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大賽02]從隆中對戰略之得失看劉備、諸葛亮其人

『三國縱橫』[徵文大賽02]從隆中對戰略之得失看劉備、諸葛亮其人訪問數:6817 回複數:41

樓主

回復

作者:雲海孤月 發表日期:2006-2-26 9:07:37  從隆中對戰略之得失看劉備、諸葛亮其人        世人甚推諸葛亮,千古隆中對,未出茅廬而定天下三分。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統一天下的戰略,概括起來講,就是「三分天下,二路取中原。」        劉備對此是如何看得呢? 那就有必要認識一下三國歷史中那個真實的劉備,應該說,劉備是個人物,絕對不象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個只會哭來哭去,沒有主見,讓諸葛亮牽著鼻子走的人。        曹操不是個恭維人的人。他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曹耳!」這麼讚歎劉備,不是沒有原因的,。        劉備三顧茅廬,君臣知遇,大家都認定劉備自得諸葛亮後,終於如魚得水。其後,聯吳抗曹,占荊州,取西川,平漢中,三分天下,都是諸葛亮的功勞。        其實不然。三國演義過於抬高諸葛亮,而忽略劉備的謀略,誰說劉備在未得到諸葛亮之前困頓潦倒?將不過關張趙雲?卒不過數千?止有新野一小鎮?        劉備投靠劉表時的情形,先主傳中有記載:「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另外還有一件事,在曹操大軍壓境,劉綜已經投降的情況下,諸葛亮仍勸劉備攻打劉綜,說荊州可有。原文是:「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        這裡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劉備為劉表守荊州北疆,先守新野,後鎮樊城,皆荊州北部重鎮。劉備當時的軍隊之盛,人氣之旺,連劉表都恐懼。從諸葛亮話中可以聽出,劉備絕對有實力取荊州。第二,先主大敗曹軍於博望,說明劉備的軍事實力及戰鬥力並不差。劉備的博望之戰,是在三顧茅廬之前,與諸葛亮沒有任何干係。這說明,劉備的境地,並不比以前的磨難來得窘迫。        劉備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卻總能抓住機會,東山再起,劉備有很多次是從更為艱難的困境中奮起的。        怒鞭督郵,誰幹的呀?不是那個猛張飛,而是他劉備本人。劉備出身寒微,織席販履,卻能舉義兵,討黃巾立大功,以一個安喜縣小小縣尉縛杖督郵,豪氣凌雲,棄官亡命。        又能以一個待罪之身,再討黃巾,因戰功,得高唐令,二次起家。響應諸鎮,從討董卓,英雄之命播於四海,才得以坐領陶謙之徐州。呂布趁他與袁術爭鋒之時,襲取下邳,劉備隱忍不發,居小沛,暗通曹操,聯合曹操殺呂布復仇。在許都拒絕曹操拉攏,受衣帶詔,借討袁術之機回下邳起兵,再次起家,被曹操擊敗,依附袁紹,再依劉表,再投孫權,終於從荊州翻身。        曹操奸詐,智計絕倫,猶得不到梟雄之稱,我們一定要認清真實歷史中劉備的梟雄之姿。不讀書,喜犬馬,討黃巾,鞭督郵,領徐州,梟呂布,受衣詔,背曹操,叛袁紹,棄劉綜,借荊州,襲西川,登帝位,這才是一個真實的劉備,一個名副其實的漢末梟雄。也只有這樣的劉備,才配得上曹操的千古評語:「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劉備和諸葛亮是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象漢高祖劉邦一樣,劉備是個桀傲不訓,不安份的人。比照以往的經驗,縱使沒有諸葛亮,劉備照樣能夠東山再起。諸葛亮並非一個將才,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參謀人員,劉備有知人之明,史評說:「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從他對諸葛亮的委任看,他一直是把諸葛亮做為一個參謀人員來看待的。