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談俄羅斯在敘利亞軍事行動的戰略得失

縱談俄羅斯在敘利亞軍事行動的戰略得失A- A+ 作者:曹永勝 時間:2016-04-28 所在專題 來源:國防參考微信公眾號 評論 分享到:

從2015年9月30日俄戰機在敘利亞城市霍爾姆斯附近地區首次發動空襲,到2016年3月14日普京突然宣布撤軍,俄羅斯在敘利亞進行了5個半月的軍事打擊行動。俄羅斯的軍事介入,使中東秩序從地區群雄的政治和宗教派系之爭發展為兩大巨頭的主導與影響力之爭。

美國為中東事務設定了遊戲規則,俄羅斯則強行闖入遊戲中,創造性地成為美國解決敘利亞危機的夥伴。綜合分析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可以肯定,俄在戰略層面「得」多於「失」,階段性、局部性達成了主要目標。

1 扶持阿拉維派政權存在,鞏固了俄在中東的立足點,但敘利亞已是破鏡難圓

敘利亞內戰已長達5年之久,成為全球最棘手的地區熱點之一。

在俄羅斯介入前,敘利亞政府軍在與西方支持的反對派武裝、「伊斯蘭國」(IS)等恐怖組織的攻守中處於下風,首都大馬士革岌岌可危。如果阿拉維派(什葉派一支)的阿薩德政權被推翻,西方就拔掉了俄羅斯多年來安插在中東核心地帶的一顆「釘子」,俄在中東將難有立足之地。

因此,俄打擊IS首先是為了師出有名,解救阿薩德政權才是當務之急。自空襲開始,俄軍不顧西方指責,在打擊IS的同時,更多將矛頭指向敘利亞反對派,首先解除對阿薩德政權的最大威脅。

俄軍的空襲使瀕臨崩潰的阿薩德政權轉危為安,政府軍恢復了元氣並收復了部分領土和資源。正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逆轉,使俄羅斯作為重要主導方的和談變為可能。

2016年3月14日,普京下令從敘撤出俄主要軍事力量。圖為當天普京在克里姆林宮會見俄國防部長紹伊古和外交部長拉夫羅夫。

俄堅持敘利亞問題必須在聯合國框架的監督下解決,即由聯合國監督進行重新選舉,包括敘利亞反對派各方一道選出一個新的具有代表性的政府來,不被西方完全掌控。

美國被迫讓步,不再堅持推翻阿薩德政權,允許政府重組後,巴沙爾·阿薩德繼續留任並可參加新的大選。儘管很少有人相信衝突會通過談判得以圓滿解決,但美、歐、土、沙等主要國家均對介入新衝突慎之又慎,各方的博弈已接近「和棋」。

保住阿拉維派在地中海沿岸狹長地帶的勢力範圍,俄羅斯就能保住自己在地中海的軍事存在。塔爾圖斯港口是俄目前在東歐以外唯一的海軍基地,是俄進入地中海的唯一支點,對其在地中海東部和中東地區的地緣影響力至關重要。

俄戰略評估研究所專家科諾瓦洛夫認為,未來俄在塔爾圖斯的海軍基地和附近的空軍據點將對周邊形成強大威懾:俄戰鬥機只需要「1.5分鐘就能抵達特拉維夫,10分鐘就能抵達土耳其,20分鐘就能抵達羅馬,30分鐘就能抵達直布羅陀」。

經過長達5年的戰爭,敘利亞已經不再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國家,它像一面摔碎的鏡子,至少分成了4塊:親俄羅斯和伊朗的政府區、受土耳其-沙特影響的地區、庫爾德區及「伊斯蘭國」控制區域。

敘利亞就像摔碎的鏡子,維持原樣已無可能。政府軍在俄軍支持下收復失地,從最少時只剩35%,到目前基本上控制了包含全國65%人口的地區,這些地區都有或多或少的什葉派人口。

而對剩下的幾乎全是遜尼派或庫爾德人的地區,攻下來也守不住,只會踏進新泥潭。所以,俄羅斯並沒有意願支持巴沙爾統一敘利亞。普京突然宣布撤軍,也是給堅持主張收復所有失地、重新統一敘利亞的巴沙爾一個警告,迫其回到和談桌上。

