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規劃正逐漸清晰-我應該再寡斷一點

人生規劃正逐漸清晰
[ 2007-12-8 0:06:00 | By: 旅程無限 ]
中午約好友LS吃飯聊天,好久沒有見面,他的氣色與狀態非常好,意氣風發的樣子。他自己說是在做感興趣的事,所以做得很開心。除了事業發展順利外,他的個人生活也有條不紊地發展著,他將於明年2月舉辦結婚典禮,也算了完成了一件大事。他還談到了自己的職涯規劃,他說再做一兩年想到機構去做負責人,如果做得好能夠出成績則希望向上走走,如果做得不好,就回到省公司。他的生涯規劃應該是很清晰的,真羨慕他。 反觀我自己,一段時間以來都在選擇猶豫過程中,雖然看了許多關於人生規劃的書,但還是不能夠很清晰地制定出明確的生涯規劃。患得患失、優柔寡斷是我的一個需要克服的缺點。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的人生規劃已經逐漸清晰,雖然有一些是公司改革不盡如人意的客觀因素,但主要的還是從自己的興趣、強項、優勢等角度去考慮。下午L總談了他自己的打算,也邀請我加入。我覺得這是個選項,但還是要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剛才搜索「優柔寡斷」的時候,找到了我很喜歡的李笑來的文章:《果斷與寡斷》,剛好為我的寡斷做了很好的解釋,轉貼過來,與大家分享。

據說果斷是優點,那相對地(優柔)寡斷就算是缺點了。可真的如此么?

面對選擇的時候,如果其中的選項不需要任何代價,那麼事實上只需要考慮哪個最好就可以了。比如,天上掉下來100萬砸在你的頭上,沒把你砸暈,於是你可以選擇把它花掉。那買什麼呢?一套房子,還是一輛好車?去歐洲玩,還是去泰國?這樣的時候,實際上果斷只會減少快樂——因為,每多猶豫一陣子,就多一份快樂。(我們最大的願望就是不勞而獲)

然而,反過來,如果這錢是你的全部資產的話,境況就完全不同。這個時候,選擇即意味著放棄。不像剛才那種情況,在剛才那種情況里,每個選擇都只意味著獲得。而現實里往往沒有那樣的好事,選擇的本質是為了獲得而放棄。

如果,一個人清楚自己想要獲得的是什麼,而為了獲得想要的而必須放棄的是什麼,這樣的時候,他會顯得非常果斷——儘管同樣會心痛。如果,最終獲得的確實是想要的,那麼對放棄的就不應再去惋惜;如果,最終獲得的竟然並不是想要的,事實上,後悔來不及了的情況並不是很多——除非,他那個時候已經90歲了。

事實上,我們平時看到的更多的情況是:人們往往並不知道最終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如果穿透表象看實質的話,很多人要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牛逼」——希望自己有一個牛逼的人生,到哪裡都受到尊重,在哪裡都是風頭最勁,站著光芒四射躺著四射光芒才好(汪國真對此句有貢獻)。然而,這些人卻並不知道為了「牛逼」要付出什麼,要放棄什麼——只想要,就要「牛逼」——他們並不知道自己選擇了一個不可能的選項。

我總是認為,一個人寡斷不僅是正常的還是理性的,除非他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產者——沒有什麼東西可放棄。一個有產者(包括有形資產比如年薪、無形資產比如名譽)甚至必須寡斷——因為我們並非無產,所以我們必須迴避風險。

從理性角度出發,迴避風險的最佳策略就是「寡斷」。決策是有風險的,事實上,只有具備風險的選擇才稱得上「決策」。如果沒有風險只有收益,不可確定的只有收益多少的話,拋硬幣是最合理的方法,無需為此花費任何腦細胞。

決策越多,風險越大。簡單數學:如果一次重要決策成功的概率有90%的話,那麼,一生總計做了5次重要決策的人,最終成功概率應該是0.95=0.59049,即60%不到。而另外一個人,非常果敢,經常做出一些重要決策,最終他一生總計做了50次重要決定,那麼他最終成功的概率應該是0.950=0.005153775,即大約0.5%。

誰願意果斷誰果斷去。人總是要承擔後果的,並且自己承擔。如果我選擇了寡斷,那誰愛說什麼就說什麼,再在「寡斷」前面加上個「優柔」也無所謂,整個社會都把「優柔寡斷」當作貶義詞又怎麼樣?不能聽整個社會的,因為最終的責任、後果只能由我自己來承擔。

我想,我應該再寡斷一點。

推薦閱讀:

說錯話和做錯事在一般情況下哪個更可怕?
人生幾度秋涼
早安心語: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那不斷的努力而夢想永遠是無法實現
拿得起 放得下 才是人生處世之真諦
智商跟不上情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人生 | 人生規劃 | 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