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孫存周先生文摘

孫存周先生文摘三體式(口令暫從現行口令):    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礎,為各拳之起點。其主要在兩足不可雙重。單重又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之謂。主要者注重後足,前足可虛可實,力起於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體要三折,其它塌腰、頂頭、蹬足、開胸、實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強制呼吸而運氣,內家拳之氣乃用後天之形(即姿式之正確)養先天之氣(養字要注意),所謂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是也(要義詳《形意拳學》)。  注意:三體式為形意拳之根本,務要詳視學者身體有無斜倚,說明其三折、開襠、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指張開,食指直立,手掌微向里合,目注視食指梢。  劈拳:  第一動作左手下落時,胳膊不可曲回,亦不可故意伸直落至小腹處,兩手同時握拳,左手如托下頦,與左足同時向前,起躦手高不過眉,低不過口,左足落地,足尖向外側前進,遠近以右足前進不費力為度。  注意:左手向上起躦時,右肩不可向前,左足前進時,右足跟不可提起,身微斜而面正,由前面視之,左拳對鼻。  第二動作右手與右足同時向前,手隨行,隨翻足,頭微向上抬,落時足跟先著地,仍成三體式。  注意:右手出時肩不可先向前,手不可先翻,不可伸至極度而後翻,身體不可先高後低  向後轉 收式  與前進同,惟若在手與回身,出右手時,由前或後視之同在一線上為要,收式左足極力前進,右足隨即跟步。有欲習崩拳先練步之意,不可忽之。  崩拳:(學者聞預令即將兩手握拳,其它仍如三體式)  第一動作左足前進,右拳從左拳上少許打出,左拳拉回,右足跟步,手足要一致。  第二動作同上,惟舊法左手張開,似握右胳膊向前,俟右手退後,方握拳打出,此系寓用於法之意。學者不可不知。  注意:出拳時肘靠脇,肩不可先向前,前拳是否與心平,後手是否在心下臍上,倘發現身向後仰是塌腰不縮腿根,前撲是縮腿根不塌腰所致,兩足相距四寸許,姿勢如三體式,惟步小耳。  向後轉  第一動作,左足須向前進,再勾回身向右轉,右手躦出如劈拳之第一動作,右足提起,膝距右肘二寸許,左腿勿立直。  第二動作,出左手若劈拳之第二動作,落右足跟,左足在足尖著地。  注意:兩手張開若劈拳勢,雖不動要用意向前推,左膝抵住右膝曲處,兩腿蹬力,身勿高起,重心在左腿,右腿若實若虛。  收勢 收勢於練習時,似不重要,然寓有進退之意,故亦應同一注意。注意:形意拳以劈崩形拳為各形出手方法之基礎,故練習時亦以此二拳為最難,其它姿式用握拳以崩拳為本,用掌以劈拳為本。學者於此二拳時時自習,則其它各形自然正確而事半功倍矣。無名手稿說形意拳形意拳相傳由達摩易骨易筋洗髓經脫化而來,經後人千百回之研究改革闡微發奧,日求精進,神化所鍾,玄妙莫測。練法式簡意精,學易習難。以三體式為基礎,在內為意,在外為形。有往體有來體,於順中求逆,一曲一伸,不運氣而氣充,不加力而力無窮。 迨養氣功深得中和之正軌而形於外者,自然從容中道,「形上形下一以貫之」。舊譜云:養靈根而動心者,武技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是又與坐功息息相通。又云:誠中形外至其極,則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乃是真意。此殆為成功說法,豈初學者所能成哉?夫形意拳以明勁暗勁化勁為練習之程序,故有三步功夫三種練法(見本路圖書館孫公著《拳意述真》)。 初步練明勁,當求平穩整齊,形式逼肖舒展活潑,勿使偏倚或拙力努氣以就規矩,勿徒增華飾以求悅目,此易骨也。次練暗勁,則崇尚內意。須開拓其心思,靜參默會,虛心實習,循其方法,以意運之,務期內外相合上下一致,盡體用合一之能事,然必循初步練法而擴充之,不可師心背理,出乎範圍之外,此易筋也。後練化勁,專以神意運用,剛柔悉化,純熟之極,歸於平淡。舉向之所傳,涉而泛鶩者一約之於樸實簡易之中,似淡而意愈周,似淺而變化愈妙。此洗髓也。此則誠中形無拳無意,其庶幾矣。 初學拳術,姿式變換往往遲鈍散漫拘束,不能整齊舒展。欲避免此弊,兩腿先要有力,形意拳力起於足根。練習時,固其勢為三折之形,雖用力極大,其震蕩力只能到膝股之間,無震腦之虞。而門派具有成見者,每倡用力傷腦之說,學者初不知三折之義,多信其說,深望注意,勿為所誤。太極拳學講義內家拳術,乃動中求靜,強身固氣之學也。能使吾人之精神,藉拳法順逆伸縮陰陽變化之姿式,於無思無意之中得以修養也。