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機構改革,這三篇重要文章說透了

三篇重要文章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署名文章: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場深刻變革》(《人民日報》2018年03月13日06版)

◆中辦主任丁薛祥署名文章: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人民日報》2018年03月12日06版)

◆ 《瞭望》兩會系列報道之一:

《打造「高質量」政府》(《瞭望》2018年第11期》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場深刻變革

文丨劉鶴

來源丨《人民日報》(2018年03月13日06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深化機構改革作出重要部署,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研究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問題並作出決定。《決定》明確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戰略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推動這場深刻變革的必要性,自覺加以貫徹落實。

一、充分認識推動這場深刻變革的歷史和現實必然性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黨和國家機構建設和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領域,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進展,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有力保障。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提出的新要求,按照黨的十九大的戰略部署,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歷史和現實必然性。

  (一)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作為上層建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適應社會生產力進步、經濟基礎變化而不斷完善。新中國成立後,在我們黨領導下,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國特點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為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黨積極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各方面機構職能不斷優化、逐步規範,有力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必須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但要看到,當前黨和國家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必須按照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是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重要依託。我們黨要順利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更好領導人民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從組織機構上發揮黨的領導這個最大制度優勢,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機關全面正確履行職責的各領域各環節,從制度上保證黨的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當前,一些領域黨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還不夠健全有力,保障黨的全面領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迫切要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完善保證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安排,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三)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深化機構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對各領域改革發揮著體制支撐和保障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但必須看到,要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中的許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鞏固和發展已取得的改革成果,必須將改革深入到機構層面。目前,我國一些領域黨政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問題比較突出;一些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責劃分不夠科學,職責缺位和效能不高問題凸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一些領域中央和地方機構職能上下一般粗,權責劃分不盡合理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文明等領域改革持續深化、攻堅克難提供體制支撐和保障。

  (四)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黨的十九大作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必須為解決突出矛盾,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提供保障;同時,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又必須注重解決事關長遠的體制機制問題。但要看到,目前我國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還不適應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要求,特別是基層機構設置和權力配置有待完善,組織群眾、服務群眾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群團組織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需要增強等。這就迫切要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科學配置機構職能、完善體制機制,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二、準確把握這場深刻變革的鮮明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這次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舉措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要求,具有以下鮮明特徵。

  (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核心問題。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黨對各領域各方面工作領導,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為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決定》要求,

  • 一是建立健全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首先要加強黨對涉及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重大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優化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加強和優化黨對深化改革、依法治國、經濟、農業農村、紀檢監察、組織、宣傳思想文化、國家安全、政法、統戰、民族宗教、教育、科技、網信、外交、審計等工作的領導。其他方面的議事協調機構,要同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的設立調整相銜接。

  • 二是強化黨的組織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

  • 三是更好發揮黨的職能部門作用,加強歸口協調職能,統籌本系統本領域工作。

  • 四是統籌設置黨政機構,黨的有關機構可以同職能相近、聯繫緊密的其他部門統籌設置,實行合併設立或合署辦公。

  • 五是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組建國家、省、市、縣監察委員會,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

  •   (二)改革範圍的全面性是突出特點。與以往機構改革主要涉及政府機構和行政體制不同,這次機構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黨、政府、人大、政協、司法、群團、社會組織、事業單位、跨軍地,中央和地方各層級機構。除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外,

  • 一是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要求合理配置宏觀管理部門職能,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完善市場監管和執法體制,改革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強化事中事後監管。

  • 二是統籌黨政軍群機構改革。要求完善黨政機構布局,深化人大、政協和司法機構改革,深化群團組織改革,推進社會組織改革,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深化跨軍地改革。

  • 三是合理設置地方機構。要求確保集中統一領導,賦予省級及以下機構更多自主權,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規範垂直管理體制和地方分級管理體制等。

