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提醒】行者老師講中醫第47講《傷寒脈法一01》20130420

行者老師講中醫第四十七講《傷寒脈法一01》20130420-講

現在我們開始講。停課好一段時間了,現在天氣比較暖和,所以又開始講課了。前段時間,晚上講課太冷,很多人回家也不方便。前面是講到《傷寒論》的「太陽篇」,但是呢,這回不講傷寒論了,繼續把以前講過的傷寒論脈法跟大家再次闡述溫習一次。脈法呢,我依據的還是張仲景,即仲景《傷寒論》的「平脈辯脈序」,根據這個線索和他的條文來闡述,和他的原意還是一樣的,但是不盡相同,不會拘泥於他的條文。首先呢,既然講脈法,先要知道「脈」是什麼。我們面對一個病人的時候,三指既按,候到脈息的動止現象,這個叫脈象。我們要體會到什麼,要感受到什麼,這個是我們學脈法首先要突破的;然後,再通過脈法領會到病人具體的「象」,現象,也就是所說的脈象;然後再根據五行、陰陽歸類、模擬;模擬完了以後,再用《傷寒論》六經之法來看太過不及之處,知犯何逆,知道問題出在哪個地方,再根據病人的起居、飲食、稟賦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分析病是怎麼產生的。知犯何逆,知道產生的原因以後才能隨證而治之,就是要解決掉病因,包括內在的、外在的、周圍的環境都要改善。在臨床之中,我治一些病呢,光憑藥石的治療,其實效果是有限的。因為病人產生這個疾病有他不同的原因,生活、個人生活的節律、家庭、個人喜好、思想上的一些認識、外在的一些境遇、內心情感的變化等等,這些都導致了五臟之氣違和;如果外在的因素很強烈,又持續不能改變,這就是疾病產生的一個因素。咱們現在治病面對的人群多是城市的,他們生活壓力大,內心情感比較糾結,各種內在的外在的因素比較複雜。同樣的,農村人跟自然萬物打交道多點的,內在外在糾結、名利相爭簡單一些,環境相對單純,那時候用藥,你單純觀其脈證,隨證治之,治完以後,這個疾病的複發幾率小。現在在城市治病,隨證治之以後馬上就有效,但是效果會有限,你不治了會馬上反覆,而且經常這麼治,效果就不佳了,拖得時間長了反而變成了一個虛損證。所以說,我們面對一個脈象,首先要體會它的象是怎麼回事。這也是我講課有別於現在很多教科書以及很多講脈法的老師的地方。脈象怎麼體會呢?必須要由心去感受它。一個脈象的動止出現了,展現在我們面前了,怎麼去感受?我以前老是說「學醫之道,虛靜為寶」,為什麼要虛靜呢?把個人固有的成見和想法,內在的、外在的一些主張等等慢慢排譴掉,逐漸清晰下來,然後此時你才能體會到外物。這在中國儒家叫「仁」。中國有個成語叫「麻木不仁」,何意?很多人學科學或其它都麻木不仁,思想都太僵化,什麼都是按理論,按教條來,沒有感受。西醫是按指征,按它的理論知識,到哪一期,該怎麼辦。中醫也容易這樣。由於先前形成文字的東西太多,逐漸就形成了理論教材。我們看見一個事物,分析它的時候,找不到東西可以依靠,這時候教條的威懾力就出來了——你看,別人有那麼多東西,分析出來頭頭是道,哎呀,我這一片空白,怎麼辦呢,心裡太沒著沒落的了,就覺得自己很不靠譜。這時候恰恰是要像古人說的那樣,「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你能定下來,靜下來,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去感受,才體會到這個脈的感覺。能體會到脈的感覺就說明這個人內心的很多障礙慢慢地變得薄弱了。如果障礙很明顯的話,就會導致你和脈法,你和別人溝通的一個障礙。靜下來後的溝通是很直接的,就像仲景的《傷寒論》脈法一樣。從古到今論述脈法的人很多。首先是《素女脈訣》,這本書現在找不到了,「醫不三世,不服其葯」,這書最早。當然,《內經》裡面關於脈法的論述,也是非常詳細的。其次是《脈經》,它主要是論述了扁鵲、仲景、以及黃帝、岐伯等人的一個脈法的專門體系。接著就是仲景的脈法了,仲景脈法主要體現在「平脈辯脈序」。大家在看這些脈法的時候往往首先感覺到,就是不直觀——古書沒有講這個脈法到底有幾種,每一種到底主什麼病。他們很多沒有這麼乾脆利落地講出來,其實這正是古人的高明之處。後代這種直觀的書逐漸出來了,像元代滑壽的《診家樞要》,是當時的脈學著作,從這以後才是《四診集要》《頻湖脈學》這些。當然,《瀕湖脈學》在這裡是條分縷析,最直觀最清晰的論述。這就成為兩種論述方法。