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百病生!學會這5招,最濕的季節不再做「濕人」
進入夏季,不少人常常會覺得胃口不好,食欲不振,昏昏沉沉沒力氣。出現了這樣的癥狀,有可能是體內的濕氣在作怪。
5個特徵看你「濕」了沒有
夏天,天氣潮濕,特別是雨季的時候,最容易生濕了,很多人會感覺渾身不清爽,甚至皮膚長濕疹,如果看中醫,都會被診斷是有「濕」。
看看下面這些特徵,就知道你「濕不濕」:
舌質胖,邊上有齒痕,同時舌苔多是膩的、厚的,一旦有膩苔,就說明身體有濕了,白膩是寒濕,黃膩是濕熱。
大便不成形,黏膩,會粘在馬桶壁上。
覺得身體沉重,頭也總是昏沉沉的,甚至覺得有個濕毛巾裹著頭部,這是中醫形容濕重時最典型的表現,即所謂「頭重如裹」。
總是睡不醒,睡了也不解乏,整天疲憊不堪,甚至很多年紀很小的孩子也這樣,特別愛睡覺。
皮膚愛出疹子,而且這種疹子會有少量滲出物,也是濕乎乎的。
中醫有句術語叫做「暑多挾濕」,說的是暑熱之氣易與濕邪趁機侵犯人體內部,潛伏起來。
等到大暑時節濕邪為主氣的時候,暑濕就會「裡應外合」,使人們飽受濕氣困擾,從而引發多種問題,如急慢性濕疹、日光性皮炎、風濕病、婦科炎症、痤瘡、肥胖等。所以夏季是祛濕的關鍵時節。
提到祛濕
離不開健脾
身體里的濕好比垃圾,能否及時清理決定於「清潔工」是不是給力,這個「清潔工」就是中醫說的脾氣。
中醫的脾氣就是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功能,所以,只要這個人功能不足,是脾虛的,他就比其他人更容易有濕,甚至就是濕重的體質,中醫也因此將脾和長夏這個濕氣最重的季節聯繫在一起。
1枚祛濕香囊
中藥裡邊聞起來比較香的藥物,很多都有健脾的作用。對於一些不喜歡服用中藥的人群,可以自制一個香囊佩戴在身上,既可以健脾祛濕,還可以預防蚊蟲叮咬。
【用料】
肉豆蔻5克(健脾祛濕)、砂仁5克(健脾胃、祛濕)、佩蘭10克(祛濕)、藿香10克(健脾胃祛濕,同時發散外在風寒)、丁香5克。
【做法】
取兩顆肉豆蔻,用蒜臼砸開後加入砂仁砸扁,之後與丁香、佩蘭和藿香混合一併裝入香囊袋子中。
2個排濕穴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推薦2個「排濕穴」,幫你逐步把體內濕氣排出去。
1陰陵泉
位於小腿內側往膝關節方向,膝窩下凹陷處,用拇指指端按摩這個位置,感到酸脹為止,兩側穴位各按揉60下。
按摩陰陵泉有健脾祛濕的作用,長期堅持可以改善體內有「濕」或者水腫的問題。
2
豐隆穴
位於外膝眼和外踝尖連線的中點。拇指或食指的指腹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每次持續10 秒後,逐漸放鬆,重複6-9次,每天按摩2-3次。
按摩豐隆穴作用於脾胃,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3道祛濕葯膳
健脾祛濕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食療,因為很多健脾葯都是葯食同源的。
荷梗粥
【做法】
將薏米、芡實、白扁豆泡上半天,放在鍋中,加點大米,以保證粥的質感,熬煮到前三味八成熟時,將山藥切成小丁,與荷梗一起加進去,至山藥綿軟就可以喝了,這樣的粥至少一周喝5次,對於脾虛體質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可以在癥狀改善後酌減為每周2、3次,起維持作用。
白扁豆不是我們做菜吃的扁豆,而是專門的藥用植物,和扁豆的味道差得很遠,藥店里可以買到,薏米、芡實也可以在藥店買到,山藥可以用鮮的也可以用乾的。荷梗是很好的祛濕葯,效果比荷葉還要好,放在粥里還有「荷葉粥」的效果。
茯苓薏米粥
【做法】
薏米60克,白茯苓50克,糯米100克。將白茯苓打碎放入砂鍋,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然後加薏米、糯米和清水500毫升,用武火煮粥,兌入茯苓汁,煮開2-3沸即可。
這道葯膳可以健脾、化痰、止咳。
