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到底是什麼?】楊氏微刊
昨天看到一個貼子【于丹現象的毀滅預示著中國人的覺醒】,讓我趁機多說幾句。有些話不吐不快,已經好久了。國學到底是什麼?別看國家倡導,很多人也很熱衷,但搞不懂它是什麼的,估計不在少數。國學主要是指摻雜了佛教的儒家倫理和技藝。儒家分為前儒和後儒。前儒是一種宗教,後儒則是一種倫理。前儒起於孔孟甚至更早,敬天地拜鬼神,思考生死靈魂的問題,也追求理想。到了唐代,佛教進來,由於儒家本身缺乏清晰的宗教邏輯,就被佛教以輪迴等理論把持了話語權。被閹割了宗教的部分,成為後儒。「未知生焉知死」,活著的事你還搞不明白,操那麼多心關心死後的事幹嘛?是後儒的典型總結。所以後儒是一種與生死靈魂無關,單純的倫理和處世之道,主要是君臣父子等的社會秩序和個人修行。這種思想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的主流,力量極為強大。佛教教義從來不確定,對統治者也極具妥協性,因此在不同國家表現出迥異的理論和發展。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佛教出家做和尚豈不成了大不孝,怎麼解決這個大問題?佛教就立刻調和自己,說出家為父母修行是更大的孝。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內部有許多悖論,甚至和它的原生教義相矛盾,但經過諸如此類的調和,反而在中國落地生根發展起來。也很反應我們的國民性格。佛教向儒家統治者妥協的同時,也成功摻雜了不少糟粕進去。由於我們缺乏思辨能力、質疑精神,對此不大容易分得清。今天好多儒雅文人,他們說不信佛,以為是原汁原味儒家理論而加以維護的,其實就是佛教來的。兩者混合在一起,成了如今的後儒。儒家思想,曾經有一個小高潮,那就是到了明朝有大儒王陽明提出了心學。由於王陽明的傳奇經歷,心學一度很熱。但是嚴格來講,心學也不是一種學問,甚至不是一種思想,充其量是王陽明個人的感悟和思考。他強調的【致良知】是幾乎任何一個思想流派和宗教都有的,肯定不能說王陽明是因為心學才在戰爭中百戰不殆,反倒是王陽明強大的軍事能力讓所謂的心學虛得其名,被後人不斷誇大。王陽明是不可複製的,心學也是不可複製的,王陽明之後再無心學。明末的心學發展越來越玄虛空談,以至於明後期最重要的思想流派東林黨人,專門倡導「實學」來對應「虛學」,斥責「心學」追隨者的玄虛混亂、不學無術和空談誤國。那時不禁書不刪帖,有大量一手資料可見,尚且搞不起心學來,今天資料流失殆盡,僅靠隻言片語就想搞心學?可不是嘴上說說王陽明,你就能變成王陽明第二了。如果今天還遇到一個人和你夸夸其談心學,你就知道多麼扯淡。儒家把自己龜縮成個人修養和處世之道後,無法再滿足人們進一步思考靈魂生死的需求,實際上為各種宗教進入這個群體打開了發展空間。作為一種倫理整體不關心,不代表裡面的個人不思考。有的儒家弟子去拜佛,有的去做道士,有的天天討論修身養性,有的去信上帝,不一而足。他們的信仰邏輯,都必須在新載體上重新構建。所有的哲學問題,本質都是神學問題。離開神學,也無法真正理解哲學。前後儒的很多思想觀點無法對應,無法調和,儒家後來就沒有真正深刻的思想了。你說我就修個身齊個家,扯啥思想?至於治國平天下,那是需要超越眼前所見利益,進入靈魂層面思考才能幹的。一幫子只靠鬥爭獲得權力搞統治的人,讓他們有超越利益的遠大情懷,何其難哉。所以儒家本身,其實是很冷漠的:我管我的修行,你與我何干?缺乏了宗教思考的後儒,作為一種思想載體的凝聚能力也越來越弱,中國人逐漸成為一盤散沙,並在理解普世價值的人文理念方面,有了溝通障礙,殊為可惜。