  •   (三)改革的深度具有革命性。這次改革之所以具有革命性,就在於不迴避權力和利益調整,而是要對現有的傳統既得利益進行整合,重塑新的利益格局。《決定》提出,要堅決破除制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強和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如明確要求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加快實施政社分開,克服社會組織行政化傾向。實現政事分開,不再設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逐步推進管辦分離,強化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

      (四)改革的設計體現了科學性。科學性是關係到整個改革方案是否符合實際需要、是否符合客觀規律,從而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針對我國機構編製科學化相對滯後,一些領域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決定》堅持優化協同高效原則,強調必須優化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

  • 一是堅持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加強相關機構配合聯動,避免政出多門、責任不明、推諉扯皮。

  • 二是要求精幹設置各級政府部門及其內設機構,科學配置權力,減少機構數量,簡化中間層次,推行扁平化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高效率組織體系。

  • 三是明確要求正確理解和落實黨政職責分工,理順黨政機構職責關係,保證黨實施集中統一領導,保證其他機構協同聯動、高效運行。要求減少多頭管理,減少職責分散交叉。

  • 四是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協調各方面力量,更好為退役軍人服務。

  • 五是省、市、縣各級涉及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國家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的機構職能要基本對應;把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實施更為便捷有效的經濟社會管理事項下放給地方。允許地方因地制宜設置機構和配置職能,既允許「一對多」,也允許「多對一」。

  •   (五)改革的成果要法定化。通過法定化把改革成果固化、制度化,是這些年推進改革的成功做法。《決定》指出,機構編制法定化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保障。針對我國機構編製規範化、法定化相對滯後,機構編製管理方式有待改進等問題,《決定》明確要求推進機構編制法定化。要依法管理各類組織機構,加快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

  • 一是完善黨和國家機構法規制度。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研究制定機構編制法,增強「三定」規定嚴肅性和權威性。全面推行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制度,實現權責清單同「三定」規定有機銜接,規範和約束履職行為。

  • 二是強化機構編製管理剛性約束。強化黨對機構編製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使用各類編製資源,加大部門間、地區間編製統籌調配力度。嚴格執行機構限額、領導職數、編製種類和總量等規定。嚴格控制編外聘用人員。

  • 三是加大機構編製違紀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嚴肅追責問責。

  • 三、切實保障機構改革的有效推進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任務艱巨複雜,組織實施難度大。我們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正確改革方向,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來,統一到黨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策部署上來,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握好改革發展穩定關係,堅定信心,抓住機遇,有重點地解決階段性突出矛盾,把工作做深做細,不折不扣把深化機構改革的要求落到實處。

      (一)加強黨的領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當前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必須充分發揮黨在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以黨的政治優勢來引領和推進這項重大改革。黨中央統一領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工作,發揮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作用。要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強黨政軍群各方面機構改革配合,使各項改革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形成總體效應。各地區各部門要堅決落實黨中央確定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任務,黨委和政府要履行主體責任,做到敢於負責,敢於碰硬。

      (二)依法有序落實改革方案。機構改革的各項要求最終都要體現在改革方案上。各地區各部門要認真落實中央確定的改革方案,做到蹄疾步穩。實施機構改革方案需要制定或修改法律法規的,要及時啟動相關程序。各部門在制定「三定」等具體實施方案中,特別是涉及機構職能調整的部門要講大局,自覺服從中央決定,確保機構職能等按要求及時調整到位,抓緊完成轉隸交接,不允許搞變通、拖延改革。在黨中央統一部署下啟動中央、省級機構改革,省以下機構改革在省級機構改革基本完成後開展,梯次推進。

      (三)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級各地情況千差萬別。

  • 一方面,要加強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條件成熟的加大力度突破,條件暫不具備的先行試點,做好與其他各領域改革的銜接,做到全國一盤棋,行動一致;

  • 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各地實際,調動和發揮地方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地方和基層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對具有普遍意義的做法,要總結經驗,及時在全國推廣。

