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被晉國壓制幾百年,原因就兩個字
秦武公去世後,秦國接下來度過一個平穩期,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三任國君,穩健地駕馭秦國這輛戰車行駛了十九年。這十九年間最值得稱道的一件事情,就是遷都雍都。
雍都早在秦武公時期就開始建設,秦國將都城設在這裡,是綜合多方面的考慮。
從地理位置上看,雍都位於今陝西寶雞附近,在關中西部,並不是關中的地緣中心。後世秦朝、漢朝、唐朝,都是在關中中部的咸陽和長安建都,作為關中地緣中心,交通中心,自然也更容易成為經濟和政治中心。
秦國不在關中中部建都,原因還是從戰略方面考慮,首先實力還不是非常強,若東部諸侯聯手來攻,威脅較大。西周鎬京被犬戎和申國攻破的慘劇,影響了秦人的決策。
雍都就不同了,其位置在關中西部,即使東方諸侯來攻,到達關中西部以後物資補給線太長,戰鬥力也就是強弩之末了。後來晉國多次入侵秦國,大多時候攻到關中中部的涇水,就無力再向西推進。春秋戰國時代,雍都從來沒有遭到東方諸侯兵臨城下,與地緣密切相關。
同時雍都靠近秦人的發祥地秦邑,與龍升的祖居地相隔不遠,這也為後來秦穆公反攻西部霸西戎創造了地理條件。
公元前659年,有志青年秦任好即位,是為秦穆公。秦國在春秋時期,最著名的國君當屬秦穆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霸西戎,為後世文人墨客所傳誦。
秦穆公即位之前,他的伯父秦武公統一了關中,父親秦德公、兩個兄長秦宣和、秦成公又穩步發展了十九年,秦國國力進一步增強,而且已經遷都到雍都,秦穆公接手的秦國,情況似乎很不錯。
然而這個十九年是秦國消化關中新兼并領土時期,期間遠在南方四川盆地的蜀國還入侵了一次關中,一直打到雍都附近(後面的章節中再細述)。秦國這十九年韜光養晦,對外擴張止步,是有內外部原因的。
秦穆公即位的時候,秦國東面突然出現一個已經崛起的晉國,而十九年前秦武公去世之時,晉國還只是河東的一個地區性諸侯。從秦武公去世的公元前678年,到秦穆公即位的公元前659年,這十九年時間,晉國到底是如何崛起於河東的呢?
看秦穆公即位時秦國疆域與晉國西部對比地圖,與十九年前相比,晉國的迅速擴張是顯而易見的。
秦穆公即位之時,秦國的領土明顯呈現西重東輕的態勢,越往西部經營越久,越往東部越是新兼并的領土。秦國東部領土直抵洛水,洛水對岸就是河西,那是一個神奇的地方,秦晉和秦魏將在河西進行幾百年生死爭奪。
秦晉之間有兩條大河,黃河和洛水,看似是兩個堅固的天然屏障。可是到了隆冬季節,河水結冰,關中平原與河東平原對接,秦晉之間也沒有什麼障礙可言,這也就是為什麼秦晉之間雖有兩條大河,日後戰爭卻非常頻繁的原因之一。
秦穆公初即位,秦國早已不是一個西部邊陲小國,也不是關中的一個普通邦國,而是統治整個關中,在隴山以西也有自留地的特大諸侯。
而在河東地區,一個大晉國也強勢崛起,此時河東就只剩下另兩個諸侯:虢國和虞國。不難推測,假以時日,晉國也將滅掉這兩國。
秦穆公已經意識到,秦國將來東進的主要對手,就是晉國。那麼秦國如何來對付晉國呢?秦國能夠擊敗晉國這個對手嗎?