我最初學醫時也是看不懂脈法,看了滑壽講某脈主某病,某脈何形,然後看病時按圖索驥去找,可以找到某種脈象;但是當時我有一個問題:某脈何形,某脈為什麼是這種形狀?這種形狀代表了什麼?某脈主某病,某脈為什麼主某病?之所以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在臨床的時候某脈並不一定主那種病,只是在普通情況下才有這種病。比如像《瀕湖脈學》講,尺中浮,「尺中溲便不流通」,尺脈如果浮了就要考慮二便不通;其實臨床上這個尺脈浮,二便沒有問題的,這也很普遍。所以這裡面講,某脈為什麼主某病,為什麼不主,這理論就出現了一個銜接問題。誰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把黃元御的醫理體會透徹了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解決不了話就變成經驗學說了;解釋得了的話,這就比較圓融,因為你知道這個脈為什麼產生,下回其它種脈象呢,甚至不一樣的脈象,你都能解決。這叫從理的一方面。我們現在學中醫吧學的是古脈法,要從古人《脈經》論述,《傷寒》《內經》論述去理解。《內經》是怎麼闡釋脈法的?當時我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我看黃元御的書,剛開始接觸得也不深,自己這個問題反覆思考得多了以後,就是每天看《內經》,包括《難經》裡邊四季脈的描述,《內經》主要是關於四季脈的描述比較多。春脈,弦,是不是?春脈之弦,如揭長竿末稍,等等。春脈是什麼,夏脈是什麼,四季有四季的脈象。四季的脈象感受到以後,我進一步感受,把四季脈象銜接起來。每一季又有早春、仲春、暮春,分三個階段,把弦脈又分三個階段。開始早春的脈象會弦細而緊,仲春的脈象慢慢趨向於弦緩,暮春的脈象就弦長一些,弦長而大,就向洪脈角度走了。這就分成三部了,這是對脈法領會的一個細膩過程。其實四季的脈,弦脈洪脈之間應該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分水嶺,它處在一個變化的過程,所有的脈都在反映元氣的盈縮,這也是以前大家在一起學鄭欽安先生火神派講一元盈縮的理論根本。既然知道這一元盈縮,脈法就代表了元氣的盈縮,所以產生出來的脈象也是代表著這一元盈縮之象。拿最直觀的脈法來理解,這就是四季,弦、洪、毛、石,用了四季脈來體會脈法之常。什麼是常?正常的變化,先不講它的變,病的情況,先講它的常,知常才能達變。在這個情況下然後再繼續分,春氣有時太過、不及,太過有太過的原因,不及有不及的原因,有內在有外在,各自的原因又會產生不同的脈象。所以脈法應該以四季陰陽為綱,不同種的脈象產生內在外在各種疾病的變化,這就分判出來很多種脈象。這個時候我們講,一個脈生理的變化你知道了,就是正常的變化你知道了,這只是大象,在這象中呢,四象知道吧?還有中土呢?我們講一個脈,病人身體到底是好是壞,這個時候看什麼?有神無神。脈有神,這個人身體肯定不錯;脈少神,體弱,脈無神,那就是虧虛。神是怎麼感覺到的?就像我們看人,有的人一看很有精神,但這個是仔細體會的,不是說乍一看。有的人很鬧騰,你仔細一體會,其實還是沒精神一,容易累,神弱,對不對?有的人表面看很蔫,但折騰半天也不累,還是很平靜,氣機含藏,這就叫神。神不管是動是靜,你都能體會到它是強是弱,是強大還是微弱,這是能體會到的,經常觀察人的時候,時間長了就能感受到。所以叫脈神。第二點就講到「胃」。中醫不是講「胃、神、根」嗎?脈有無胃氣,胃氣即緩和之氣。《內經》里經常講弦而少胃氣,弦而無胃氣,然後洪而少胃氣,洪而無胃氣。諸多脈象呢,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是什麼氣呢?中和之氣,後天之氣,後天之本。怎麼樣體會中和之氣呢?還就像我們現實生活中看一個人,我們看一個人柔和不柔和,好不好打交道。有些人很偏激,某些方面碰不得,性格上有執著的地方,他的胃氣的緩和力度不夠。胃氣充足和緩,人內心的控制力就強些,不容易失控。五行四象,四象是升、降、浮、沉,升降浮沉都是動的,是要散的,都是四種力;這四種力如果沒有中氣的和緩,它就不能夠把五臟之精真正閉藏起來,得到安和。比如,木氣是開發開展,是一個人的生機之所在,是最關鍵的,這時木氣不至,木火不容易開散,產生郁滯,脾氣急躁;火氣不至呢,就容易狂、躁、浮越;金氣不至呢,意氣就容易消沉;水氣不至呢,整個神氣不收,恐懼。