赤壁之戰後,「先主遂收江南,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劉備得西川後,「備領益州牧,以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為軍師將軍,軍議校尉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每逢征戰,他總讓諸葛亮留守大本營,劉備伐西川,諸葛亮守荊州,劉備取漢中,諸葛亮守益州。劉備伐吳,諸葛亮照舊留守。因為劉備認為諸葛亮非將才。我在這裡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法正!        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是蜀漢第一臣,不錯,正確!但他不是劉備心目中的第一臣。法正死得早,如果他壽命長一些的話,蜀漢後期的歷史就沒有諸葛亮什麼事了。        許多人會說,你亂講,你胡說。但是只要仔細看一遍三國志和資治通鑒,上面記載得很明白。法正比諸葛亮更能得到劉備的心。        試看: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首先是性格,劉備是什麼性格的人呢?「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這是史書中的劉備。法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劉備「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已者數人。」法正有德報德,有怨報怨,性情中人。而諸葛亮呢?「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鍊,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很長的一段評語,就說,諸葛亮是個公正,嚴明,細心,瑾慎,這麼一個人。諸葛亮和法正誰的性格更象劉備呢?        其次,從官職上看。劉備進入益州的時侯,「備領益州牧,以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益州太守。軍議校尉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從這上面看,諸葛亮比法正稍微大了那麼一點,但是法正更有實權。劉備自立為漢中山王后,任命了幾個大官,一個是許靖,為太傅。許靖這個人,劉備不喜歡,之所以封這麼大的官,是因為許靖有名望,有虛名。另一個是法正,為尚書令。諸葛亮呢?沒有加官。第二年,法正死了。第三年,劉備稱帝了,諸葛亮做了丞相。        再次,劉備伐吳敗後,諸葛亮說了這麼一句話,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諸葛亮自己心裡很清楚,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對於隆中對的戰略方針,劉備最看中的不是三分天下,而是二路取中原。劉備有雄心壯志,欲統一天下,他怎麼會看中一個三分天下呢?所以取益州,只是他為最後平定中原做準備。        劉備按照隆中對的戰略決策一步步走下來,得荊州後,取西川,完成了諸葛亮所講的三分天下,但後面的戰略決策卻導致劉備統一天下雄心的破滅。        三分天下,隆中對之功,二路伐魏,隆中對之過。諸葛亮的失誤就在於他把思維拘泥於古代,拘泥於楚漢之爭的秦末。他認為長安,關中地區,仍是曹操的一個腹心地帶,所以他提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兵出於秦川」,即他用主力攻擊關中地區,而令偏師出荊州,來牽制曹軍。這其實是一個大錯,東漢時期,長安便不再是政治文化經濟中心,被洛陽取而代之。到東漢末年,曹操的大本營應在許昌,破袁紹之後,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應在鄴城。曹操根本就不怕你劉備去取長安,而是害怕關羽得樊城,這也是曹操輕易便放棄漢中,回師洛陽的原因。         劉備取漢中實際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戰略決策,他為隆中對所誤。因為要實現隆中對的戰略目標,必須取得漢中,然後效仿漢高祖劉邦出秦川,取長安,成霸業。曹操破張魯,得漢中而不取西川,他所憂便是在於宛洛,許昌地區,怕自已深入蜀地,被抄了後路。         以偏師與曹軍主力相爭,失敗是必然的,就象水淹七軍戰後,曹操欲遷都。