不忙著回答,其實看看秦國的現狀,就知道答案了。秦國的困難,要從周平王東遷說起。
西周時期,關中是塊絕無僅有的寶地,是周朝的核心地帶,周人在這裡經營了數百年,地廣人眾,宗室扎堆,人才輩出,文明程度極高。
但是隨著周平王的東遷,帶走了大量人口,關中人丁一夜之間災難性的劇減。
周平王東遷,所造成的關中人口稀少,主要分為三部分。
首先,在周平王遷都之前,有些先知先覺的人就開始遷移了。虢國、鄭國,這些姬姓諸侯,看清了關中諸侯扎堆無法擴張土地的現實,為了自身發展進行了遷都。這些諸侯倒不是因為西周要滅亡才遷走,他們在周宣王的盛世時期就開始了遷都,他們無法預料周幽王會失國亡身。這些諸侯遷都之後要在中原站住腳跟,勢必需要大量的軍隊和人口,這是關中人口減少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周平王遷都,不僅遷走周朝宗室和軍隊,連帶強制移民不計其數。周平王東遷,自然不可能是周平王一個光桿司令,除了宗室、大臣、軍隊、奴隸,普通百姓也進行了大遷移,周朝可不想留給犬戎多少人口和財富。
周平王東遷之後,東周的國土,被黃河一分為二,南岸的是洛陽盆地,北岸是河內郡。洛陽盆地堪稱一個小關中,那裡有洛水和伊水流淌,土地肥沃,是農耕的好地方。而河內郡北依是太行山,南靠黃河,依山傍水,也是絕佳的農耕之地。周朝安置遷移過來的百姓,不存在沒有地可耕種的問題,於是周王室就竭盡全力,盡最大可能帶走關中的人口和財富。
第三,周平王東遷,眾多其他諸侯也跟隨一併東遷。關中本來是姬姓諸侯扎堆的地方,但是周平王東遷之時,其他諸侯也認為自己不可能抵擋犬戎人的入侵,不得已而東遷。
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其先祖本來是關中的畢國,周平王東遷之時,畢國也東遷宣告失國。在秦國統一關中的過程中,除了虢國和鄭國留在關中的一小撮宗室,再也沒有碰到其他周朝的諸侯,說明周朝的姬姓諸侯一夜之間竟然全部拎包拖家帶口遷走了。
周平王東遷,是關中人口凋零的一個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犬戎各部落的入侵和陸續盤踞關中,是關中人口稀少的另一個原因。
周平王東遷之後,犬戎瓦解成了若干個部落,山上的犬戎部落有義渠、邽戎、冀戎等,他們不定期下山入侵關中,掠奪女人、糧食。
有一些犬戎部落更為誇張,他們走下高原就不回去了,大荔戎、亳戎、盪社戎、彭衙戎,這些戎人竟然想將關中變成自己的巢穴。於是農田變牧場,農民變奴隸,關中的人口再次大減少。
秦穆公所面臨的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關中少人口,也少軍隊,他何嘗不想渡過洛水和黃河,在晉國還沒有統一河東之前滅掉河東大大小小十幾個諸侯。
可是人口稀少,軍隊數量不足,關中比河東要大,但是河東經營了數百年,周平王東遷之後,河東甚至迎來一次人口爆發增長(很多諸侯都從關中遷移到了河東),東渡黃河去打晉國,秦國的軍隊數量將會處於劣勢。
秦穆公即位之前的幾個秦國國君,錯失了將晉國扼殺在少年時代的機會,等到晉獻公晚期,晉國不僅統一了河東,還跨越太行山佔領了衛國和東周大片領土,此時秦國對晉國的人口劣勢就非常明顯了。
面對人口稀少的現狀,秦穆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力發展農業,農業是人口增長的根本,秦穆公看到了這個關鍵點,他推行了一系列重農的措施。