只要美國願意接受阿薩德政權作為談判一方,阿拉維派的基本利益今後就能有所保障,而巴沙爾個人的去留對俄並不十分重要。從這個意義上看,普京已經達到了出兵的直接目的。

2 搶佔世界輿論高地,烏克蘭危機以來的長期孤立困境有所打破,但美歐制裁仍未解除

在克里米亞半島和烏克蘭東部問題上,俄羅斯和西方長期對峙,無法和解。俄只有跳出這個圈子,介入敘利亞衝突中,充當對阿薩德政權施加影響的談判夥伴才有意義。

搶佔世界輿論高地,就可以在道義上向美歐施壓,讓它們感受到俄羅斯在敘利亞的作用不可或缺,不得不與俄羅斯合作。

一是高舉反恐大旗凝聚人心,擺脫在國際社會中的孤立地位。「伊斯蘭國」因其大肆屠殺、販賣奴隸、奸淫擄掠、摧毀古迹等行為四面樹敵,早已人神共憤。俄羅斯打著反恐旗號高調介入,在世界人民眼中就是「解放者」「救星」。

既然「伊斯蘭國」是絕對的邪惡,那麼對出力打擊它的國家實施制裁就是不道德的;只要俄羅斯被制裁壓著,打擊伊斯蘭聖戰的聯盟就無法形成,敘利亞內戰以及伴隨該問題出現的難民危機也無法解決。

這一切就要由堅持對俄制裁的美歐負責。歐洲發生的中東難民大量湧入問題以及巴黎、布魯塞爾等地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也讓西歐主要國家轉變了立場,開始支持俄羅斯的打擊行動,在國際會議上促成了協調反恐行動的主旋律。

2016年3月18日,在敘利亞西北城市拉塔基亞街頭,行人經過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畫像。

二是公開保護巴沙爾,反制西方顛覆政權圖謀。通過在敘利亞動武,俄向該地區其他國家傳播的理念是:讓那些政壇強人保住大權,總比完全沒有領導人的混亂國家好得多,這已被埃及、伊拉克和利比亞發生的情況所證明。

俄要堅決制止將敘利亞變成新的伊拉克或利比亞的圖謀,不會像美國2011年對待埃及總統穆巴拉克那樣棄之於不顧。這種理念與多數中東地區大國領導人的心理暗合,促使他們支持俄羅斯。

三是主動撤軍釋放和平誠意,對推動和談起到積極作用。就在普京宣布撤軍當天,敘利亞問題日內瓦和談在經歷暫停後重新啟動。作為與敘利亞政府關係密切的一方,普京在此時宣布撤軍,也是有意釋放善意,將對推動和談起到積極作用。

俄羅斯作為全球最熱政治外交進程的主要中間人,已經無法被繼續孤立。它在敘利亞製造了新熱點的同時,也使烏克蘭問題降溫,減輕了家門口的壓力。

歐盟將烏克蘭拒之門外,當然主要是出於自身「甩包袱」的考慮(烏克蘭深陷戰亂、動蕩和分裂之中,在丟失克里米亞後也失去了作為壓縮俄戰略空間棋子的利用價值),但也有迎合俄羅斯之意,讓俄羅斯挽回了一些顏面,對於修復與西方的關係是個利好消息。

但俄與美國、歐盟的經濟制裁對抗並未停止,與美國、北約在歐洲的軍力及軍備競相升級。也就是說,俄羅斯要徹底取下孤立、制裁的枷鎖尚需時日。

3 強勢回歸中東,再塑世界大國形象,使中東格局由一極主導轉變為雙頭競治

中東地區處在歐亞非三大洲的結合部,是人類文明的十字路口,又富藏石油資源,其重要性讓任何大國都不能不動心。俄羅斯處在歐亞大陸,一直致力於確保進出中東和海灣的基地。

美國自二戰後開始掌握中東秩序的主導權,在蘇聯解體後,更是把中東變成了自己的地盤。然而自21世紀以來,美國對中東政治亂加改造,反而惡化了地緣政治生態,加劇了政局動蕩,造成該地區大量國家戰亂叢生、民生凋敝,美國自己也長期深陷其中。