水是含藏的,腎主一身之氣,含藏以後它就要奔發,藏精而起亟,這是水中含有一點真陽。但是呢,在我們臨床中水氣不至會出現什麼現象?水曰潤下,潤下以後要閉藏,水雖然潤下了但不能閉藏,這叫水氣不至;並不是說下焦之氣真正能封藏住,它是封藏不住的。我們一身的元氣是流通不已的,一氣的太過不及往往是虛亢,沒有真正的太過。真正「太過」:木氣「太過」就變火,火氣「太過」就開散,金氣就收斂;腎氣足,一身精氣都收斂了。這個「太過」講的是不正之氣,沉了以後該發,它發不起來。這點能理解吧?這是從五行的角度來感受脈法的升降浮沉,每一臟都有太過不及之勢,然後參合於中土的和緩之象;然後,就像黃元御先生說的,五行不現則為至,一氣現則為一氣不至,至就是正常的意思。一氣獨勝必然有一氣敗,一氣敗才會導致一氣勝,一氣過勝則諸氣皆敗。第三點是「根」。這從脈的外形上講是沉取不絕,有根基。還有一個呢,浮取沉取不至於懸殊太大,這叫有根。有人脈浮大,上大下小弱,沉取是非常微弱的,這叫失根。所以從胃神根的角度來理解脈象。過去古人講的這些都是方法,我們理解呢,從我的角度,觀象的角度,你怎麼樣突破這個,感受這個脈象,這是你們的基礎功夫。學脈之道,虛靜為寶,脈學也是一樣。大家現在翻到「脈法上篇」,咱們根據黃元御先生講的脈法體例把脈法闡述一下。「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凡虛實之變遷,寒熱之消長,表裡之進退,陰陽之消長,氣機一動,無不形之於脈,而太陰行氣於三陰,陽明行氣於三陽,臟病則取之於寸口,腑病則取之於沖陽,寸口在手,沖陽在足,手足之動脈,氣源於經絡而神通於臟腑,故精於脈者,不飲上池之水,而操隔垣之明。」「微妙在脈,不可不察」,這是《素問》的話。這段大概闡釋了以脈測病的基本原理。手太陰者,《難經》里講,是脈之大會要,脈氣一日一夜復會於太淵,所以《難經》里講的是直取寸口。寸口,一身之氣血潮汐所會之處,所以一身氣血盛衰,臟腑的虛實,寸口脈皆可體現。這裡講「腑病則取之於沖陽」,趺陽脈,這個可以專候陽明之氣。在我們臨床脈法之中,跗陽脈可以用右關脈進行類比。在這裡,仲景講寸口脈如何如何,寸口脈,講的「太陰行氣於三陰」,偏重於左手三部脈,所以,臨床上講傷寒,脈浮緊,你就知道,這個是相對於左手脈而言的。右手脈浮不浮緊呢?沒有任何關係,很有可能不浮緊,還可能浮大,一點點都沒有關係。「太陰行氣於三陰,陽明行氣於三陽」,而他在講沖陽脈的變化,趺陽脈的變化的時候,右三部的變化類比起來就非常明顯。臨床上,外感身痛怕冷,一般就是左關尺沉緊,甚至呢,關部甚至已經浮大,有點發熱了,唯獨尺部沉緊。右脈呢,該浮浮,該緩緩,一點不受浮緊的影響,甚至脾胃內有寒的,感冒時腹中又吃了涼東西的,它也可以沉緊,既能浮大又能沉緊,兩個是沒有必然聯繫的。至於說發燒發起來了,脈浮大,那是六脈浮大。可以有關可以無關,有關是一身的元氣俱張的時候它會張起來,無關的時候是外在的經血要開達了,三陰由陰出陽的時候受到了束縛,才會表現出來。這裡講「太陰行氣於三陰」,我們一身生生不已之氣就在於由陰出陽,在於木氣生長。我們人之所以生存,就在於每天生生不已之陽氣。古聖賢教導我們,為什麼要行善呢?行善了陽氣容易開達。為什麼要體諒別人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呢?這樣的話肝氣就能暢達感通。每天見這個不舒服,見那個人呢又覺得有問題,這種人肝木肯定是玄機不疏,生氣不能暢達,百病皆生。我們人以生意為主,所以木氣是本命,是我們的本氣,五行之中,木氣是最強的,所以六殘賊脈以弦脈為主,生氣最強又最容易受到郁遏,因為它強才容易受到郁遏,一郁遏了就變化,這問題是主要的。金本克木,但在臨床中,九成九的病例都是木氣犯金,金氣犯木的例子太少,只是在四季氣候五行演變克伐的時候是個參考,大多數時候呢是木氣來侮金。「陽明行氣於三陽」,三陰由陰出陽,三陽從陽而入陰,由陽入陰,入於何處?我們人體外而經絡,三陰三陽;內而臟腑。三陰三陽呢,由三陰達三陽,由臟腑傳經絡。五臟呢要藏精而起亟,足三陰經由足走胸,這個力量從哪裡來?手三陽經由手走頭,這個力量也是升的,都從太陰行氣於三陰這個基本力量來。所以說,凡是內而臟腑,臟精不化的病,就從這兒出。「陽明行氣於三陽」,由三陽入於三陰,也由經絡之氣而歸於臟腑,所以腑病,內在的腑氣不通了,就要考慮三陽經經氣是否通暢。腑病又分幾種,足之三陽由頭走足,手之三陰由胸走手,手太陰肺通降為順,開降的,(病則)始終是肺氣不降,肺氣不斂,除了外感的時候不能宣降。