秦國農業在秦穆公時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後來晉國兩次要向秦國借糧,秦國慷慨解囊,《史記》說「船漕車轉,自雍相望於絳」,意思是當時秦國借糧給晉國,從秦國都城雍都到晉國都城絳都,一路上運糧的船隊和車隊絡繹不絕。
秦穆公即位之後,承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的戰略,繼續休養生息,發展農業,壯大人口。
但是晉獻公不會等秦穆公,晉國擴張速度迅猛,秦穆公必須拿出對策。秦穆公是誰,春秋一霸,這位雄才偉略的國君從來就不缺辦法。
公元前658年,秦穆公即位第二年,他派人到晉國,向晉獻公求婚。秦穆公與別的國君不同,以他的年齡即位之前早就可以立正妻,可是他一直不立正妻,他在等待一個門當戶對的正妻。
以秦國的國土面積而言,能夠與秦穆公門當戶對的,就只有楚國、齊國、晉國這三大國了,衛國、鄭國、宋國只能說勉強湊合。
只要秦穆公寫一卷聯姻竹簡,相信以上三國都不會拒絕,親家宜結冤家不宜結,肯定都會送公主前來與秦國結盟。
秦穆公選擇了晉國公主,因為秦穆公意識到,晉國是秦國發展的關鍵因素,他採用了一種結盟的形式來穩定與晉國的關係。
這一年,秦穆公娶了穆姬為妻,這件事情當時不怎麼起眼,後來秦國控制晉惠公和晉文公即位,這穆姬都是幕後主角。
日後秦穆公不僅自己娶妻是晉國公主,他還將女兒懷贏嫁給晉文公,與晉國親上加親,懷贏在秦晉關係中也起過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時秦穆公是即位第二年,那邊晉獻公可是已經即位有十八年了,如果說秦穆公是只雛鷹,那晉獻公絕對是只老狐狸。
這時晉國的國土又有擴張,晉獻公派他的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到呂梁山上修築城池,將以前無人佔領的山脈全部佔據。
秦晉表面結盟,晉國卻強勢介入到雙方的緩衝地帶河西,晉獻公結好河西的梁國和芮國。
梁國和芮國與秦國關係本來非常密切,公元前677年,早在秦穆公的父親秦德公即位第一年,這兩國的國君就一起到秦國雍都,向秦德公稱臣進貢。公元前663年,秦穆公之兄秦成公即位第一年,梁國和芮國的國君又相約來到秦國雍都朝貢。
但是到了此時,梁國和芮國很明顯偏向河東的晉國,不再與秦國來往。
此前河西北部的翟國,也將公主嫁給晉獻公,晉國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都有翟國血統。
在河西的爭奪中,晉國後來居上反超秦國。如果河西形勢照這樣發展下去,秦國領土的擴張會遭遇到瓶頸。而晉國將滅掉虢國和虞國,佔據「1崤函通道」,控制河西,進一步壓制秦國。
一旦晉國佔據「1據崤函通道」,秦國東進的道路就被堵死了,雛鷹秦穆公不得已發動了第一次秦晉戰爭。
公元前655年,秦穆公與晉國軍隊在河曲小戰了一場。河曲,也就是黃河拐彎的地方,黃河之水的流向本來由北向南,在這裡改道為由西向東。
秦晉雙方的意圖都是試探對方軍力,並不是要拚命,這是一場傷亡可以忽略的小戰。
這場戰爭雙方都有收穫,都試探出了對方的大致軍力。秦穆公得出的結論是:晉軍陣容齊整,武器精良,兵車勇悍,戰術先進。晉獻公得出的結論是:秦軍勇氣過人,訓練不足,裝備低劣,不懂陣法。
河曲小戰之後,秦軍剛收兵,晉軍卻立即來了個假虞伐虢,攻滅了虢國和虞國。(這是第二次假虞伐虢)
虢國和虞國雖然實力不濟,但這兩國可是周朝早期四個公爵國中的兩個,此前公爵國之一州國已經滅亡,公爵國到這時就只剩下宋國一個了(衛國是後來加封公爵,是第五個公爵國,但此時也已經被赤狄滅國)。因此晉國滅虢國和虞國,震驚天下,是當時的爆炸新聞。
秦晉之間的疆域,又有所變化,秦國不變,晉國則越來越大,雙方的領土不相上下了!
