首先站在「日光之下」,完全從世人的角度來觀察分析人生,他給人生打了一個大問號:「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接著,他又站在「日光之上」,以信心的眼光來分析人生,結果就不一樣了。作者認為世人如果記念造物主,敬畏神獻上自己、遠離惡事、追求聖潔、充滿愛心,在世過以神為中心的生活,那麼人生就是美好快樂的享受,這樣的人生就是有價值的人生。

  面對作者列出的這兩種不同的人生處境,我們要思想,日光之下的人生真的虛空嗎?真的毫無益處嗎?還是作者寫這段話的時候,有他當時要針對的時代背景和隱藏在經文背後的深意?《傳道書》中前半部分存在的虛空觀念,意在把已經遠離上帝或正在漸漸遠離上帝的以色列人,從這致命的錯誤中喚醒,並且挽救回來,是在警告以色列人,不要因太熱衷於這個時代而忘卻了去敬拜與記念永恆的創造之主。今天作為一個神學生,我的人生觀是什麼?是止於擁有日光之下的人生觀呢?還是認為擁有日光之下的人生觀還不夠,還應去追求日光之上的人生觀呢?

  一、日光之下的人生觀  1.人生是忙碌的  人生是忙碌的。我們看大街上人來人往,車來車往,大家懷著對更美好生活的憧憬都在忙碌著。說到人生的忙碌,我覺得人生在世辛勤忙碌是很重要的。《箴言》十二章二十七節「懶惰的人不烤打獵所得的,殷勤的人卻得寶貴的財物」。我們想一想,如果沒有人們的忙碌,互相服務、互相補足需要,那麼人類如何進步?社會如何發展?正是因為父母和家人的忙碌支持,我們才可以在這裡安心學習。我們每天穿的衣服是服裝廠工人忙碌的結果,我們每天日用的飲食是農民忙碌的結果,我們有安定的、欣欣向榮的社會環境是大家共同忙碌構建的結果。所以,人生的忙碌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關於人在日光之下的忙碌,我想強調的是我們世人在忙碌工作和學習的同時,別忘了去敬拜與記念賜給我們生命的上帝。《與神同在》的作者勞倫斯是一個修道院的勤雜工,他的工作特別忙碌,但他不忘在最忙碌的時候親近神。這對於一個基督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今年暑假我結識了一個姊妹,她家是做裝潢生意的,生意很紅火。我想向她傳福音,於是問她:「你信耶穌嗎?」她說:「我信,沒出嫁之前就信,現在也信,只是現在太忙沒有時間去做禮拜。」我說:「賺了不少錢吧!」她說:「是的。」我說:「你過的快樂充實嗎?你感覺幸福嗎?」她說:「不快樂,只是覺得人生太累了。」我說:「你現在覺得累、不快樂,是因為你與神的關係疏遠了,你認為你去做禮拜是神佔用了你的時間,其實是你佔用了神的時間。在神分別為聖的時間裡,你不去親近神,卸下重擔,享受主里的安息,反而將其佔為己有,當然活得累了。」

  人忙碌的事情多了,必然會覺得勞苦愁煩,所以在勞苦愁煩的人生中,轉向神,與神建立密切的關係,而且聽命於他,比日光之下任何事業都重要。因為物質生活的追逐,往往招致精神上的困擾,財富的貪愛必使心靈貧乏。物質不能填滿精神的虛空(傳5∶10--12),其實財富的價值是相對的,它未必帶給人滿足和安全,可能反倒帶來煩惱甚至病患。財富增多了,感官方面滿足了,精神卻增生困擾。物質給予人逸樂,權勢給予人虛榮,但這一切往往給予心靈的卻是無比的重擔。

  正因為日光之下的人生會有勞苦愁煩,所以主耶穌呼召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今天我們都是走在生命路上的天路客,我們一切的憂愁重擔主已擔當,所以在現實的勞苦愁煩中,我們不要擔心與絕望,要對神有一顆倚靠的心。凡事交託、凡事仰望,從日光之下的勞苦愁煩中解脫出來。

  2.人的生命是短暫的  《詩篇》九十篇十節中的「轉眼成空、如飛而去」,是形容人生的短暫。有人說:「《傳道書》中的思想太消極了,說什麼都是虛空,那還活著幹嗎?這卷書不能讀。」其實在舊約的希伯來原文中,虛空並非虛無,「虛空」二字的原意為「短暫」,也是指瞬息即逝多變的景象。傳道者實際是說:「短暫的短暫,凡事都是短暫。」他是要提醒世人,既然人生是短暫的,是稍縱即逝的,就要及早認識神,歸向神,記念造物的主,這樣才能讓短暫而有限的生命與永恆連接起來。