  •   (四)做好紮實細緻的具體實施工作。深化機構改革涉及部門和個人利益調整,改革方案的具體實施工作富有挑戰性。有的機構調整,方案出台後幾個月內就要落實到位;有的改革,可能需要一定時間,這都需要把工作做細做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履行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領導責任,研究解決機構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對涉及的部門和個人,要做好耐心細緻的解釋教育工作,做到思想不亂、隊伍不散、運轉正常。有關部門要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做好宣傳解讀和答疑釋惑,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確保各項工作平穩有序有效推進。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文丨丁薛祥

    來源丨《人民日報》(2018年03月12日06版)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這一論斷,揭示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把握的正確方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著眼新時代,有效治理國家和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所有這些,都同黨和國家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履職能力密切相關,都需要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來回答。

    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適應新時代有效治理國家和社會,這必然要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善於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健全完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確保有效治理國家和社會,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黨和國家機構建設和改革。

  •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國特點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為我們黨治國理政、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改革開放以來,適應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的需要,我們黨積極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各方面機構職能不斷優化、逐步規範,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牢牢抓住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個關鍵,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進展,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已經並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治國理政的任務更加艱巨,對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及職能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我們立足當前,從黨和國家機構職能上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保障,而且要求放眼未來,注重解決事關長遠的體制機制問題。黨的十九大深刻把握黨和國家事業歷史性變革及其對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的新要求,明確提出要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力、明確職責。

      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提出的新要求,黨和國家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履職能力與有效治理國家和社會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

  • 一些領域黨政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問題比較突出;

  • 一些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責劃分不夠科學,職責缺位和效能不高問題凸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

  • 一些領域中央和地方機構職能上下一般粗,權責劃分不盡合理;

  • 基層機構設置和權力配置有待完善,組織群眾、服務群眾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 這些問題,亟待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體制和機構進行調整完善,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正是基於對形勢任務和實際問題的分析判斷,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統籌設置黨政機構,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統籌黨政軍群機構改革,合理設置地方機構,使黨和國家機構設置更加科學、職能更加優化、權責更加協同、監督監管更加有力、運行更加高效。認真貫徹《決定》提出的改革思路,才能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順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有效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目標,更好地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

    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必然要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這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要使各方面體制改革朝著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方向協同推進,同時也使各方面自身相關環節更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遵循這一要求,按這一要求去做。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既使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這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任務。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經濟體制以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使我國成功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實現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機構職能體系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機構職能體系的歷史性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持續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在改善宏觀調控、減少微觀干預、加強市場監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統籌了經濟社會發展,強化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更好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與這一要求相比,我國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還未完全消除,特別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市場和社會發揮作用還不夠充分,有些該管的事沒有管好或管到位,有些該放的權沒有下放或放到位,對微觀經濟事務干預過多過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比較薄弱,有的出現職能錯位、越位、缺位等現象。這些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抑制了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同時也容易產生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損害黨群關係,損害政府威信。這就要求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科學設置機構、合理配置職能、統籌使用編製、完善體制機制,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堅決破除制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強和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同時,《決定》還在合理配置宏觀管理部門職能、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完善市場監管和執法體制、改革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提高行政效率等7個方面指出了改革的具體路徑和方向。這些要求和部署,應當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全面落實。

    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必然要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一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能停留在理念層面,而要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這就必須加強制度建設,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為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提供更有效的形式和更有力的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們積極建設學習型政黨、服務型政府,積極推進辦公信息化和黨務公開、政務公開,積極構建權力運行和監督體系。通過創新制度安排,提高黨和國家機構履職能力和水平,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仍然比較薄弱,政府全面正確履行職能的體制性障礙仍然一定程度存在,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的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集中各方面力量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一項根本性舉措就在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決定》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時代特徵,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原則,要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完善為民謀利、為民辦事、為民解憂、保障人民權益、傾聽人民心聲、接受人民監督的體制機制。同時,《決定》還在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深化人大、政協和司法機構改革、深化群團組織改革、推進社會組織改革、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等6個方面突出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這些要求和部署,黨和國家機構的工作效能和服務水平將得到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將得到優化和強化,面向基層、服務民生的力量和資源將得到加強,從而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共同富裕。