晉獻公不愧是老狐狸級別的,河曲那一戰就像晉國的一道開胃菜,兵鋒一轉立刻就攻滅虢國和虞國。任你秦國著急,晉獻公按照他的戰略在行事,絲毫沒有把與秦國的河曲之戰放在眼裡。
到這個時候,秦穆公已經即位四年,當國君也有個熟練的過程,秦穆公逐漸進入狀態。(老狐狸晉獻公早年表現也很一般)
秦穆公深切體會到,秦晉之間的差距,主要在人口和人才,人口可以通過農業生產逐漸來恢復,人才方面就必須要引進了。
關中人口不多,人才更是稀少,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秦穆公後來霸西戎,歷史上一直為人詬病,很多文人認為秦穆公跨不過晉國這道坎,被迫將兵鋒轉向西面,其實秦穆公也有他的苦衷,那就是關中人口稀少,人才凋零。
秦國本土也有人才,不過秦國自己的人才,多是秦人或其他被秦人兼并的戎人,他們熟悉游牧民族的特性,他們擅長養馬、騎射,但是他們卻不懂農耕文化,更不了解東方軍隊的作戰方式。
秦國佔領關中以後,勢必要從游牧文明向農耕文明轉變,需要懂得如何治理農業的人才,需要了解與東方軍隊作戰方式的人才。
人才通常產生於知識分子當中,指點江山的人才,絕不可能是大字不識的農夫。
秦國人才稀少,首要原因就是多數貴族都是秦人的宗室或者戎人的後代,這些人都是從高原上下來的,對中原文化還不能融會貫通,自然很難成為秦國急需的人才。
相比之下,晉國在春秋時代湧現的人才之多,足以令秦國汗顏。晉國有十幾個大家族,文化底蘊雄厚,隨便到哪個家族去一抓就是人才一大把。
同樣以宗室為重的楚國,情況也要比秦國好的多,楚國歷史上湧現出的宗室名將和名臣數不勝數,秦國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楚國採用的對宗室進行再次分封的國策,這樣楚國的宗室掌控著各地方的權力,就容易激發他們的能力。而秦國始終是採用君主集中權力這種模式,宗室大部分人都在都城,而沒有被分封到地方,這也造成秦國宗室遠不如楚國宗室那麼有作為。
公元前655年,晉國滅虞國之後,秦穆公終於請來七十歲的虞國大夫百里奚,百里奚又舉薦一個比自己還大一歲的好友蹇叔,這是秦國使用東方人才的開端。
百里奚和蹇叔到來之後,秦國開始大舉模仿東方,政治上以德治國,軍事上改制大規模建造兵車,幾年以後秦國實力有所提升。
不過百里奚也好,蹇叔也好,在東方充其量算三流人才,他們在秦國改革所產生的作用,讓秦穆公高估了他們。
這就好比中國的乒乓球,隨便到大街上海選幾個業餘選手,到了巴西肯定都是國家冠軍級別的,但是我們絕不認為這幾個選手能夠擊敗我們中國的冠軍。
百里奚和蹇叔就是這種情況,在東方以他們的才華根本就不入流,因為東方人才濟濟,不過到了秦國他們可是高級人才。
百里奚原本是虞國的大夫,虞國滅亡前他給國君獻策,不給晉國借道。其實借道不借道虞國肯定都會被晉國所滅,不借道虞國國君肯定活不下去,說不定更慘。百里奚這建議也只是短期的策略,算不上高明。
百里奚的好友蹇叔,是民間高人,他曾成功預言齊國和東周的內亂,是個坐在家裡就能盤算天下大事的人物。不過真正的高人不但要能預測歷史,更要有改變歷史的能力,蹇叔顯然沒有改變歷史的能耐,只能算民間高人。
百里奚將自己的兒子百里視(孟明視)帶到秦國,而蹇叔也將自己兩個兒子蹇術(西乞術),蹇丙(白乙丙)帶到秦國。
由於百里奚和蹇叔這兩人年歲太大,秦穆公求賢若渴,任命他們的兒子百里視、蹇術、蹇丙為三軍統帥,事後證明這是一個無比糟糕卻又無可奈何的決定。
公元前651年,秦穆公的強勁對手,一代偉人晉獻公去世,晉國出現動亂。
晉國大夫里克殺死驪姬之子奚齊,隨即又殺死驪姬妹妹的兒子卓子,里克向逃亡的公子夷吾發出即位的邀請函。晉國公子夷吾當時在河西的梁國避難,得到消息不敢回國,他派人來求秦穆公發兵相助。
