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憲政之父」 與孫中山齊名 為何遭遇革命黨刺殺?
宋教仁,字鈍初,號漁父。中國「憲政之父」,與黃興、孫中山並稱,主持第一次改組國民黨。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的主要締造者,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
宋教仁是一位頗有爭議的清末民初時期的政治人物。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他投身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設,並從中傳播西方政黨觀念,組建政黨,推行政黨政 治,雖在民初過分注重議會競選,卻也不可藉此否定其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和中華民國的創立者之一,是民初政黨政治最主要的倡導者和先行者之一。與孫中山等同時代人比較,認為宋教仁是民初政黨政治身體力行的第一人,也不過分。
宋教仁堅持責任內閣制的一個重要的現實目的就是要限制大總統的權力。有論者認為孫宋二人向來不睦,宋不願看到孫任總統後大權獨攬,而堅持責任內閣制而對其進行掣肘。另一個原因是想藉此排除舊官僚在新政府中的勢力。 他曾說:「現在組織臨時政府,肇造共和政體,要不是由我們黨人負起責任,大刀闊斧,革故鼎新,就不足以談政治的改革。舊官僚模稜兩可,畏首畏尾,那裡可以 跟他們談革命,講民主?『以塗附塗,未見其有濟也』。我認為組織政府之初,應該全用革命黨員,不用舊官僚。」他希望憑藉責任內閣制,將中央政府的實際權力牢牢掌握在革命黨手中。
1913年中華民國國會大選,國民黨大獲全勝,宋教仁正欲循歐洲「內閣 制」慣例,以黨首身份組閣之際,同年3月20日22時45分,被洪述祖暗殺於上海火車站,子彈從後背射入體內,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兇手 開槍後逃逸。宋教仁疼痛難忍,趴倒在一張椅子上,用手把于右任的頭拉到胸口,喘息地說:「吾痛甚,殆將不起……」,當時在火車站送行的黃興、于右任、廖仲愷等將宋教仁送往滬寧鐵路醫院急救。在醫院中他向于右任留下遺囑: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東京寄存之書籍,悉捐入南京圖書 館;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後,請克強與公及諸故人為我照料;三、諸公皆當勉力進行,勿以我為念,而放棄責任心。我為調和南北事費盡心力,造謠者 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誤解,我受痛苦也是應當,死亦何悔?
他並授意黃興代擬電報給袁世凱,講述自己的中彈經過和革命生涯,最後希望袁世凱能夠竭力保障民權,自己則雖死猶生。
手術後,情況沒有好轉,大小便中出血嚴重;21日下午,宋教仁再次被送進手術室,延至22日凌晨4時48分不治身死,年僅31歲。
新中國建立後,1954年,在制定第一部憲法的過程中,毛澤東談及憲政歷史時,還對宋教仁有過貢獻的《臨時約法》作了歷史的肯定,說:「民國元年的《中華 民國臨時約法》,在那個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當然,是不完全的,有缺點的,是資產階級性的,但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因此,關於憲政和宋教仁從事憲 政活動的革命性、民主性,是無庸置疑的。開啟中國近代民主憲政歷史,不是宋教仁的過錯,而應是他的重大歷史功績之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