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是有意識和非有意識一切物質本源的核心

自私是什麼?:"自"是指自己;"私"是指為了自己。自私是天生具有的本性,任何物種個體要生存,就必須要利己。如威爾遜在《新的綜合》一書中,甚至將生命的最基本單位基因也說成是「自私」的。威爾遜承認基因既無意識,也無情感。他是將任何生物體表現的有利自身、且以損害其它生物體為代價的「客觀行為」統稱為「自私」。

人作為高級動物,有思想意識,個人的利己行為不可能像水不思索就向低處流,不可能像魚有誘餌就咬鉤。選擇去行為個體考慮的是得到和失去是否在正收益範圍內。任何人的行為,乃至其它一切行為,只要不完全是外力作用的結果,只要其中存在行為者本身的意識選擇,行為總是要符合行為者本人的某種意願、慾望、情感和價值觀念。

人是聰慧和詭詐的動物,在利己思想進行時,先要隱藏在利他和無私的光環之中。人之利益非常關係複雜,所以人能夠為長遠利益而犧牲眼前利益。往往需要「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欲取之以李,需先投之以桃」。為了利己,人可以先利他,為了損人利己,人亦可以先利他,這兩類行為,從遠觀動態的利益關係上仍是為了利己,使得能夠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存在大公無私。

有一種人,他們在任何情況下,總是以他人利益、人民利益為重,不論何時何地,他們都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甚或是生命以維護他人、人民的利益。他們不圖利,一心為他人,甚至是人類的解放是他們人生的唯一目標。這種毫不在名利上利己的人,圖的是心中的信仰,信仰改變了他們的價值觀,若對他利己之說存在,那就是他靈魂得到凈土的價值高於實際的名利。是一種高尚的自私利己行為。

總之自私是人的本性,就像動物的本能,不可泯滅,人活著就有自私之心,也是活著的根本。事實上表現出損人利己的行為時,人才可以被稱為自私,但是人受到外在條件的束縛,諸如生產力、道德、法度等的限制,不得已故不表現於外,可是沒利己行為不代表沒自私之意識。

有部分思想家人士認為自私是萬惡之源,其實不然。但自私作為人的本性,是活著即存在,是人和人的群體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如:資本家的「蛋糕理論」已經創造出來的財富如果分配給工人的太少,工人在後續工作中就沒主動創造財富的積極性,那後續創造的財富效率就低,相反多給工人,並建立獎勵機制,那麼就能刺激今後的財富創造的更多,那麼資本家的剩餘價值所得到的就越多,同時工人得到財富也越多,這就是對人的自私本性的充分利用。我國建國初期的農村公社「大鍋飯」生產方式導致生產力低下,最終主動改為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勞動越多,自己得到越多,結果國富民強。這也是對民眾自私的本性的充足利用,使之能夠對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產生主觀的能動性。故而人之自私本性是人類物種發展的源動力,但源動力使用駕馭不好就會出現「萬惡」,就像核能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毀滅人類一樣。群體駕馭自私本性的方式不外乎:一種是強制,甚或強制到失去人權程度;另一種是雙贏、多贏關係制度;再一種就是改變信仰,使得信仰高於一切名利的價值。對於普通個人而言如何掌控自私本性,做到不辦違法的事,少做缺德的事就足以了;智者個人自私本性洞悉天道,而「處無為之事」,利來利往取之有道。

以上部分材料來源於「百度百科」,成文目的僅作人性本源的一家之言的探討,搞清人行事的思想本源,以便人們更好的溶於社會群體。

推薦閱讀:

營養素之礦物質(下)
暗物質是什麼?有多神秘?
從物質的起源所想到的
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見聞
慾望的盡頭是物質的擁有,理想的終極是精神的充盈

TAG:意識 | 物質 | 自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