    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必然要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在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中處於領導核心地位。離開黨的領導,中國的一切現代化目標都不可能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下的現代化,而不是別的什麼政治力量領導下的現代化。這個現代化的推進和實現,不僅不能動搖黨的領導,而且要有利於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必須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完善保證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安排,努力從機構職能上解決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體制機制問題,解決黨長期執政條件下國家治理體系中黨政軍群的機構職能關係問題,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機關履行職責的各方面各環節,從制度上保證黨的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

      當前,黨的領導與推進「四個偉大」總體上是協調的,堅持黨的領導、支持黨的領導、服從黨的領導、維護黨的領導、捍衛黨的領導,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各方面體制機制也總體上為實現黨的領導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要看到,由於一個時期片面理解和執行黨政分開,一些領域黨的領導弱化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黨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還不夠健全有力,保障黨的全面領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和體制機制有待完善。解決這些問題,靠堅定不移貫徹執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靠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靠同形形色色的否定、削弱、淡化黨的領導的言行作鬥爭,也靠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來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機制。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黨的全面領導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根本保證。」《決定》還強調:「把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和全過程,完善保證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安排,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同時,《決定》從建立健全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強化黨的組織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更好發揮黨的職能部門作用、統籌設置黨政機構、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等5個方面,對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作出具體部署。要認真貫徹落實這些要求和部署,優化黨的組織機構,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需要指出的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首要的是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各項工作,都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必須有利於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科學形成、正確貫徹、全面落實。要圍繞這一重大問題,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找准方向和重點,該加強的加強,該調整的調整,該完善的完善,該改進的改進,不能有任何含糊和猶豫。


    打造「高質量」政府

    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程姝

    參與採訪記者丨甘泉 劉鄧

    來源丨《瞭望》2018年第11期

      進入新時代,政府工作在新的一年要有新氣象新作為。

      「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明特徵就是高質量發展。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總要求,不僅要體現在明確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等方面,更需要落實到政府工作的各個環節。因此,強調推進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要有高質量的政府工作。」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新一屆政府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的段落,令他印象深刻。

      「我感受到了真抓實幹、求真務實的奮鬥氛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說,政府工作做得怎麼樣,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我們能取得一系列的成就,是大家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奮鬥出來的。

      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中國改革發展的一切成就,都是干出來的;政府工作人員要廉潔修身,勤勉盡責,乾乾淨淨為人民做事,決不辜負人民公僕的稱號;對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來說,為人民幹事是天職、不幹是失職;廣大幹部要提高政治素質和工作本領,求真務實,干字當頭,干出實打實的新業績,干出群眾的好口碑,干出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生動局面……

      人民政府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人民意願,幹得好不好要看實際效果、最終由人民來評判。辛鳴指出,打造「高質量」政府,政府工作報告給大家確立的是,幹部要幹事,為人民幹事是天職。幹部不可以亂作為,但也堅決不能不作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高質量地干好新一屆政府工作呢?

      「首先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高質量』政府工作必須確保方向正確。」胡敏認為,這就是政府工作報告所指出的,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為人民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胡敏認為,新一屆政府站在新時代的重要起點上,展示新氣象彰顯新風貌體現新作為,就需要在職能優化、機構規範、行為高效等方面做出高質量工作,才能確保各級政府把黨的意志和人民的期望轉化為現實成果,確保推進我國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打下紮實的制度基礎。

    ▲ 北京市海淀區綜合行政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左)向市民介紹智能引導機器人的使用方法(申宏攝/本刊)

    【依憲施政依法行政】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全面推進依憲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政府要信守承諾,決不能「新官不理舊賬」;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決不允許執法者吃拿卡要……

      為政者須率先奉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要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執行法律,帶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此外,他還針對各級領導幹部指出,不管什麼人,不管涉及誰,只要違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責任,絕不允許出現執法和司法的「空擋」。

      可以說,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只有政府帶頭有法必依、嚴格執法,國家才能在法治的軌道上有序發展。