這時候雖為臟,手三陰還是以降為主,以清降為法來補它。「寸口在手,沖陽在足。手足之動脈,氣源於經絡而神於臟腑」。黃元御先生這些話呢,如果想對中醫有個深厚的功底的話最好背下來,你會發現這些話都是非常有意義的,那是從他那個境界流露出來的,時間長了,讀得熟了,慢慢會對他那個境界有感受。氣源於經絡,精化為氣,內在的不是神化為氣,而是精化為氣。我們一身精氣是互相轉化的,精為陰,氣為陽,精氣升降,互相轉化。「神」又是什麼呢?關於神的論述是考察大家對中醫的理解程度。你講一下,神是什麼?同學:我現在有兩種想法。一種是氣血精神的角度,從精到神正是元氣由斂凝到開散的一個過程。另外一個說法就是說神是精氣的外華,強調心神,上五官,在表在外的用。行者:這些都是邏輯思維。咱們談這東西吧就得觀象,神這東西就不只是觀象,是直取本質,觀象都不需要。中醫也分層次,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形呢,咱們辯證,咱們條分縷析,一層一層剝絲抽繭,這都是形上的事,臟腑經絡。神呢,就跟很多搞藝術的一樣,這東西有沒有神,這作品的神怎麼怎麼樣,它是整個大象,一個事物的全貌,極度濃縮的這一點點內在的感受。它不光濃縮,它就這一點。你來說一說。同學:打個比方說,這個人病得不行了,看他還有沒有救,憑藉的那個東西就是神。雖然說病得很重了,但是他有靈動的那一點,那就還有救。可以說是生機吧。行者:剛才談到一點,脈是有神還是無神,神強還是神弱,這點是怎麼感受到的?同學:是沖和之氣。行者:什麼氣都不是。神是所有精氣囊括的一個代表,精氣所能產生的一切變化的作用,都是它支持展現出來的。這叫神。古人怎麼講?陰陽不測之謂神,如果以精作為物質基礎,以氣作為功能來說,那神呢?同學:就是全局整體的一個展現,象的一個展現。行者:首先你想想,我有沒有神,我的神是什麼。你說一說,你要體會一個作品有沒有神,怎麼辦?同學:這個是創作時的一個感覺。如果自己創作的時候有神的話,那個時候就好你特別空靜,就肆意揮灑,就感覺絲毫沒有障礙。如果無神的話就會扭捏。行者:就這個。你來總結一下,她這是什麼狀態,她這個神是什麼神?同學:我也說不出來。行者:你感通一下嘛,你老拿捏著。你已經感受到了,只不過沒有展現出來。同學:就是這個東西活潑潑的,活潑潑的但還有根,還能和內心相呼應。行者:什麼叫活潑潑的?同學:首先要和緩,從容不迫的。行者:和緩的多啦。你把機器開慢點,都和緩。同學:這活潑潑拆分來看就是剛才講的有氣有胃有根。行者:有神則為真人,無神則為假人。你要體會。你說,你自己的神都沒有把握住,如何成為真呢?同學:我的感覺就是一個發生之機,另外講就是虛靜狀態下的感通,是這顆本心。同學:我覺得它就是有一個自主性,知道該幹嘛。行者:對,就這樣。說了一圈,你看,你們講這麼多問題吧,證明你們都做不了自己的主。一回問題呢腦子裡做不了自己的主,東拉一個感覺西拉一個感受,或者很多名詞又拉過來了。同學:我覺得神這個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眾笑)行者:你給它下定義的時候是你意會了再來下定義。同學:我想了一圈該怎麼給神下定義,想了一圈,神就是神。(眾笑)同學:這事沒法表達,這事神了。同學:就是一種上下通達無拘無束的狀態。行者:為什麼叫活潑潑呢?為什麼叫處在呢?為什麼禪宗里講主人公呢?不是說明我們平常沒神,只不過說明我們不自在而已,對不對?為什麼說有的人有靈氣,有的人沒有呢?不能說他沒神,他的神被捆在裡邊,五花大綁而已。這神也不是什麼,精氣就是神,精氣本即是神。有的病人精氣還在,一看神已經弱了,這是為什麼?說明五臟神不居了,外在神氣要淡散,但是這時候氣還是挺盛的,精也還具備。所以說神既指精氣,又是囊括精氣的變化的一個過程。臨床上看,有的病人神強,神強的病人,說話做事我行我素,自具氣場,自己就有自己的氣場、狀態。神弱的人呢容易受到別人干擾,容易受到別人、外界現象的左右,想不聽話都做不到,想反抗能力還差點。你看很多人五大三粗,運動員出生,一看神挺弱的,對不對?無形的的精氣流動,整個產生出來一種現象,一種勢,感受到了把它叫作神,其實呢在中醫上我們把它叫作真精、真氣。所以說,元精受損了那肯定神弱,元氣受損了那神根本也強不起來。我們要感通精氣神呢,首先自己的神得活過來。神意接物,我們整個的感通就起來了。你自己感覺無拘無束,坐這兒什麼困難什麼障礙什麼事兒都沒有的時候,你起碼有一顆揮灑自如的心態,現在還沒叫你揮灑呢,先有這種的狀態再說。中醫也是這樣,練熟了以後慢慢就揮灑自如了。