  說到人生的短暫,我們都深有體會,人生過得太快了。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會發現十幾年,二十幾年前發生過的事情,彷彿就在昨天。神人摩西在《詩篇》九十篇中感慨地說:「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你叫他們如水衝去,他們如睡一覺。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乾……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人生快如白駒過隙,其中又充滿了諸多無定的因素,面對這些,存在主義者對生存的意義發生了懷疑,由焦慮至失望,由失望至恐懼,即使倡導以勇氣去面對事實,也只是一種無可逃避的應付方法。所以有許多高級知識分子和成功人士在達到自己人生輝煌頂點的時候,反而抑鬱與彷徨了,更有些人因為走不出這些心靈的黑暗歷程而選擇了自殺的道路。如詩人海子、作家三毛、北京大學的教授余虹(去年自殺,年僅40多歲)等等。據調查說,本世紀最大的殺手是抑鬱症。人的精神上只有倍受折磨陷入困境才會自殺,因為他們(她們)跨不過心靈中的那道黑暗。為什麼跨不過?其中原因之一,我想就是因為沒有信仰之光的照耀與指引。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我們只有接受主耶穌真光的引領,才能衝破生命中的黑暗,踏上光明的生命歷程。

  日光之下的人生雖然短暫,但並不是沒有意義的。日光之下的人生是美好的,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使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把人安置在其中,是為了讓人來享受這世界的美好。日光之下的人生是實實在在的,因為所有要實現的理想與願望,必須用今生來完成。有很多人用短暫的人生,鑄就了輝煌的事業,為人類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也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活出了真善美的見證,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活出了生命的真正意義。

  日光之下的人生雖然美好,但它畢竟是短暫的。一個基督徒的追求只停留在短暫的今生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當用短暫的人生去鑄就生命的永恆。人生確實短暫,會轉眼成空,如飛而去,但我們不怕,因為我們有美好的盼望,有信仰之光的指引;因為我們相信今天所見的只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才是永遠的。所以我們要積極地面對今生,因為今生是永生的前奏與基礎。

  3.現實中擁有的一切很難讓人得到真正的滿足  傳道者說:「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益處」為商業用語,可譯為「盈餘」。人一生的勞碌有什麼盈餘呢,留下什麼呢?他又接著說:「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卻不滿。」海是永不滿溢的,它表徵著空乏的人心和無底的慾望。其實恆常的渴求永遠都不會滿足。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他擁有很多,但他總覺得心裡有不滿足的地方。於是他去請教一個智者,問他說:「請問慾望的盡頭是什麼?」智者想了想對他說:「慾望的盡頭還是慾望。」

  盤踞在人心底里有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認為人生存活的那幾十年就是永遠,於是終日籌算不休,不單憂慮吃的穿的,甚至貪圖更多的錢財,更大的名譽,更顯赫的地位等,反而忘了那位給予他生命的上帝。人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又怎樣呢?傳道者有帝王之尊,擁有極其榮華的物質財富,任何巨大的工程都可作成;然而一切成就仍不能給他帶來真正的喜樂與滿足。他只能感慨地說,這一切有什麼益處呢?也就是說,我不住地去追求使我的慾望和感官得到滿足,但我真正得到滿足了嗎?

  生命的滿足不是得著需要,而是成為需要。有些人當他們真正成為別人需要的時候,就永遠地活在了人們的記憶當中,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捨己救人的英雄們和為人類社會謀福利的人。耶穌之所以被人永遠地記念與信靠,乃是因為他成為了全人類的需要。他用十字架上無聲的大愛征服了我們的心,使我們降服在他的面前,使我們在追求過日光之下生活的同時,又不止於過日光之下的生活,又不止於滿足今生的需要,更引導我們去追求過日光之上的生活,去成為別人的需要,去給別人和社會帶去益處。他也使我們的生活不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神為中心,這樣的生活才有更大的價值與意義。