      建設法治政府,就要依憲施政。憲法是國家根本法,是治國理政的總章程,也是國家制定各種制度和法律法規的總依據。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鄭州大學法學院常務副院長沈開舉教授認為,「依憲施政」是政府工作報告最大的法治亮點。

      2018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必須更加註重發揮憲法的重要作用;把實施憲法提高到新的水平。

      國家各級行政機關負有嚴格貫徹實施憲法和法律的重要職責,提高憲法實施水平,國家行政機關責無旁貸。

      在沈開舉看來,提出「依憲施政」,體現了政府對於憲法的尊重,指明了法治政府建設的關鍵。

      建設法治政府,需依法行政。對行政機關的執法來說,基本要求是嚴格執法,使行政執法能夠做到統一、高效和權威,把法律的規定變成法治實踐和法治結果。

      「法治政府意味著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辛鳴認為,列出權力清單,把政府權力裝進法律制度的籠子中依法行政;列出責任清單,對政府必須做的事情時時問責,是法治政府的最基本要求。

      在法治政府背景下,政府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發生「錯位」;也不能該乾的不去干,出現「缺位」;更不能因為政府部門利益和政府官員利益驅使而「越位」。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教授楊小軍認為,依法行政對行政機關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堅決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推進綜合執法,理順城管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嚴格執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

      此外,楊小軍認為要加強對政府內部權力的制約,對財政資金分配使用、國有資產監管、政府投資、政府採購、公共資源轉讓、公共工程建設等權力集中的部門和崗位實行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強化內部流程式控制制,防止權力濫用。

      依法行政,離不開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凡涉及公眾利益的重大事項,都要深入聽取各方意見包括批評意見。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廳長鄧小剛認為,政府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需要做好新舊政策的銜接,這不僅有助於減少制度性的交易成本,還能使政府在依法行政過程中信守承諾,使經濟發展更加順暢。

    【全面提高政府效能】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積極有為。有一個有作為、為人民、人民滿意的政府,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政府如何始終做到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關鍵就在提高政府效能。「一個政府如果看起來很龐大,但事實上效率低下,人浮於事,大家掛名不幹活,這樣的政府人民群眾是不歡迎也不高興的。」辛鳴說。

      「『高質量』工作必然是有效率的效能。」胡敏說,決不能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決不允許占著位子不干事。

      政府能否真正給人民群眾多干好事,離不開科學的機構體制保障。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如何提高政府效能作出了明確部署,強調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深化機構改革,形成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體系。

      例如,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使更多事項在網上辦理,必須到現場辦的也要力爭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加快政府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打通信息孤島;清理群眾和企業辦事的各類證明,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取消……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賴先進認為,深化機構改革是由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決定的。現有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不僅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也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因此,以問題為導向來深化機構改革,有利於提高政府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各級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擁抱互聯網,簡化服務流程,百姓「辦事難」得到有效緩解——買車上牌當天辦結、網上一鍵申領證照、快速審結快遞送件、取消系列「奇葩證明」……

      各級政府有針對性地分類施策,運用新思維、新理念、新方法,逐步提高服務水平。上海經過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全網通辦、全市通辦、全域共享」的「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格局。目前,上海全市的220家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已全部實現網上預約辦事,161項涉民生服務事項實現全市通辦,企業和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市長應勇表示,上海將加快建設整體協同、高效運行、精準服務、科學管理的智慧政府,讓政府管理更智能、政務服務更便捷。「智慧政府的載體是建成『上海政務一網通辦』的總門戶,對面向社會市場主體和公民的服務事項,逐步實現一網受理、全網協同、全市通辦,逐步做到集成服務、只跑一次、一次辦成。」

      應勇介紹,2018年上海要逐步在全面實現涉民生服務事務網上全市通辦的同時,推動90%以上的涉企審批事項實現全程網上審批,為人民群眾增便利,為市場主體添活力。

      在河南三門峽市,一場深度「效能革命」正在推行。全國人大代表、河南三門峽市市長安偉介紹,三門峽通過強化幹部擔當,加速行政審批,轉變服務作風,搭建智慧平台,加強監督問責,推行容錯糾錯等方面的措施來提高效能。

