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家氣功 | 因是子靜坐法
蔣維喬先生學識淵博,對儒、釋、道、醫的氣功源流都曾涉獵與研究,並曾著書立說,蜚聲中外,對日本、東南亞各圖影響頗深。是近代我國氣功界的先驅者,1914年,他著《因是子靜坐法》。
〔功法〕
1.調身
(1)「雙盤膝」就是把左小腿盤架在右股上面,使左腳掌和右股略齊,然後,再把右小腿架在左股上面。這時候,雙腳心朝上,常說的「五心朝天」就是這個姿勢,這就叫做「雙盤膝「。它的好處兩膝蓋必須緊貼坐墊上,姿勢端正,不會向前後左右傾斜,但這種「雙盤膝」不容易做到,尤其中年以上的人,筋骨硬,更難做,也可不必勉強。
(2)「單盤膝」靜坐時把左小腿架在右股上面,右腿放在左股下面就行了。這比雙盤膝容易做。它的缺點,左膝蓋不能緊貼坐墊,坐久了,身體要向左面傾斜;只要自己察覺有歪,隨時糾正,亦無妨礙。
(3)「自然盤膝」如果老年人連單盤膝也做不到,可把兩腳盤在兩小腿下面,這就叫自然盤膝。不過兩膝蓋都落空,更易歪解,應隨時糾正過來。
(4)「端坐式」如果腿有病,自然盤膝也做不到,可坐在凳子上,身要端正,臀部與膝蓋取齊,兩腳平放地面上就可。
頭部姿勢和兩手如何安放?
頭頸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微閉,口要閉上,舌舔上齶。要做到松靜自然。
兩手臂要寬鬆,不可著力,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輕輕擱在兩腿上,貼近小腹。但如坐在凳子上,除上述姿勢外,也可以將兩手放在兩大腿上部,掌心向下,自然地放平。
注意點:初練氣功,坐久了,兩腿、腳必然感到麻木或微痛感,此時可徐徐伸開,不麻時再盤上腿;或立起徐引,再重新坐下練功也可。
(5)「卧功」,分仰卧、側卧兩種。仰卧姿勢與平常仰卧一樣,叫「仰卧功」,但應將頭、肩等部略勢高些,到自己覺得最舒服的程度,兩手掌輕輕貼在腿根部。對頭部耳、口、鼻、舌的要求與坐功相同。
側卧功,雖有左右之分,但以右側卧為宜。因左側卧,使心臟受壓迫,不是頂好,可也不要拘泥,左右卧以舒適為度,側卧時對頭部目、口、鼻、舌的要求也與坐功相同,但頭及上身應略前俯,上面的腿比下面的腿稍彎曲些,使達到最舒適的程度,膝蓋以上的大腿疊於下面的上,膝蓋以下的小腿和腳就很自然地貼放於下面的小腿和腳的後面,下面的腿自然伸出,微微彎曲,上面的手也自然地伸出,掌心向下,放在髖關節上面,下面的手伸開,掌心向上,放在頭部枕上,距離頭部少許,離頭遠近須依自己舒適為準。這種卧功就叫做「側卧功」,也叫做「獅子王卧法」。
2.調息
空氣經鼻出入,一呼一吸為一息。是靜坐入手的重要功夫,不可不注意。
(1)喉頭呼吸——一般人呼吸短而淺,不能盡肺部的張縮力量,因此也就達不到徹底吸氧吐碳的功用,致使血液不清,易生疾病。
(2)胸式呼吸——氣體出入能夠達到胸部,充滿肺葉,較前稍好,體操運動時的呼吸就能做到這地步,但以上兩種不能算做調息。
(3)腹式呼吸(又名胎吸)——一呼一吸,感覺氣體能達到小腹。在吸氣時,空氣入肺,使肺衣舒張,隔肌(即橫隔膜)下降;呼氣時,腹部收縮,隔肌被推向上,使肺部濁氣盡量外散,達樣的一呼一吸才是靜坐的調息。胎兒在母腹中,借臍帶於胞衣與母體呼吸相通。一出腹便用鼻來呼吸,因此腹式呼吸就是回到嬰兒地位,所以也叫「胎息」應該柱意的,調息時決不能用力,要使鼻息出人極輕極細,漸漸深長,很自然地達到腹部,甚至連自己的耳朵也聽不到鼻息的聲音,這才是真正的調息。
(4)體呼吸——靜坐功夫,年深日久,呼吸深細,一出一入,自己不知不覺,好象入於無呼吸的狀態,雖有呼吸器官,若無所用。而氣息彷彿從全身毛孔出入,到此地步,乃達到調息的極功,非幾十年的功夫不能臻此。
呼吸的氣,必須從鼻腔出入,不可用口。為什麼呢?因鼻子是專司呼吸的器官,鼻孔里有毛,可以阻止灰塵和微生物進入呼吸道。倘呼吸時把嘴張開,一則妨礙鼻子的功能,二則灰塵和微生物容易入口,發生疾病,所以不僅靜坐時要閉口,就是在日嘗活動時,也以閉口為宜。
3.調心
怎樣去調心,分述如下:
(1)意守丹田——靜坐時,把意念集中在下丹田(即臍下一寸三分的部位)。初學的人,對這種功夫,極難做到。妄念一起一滅,分秒不停,所以說妄念如「心猿意馬」,不易調伏。靜坐的最後功夫,就是要制服這些胡思亂想的妄念。妄念一互消除,就能出現一種無念境界。那麼怎樣下手呢?應該養之有素,平常行功散事時就該時時當心,不要起非分的妄想。
(2)排除妄念——靜坐時,把一切事物放下,把精力集中於小腹,如果妄念再起,就再放下。這樣反覆練習,久而久之,妄念自然會漸漸減少,逐步達到無念境界。
(3)「目若垂簾」——初練功的人,如果上述方法仍不能排除妄念,可以微張一線之光,這就叫做「目若垂簾」,垂簾時可以目視鼻準,靜靜地以鼻呼吸,以至不聞不覺。口必須自然閉合,口舔上齶,當口津多時,可緩緩分小口咽下,如果是頻要吐出。此時,最要緊的是仍然自然地意守丹田,其方法亦如前述。這樣可以幫助排除雜念。
(4)「心息相依」——就是仍將兩眼輕輕閉合,用「數息」的方法,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從一數到十,周而復始,使精神自然集中,這叫做「心息相依」。其他姿勢亦如前述。而最重的,仍在於「意守下丹田」。這種方法,亦可幫助排除妄念。
(5)初學靜坐的通病——初練功者常常說:「我沒有學習靜坐的時候,妄到還少,一坐下後,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麼綠故?」這是一種誤解。人的妄念本來隨時都有,平時因和外面環境接觸,把注意力分散了,故覺得不多。靜坐以後,精神集中於內部,才覺得妄念紛至沓來,忽起忽滅,不可捉摸,這是一種初步的自我感覺。能夠從這下手,返觀自心,索本求源,追查妄念是怎樣產生的,進而及時排出去,練習久了,自然會漸之漸少,不必怕它。總之,練坐就比不練好,這點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6)動靜兼修
練好調身,調息,調心之後,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要動靜兼修。蔣維喬先生晚年曾說:「我以前出版的《靜坐法》,未曾提及外功,是有缺點的。」古來養生法,有外功、內功兩種,外功著重身體的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等;內功就是導引、吐納、靜坐等。專修靜坐,不使身體活動活動,是有偏差的。應該動靜兼修,互相促進;不可偏廢,學修外功,不修內功,似有偏頗;單修內功,不修外功,也是不宜。希望讀者注意動靜兼修
——引自王導正《因是子靜坐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