司馬懿和蔣濟所指出的,「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之失。」曹氏集團並不怕關羽這支偏師。劉備將大軍屯於漢中,與曹操爭一無用之長安。使曹操得以棄漢中不顧而回師洛陽,就算當時孫權不出兵襲取荊州。曹操的主力回洛陽,關羽註定要失敗。徐晃已在偃城戰敗過關羽,曹操駐兵摩陂,都不用親救樊城,曹軍士氣大振,關羽何勝之有?劉備的大軍在漢中有什麼用?這難道不是諸葛亮主攻方向的失敗?隆中對主攻長安失誤,使得曹操可以放棄漢中,以主力之師對抗關羽,怎能不說是戰略上的一大失誤。        假如劉備不是讓關羽取許昌,而是自已親統大兵取許昌呢?在劉備取得西川之後,他的最佳的軍事戰略,就應該是以黃忠或其他將領為疑兵打著他的旗號,虛張聲勢去取漢中,吸引曹操的漢中和關中地區的軍隊。而自已統率大軍與關羽直取許昌,讓諸葛亮留守荊州。那麼這個結果,只能是曹操遷都鄴城,最後統一中國的大決戰,在河北展開。但就曹操是死於樊城之戰的三個月後,劉備取得河北決戰的勝利,攻取北方,最後南下滅掉孫權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劉備就是劉備,當他發現曹操輕易便放棄漢中回師的時候,他馬上意識到了隆中對戰略的失誤。所以他並沒有趁勝取關中,攻長安。而是命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什麼意思?上庸在哪裡?湖北竹山縣西南,劉備就是要打通一條通往襄陽去的捷徑,以馳援樊城的關羽部。        關羽死後,他一意伐吳,決不是為了關羽,是為了荊州。因為他明白了,荊州一丟,進取中原,統一天下的大業,不可能實現了。也只有諸葛亮這樣的人,才會相信出秦川,取關中,還會成功。劉邦時代,關中地區是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許多人都勸項羽定都關中的。而三國時期,那地方早就不是人煙阜盛的大都市了。別說諸葛亮沒有攻下長安,就算他打下長安,也沒有用,諸葛亮早就得到關中大部分土地了,可靠關中能得天下嗎? 劉備伐吳只為得到荊州,為什麼沒有同意孫權的求和呢?看看希特勒攻打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就知道了,什麼叫被勝利沖昏頭腦。      諸葛亮其人,軍事才能一般,他不是名將。什麼叫名將?一般意義上講以少擊眾,以弱勝強,才是名將,最起碼你要有不錯的戰績。    諸葛亮生平指揮過的戰役只有平南中蠻孟獲和六出祁山之戰。唯一一場實現了戰略目標的勝仗即平南之戰。「七擒孟獲」實在沒有什麼好炫耀的,因為當時漢人士風強悍,武器凱甲精良。烏桓二十萬,曹操一戰平之,化南匈奴為五部。鮮卑柯比能強大,曹彰一人鎮之。劉備憑其威望,蠻族無一人敢反,伐吳時,隨意徵調。六出祁山之戰,更是軍事史中的敗筆,諸葛亮拘泥古法,不知變通,無論對手是誰?曹真也罷,司馬懿也罷。不管你是誰,我就一條道。擋住了我的去路,我就沒轍。氣人家不過,讓人家把自己氣死了。回顧中華將領,稍有點名氣的,其戰績那個比諸葛亮還要糟糕?        但我們不能憑藉這個,就貶低諸葛亮,諸葛亮絕對有長處,劉備也沒看走眼,託孤還就托對了。諸葛亮絕對有大局觀,謀深慮遠,司馬懿是個人才吧?是個名將吧?司馬懿看過諸葛亮安的營壘後,嘆道:「天下奇才也!」每次遇到諸葛亮,就只會固守,絕不出戰。為什麼?因為諸葛亮治軍,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兵法中講得好,「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和諸葛亮正面作戰,絕對討不到便宜,如果你固壘不戰,諸葛亮就沒有別的招數。司馬懿就是看中了諸葛亮的這個弱點,活活把諸葛亮給拖死了。        名將能想到的,他諸葛亮都能想到,但他就缺了名將身上的一樣東西。賭性和氣魄。太謹慎了,韓信,名將吧?井陘之戰怎麼打的?一萬對二十萬,用幾千人背水一戰,他諸葛亮敢嗎?劉裕,名將吧?京口建義,怎麼建的?拉了一百號人,愣把京城建康攻下來了。他諸葛亮敢嗎?打死也不敢。諸葛亮一生謹小慎微,他就這樣的一個人,一心仿效劉邦,卻學不來韓信,韓信暗渡陳倉,襲取長安。魏延依樣劃葫蘆,獻計兵出子午徑,襲長安,他不敢。在綜合國力處於下風的時候,只有出奇才能致勝,他懂,他想過,可他不敢。        諸葛亮一生只犯了一個錯誤,就是隆中對的二路分兵,害得劉備不僅未能一統天下,還搭上他和關羽的性命。可劉備就是劉備,一句責備話不說,諸葛亮能不深以為恨嗎?