如果平常連這種心態、狀態都不具備,這個東西學得再熟也不會揮灑自如。這是個題外話,但這個需要大家理解一下。中醫上到底神是什麼,不用給它下定義,只要理解就行了。「氣原於經絡而神通於臟腑。不飲上池之水而操隔垣之明,仲景脈法,大含元氣,纖入無倫,文字隱深,義理玄奧,較之六經辯證,更為難解,所謂微妙而玄通也,《呂覧》有言精而熟之,神將告之,非神將告之也。熟知仲景脈法,游心於虛靜之宇,動指於沖漠之庭,以次測病,亦不啻於鬼謀而神告之也」。這段說的就是這樣。神是什麼?神是活潑潑的,是清晰的、實實在在的,別搞成不可言傳的。你想說就說,你隨便說。一個作品來了、一個人、一個物、一個脈象來了,有神無神,你可以隨便假借任何東西來表達,這叫可說,是不是?但是也有不可說的,不可說是單獨對這個東西而言的話,這個東西是沒有對的,不能說你拿個東西和它比較。講到這裡,再講兩句。整個的仲景脈法就是框架,它裡面有神,只有我們自己的神活了以後才能領會到它的神,要不然它是死的,是沒有任何用處的。自古以來大家都在學《傷寒論》,學到最後幾個人能學明白?《傷寒論》還是死的。有的人神稍微活一點,稍微活點,能感受一點,能靈活用,這樣這本《傷寒論》就活些,而已。所以我們現在做的是什麼呢?賦予《傷寒論》真正的神。就要做這點。前提是什麼?我們自己的神足夠強大,變化不拘,往來不測,然後跟這本《傷寒論》進行感通,這就產生出來了,我們心裡的火種就把它點燃了。如果沒有這個的話,那就還是不要來學仲景《傷寒論》了。就像黃元御說的,「玉楸子滌慮玄覽,游思壙垠,空明研悟」,你起碼住於這種空靜的境界,不拘一格,這個時候,你自己這個狀態下再去體會它。要不然很多僵化的理論到時候又該捆綁《傷寒論》了。「脈氣流行,應乎漏刻,呼吸有數,動靜無差,是為平脈。一有病作,而浮、沉、遲、數、大、小、滑、澀諸變生焉,乖常失度,偏而不和。始於毫釐之參差,乘於度量之懸厘。仲景脈法,自微而著,由始及終,精粗悉具,洪纖畢陳,可謂法全而意會矣,而變化紛紜,絕態殊狀,總不出於這一中,蓋下窮其委,而約起要也。」「脈氣流行,應乎漏刻,呼吸有數,動靜無差,是為平脈」,什麼是平脈呢?過去古人有很多論述。平脈首先講至數,平脈至數是什麼?是一息六至、一息四至,呼吸定息,閏以太息,這是六至。以此六至,你才會最後合到這個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所以說古人是在一種養生調和的狀況下闡述的。我們正常人按照西醫的標準一分鐘是多少?是十六七次吧?這個乘以四就大概是正常人的心跳了。所以說一息四至。其實不然,其實是一息十至。不是,是一分鐘呼吸,一分鐘呼吸是十息到九息,大概這個範圍,因為過去人不講分鐘。這種呼吸方式就比我們平常人緩慢將近一倍,所以呢是呼吸深長。所以你不要最後算一算,說這不對呀,一息四至,合不上數啊。「動靜無差,是為平脈」,什麼平脈?平脈首先應乎四時,應乎漏刻,這也是一種說法。但是一般人平脈很少,都會收到內在外在各種環境因素影響,呼吸偏快,心跳偏快,「而浮、沉、遲、數、大、小、滑、澀諸變生焉」。這一小段是黃元御先生講的下面脈法的一個開頭和總論。現在講脈法。脈法一。「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營衛氣血,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石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常經。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移,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俱陳,令得分明」。這個是「問曰」,雖然是問曰,也是在表法,我覺得應該是仲景先生借著問答的方式來表述脈法。「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浮為陽,沉為陰,寸為陽,尺為陰。陰陽相乘,怎麼乘?同學:這裡的陰陽相乘應該說的是人體的正常情況,就是陰化為陽,陽化為陰。行者:陰陽相乘其實也是一種病態的變化,不是講的陰陽轉化。陰陽轉化會陰陽不現,一氣周流,陰陽不現,哪有陰哪有陽啊,一派沖和之象,不寒不熱,不溫不涼,一派沖和。陰陽相乘,陰怎麼乘陽?陽怎麼乘陰?同學:陰陽相乘,如果是病態的話,就是在陰位呈現出陽象,陽位呈現出陰象。行者:從脈法上說,陰陽相乘是有方向的,有選擇的。