其法姿式簡易,即無折腰曲腿之苦,復無奇異難能之態,雖男女老幼皆可習之。身體過懦者,可以使之強;過剛者,可以使之柔。即或身體極弱及有勞傷病症者,因其不尚血氣不努力,純任自然,故亦能練習。有百益而無一害,久之氣質中和,胸寬腹實,氣固神完,卻病延年,可操在券。 太極拳,又名十三勢,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是也。練習姿式,約有百餘手。初練似繁難,殆少入門徑,知其總樞,則不難從事自習也。其樞在腰,力起於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形於四肢,心靜意專,一氣貫穿,形以意運,不斷不滯,氣如車輪,動作不散亂,總要在〇中求方法。所謂得其環中,則應變無窮也。 練拳必須心靜,心靜則意專,意專則舉手動足,左右前後,伸縮往來,上學相隨,內外一氣,變換姿式無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也。 變換在腿,含蓄在胸,兩肩鬆開,氣往下沉,力起於腳跟,主宰在腰,運用在肩。伸縮如前面有物,彼退我進,彼進我退,有不丟不頂之意。開手 合手開手如兩手抱一氣球,兩肩向外松。兩手有因氣球膨脹,自然左右分開之勢。合手兩手極力相合,空中仍似有一氣球狀,兩肩仍向外松,所謂內開外合是也。 練習時無論何式,應注意身體不可忽高忽低,總要腿彎曲如半月形,尤須塌腰頂頭。蓋不塌腰則身不整,不頂頭則精神提不起。五 單鞭兩手由心口處,向左右如捋一長竿,徐徐分開,左足同時向左分開。注意松肩,開襠。此時兩腿跟向外鬆開,腹自能松。腹鬆氣即能收斂入骨,神舒體靜。 六 提手上勢 全身重心移在左腿上,腰塌住,左手向上畫一弧線至額處。右手同時向下畫一弧線至小腹處,右足亦靠在左足處,足尖著地。七白鵝亮翅! 左手下落至胸下,右手腕向外扭,手心向外,同時從左手外面向上起至額處。右足即向前進步,足跟著地。兩足距離自己約之,重心勿移動。再將右手由右面部,似挨不挨落下之胸下。肘要下垂,不可抬起。左手亦同時微向上起至與右手相齊,兩大指相離寸許,向前徐徐推。右足落實,重心移至右足,左足至右足後,足尖著地,兩胳膊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兩目注視當中。注意,換式務要一氣貫串,不可散亂,以意導氣,徐徐下沉,呼吸綿綿若存,不可閉氣,尤不可努力。(詳解見先嚴祿堂公著太極拳學) 八摟膝拗步 左手向下畫一弧線至左胯處,同時左腿向左後進步,足跟著地,右手微向後拉與右肩平,再從口邊向左推去,左足落實,右足跟至左足後,足尖著地,重心移至左腿微停,右手向前推時,似前面懸一重物推彼向前之意。九 手揮琵琶式退右足伸左手,左足亦退,右足前足尖著地,身側面兩(胳)膊,似曲非曲,是直非直,左前右後。十 上步搬攔捶左手心向下往回摟至脇處,進左足左手向回摟時,右手心向上從左手下面向前伸。再右手同樣向回摟,進右足左手同樣從右手下向前伸至極處,即向里扣,如前面有人打來,扣住彼手相似。進左足,右手由脇處握拳,從左手上直向前打去,右足跟步,足尖著地。 十一 如封似閉 兩足先後退回,左足尖著地,兩手向後曲回,肘靠脇處。 十二 抱虎推山. 左足進步,兩掌向前推,右足跟至左足後二寸許,足尖著地。注意) 自摟膝拗步至抱虎推山,換式形雖停而意不斷,務要意氣力合一,手足一致,身體高低一律。尤須留意松肩松腹。(詳解見太極拳學)無名手稿說學拳須知練習拳術,若為強健身體卻病延年,並不大難,欲成專家則非容易,然有志者事竟成,要在有恆心耳。初練時,務要認定一種,勿貪多嫌少,學一式須時時習之。勿專求重,重則滯;勿專輕,輕則浮。尤勿專求一部之氣或力,務求全身之發展。蓋拳術形式,順者自有力,內外中和者自生氣,神意歸於丹田者身自然重,將神氣化成虛空者身自然輕,故勿須專求,久之不思而得,身體自然強健( 詳解見拳意述真)。  暫定學拳規則五條,望諸位注意。( 一) 初加入練拳者必須認定一種練習。( 二) 不可與先習者強與比同,必須由起點學起。( 三) 勿貪多嫌(少),學會一式必須時時自習。( 四) 到場後勿待何人催促,隨時自習。( 五)成排學習後在休息時,或自習或觀他人演練,時有不明了需隨時質問,藉收仿摹領悟之效。
推薦閱讀:

[搞笑圖文] 先生啊,你深知我二弟的長短[貼圖]
從趙師宏偉先生學心意六合拳秘技心得
推薦 | 唐仲容先生: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講記(八)
水起先生: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
推薦 | 唐仲容先生: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講記(十二)

TAG: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