他就是拼了老命,也要北伐中原。這一對千古知遇的君臣,君為臣誤而不惱,還要託孤,還要給他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劉備也是無奈的死去,他知道,諸葛亮不是他劉備,蜀漢政權只能過一天,算一天了。        北伐註定無功,他和劉備是心中有數的,出師表中說:「先帝深慮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當知臣伐賊,才弱敵強;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劉備是一個銳意進取的猛士,是大丈夫,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織席販莒而胸懷大志,曹操高官厚祿與其情同兄弟,孫權設下溫柔之鄉,都不能泯滅他的志向。曹操挾北征之威南下,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數敗之下,決不屈服。永安託孤,矢志北伐。也許有人會問,永安託孤,並未讓諸葛亮北伐呀!可知已之間,不用把話挑明,便心心相映,劉備講,「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把諸葛亮比曹丕,又講大事,這個大事,難道不是北伐中原的大業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何等樣的悲壯。        但劉備就是這麼一個人,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努力,有一點機會,就要去爭,至死不渝。而諸葛亮也死抱住他得關中霸天下的那套戰略方針不鬆手,為了對得起劉備,為了證明他取關中,定中原的正確,六出祁山,累死五丈原,死後選個接班人繼續干,也能九伐中原,兩人的這份執著,足以讓人嘆息流淚。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春意盎然之中的一場隆中對,造就劉備、諸葛亮悲喜的一生,卻成就了縱論千古的三分天下。作者:范爛成災 回復日期:2010-7-11 5:00:00  暈,諸葛亮哪有一輩子學韓信啊?他是學商鞅,對諸葛亮的認識還停留在小說上,其實他從來就沒有想過要當一名軍事家。  --------------------------------------------  《向諸葛亮借智慧》連載五    公元214年初夏的成都「一派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劉備大軍破雒城、占綿竹長驅直入,兵臨城下。眼下,益州牧劉璋唯一的指望,就是漢中張魯的救兵快快到來。忽有人報,說城外有人馬來了,劉璋連忙上城觀看,卻見城下來了一員大將,面如傅粉,細腰身寬肩膀,白袍銀鎧,手執長槍,您猜來人是誰,他就是三國當中有名的上將馬超馬孟起。劉璋看到馬超高興了,為什麼呢,因為早和漢中的張魯商量過了,由馬超帶領漢中一支軍馬來救成都。現在救星總算來了!!     劉璋正要派人開城門迎接救星,卻萬萬沒想到事情突然之間就起了變故!只見馬超在城下拿鞭子指點劉璋說:「我今已歸降劉皇叔。公當速速投降,避免生靈塗炭。如果再執迷不悟,我就要派兵攻城了!」    這話對劉璋猶如晴天霹靂,一轉眼救星就成了災星。光一個劉備就夠難對付了,再加上一個馬超,這可到底如何是好?劉璋當時面如土色,哎呀一聲就昏倒在城上。    身邊眾將忙把劉璋救回府中。於是,在劉璋的辦公室里,一場有關何去何從的激烈爭論開始了。劉璋手下的益州太守董和是個主戰派,他說:「我們城中尚有部隊三萬餘人,糧草足夠支持一年,絕不能投降。」    謀士譙周卻說:「最近流行的童謠說:若要吃新飯,須待先主來。投降正合天意。我們不可逆天行事。」    一番話說的另外兩個主戰派黃權和劉巴大怒,上來就要殺譙周,劉璋連忙給擋住了。正在這混亂的時候,那邊又來消息了,說蜀郡太守許靖關鍵時刻起了二心,居然要跳城牆投降劉備。這成什麼體統!劉璋腦子一片混亂,大哭著回了內宅。    各位,早在隆中對當中,諸葛亮就給劉璋下結論了,說劉璋暗弱,什麼叫暗,就是沒有遠見,缺乏洞察力,什麼叫弱,就是性格軟弱,缺乏決斷力。諸葛亮真的沒有說錯劉璋。    大家看看,劉備是劉璋請來的。用現在話說,相當於請了一個分公司經理來幫自己搶市場,結果市場沒搶成,公司反而被人家給奪權了。危機時刻,劉璋打沒決心,降也沒決心,手下那麼多能人一個也用不起來,就剩下放聲大哭了。    