因為陰陽本身的升降出入是有規律的,所以它的相乘是必然的,左右是有差別的。左手由陰出陽,所以陽要乘陰,必在左手。陽不能出陰,反落於陰位,這是陽乘陰了,所以陽乘於陰必然是三陰不能升,不能出於三陽,所以必然表現在左手尺部脈。陰乘於陽呢?三陽要入於三陰,陰氣該收斂了,收斂不住,所以下焦陰氣上乘到陽位,必然表現在右寸。右寸陰乘陽不止,左寸受累,這才到左邊;陽乘陰不止,右尺也漸沉弦,這就是覆溢,陰陽相乘。「營衛氣血,在人體躬」,營氣衛氣各自有自己升發的象和渠道路徑。左路由陰出陽,營血榮養一身;右路由陽入陰,衛氣由外而內固護周身。外在衛氣是邊防部隊,它的任務不是擴張,而是時刻往內收緊,保持密不透風——外面別進來,裡面別出去,裡面好好守著,想出去的全都收緊了。「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我們呼吸之氣引動內在的氣血流通,臟腑氣血潮汐,然後「隨時動作」,根據外在的四季早晚潮汐,它自己又有盛衰。「效象形容」,這時候去取類比象,去觀察它,把它們聯繫起來,內在外在全部地相通,融通起來。你會發現融通起來就很簡單,一定皆動,一靜皆靜,大家都是一氣相通,從來沒有任何障礙,這叫常人。「春弦秋浮,冬石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常經。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移,進退低昂」。出現各種變化,然後「動失紀綱,願為俱陳,令得分明」,現在具體要闡述脈法的綱要,除過上下、陰陽、四季,他具體每一個得病時的現象、具體病的時候的脈象,他的象到底是怎麼樣的。回答也是師曰的回答,也是接著上段文的,先還闡述一下生理的情況。然後緊接著就是病的變化。「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營衛流行,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段,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當察表裡,三部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了度臟腑,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於賢人」。這是講的獨取寸口以決一身臟腑氣血之虛實。為什麼獨取寸口?一身臟腑之氣全在此聚會,這個時候它就能看出一身氣血總的狀況;又根據它的浮沉高低的變化判斷出一氣的現象、大象。這一氣之象不是說單純在某一部里顯現的,它也有頭有尾,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就跟長江的一個波峰過來了,它也是有頭有尾,先頭怎麼樣,過去怎麼樣。它是一個全象,一個整體的現象,所以又分出浮中沉、寸關尺,以測其全貌。「變化相乘,陰陽相干」。我們一身之氣,升降浮沉,周遊不已,精化為氣,氣化為精,外合於四季,一日一夜日月的運行,這是我們一身精氣正常的變化。如果遇見非常之氣,就是說五運六氣每一季有每一季非常之氣,就會有失和之象。「變化相乘,陰陽相干」,正好處於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現象,這個時候呢,所謂「陰陽相干」就是兩股違逆之氣,兩股不和之氣產生出的一種變化,相互感應,相互干擾。「風則浮虛」。風氣,自然界每一季都有風,萬物生長就靠的這股風氣,和風生萬物,邪風殺萬物。風氣是一種生長之氣,生長呢,木火之氣就偏旺,所以「風則浮虛」。我們人生之氣受到風氣的感應,一身的元氣顯示浮散的象。「風則浮虛」,虛講的是它表實內虛,裡面虛。什麼意思呢?就像一個人一樣,我們受到國家號召或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要多消費,要趕潮流什麼的,要多花錢,雖然表面上看著趕潮流,比較排場了,但是內在的實力就顯示空虛了,這叫「風則浮虛」。「寒則牢堅」呢,寒氣收引,脈象沉實。「寒則牢堅」,「堅」是脈硬,收束之象、寒冰之象。「沉潛水蓄」,腎主水,什麼叫腎氣太過?水曰潤下,潤下以後該升不能升,這就是腎氣太過了,當下不能上,這個時候陰氣過剩。「支飲急弦」,什麼叫飲邪呢?