普京看清了奧巴馬政府束手無策的狀況,開始全力以赴從美國手中奪取中東主導權。俄羅斯進入後,中東已重現雙頭政治,俄羅斯又回到了中東戰略遊戲的中心。英國《衛報》指出,普京已經從一個「被唾棄的人」轉變成「權力斡旋者」。

至少有兩大亮點,顯示了俄在中東無可替代的影響力:一是在巴格達設立了與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共享有關打擊「伊斯蘭國」軍事情報的「綜合情報中心」,該中心堪稱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時統一指揮聯合部隊的美軍中央軍司令部的俄羅斯版。

敘利亞危機目前是全球最棘手的熱點之一。圖為2016年3月8日,阿米爾和母親站在大馬士革的家門口。阿米爾說:「等到天氣轉暖,我打算偷渡去歐洲。」

二是將敘利亞衝突各方停火協調中心設置在了俄羅斯駐敘空軍基地。這也表明,普京對阿薩德的影響力非他人能比,俄在停火協調中發揮的作用也非他人能比。美國為避免衝突,不得不給予俄在敘利亞空域行動的自由,甚至可能包括伊拉克空域。

俄羅斯領導的「四國集團」(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正在地緣上連成一片,什葉派「新月地帶」得到鞏固,可以說是擔起了中東的半壁江山。

另一中東大國埃及,因被奧巴馬視為「軍政府」而暫停了部分援助和軍事交流,現在它從俄羅斯獲得了武器供應。如果埃及從親美轉而親俄,中東勢力格局將大幅改寫並向有利於俄羅斯的方向發展。

4 在實戰中展示俄軍改革成果,對西方有一定震懾警示作用,但達成的戰略目標有限

蘇聯解體20多年了,西方一直懷疑俄羅斯老舊的軍備是否還有戰鬥力。普京宣稱:讓西方專家知道我們曾計劃研製這些武器是一回事,而讓他們看到我們的國防工業真的在生產、這些武器真的存在則是另一回事,同樣還要讓他們看到,俄羅斯已經準備好在涉及自己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場合使用這些先進武器。

普京在展示實力方面毫不吝惜,要動用其武器庫中最重的大鎚來砸堅果,將敘利亞變成了俄新式武器裝備的實戰演練場,全方位展示了俄軍的改革成果,令西方震驚不已。

巡航導彈是最重要的展示元素。俄軍首次用輕型水面艦艇從裏海發射常規巡航導彈,準確命中1500千米外的目標。

2015年12月8日,從地中海一艘「基洛」級潛艇發射的巡航導彈,表明俄已成為繼美國和英國之後第三個具有潛射巡航導彈發射能力的國家。

在空中,俄空天軍的蘇-34攻擊機、蘇-35S等各類新型戰機集體亮相,展開空中精確打擊,展示了自己的新軍事能力,包括精確制導武器和實施夜間出擊的能力。

就連最強大的圖-160「海盜旗」戰略轟炸機也從本土趕來打擊敘利亞反政府武裝的目標。在地面,俄羅斯派出了軍隊中最好的T-90主戰坦克支援政府軍的戰鬥。俄軍還顯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子戰能力。

在5個半月的軍事行動中,俄軍僅有4人喪生,除了被土耳其偷襲損失一架戰鬥轟炸機和一架直升機外,連發生機械故障的情況都未見有報道。

2015年12月16日,在敘利亞拉塔基亞省赫梅明空軍基地,蘇-24戰機停在停機坪。

而在2008年僅持續5天的俄格衝突中,俄軍就有64人喪生、283人受傷、3人失蹤,被擊落至少有4架蘇-25、1架圖-22戰略轟炸機。這顯示俄羅斯在後勤保障、情報研判保障、目標識別和空地支援上的卓越能力已非昔日可比。

與此同時,俄在敘軍事行動也暴露出其自身面臨的多方面局限。首先,俄軍存在裝備老化、新概念武器短缺問題。俄羅斯飛機首次在戰鬥中使用精確制導武器,但使用率僅有20%左右。

使用老式非制導炸彈的戰機只得降低高度投彈,因而易遭地面火力攻擊。俄軍缺乏無人機打擊力量,只能繼續沿用傳統的空中打擊方式來對付小而散的恐怖武裝,成本高且效果差。

其次,經過長達5年戰爭消耗的敘利亞政府軍太過虛弱,未能有效配合俄軍空襲行動。第三,俄羅斯公眾對於支持一場遙遠且漫長的戰爭熱情不高。普京政府宣稱敘利亞不會成為另一個阿富汗,俄羅斯能夠達到行動的戰略目標而不必遭受重大損失。