這就是中國俗話說的: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拿破崙也說過:一頭雄獅帶領的一群綿羊,可以打敗一隻綿羊帶領的一群雄獅。就劉璋這位近視眼的綿羊,你給他再優秀的雄獅也沒有用。最後,劉璋哭了大半宿,第二天終於開城投降。至此,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立足荊州、佔領益州的戰略目標完全實現。    不過勝利之後,往下的戲卻不好唱了。為什麼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劉備藉機佔西川,用咱們老百姓的眼光看,其實相當於一家人過好日子,擔心有劫匪來搶劫,所以就請鄰居過來幫忙看場子,結果劫匪沒來,鄰居卻做了劫匪,把家裡東西都搶了。孩子們哭著喊著要和他拚命,可是性格軟弱的家長卻說算了,就給他吧!您想想,就算家長願意給,那些氣紅了眼的孩子們誰肯罷休?    劉備和諸葛亮佔領成都之後,遇到的正是這個問題。    我們來估算一下兵力,劉備起兵入川有2萬多人,從葭萌關一路打到成都,扣除戰鬥損失的,還有分出來沿路佔領各個州城府縣的,到了成都兵力所剩最多也就10000多,諸葛亮從荊州帶來25000人馬,按照同樣的估算到成都城下能有15000也就不錯了。外加一些降卒,再加上馬超接近20000人的部隊,劉備諸葛亮包圍成都的時候,部隊總人數多說也就5萬人,而且這五萬人里張魯的降卒、劉璋的降卒又佔了三分之一。    再看劉璋,前邊說了,成都城裡有精兵三萬,糧草充足,訓練有素,又熟悉地形又有群眾基礎,加上董和、黃權、劉巴等忠心耿耿的將領,這個實力真的是不容小看。就算劉璋投降了,你劉備和諸葛亮進了成都,萬一這些劉璋手下這幫兵將要鬧起來,那局面也是不堪設想的。    蛇吞大象,吞下去容易,消化起來可就難了。    什麼叫成功,勝利以後還要有下文,這才叫成功。所以,佔領成都以後的局勢給諸葛亮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其實,做事情從來都是這樣,分好分,合卻不好合,搞不好就會出大問題。我們看到過很多例證,有太多的公司,都是在合的過程中兩敗俱傷的。    那麼如何消化西川這塊難嚼的肉餅呢?新官上任先做什麼?諸葛亮和劉備共同策划了一個方案。什麼方案呢?就是要穩定局面,先穩定人心,要穩定人心,先穩定幹部隊伍。只要把幹部隊伍穩定住了,那整個組織也就有了「定海神針」。這個經驗非常值得今天我們的各級管理者借鑒和學習。    那麼,新官上任要穩定幹部隊伍,面對這麼一大群幹部,有反對派,有投降派,有荊州的,有益州的,有原來的紅人,也有現在的親信,真是五花八門,究竟應該用什麼策略把他們管好呢?孔明採取了三個有效策略。。。。  作者:范爛成災 回復日期:2010-7-11 5:04:00  策略一:由遠及近,先嚴後寬。    剛進了成都,諸葛亮就對劉備說:「現在西川已經平定,一城難容二主,需要趕快將劉璋送去荊州。」劉備說:「我們才得了蜀郡,立刻就趕人家走,恐怕不太合適吧。」     諸葛亮說:「劉璋就是因為軟弱才丟了西川,現在主公你要學他,心軟誤事,恐怕我們也難以長久。」於是劉備按照諸葛亮的安排,任命劉璋做振威將軍,又設了一個隆重的歡送宴會,打發劉璋帶上一家老小到南郡養老去了。有人覺得諸葛亮這個做法有點手狠,其實孔明這個做法是非常英明的。    新領導上任了,原來的領導不管是提拔了,還是退休了,都應該趕緊辦理交接、離開單位,這是基本原則。否則,兩個領導都在,那咱這個單位到底誰說了算?群眾聽誰的?而且就算老領導支持新領導工作,萬一有人打老領導的旗號出來鬧事怎麼辦,到那個時候就說也說不清楚了。稍有不慎,就會傷了和氣,搞不好,還會出大事。    所以,諸葛亮把劉璋送走的舉動,既是為了維護劉備,其實也是為了維護劉璋。現在走,大家還有和氣在,還有面子在。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送走劉璋以後,諸葛亮擬定了一份新的幹部名單。《三國演義》第65回對這份名單有一個詳細的記載。原文是這樣說的:「嚴顏為前將軍,法正為蜀郡太守,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許靖為左將軍長史,龐義為營中司馬,劉巴為左將軍,黃權為右將軍。」各位,定西川之後的封賞名單中,有名有姓的,合計40多人,前26個,全是劉璋的舊部,封完了以後,才開始封賞原來荊州幹部。特別是第一批任命的7位幹部都是劉璋舊部,而且我們還看到了三個刺眼的名字,就是當初三個強硬的主戰派董和、劉巴、黃權,這三位全在第一批任命之列,而且給的待遇很高,一個掌軍中郎將,一個左將軍一個右將軍。    