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通調三焦水道,然後肺氣降於下。水道不通則少陽相火逆於上,這就顯示「支飲急弦」。單弦為飲,雙弦為痛,單弦為飲講的是右脈弦則易為水飲;雙弦為痛呢,雙手脈都會有弦像。飲證只是局部的一個阻隔,水道阻隔。「動則為痛」,動怎麼會痛呢?陰陽搏則為動,陰陽怎麼搏呢?陽要出陰,陰要入陽,兩股力量相持不下。陰怎麼出於陽呢?在周身氣血經絡中,陰要出於陽是營血要開達;陽要入於陰呢,周身的氣機要開達疏通,就是斂降,已經化氣了,氣機要往下收斂。所以說呢,陰陽氣互相摶結的話,必然導致了偏於在經絡的部位氣不能歸於陰;陽氣呢,不能出於陽了就發熱;陰氣呢,上焦的陰氣不能歸於陰位了,這個時候就顯示汗出不能守。這個時候顯示陽動為熱,陰氣動就汗出。這是傷寒。如果表現在經絡呢,就是氣血摶結,「動則為痛」。「數則熱煩」,我以前講過這個數。數脈呢,數急之象,秉於木火,因為金水之象呢,右路斂藏之象都是以和緩短澀為主,左路是以滑數弦急之象為主。數為陽脈,上焦陽氣不得潛降,熱氣擾動於心,這就是心煩。誰擾動於心?少陽經,相火。所以說在這裡數脈又有弦數,數急的兩種例子。臨床之中,有些人的數脈它不心煩。有的人跑得很快,全身出汗,頂多喘一喘,一般人不會心煩;如果出現心煩,說明他元氣虛弱不支,這邊努力想跑,肝氣又急,所以造成少陽證的嘔惡啊、擾心這種癥狀,是少陽經的問題,緣於中焦陽氣不足。「設有不應,知變所緣」,就是說這幾種象都會產生這幾種固定的脈象,也有的不產生,不產生的話你就知道原因是在哪兒,是會么情況。「三部不同,病各異段,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這裡講每一個脈象都是必然有原因的,每一個病症也都是在脈象上可以尋找到它的原委和蛛絲馬跡的。如果它沒有正常的顯現,它必然有原因,你必須要把它找到。比如,「遲則為寒,數則為熱」,遲如果不是寒呢,這個病人寒象,臟寒不明顯,或者甚至還一派熱症,但他反映出來遲脈,你就必須抽絲剝繭找到它的原因。怎麼找到這個原因?用你的神意去領會。這個遲脈,它的樣子、它的神、它的感覺,和虛寒在內的遲脈是不一樣的。是怎麼樣呢?「寒則牢堅」,是不是,寒則遲滯。熱呢它有時候也會慢,比如說,雖然熱氣聚結在內,有瘀阻,就像河流一樣,雖然湍急,但是幾個地方受到了很大的阻礙,湍急但流不出去,這時候它顯示磕磕絆絆的,整體流速不是那麼太快,但是內在還有一股急促的力量。這個時候,有時候你就會發現,脈至呢,雖然拿表一數一分鐘還不到60次,但是脈象給你一種急促的感覺。這在臨床上是經常發現的。你就知道,這個遲脈遲而不緩,遲裡面還帶著急。這就應了這句話的意思,「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像臨床中我們一看,這才一息四至,一息四至已經算遲脈了,這才一息三至,絕症脈象脈搏更緩,有的脈厥不出的,半天才來一下,這個時候你不能說它是寒症吧?比如四逆散的脈象,熱郁於內,肯定是個遲脈,因為周身的脈流就不通暢,不支持它是一個數脈。「邪不空見,中必有奸」,怎麼樣找出這個「奸」呢?就靠我們自己獨立思考,用我們活潑潑這顆心,最根本最真實的這顆心去感受,感受出來病人的這個神,脈象中的「神」。「審察表裡,三部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這裡面講了三部別焉,上中下三焦。三焦,孤之府也,一身氣化之所在,所以經絡氣血的變化,分出三部,寸關尺。在疾病過程中,頭疼應的寸;胸膈以上偏於寸部;頭咽耳鼻呢寸偏上;胃府呢偏中焦;肝膽呢,腹部以下呢,少腹,肝腎偏於下焦。肝比較特殊,是縱橫上下的,乙木居於中下,乙木郁遏呢甲木上乘,應在中上。所以它管的部位是左關尺和右寸關。腿有毛病你就不要在寸關上找了,肯定是兩尺或者是下附下。兩尺之中呢寒熱溫涼,這裡面有「風則浮虛」,它要是浮虛,它肯定是下焦風氣,下焦本來是水呆的地方,現在這麼大的風,肯定子盜母氣,腎氣根本就不能閉藏,就盜泄了。「料度臟腑,獨見若神」。這個時候分上下、高低、沉浮,五行之間各有取性,然後類比出來好像感覺很神妙。行,我今天大概就開頭講這段。有什麼就問題大家可以提問一下。同學:「沉潛水蓄」到底指的是什麼?和「寒則牢堅」兩個有什麼關係?行者:你要搞不懂一個脈象所指的時候,不妨類比一下其它四象,不是五行嗎?中土緩和。「沉潛水蓄」你搞不清楚了,你想想什麼時候風氣旺呢,風氣旺又會是什麼脈象呢?你在這四象之中找一個你最熟的,然後來類比它。