      「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轉變工作作風、改進服務質量、提高辦事效率為重點,以打造中西部地區審批環節最優、辦事效率最高城市為目標,繼續以『效能革命』為抓手,持續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持續創新監管方式,不斷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安偉說。

      「政府改革說到底是要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做基礎性準備,它的目標是要通過機構改革,實現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如何系統完備、科學高效,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改善,而且這種改革必將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辛鳴說。

    【黨風廉政建設至關重要】

      新時代,黨和政府的新氣象新作為首先從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開始。

      政府工作報告回顧過去五年工作時指出,一些幹部服務意識和法治意識不強、工作作風不實、擔當精神不夠,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仍然多發。

      打造「高質量」政府,黨風廉政建設至關重要,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次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都下團組,與代表委員們共商國是。其中,「全面從嚴治黨」是他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的話題。

      3月8日,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說,「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極、怠政、不作為,而是要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既要做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後人做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既要做顯績,也要做潛績。不計較個人功名,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經過歷史沉澱後真正的評價。

      十九大報告指出,只有以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深化標本兼治,保證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歷史周期率,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辛鳴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從八項規定轉作風到雷霆萬鈞反腐敗,從紮緊制度的籠子到高揚理想信念,從嚴格黨內政治生活到加強黨內監督,從洗澡出汗、壯士斷腕到刮骨療毒、鳳凰涅槃,中國共產黨切實解決了黨在作風、思想、組織、紀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實現了政黨面貌的大革新、政黨形象的大提升、政黨制度的大完善、政黨能力的大提高。「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和政府會遇到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要想不被挑戰打倒,要想永葆生機活力,一定要勇於進行徹底的自我革命。」

      「高質量的政府工作就要行為有據、施力有度。」胡敏認為,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有權不可任性,用權必受監督。全面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自覺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政府工作人員要廉潔修身,勤勉盡責,乾乾淨淨為人民做事。

      楊小軍認為,黨和政府的各級組織、廣大黨員幹部不僅要模範遵守國家法律,而且要按照黨規黨紀以更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堅決同違法亂紀行為作鬥爭。對違反黨規黨紀的行為必須嚴肅處理,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必須抓早抓小,防止小錯釀成大錯、違紀走向違法。

      在今年兩會上,《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觀察到,多地省(市)委書記在開放團組會議時都講到全面從嚴治黨和正風反腐相關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介紹,該省初步形成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政治上的綠水青山正在形成,黨員幹部的示範作用正在發揮。「全省上下幹部的精神狀態非常好,心齊、氣順、勁足,這就為我們『走在前列』提供了堅強保證。」

      在談到如何進一步改進幹部作風時,劉家義說,一是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工作始終;二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要求山東幹部在作風上必須非常過硬;三是加強基層黨的組織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委書記陳求發表示,遼寧省要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堅決糾正各種隱形變異的「四風」問題,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推動幹部隊伍作風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遼寧提拔選任幹部靠工作、靠實力、靠人品成為共識,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全省黨員幹部政治素質強了、整體形象好了、幹事創業的作風強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正在形成。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表示,實現全面振興發展,優化東北地區營商環境,發展民營經濟,必須要突出抓好乾部的作風建設。

      據介紹,今年春節後的第1個工作日,黑龍江省就召開全省整頓作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張慶偉表示,幹部作風問題要持續抓,久久為功,盯住不放,「必須用鋼牙來啃這些硬骨頭」。黑龍江將聚焦解決一批重點問題,「用猛葯來治痾」。


    推薦閱讀:

    靜待流年,笑對風塵--相關文章
    讀了這篇文章你會省下幾萬元
    文章出軌戀上姚笛
    為什麼有些人(學生)寫起小說得心應手,卻不會寫作文?
    張兵:人生如戲,全靠設計

    TAG:改革 | 文章 | 重要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