為什麼對這些曾經的反對派要高看一眼,給待遇要先給他們呢?這就是策略。先封賞和自己有過節、鬧過對立的人,公公正正給他們一個待遇,然後再給自己人,這一招叫做給待遇由遠及近。它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穩定人心的方法。    這個策略為什麼管用呢?我們舉個例子,比如幼兒園老師分蘋果,老師說:「小朋友們吃蘋果啦!」小朋友們一下都擠過來了,老師說:「排隊排隊。」可是孩子們都急著要吃,沒人排隊,現場亂作一團,怎麼辦?老師有辦法,拿起一個蘋果對角落裡那個平時表現一般,最近還挨過批評,正在那摳鼻子的小朋友說:「大家看,牛牛最乖,我先給牛牛。你們誰聽話好好排隊我就給誰蘋果。」這樣一來小朋友們一定會排隊,大家一邊排隊一邊看牛牛和他的蘋果,因為看著牛牛,就得到一個信息,什麼信息呢?就是:連這麼濫的人都這麼大蘋果,我再差也比他強。於是大家心裡都有了底,自然就好好排隊了。相反,各位想,老師發蘋果,小朋友們都急著要吃,老師專門挑一個大的,給長得最漂亮平時表現最好的妞妞說:「來寶貝,這蘋果是給你的。」這下可壞了,很多小朋友就得到一個信息,「只有表現成那樣才有機會吃蘋果,看來我們沒機會吃了,我吃不上你們吃不上。」於是幾個調皮孩子一使勁,把蘋果框給掀地下去了。    所以,給待遇一定要注意順序,尤其是時間緊,人員多,大家又都急著要,我們一定要先給心理距離遠、交往不多、看著不順眼、甚至有過節的人,先給這些人一個公正的待遇,這樣就可以讓所有的人都安心。獎勵董和黃權幾個人的高明就在這裡。它讓所有人都得到一個信息:連這麼死硬的反對派,都能得到應有的待遇,我們還急什麼。這樣一來,爭的不爭了搶的不搶了,組織就安然度過了一次人事危機。    做完幹部工作,接著諸葛亮又擬定了治國的法令。《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諸葛亮定的刑罰比較重,法正就提建議說:「當年高祖劉邦入關中約法三章,黎民百姓都感恩戴德,希望軍師把刑罰放寬一些,以爭取民心啊。」    諸葛亮回答說:「您的意見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當年秦朝用法殘暴,老百姓心生怨恨,所以高祖用寬仁就能得民心得天下。而眼前,我們的形勢卻大有不同。」 那麼有什麼不同呢,劉璋搞管理,關鍵的問題就是有恩無威、只寬不嚴,他不是殘暴的問題,是放縱的問題。    所以,《資治通鑒》記載,諸葛亮說了一段非常高明的話,這段話裡邊,包含著管理的精髓。大意是:劉璋暗弱無能,管理不嚴,制度殘缺。搞管理不是搞慈善,不能一味靠恩寵收攏人心,你總提拔他、總獎勵他,給習慣了他並不感恩,一旦沒了,他就會產生怨恨。西川管理的弊端都是從這一點上來的。我現在先推行法制,只有法度嚴格,被表揚了才知道光榮;只有待遇有限,被提拔了才知道感恩,    這個策略叫做先嚴後寬。人性有一個基本的特徵就是:由壞入好易,由好入壞難。比如窮人富了比較容易承受;富人窮了卻很難承受。如果把人的一生分成兩半兒,你隨便問一個人,是願意前30年富後30年窮呢,還是願意前30年窮後30年富呢?所有的人都選擇後30年富。管理也是一樣,一開始嚴厲些,以後慢慢變得寬和了,人人會稱讚領導的仁德。如果相反,一開始寬厚,以後越來越嚴厲,必然會導致人人怨恨。      人都是喜歡先嚴後寬的。做領導要吃准這火候,當領導要從冬天當到夏天,一開始要冷著臉,講制度、講原則、講權威,隨著時間的推移,等權威樹立了,流程理順了,可以適當有所緩和,臉色逐漸緩和下來,個別條款可以有所放寬。如果一開始跟大家特親密,勾肩搭背稱兄道弟,那麼以後工作就沒法做了。你不提要求工作完不成,你提要求他就恨你!這就是先嚴後寬。    由遠及近、先嚴後寬是非常有效的待遇策略。在給完待遇以後,孔明先生緊接著要做的就是人員安排的問題。在安排使用人員上,諸葛亮運用了兩個有趣的技巧,值得我們分析一下。這些技巧是什麼呢,我們把他總結一下,叫做上敬下威,重用分開。    策略二:上敬下威,重用分開  在劉備定西川的過程中,有一個人起了重要作用,他就是劉璋屬下的的軍議校尉法正。平定西川以後,法正被劉備任命為揚武將軍、蜀郡太守。《三國志》記載,我們這位法先生一旦發達了,那可了不得了!過去的小恩小惠和過去的小仇小怨都記得清清楚楚,那真是報恩的報恩報仇的報仇,一點都不含糊!而且表現得有點過分了。有人就到諸葛亮這裡彙報,說:「法正太強橫了,應該批評教育他一下。」    諸葛亮怎麼說呢?《三國志》原文是這麼寫的,孔明先生說:「昔主公困守荊州,北畏曹操,東憚孫權,賴孝直為之輔翼,遂翻然翱翔,不可複製。