  二、日光之上的人生觀  1.獻上自己  《傳道書》十二章一節「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傳道者在講說了一切無益之後,只總結了一件事是有益的,那就是記念神向神獻上自己。記念神,向神獻上自己,這是人當盡的責任與本分,沒有值得誇耀的地方。向神獻上自己要趁早,青春是寶貴的,因為青春是生命中最炫耀的時期,要向神獻上這最好的生命時段,沒有什麼捨不得的,要抓住這青春的機會向神獻上自己。向神獻上自己要有明確的目標,因為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首先我的人生有沒有目標?如果有,我的這個目標有沒有永恆的價值和意義?如果有永恆的價值和意義,那麼我現在有沒有為著這個目標去奮鬥?同樣當我決定向神獻上自己的時候,我的目標是什麼,我應做的是什麼,我是以榮耀神傳福音為己任,還是為了混一口飯吃呢?記得一個老師曾問我們決定奉獻於神是否有清楚的蒙召異象?對福音是否有真正的託付感和使命感?他說,如果只是為了生計而奉獻於神,那不如去賣茶葉蛋,因為賣茶葉蛋的人都比傳道人富有。

  通過觀察我們會發現,在教會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奉獻觀,有一種人是真的獻上自己,為了主福音事工的拓展在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奉獻著,從來不敢懈怠。另一種人奉獻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以奉獻為名,實際上在教會中進行掠奪,還振振有詞地說:「我整個人都已奉獻於主,那麼主的當然就是我的了,所以神家的東西我可以隨意地拿取。」面對這兩種不同的奉獻觀,我們要不斷地反省自己,今天我的奉獻觀屬於哪一種呢?是活祭的奉獻,還是理所當然的奉獻呢?

  2.敬畏神遠離惡事  《傳道書》十二章十三到十四節「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道書》的結尾證明它的主題不是虛空,而是在虛空的人生中知道敬畏神,存著敬畏神的心來做日光之下的事。為叫人脫離虛空的、無謂的勞苦,把虛浮的、悲觀的人生,轉化為積極的、快樂的人生。這種人生是對神有榮耀,對社會有貢獻的榮美人生,這中間的轉化,是《傳道書》的中心目的。

  作為神的兒女,在世上生活,敬畏神特別得重要。每當我們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問自己,我做這件事情是否是懷著敬畏神的心去做的?得罪神的事千萬別做。舊約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如亞倫的兩個兒子拿答、亞比戶,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亞乾等人,他們不敬畏神結果自取滅亡。神說:「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撒上2∶30下)約瑟被賣埃及,當他在護衛長波提乏家中做管家的時候,波提乏的妻子見他長的俊美就引誘他,約瑟說:「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神呢?」約瑟沒有說:「我怎能得罪我的主人呢?他知道一定會處死我的!」這些約瑟都不想,他首先想到的是:「我不可以得罪神。」可是在生活中有的基督徒才不這樣想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做這件事對我有沒有利益,如果有利益不合神的心意我也做。不但不在世上作光作鹽,反而使主的名受到了虧損。這樣怎談的上敬畏神,遠離惡事呢?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說:「基督徒不是為自己活,乃是為基督和他的鄰舍活,不然他就不是一個基督徒。」作為基督徒,我們要思想,我敬畏神遠離惡事了嗎?我所做的能使別人得造就,給他人帶來益處嗎?《詩篇》25∶12說:「誰敬畏耶和華,耶和華必指示他當選擇的道路。」

  3.追求聖潔充滿愛心  《利未記》十一章四十四節神說:「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所以你們要成為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神是聖潔的,所以要求他的兒女們也要追求過聖潔的生活。詩人說,應當以聖潔的裝飾敬拜耶和華(詩96∶9)。神是忌邪的神,任何污穢之物都不能靠近他一步。《詩篇》二十四章三到五節說:「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他必蒙耶和華賜福,又蒙救他的神使他成義。」所以要想親近神,生活聖潔是必須的。作為一個傳道人更要做到這一點,要在清潔上作信徒的榜樣。因為在教會中一個信徒不聖潔也許影響不大,但一個牧人如果生活不聖潔會絆倒許多人。2006年聽說了一個發生在牧師身上的醜聞,這個牧師應邀到一個大城市講道,所講的信息是《上帝的審判》,分上下兩場講,他講完上半場後離開,帶著聖經到旅館去犯十條誡命中第七條上面的罪(不可姦淫),結果被公安機關抓獲,上帝的審判真的臨到了。當時有很多信徒因他軟弱和跌倒,甚至有的信徒到教會發出疑問:「這個人他曾給我施洗,那我的洗禮還有效嗎?我要求重洗。」這讓我們看到一個牧人不守聖潔,它的影響是何等的大啊!所以作為牧人或即將作為牧人的我們,要努力追求聖潔的生活。當然我們靠自己做不到完全的聖潔,惟求神幫助我們潔凈我們,為我們造清潔的心,使我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使我們靠他能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在神家作貴重的器皿。