但隨後發生的俄客機遭受恐怖襲擊在西奈半島墜毀、土耳其戰機擊落俄戰鬥轟炸機並致俄飛行員死亡兩起事件打破了這種論調。

俄還面臨一些客觀上的不利因素:俄在敘利亞的軍力和裝備不多,而向遙遠戰區大批運輸絕非易事;黑海海峽的門戶為北約成員國土耳其所控,這是黑海艦隊前出到地中海的必經之地;俄戰機需要飛過伊拉克和伊朗領空,這條走廊也不可能永遠為俄敞開。

實際上,除了保護巴沙爾政權,俄羅斯的干預行動並沒有取得太多成果。空襲對「伊斯蘭國」及救國陣線的打擊微乎其微。雖然俄羅斯戰機起飛數千次,轟炸了敘利亞反對派的大量目標,但因缺乏強有力的地面部隊,反政府武裝與敘利亞政府軍之間的勢力平衡也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總之,俄密集轟炸沒能改變敘利亞衝突的整體態勢。

5把握時機靈活進退,避免深陷中東泥沼,但也暴露出戰爭後勁不足的缺陷

與去年9月30日出兵敘利亞時的情形類似,普京在3月14日突然宣布從15日起開始從敘利亞撤軍,既不存在奧巴馬式的撤軍時間表,也沒顯露多少預先徵候。沒有人知道普京投進去多少人,也沒有人知道他會撤出來多少人。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每次都有震撼性效果,這符合俄羅斯人一貫特立獨行、不按套路出牌的行事風格,保證了進退自由。德國《時代》周報稱之為普京的「地緣政治特技表演」。

但在俄軍「瀟洒進出」的背後,也有它不得已的苦衷:來的時候,「巴沙爾政權大廈」將傾,不來扶一把就完了,所以不能不來;走的時候,各派正在談判,誰都知道在談判時保持軍事行動的壓力會對自己有利,但是不能不走——因為國內的經濟形勢比敘利亞局勢更讓普京焦慮不安。

受到西方制裁、盧布疲軟、國際油價不斷下跌三重打擊,俄羅斯經濟在2015年萎縮了3.7%,今年預料再萎縮1%。為了平衡赤字,俄2016年軍費預算也不得不削減5%——這是普京自2000年上台以來第一次削減國防開支,這對於一個以軍事手段為主、極力維護強國地位的政治強人來說是痛苦糾結的。

打仗是要不斷燒錢的,多打一天就要多花出去三四百萬美元,所以撤軍未必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而且,作為一個努力保持世界級大國的俄羅斯,在國防方面有遠比出兵敘利亞更重要的項目需要花錢。

這些項目不能因為背負敘利亞包袱而受影響。此外,烏克蘭東部局勢仍未徹底平息,俄在這裡的消耗甚至超過在敘利亞的投入。俄羅斯耗不起了。

普京深知,中東亂局對於區外大國不僅僅是泥沼,更是旋渦、墳墓。美國正巴不得俄羅斯陷入沒有前途的長期軍事衝突,最終丟臉地離開該地區。

如果行動持續下去,或美國加大資源投入,兩國在這裡對抗升級,不堪回首的蘇聯版阿富汗戰爭就會重演。在中東這個地方,既要關心還能拿到多少利益,更要時刻想著全身而退。

此時宣布撤軍,既能緩解壓力,又能宣示自己的勝利,還能表達自己推動和談的誠意。何況俄已經為自己留了後手,一旦日內瓦和談事態沒有如其計劃的那樣發展,俄羅斯的轟炸機隨時可以「應邀」再次飛臨敘利亞上空。

(作者:曹永勝 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

推薦閱讀:

安理會將表決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 俄或將行使否決權
敘利亞暫免刀兵之劫
美突襲敘利亞令俄反應激烈 歐洲感到憂心忡忡
聯合國:敘利亞內戰造成百萬難民逃亡(圖)

TAG:軍事 | 俄羅斯 | 戰略 | 行動 | 羅斯 | 敘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