今奈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耶?」    意思就是,我們主公當年困守在荊州,北畏曹操,東怕孫權,全靠法正輔佐主公有了這麼大的成就,我們就不要禁止人家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了。你看看,孔明不但沒有批評法正,而且還捎帶著表揚了一下。    為什麼諸葛亮要這麼做呢?有人說,是諸葛亮和稀泥,沒有原則;有人說是孔明畏懼法正,不敢和法正正面衝突  作者:范爛成災 回復日期:2010-7-11 5:05:00  其實,諸葛亮這麼做不是畏懼,也不是沒有原則。諸葛亮這麼做是有道理的。道理有三個:一是法正當時是劉備的紅人,劉備看法正特別的順眼、特別的寶貝,那真是春天看著像花、秋天看著像果,夏天對著像冰、秋天摸著像火。一天到晚「孝直孝直」叫著,十分的親密。如果你諸葛亮剛剛掌握了政府工作的大權,什麼事都不做,一上來先收拾劉備的紅人,說輕了是不知輕重,說重了就是唱對台戲。這樣會極大影響班子團結。    第二,法正有那麼多貢獻,如果事業剛剛成功,就把人家給貶下去,周圍人會怎麼看,益州歸順的幹部們會怎麼想。大家會覺得你這不是卸磨殺驢嗎,我不給你幹了!!這樣,就容易影響幹部隊伍的穩定,進而影響政權的穩定。    第三,法正不是糊塗人,也不是沒有準則的人。法正的祖輩父輩都是優秀的知識分子,清高有才,人品學問都很好。法正從小受家庭的熏陶,他人格品格都是好的。即使做事有點過火也是一時糊塗,根本沒有必要小題大做、激化矛盾,只要稍加提醒,完全可以自己糾正。    正是抱著這樣的態度,從班子團結、幹部穩定和當事人接受這三個角度出發,諸葛亮才選擇了溫和的手段,面對法正的問題,不但沒有批評教育,而是表揚了幾句,表揚中帶著提醒。孔明的話傳到法正耳朵里,果然他自己就收斂了。    這種方法叫做敬服。要讓人服從,其實有兩種方法,一種叫做威服,就是使用武力,使用強制力,甚至不惜用對抗的手段,讓對方不得不服從;另一種就是敬服,就是使用溫暖的方法,從肯定角度出發,讓對方自己主動服從。    諸葛亮運用的就是敬服的方法。對於那些層次高、有基礎、本質不壞的人,一旦發現了些小問題,都可以使用敬服的手段,這樣舒舒服服就把毛病改了。    比如,我們讓家裡孩子掃地,要不要惡狠狠地嚇唬——你給我掃地,不掃就是懶蟲!看看你一副慢慢吞吞的樣子,又肉又磨,你整個一個肉夾饃!快乾!    這樣的方法不好,一方面給孩子貼了不良的標籤,讓他自信心下降,覺得自己本來就很差,乾脆破罐子破摔的了;另一方面又會讓他感覺到,家長就是在找茬在挑刺,他就會針鋒相對,明明能做也堅決不做!    相反,你想,如果我們先肯定兩句,說——「今天作業寫得不錯啊,繼續努力。另外騰點時間一起掃地吧,你上次掃的地特別好,乾淨整齊,我們大家都很佩服呢。」這樣一來,不光地掃了,而且一定會培養出一個熱愛勞動有自信的好孩子。溫暖的手段永遠要比冷酷的手段更有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威服不如敬服,高人善於用溫暖的手段讓人心服。諸葛亮正是用這種方式來管理法正的。    荊州幹部中還有一個人,也引起了孔明的格外關注。他的名字叫許靖。劉璋投降前,許靖是前任的蜀郡太守,而且當時的輿論評價說許靖風流倜儻,才華橫溢,足以成為人才標杆,用現在的話說,許靖屬於偶像派實力派結合的人物,有很多粉絲啊。    不過許靖的為人做事卻欠火候,劉備進兵成都的時候,劉巴黃權等人忠心耿耿,堅守崗位。而許靖則選擇了脫離崗位,偷偷跳城牆逃跑,到劉備這邊來投降。這件事情讓劉備很反感。但是後來許靖居然官封太傅,位置在諸葛亮以上,而且諸葛亮帶頭對許靖恩禮有加,十分敬重。見面的時候甚至身行大禮。蜀漢政權裡邊,諸葛亮只拜兩個人,一個劉備,一個就是這位許靖。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對許靖這麼敬重呢?這就是一個策略,叫做重而不用。    我們經常講重用,這個人要重用,那個人不可重用,其實重和用是兩個概念,重是給地位、給尊重,用是給權力、給資源。    許靖雖然受到這麼高的禮遇,連諸葛亮都要大禮參拜,身份是太傅,也算領導班子成員。但是你說他有權力嗎,能調動部隊、管理政府或者參與人事安排嗎?不能。他沒什麼具體的權力。    那為什麼讓他進領導班子呢,因為他名氣大、影響力強、號召力廣,他進了班子,我們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都能順勢增加,這叫借光。如果把他排擠在外,那我們自己的聲譽也會受影響。