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詩詞千百首,只有這首傳得久! 【貓眼看人】

清明詩詞千百首,只有這首傳得久!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清明》小詩,一直認為是唐代詩人杜牧所寫。含義: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裡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濛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便問牧童哪兒有酒店,牧童指著遠處的杏花村裡有酒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施愛東博士做客人民網《金台會館》時指出:這首詩不可能是杜牧寫的,也不可能是為清明寫的。這首詩詞最早出現在南宋末年,過去編杜牧各種各樣的集子,這首詩從來沒出現過,研究杜牧的人也根本不知道有這首詩,後來突然冒出來,標著是杜牧(寫的),最早的時候不叫《清明》,叫《杏花村》,實際上就是一個人在清明時節找酒喝,並不是一個人去上墳,心裡很悲悲泣泣,且不說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主要是他不是去上墳。上墳主要是帶著酒、肉,祭過祖先的人叫做「作肉」,就是有福氣的,祖先喝過的酒,我們叫「作酒」,這些酒肉是不能浪費的,一定要吃掉,所以唐代形成的習俗就是先去祭祖,然後把這些酒肉吃了。如果寫這首詩的人應該自己拎著酒,不然是違背常理的。所以這首詩詞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杜牧的,也不是去上墳。不管是誰寫的,它確實是一流傳千古的好詩!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推薦閱讀:

今天清明,請為他們發條微博
曆課十九——清明
櫻花燦爛時,邀你一起來觀賞!
今年清明節是幾號呢?
清明有雨

TAG:詩詞 | 清明 | 看人 | 貓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