其實,最早我們中國人也是很有情懷的。這種不需要思想,僅僅修身養性的儒家,當然就產生不了思想家,產生不了科學家。作為統治和管理,就會非常混亂和封閉,非常內視和夢語,這是我們最近幾百年落後的根源。歷史上我們數次差點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基本都是拜傳教士所賜。從唐朝李世民迎接景教,元代忽必烈歡迎的也里可溫教,到明朝徐光啟俯身天主教,清朝康熙每日求學南懷仁,以及後來的基督新教,都是基督教的不同支派。給當時社會真正帶來巨大影響的本土科學家比如徐光啟,王徵,李之藻,楊廷筠等,其實都是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鄧玉函、沙勿略、艾儒略等人手把手的學生,也都受洗成為基督徒。傳教士來傳教,但他們很多人本身就是各自國家的科學家,有的甚至就是皇家科學院院士。只是我們的書本上從不去講這些。要不知道這些歷史背景,你可能還以為徐光啟等是天才,前面無任何基礎,突然就搞出來一個天文台。這些人搞了一輩子科舉,學了一輩子儒家,但思想還較開明,乍接觸傳教士們的學問,立刻驚為天學。他們很多人身居高位,可以組織把這些科學成果實現。傳教士反倒沒把這些當成主業,只是傳教的副產品。要是搞科學,他們沒必要跑中國來。即便如此,他們當時傳授的數學、天文、音樂、曆法、機械製造等知識,也數次被佛儒文士攻擊,認為不僅無用,還違背祖宗聖學。比如明朝的禮部侍郎沈榷依附魏忠賢,清朝欽天監楊光先依附鰲拜,都曾攻訐基督教,很多傳教士遭遇滅頂之災。缺乏具體技能,無視論據,排斥科學,泛泛而談聖人、聖學、祖宗、愛國,是佛儒混合體的典型語言。國學是個新提法,但其實是舊東西。加個國字,是為了讓大家愛國;有個學字,就好像是學問了。實際不可能。你說國學有什麼真正的技能,系統的思想,科學的方法?不過是老調重彈,盲目自信,嚴重跟不上形式。無論從論據,論證,或者論點,哪方面來講,都缺乏創造力和系統性。這種學問,砸多少錢進去造勢,在世界各地建多少孔子學院,無非都是貪污受賄和浪費錢的管道,最後都是屁都留不下一個。記得前年去格拉斯哥大學,見到了一塊牌子:孔子學院。覺得有意思,尋過去,荒荒涼涼,牌子而已。倡導國學,就是2000多年前【獨尊儒術】的翻版,而且今天一定是【獨尊后儒】。網上查查看如何評價:有力地維護了封建統治。和【獨尊儒術】連在一起的還有【罷黜百家】,所以你就知道有地方拆教堂,有地方演「大漢夢」,就沒什麼驚訝了,這都是一個語言體系。一定是有大儒進入權力中樞,以為從中找到了救國救民的靈丹妙藥。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然也。從宗教比較角度研究,我們偌大中華民族,不僅歷史上對世界科學的發展貢獻,可憐得讓人羞愧;今日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去掉我們一直不理解的和平獎)的比例,竟然也只有一個族群和我們十分接近:伊斯蘭教。這是有內在根源的。不肯正視,就只好總拿西方人歧視的理由為自己遮羞。幾百年前沒互聯網,如今有了好多年了,也該醒醒了。你認可不認可無關緊要,阻擋不了世界旋轉,只驗證智商問題和決定你家族命運。
推薦閱讀:
※國學寶典目錄
※談盛世文化 – 國學網
※慈是人性的根本、道德的首要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大學》求義:第九章 安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