  我們追求聖潔生活的同時還要充滿愛心,愛心在主兒女的生活中是絕對不可少的。保羅將愛稱為是最妙的道。他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他對愛的總結是,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陳終道牧師說:「信和望只是在今生有價值,因為到見父面的那一天,信和望就不再需要了;唯有愛不僅是今生的,也是永世的,它在神的國度里將永遠長存。」

  愛應該如何在生活中實行出來呢?德蘭修女說:「如果一個人憑著愛心做事,即使只是從地上撿起一根草,他(她)所做的也必蒙記念。」她在加爾各答棄嬰之家的牆上寫道:「花時間去愛與被愛,花時間去給予,那是青春長駐的秘訣,那是上主賦予的特恩,一日光陰苦短何容自私為己……」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不是為虛空而造,我們的生命是因為愛而有的。上帝因為愛我們而創造了我們,而他也希望我們能回應他的愛來愛他。愛神的具體表現就是愛弟兄、愛鄰舍、愛同胞、愛朋友、愛你所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甚至愛仇敵。因為惟有愛心能造就人(林前8∶1)。惟願我們能夠將從神而來的愛在生活中實踐出來。

  4.憑信心過入世而超世的生活  作為基督徒我們不是活在真空之中,我們乃是活在地球之上,活在很多還沒有接受福音的人中間,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個體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這就註定了我們的生活首先是入世的,超世的生活是建立在入世生活之上的。但有的基督徒認為超世的生活就是將信仰與實際生活分割開來的生活,所以一味地追求屬靈的生活,輕看了地上的生活,將道德倫理,生活責任各方面的事工看為是屬靈生命之外的東西,在生活中失去了見證,沒有在生活中起到光和鹽的作用,有的甚至使主的名受到了虧損。這怎能算是入世而超世的生活呢?

  我們今天生活在物慾橫流的時代,社會上充滿了太多的誘惑,無論從肉體上,還是精神上對人們都造成很大的挑戰。有人說,社會像個大染缸,能將人染得脫離本色。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也生活在這樣的挑戰下,那麼我們應活出什麼樣的生活呢?是順應環境而改變自己呢?還是去努力地改造身邊的環境,去做社會的良知呢?潘霍華在他的《獄中書簡》中批評了那些逃避社會責任的基督徒,他說:「有些人企圖躲進自己的個人的美德的內殿,以逃避亂七八糟的公眾生活。然而,這種人面對自己周圍的不義不得不封住口閉上眼。只有以自欺作為代價,他們才能保持自身的純潔遠離承擔責任的行動所帶來的污垢。因為他們所獲得的一切,他們棄之不為的一切,仍將擾亂他們內心的平靜。所以面對這種擾亂,他們不是在精神上走向崩潰,就是發展為一切法利賽人當中最偽善的人。」所以,入世而超世的生活是不推脫社會的責任;是在社會中活出應有的見證;是做一個對別人有益的人;是努力成為別人的需要;入世而超世的生活是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質,不但不被社會上罪惡的勢力同化,反而去挽救那些在罪惡下的人們,去喚醒他們迷失的心靈。但我們知道,在生活中活出入世而超世的生活,靠我們自己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只有憑著信心,求神親自帶領我們,使我們靠著他那從上頭來的力量去過入世而超世的生活。

  今天我們雖然生活在日光之下,但我們並不止於過日光之下的生活,我們更要追求去過日光之上的生活。因為我們是被神分別為聖的一群人;是肩負特別使命的一群人。使徒彼得說:「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既然我們的身份這麼特殊,那麼選擇日光之上的人生觀,活出榮神益人的生活,就是我們這些神的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本分。
推薦閱讀:

不可不讀 愛因斯坦《我的人生觀》
正確的人生觀從什麼時候去引導最佳?
我的無相渾沌人生觀
禪門 人生觀的層次
五迷: 源泉 談談源泉這本書吧,因為《源泉》可以說是真正樹立我人生觀的一本書,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研一...

TAG:人生 | 人生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