夷吾當時給秦穆公開的條件相當誘人,如果他能回國即位,晉國將退出河西的爭奪,並且將「1崤函通道」贈送給秦國。
河西是黃河以西和洛水以東的地區,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後來秦晉和秦魏在這裡展開了幾百年的拉鋸戰。「1崤函通道」是秦國通往東方的唯一陸路,後來秦國在這裡修築函谷關,這一通道對秦國的意義不言而喻。
在這種條件面前,秦穆公沒有理由拒絕,立即派軍隊護送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
不過晉惠公即位之後,不但沒有退出河西,反而加強對河西的滲透。而「1崤函通道」,也死死地抓在晉國手中。
這件事情說明秦穆公經驗不足,如果護送的時候同時出兵佔領相關區域,那時候晉惠公有求於秦國,肯定不會反水。等到晉惠公坐穩晉國國君之位,不肯兌現承諾,秦國還拿晉國沒辦法。秦晉一旦發生戰爭,秦國戰敗的概率非常大。
不過晉惠公的日子也不好過,晉國國內本來有三股勢力,一是公子重耳的支持者,雖然重耳在翟國,但是這一派蠢蠢欲動,欲用重耳取代夷吾。二是荀息代表的驪姬一派,驪姬之子奚齊死後也並沒有表現出完全效忠晉惠公的決心。第三派是以里克為代表的太子黨,太子死後太子黨卻一直存在,他們表面轉而支持晉惠公。但里克這種動之就弒君之人,總讓晉惠公坐立不安。
晉惠公即位之後,扶持了郤芮、呂省等追隨他逃亡梁國的心腹。有了一定的權力之後,晉惠公揮兵攻殺太子黨的首領大夫里克。從此之後晉惠公與自己的幾個追隨者,就陷入了晉國內耗的漩渦中。
晉國動亂之時,秦國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的名字叫丕鄭,是晉國的大夫。丕鄭是晉國公子重耳一黨的,他不滿晉惠公即位,借著出使秦國的機會,向秦穆公建議,重新立公子重耳,自己可以為內應。
丕鄭的計劃很周詳,先請秦穆公邀請晉惠公的左膀右臂郤芮、呂省到秦國,將這兩位能人困住,然後發兵護送公子重耳到晉國,丕鄭再作為內應,大事可成。
但秦穆公卻猶豫了,雖然晉惠公食言有負自己,但晉惠公是自己立的,如果真的重新立公子重耳,那不是否定自我,自己抽自己嘴巴嗎?況且那公子重耳也是個厲害角色,難保即位後不反水,一切很難說。
秦穆公沒有立即表態,丕鄭回到晉國之後,不知怎麼回事,他對秦穆公所講的話泄露出去,被晉惠公給砍了。秦穆公沒了內應,當然也就打消立公子重耳的想法。
凡事都有兩面,丕鄭死了,他的兒子丕豹逃到秦國,秦國多了一個人才。
丕豹是晉國大夫的兒子,這地位可不一般,而秦國三軍統帥中出身最高貴的百里視,他的老爹百里奚是虞國的大夫。如日中天的晉國和已經滅亡的虞國,當然不可相提並論,於是丕豹在秦軍中的地位,又高於三軍統帥,秦軍在這一時期實際由丕豹所統領。
此後秦穆公又從東周挖來一個內史廖,這個人深通禮樂之法。秦穆公用他教化戎人,效果很好。
而晉國的一個落魄貴族公孫枝,也跑到秦國來碰運氣,他被秦穆公任命為外交官。
(秦穆公晚期為了滅西戎,增加了一個人才由余)
這樣一來,秦穆公的人才班底搭建完成,禮樂方面由內史廖負責,外交方面由公孫枝負責,農業和政治方面由百里奚和蹇叔負責,軍事方面由丕豹、百里視、蹇術、蹇丙負責。
推薦閱讀:
※028-晉國阻礙了秦國東進?
※晉國卿大夫士燮才德俱佳、地位如此高,為什麼要自祝求死
※以怨報德太子建,被親爹楚王奪了妻,被晉國下了套,被鄭國殺了頭
※若無三家分晉,統一天下的就是晉國嗎?
※諸侯爭霸時代晉國歷任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