所以,對於知名度、美譽度很高,但是價值觀不一致的幹部,可以採取重而不用的有效策略。  作者:范爛成災 回復日期:2010-7-11 5:43:00  諸葛亮學兵法是為了管理軍隊,他的那些兵法都是為了治軍而定的。可後人非要把他定位成軍事家,他也無奈,他的北伐完全是為了保護蜀漢內部各派的團結穩定,還有鞏固自己的權利而實行的偽北伐。其實諸葛亮的出發點是正確的,只要保全內部穩定的情況下才能偏安一隅啊,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臣,諸葛亮是治世亂世皆能臣。有人說諸葛亮借刀殺關羽,可笑之極,要殺也是劉備殺,能跟關羽爭奪權位的只有一個人,就是劉備。關羽才不稀罕丞相位呢, 作者:范爛成災 回復日期:2010-7-11 7:19:00  如果劉備打完漢中發現了什麼的話,他就應該馬上發主力部隊轉移到荊州去啊,可他沒有啊,他打完漢中後急著稱漢中王呢,稱漢中王后的一個多月里關羽才出兵打樊城的。一個月的時間足以把主力轉移過去吧?按樓主所說的,不取漢中直接帶主力部隊從荊州攻到洛陽的話曹軍會往哪跑啊?還不是往漢中啊?兵分兩路是沒有錯的。而且都是主力,平分軍力,其實諸葛亮一直都把自己的位置定位在蕭何,而不是韓信,看到法正能成為劉備的韓信,諸葛亮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可能和他比高低呢,韓信的下場是什麼?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謀士的下場一般都不太好,需要用人的時候肯定是禮賢下士,等到霸業可成了謀士反而成了懷疑的對象,而蕭何這樣的人物是至始至終都不可缺少的,況且諸葛亮這樣的曠世之才,(我是說管理方面的能力)不是法正這樣的人能夠具備的呀。劉備死的時候蜀漢政權多亂啊,也只有諸葛亮這樣的人才能做到安國了。劉備稱漢中王后法正是尚書令,但諸葛亮留守成都呀,我看此舉是諸葛亮故意安排的,想取悅一下法正,好讓他更好的充當劉備的韓信,因為這些職位的安排,劉備都跟諸葛亮商量的。因為任職中許靖地位最高,法正最有權勢,許靖這個人劉備很反感,但是在漢中他很有名氣,威望高,所以諸葛亮決定用他,劉備聽了他的了,可見這一切都是諸葛亮安排的,像法正這樣的人如果當了丞相那還了得?蜀漢直接就亡了。作者:范爛成災 回復日期:2010-7-11 17:49:00  其實諸葛亮是思想家,在當時局勢來看,曹操和諸葛亮的思想都是進步的正統思想,是對老百姓有利對統治階級不利的儒法混合的思想,正因為這個思想對當時的統治階級很不利,所以實行起來很艱難,逆流而上,所以曹操臨死前也是非常的無奈,他也知道憑他一個人的力量實在力不從心,當曹操一死他的思想也隨之結束,曹丕登基後為了鞏固基位,為了得到當時的士族統治階級的支持,恢復了漢末的儒家思想了,這個時候在蜀國諸葛亮依然在堅持他的思想,相當的艱難,所以諸葛亮死後為什麼那麼多老百姓都懷念他歌頌他?就因為諸葛亮治理的蜀國制度確實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的實惠。他的幾次北伐,其實也是為了鞏固他的思想的統治地位,因為他的思想只能用他的權力來落實,他的一生不是在跟司馬懿斗,也不是為了實施隆中對,他的一生都在跟當時已經很墮落的儒家思想斗啊,希望樓主重新認識諸葛亮,然後用你的文學修養來為諸葛亮傳播諸葛亮的鮮為人知的偉大的思想和精神,因為很多人崇拜諸葛亮都沒有崇拜到實處。 作者:范爛成災 回復日期:2010-7-11 18:44:00  劉備也是個偉大的革命家,一生為了匡扶漢室,很多人以為劉備匡扶漢室是為了當皇帝,其實他真的是為了拯救國家,為了拯救已經墮落的東漢末的中國,所以說他也是偉大的革命家。他深知拯救國家要用思想,他請諸葛亮出山不單單是因為隆中對,而是救國的思想戰略統一。所以諸葛亮才高高興興地跟著劉備出山了。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推翻墮落不堪的舊王朝,建立新中國。曹操也一樣,孫權就不是革命家。所以劉備、曹操、諸葛亮、荀彧都是進步分子。法正嘛,首先自己就不守法,境界低了一大截。
推薦閱讀:

好犀利!對戰濕疹居然用這一招
如果二戰是一場田忌賽馬,德軍三大將和盟軍三大將對戰,誰會贏?
佛教對戰爭的看法
二戰後蘇軍對戰俘的策略是「以牙還牙」,中國則是"感化"
努力值分配的技巧(雙防和綜合篇 上)

TAG:諸葛亮 | 戰略 | 劉備 | 隆中 | 對戰 | 葛亮 | 徵文大賽 | 諸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