薏米紅豆山楂粥【做法】
取薏米100克,紅豆50克,山楂30克,洗凈浸泡半小時後一同倒入高壓鍋,再加適量水。大火煮至噴氣後改小火,再煮15分鐘即可。每日1次,連服數天。
薏米具有利濕清熱等功效,常用於利尿消炎、去濕止痛,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減肥。
紅豆能利水消腫、健脾胃,且紅色入心,還可補心。
山楂具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的功效。
三味食材同服,能健脾祛濕,促進新陳代謝,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對於中老年肥胖效果尤甚。
4碗祛濕湯
藿香祛濕湯
鮮藿香、鮮紫蘇、鮮荷葉、鮮薄荷、茯苓、砂仁、草果中的1-2種,與冬瓜、蓮藕、蓮子煲湯,夏季常飲,健脾祛濕。
排骨冬瓜清熱湯
取排骨500克,冬瓜500克,薏米80克,芹菜適量。
薏米提前半小時泡洗好備用;高壓鍋加水,將泡洗好的排骨瀝水下鍋,再配一點生薑,加適量白醋;將泡洗好的薏米下鍋,大火壓制開後,轉小火壓制40分鐘再減壓開蓋;加入冬瓜,開蓋煮20分鐘;煮制好後,加適量細鹽、芹菜即可。
冬瓜有清熱解毒、利水消痰、祛濕解暑的功效,還有減肥的作用,配薏米吃有很好的美容效果。
玉米白果益氣湯
取玉米3根,白果50克,豬肚1個,生薑3片。
玉米洗凈,連衣、須切段狀;白果去殼、去衣、洗凈;豬肚洗凈;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大火煲沸後改小火,煲2個半小時,調入適量食鹽和生油便可。
玉米入湯清甜可口,營養價值高,能健脾祛濕,最適宜夏天雨季飲用,配伍斂肺氣、止滯濁的白果煲豬肚,其氣味清潤而不膩不滯,還能清熱、益氣、健胃,為男女老少皆宜的家庭靚湯。
山藥百合健脾湯
取干山藥、蓮子、百合、桂圓乾各15克,芡實、大棗、玉竹各10克,白糖1-2大匙。鍋中倒入3杯水,放入除桂圓乾之外的原料;以中火煮開,改小火熬煮20-30分鐘;再加入桂圓乾繼續以小火煮2-3分鐘;最後加入白糖,盛入碗中即可食用。
此湯水能健脾益氣,滋陰潤肺。
5個祛濕好習慣
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也會成為濕氣的幫凶,做好以下5點,擋住濕氣入侵。
吃清淡
油膩、過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宜消化,容易造成腸胃脹氣,加重炎症反應和濕氣,建議飲食方面以清淡素食為主,可多吃清熱、化濕、養陰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黃瓜等。
少沾涼
有些人喜歡用冷飲來消暑降溫,過食生冷食物會讓脾胃運化功能不好。生冷食物要限量,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調和。
生活中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後要及時吹乾,不小心淋了雨,應及時喝薑湯驅寒祛濕。
多運動
可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如郊遊、釣魚等怡養性情。喜愛運動的人,可以在清晨運動,以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為宜,可促進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注意不要做過於劇烈的運動,避免大汗淋漓,傷陰又傷陽。
不熬夜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容易脾虛,進而引起水濕停滯。建議每天晚上11點之前上床睡覺,保證6-8小時睡眠。
少飲酒
喝酒是加重濕的重要因素,中醫認為,酒助濕邪,要盡量少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