哪個你最熟?同學:沒有特別熟的。行者:那你其它脈象也解釋不了啊?風氣要盛了呢?風則浮虛嘛,不是講了嘛?這還不懂嗎?能懂就類比它。同學:我覺得「沉潛水蓄」還是講的是陰不能出陽,肝木從腎水升不起來。但是它要類比脈象的話我就不能理解,到底是沉呢,還是伴有弦啊其它的?行者:這個沉講的必然是不當沉而沉。冬天沉石脈是正常脈象。平常人活動活動,中午脈該起來了,它還起不來;平常也不是那麼幽靜的,寒氣那麼重的,這個時候「沉潛」呢,水不能升木,陰不能化為陽氣,平常表現是什麼?水腫,腎陽虛。一搭,尺脈沉,這個沒有加其它吧,沉細、沉弱都沒加,就一個沉,這時候你就知道它不細也不弱。如果光是個沉弱的話,弱就代表這個脈象摸著比較軟,沒有力氣。這個時候陰分還可能受虧了,他想水腫,他也沒那麼大的陰氣。平常人一腎陽虛他就腫,為什麼?腎氣要閉藏要收斂,腎氣不足的時候不能閉藏,這就顯示陰分就過亢了。每個臟器都是有陰有陽的,陽就是這一點元精元氣元神,它運行在其中流轉不息,一息也不能停,運轉我們整個一身之陰氣。人活著就是靠這一點神,人死了形體還在,有的人一看已經死了,有時候心臟還在跳。「沉潛水蓄」,陽不能化陰,產生出一些這種下焦陽虛,水氣不治的現象。同學:它陽不能化陰和「寒則牢堅」那個一樣嗎?行者:不一樣。「寒則牢堅」是什麼?是木火之陽氣受到陰氣的遏制,收束了,運化不了,這時候陰氣也不會泛濫。「沉潛水蓄」,一摸脈沉,所有脈象都在沉位,還比較龐大,勢頭都在陰分,這個時候陰氣就沒有制約。「寒則牢堅」是外感現象,寒氣是外來的,一身之氣感受了太陽寒水之令過盛。太陽寒水之令是什麼令?太陽寒水是主收的,居人身之最表,它的用就是收,收藏的力量是最大的,一旦把它感應過盛了以後,全身都惡寒,全往回收,所以脈象就會緊束。「寒則牢堅」,這是六氣的感應。「沉潛水蓄」講的不是一個六經感應的問題,它是講的由經絡累積到內在臟腑的問題,臟腑由陰出陽,陽氣化不掉了,我們這一身水濕帶不動了,陽氣就出問題了。同學:它是一點元陽虧了?行者:也不能說是元陽虧,只能說由陰轉化為陽的時候,它升動無力了,具體虧多少看每個人,你再感應他的神是強是弱。有些人雖然看著病得很重,但是你一看不像危重證,有些人雖然看起來還活著,每天到處走,但是你感覺他像紙糊的一樣。同學:它這個「支飲急懸」,是小青龍證嗎?行者:支飲講的是飲邪的一種。支飲在兩脅心下,「支」是什麼?旁支,它講的是少陽經的循行路線。水都是通過三焦水道氣化而歸的,這個時候飲邪停滯,容易導致弦脈。臨床上有些人老有痰下不來,右寸脈容易弦;然後呢長一瘰癧,老有瘰癧,淋巴結老大,你一摸,肝氣也盛,右邊脈也容易弦,而且寸脈還浮大,少陽相火頂上去了,都一樣。這叫「支飲急懸」。同學:我看《四聖心源》里說「弦則為減,減則為寒」,這是為啥?行者:每一段的論述,仲景心目中都有具體的病例,他是根據那個病例來闡述那個脈象的,我們必須從這個脈象的條文回溯到他講述的那個病例上,有針對性的。只能說,弦脈屬陰象,陰乘於陽,往上乘。至於說」弦則為減」,他是在革脈裡面論述的,是寒,是內在陽氣虧虛,由於精氣虧失導致的整體的元陽不足,針對那個叫「弦則為減,減則為寒」。平常弦脈也有弦盛的,弦實。同學:您剛才講到神,我回憶了一下,有神氣的我沒有印象,多數病人都神氣虛。行者:這隻能證明你在把脈的時候對脈形注意得太多,對神意注重得少。這麼多病人一撥過來了,有虧虛的,就有差不多好點的,這個時候對比起來就明顯了。不能說明他們是有神氣旺盛的,但肯定是有差別的,天壤之別的可能也有。神氣弱的經過逐漸的調養,他就會養得慢慢充沛起來。神氣足不一定沒病,像一個國家一樣,看著各方面實力都還強,但可能出現大問題了,可能過兩天就要亡國了,可是現在看起來還沒事。叫什麼?危若累卵,那個石頭要砸下來了,但是那個雞蛋現在看起來還活潑潑的。同學:這個是假神。行者:這個不屬於假神,假神那已經是行屍走肉,亡陽離脫,雖然還在活蹦亂跳,其實裡面的元精元氣已經虧損了。就像有小孩連續打上一兩個星期的遊戲,到最後神氣已經耗光了,你看他就是機械地在操作,那時候是假神。行,今天就講到這裡。
推薦閱讀:

書香潤澤清晨-榜樣的力量_毛富鋼老師
南懷瑾老師講述:十二辟卦
下犬式adho mukha ?vānāsana順位調整的幾個案例,老師和學生如何合作啟發精細的覺知
「爺爺爺爺,我爸爸和我老師在偷偷談戀愛!」
請老師們「口下留情」,請家長們「愛下留情」

TAG:中醫 | 提醒 | 行者 | 2013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