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口頭禪,多說一次就多傷孩子一次!

  孩子的情緒是敏感脆弱的,尤其是爸爸媽媽在不經意間說出來的話,很可能造成無意識的心靈創傷。

  有些口頭禪,也許爸爸媽媽並不在意,甚至自己說過就忘了,但卻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一片陰影。

口頭禪一

「你怎麼又這樣了?」

  「你怎麼又這樣了?」,這句話相信不少父母都說過,在責備孩子時,這樣說話似乎也沒什麼不妥。

  但是,這樣的責備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不好的,父母這樣說不利於孩子不良行為的矯正。

  如果孩子的做法不當,不妨換種方式,試試看給他一些小懲罰,或是直接告訴他怎麼做。

口頭禪二

「你這樣做,我們就會……」

  為了激勵孩子去學習或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往往會說獎勵、談條件。

只要孩子表現好,就能給他們一些物質獎勵或是滿足他們的合理願望。

  這樣的許諾和教育方式本來也沒什麼問題,可惜的是,很多爸爸媽媽並不兌現,只說不做。長此以往,孩子會對父母的話失去信心,甚至不再信任父母。

  對於孩子,身為父母,你應該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輕易許諾。

口頭禪三

「你如果再……我就……」

  「你如果再不吃,我就要吃掉咯!」

  「你如果再不來,我們就走了!

  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口頭禪,但類似這樣的威脅頻繁地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比威脅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原因。

  常常會有大人這樣跟小孩說,然後那個小孩就會表現出很急,甚至是哭鬧的狀況,甚至去搶奪家長希望他吃下的食物……

  小孩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腦中自有優先順序,家長實在不應該干涉太多。

  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講:你如果不吃了,那我就要吃掉了,因為很浪費,浪費食物是很不好的事情。「因為很浪費」才是要干涉的重點,我們家長中的很多人卻常常忘記講。

口頭禪四

「別再添亂了,你只能幫倒忙」

  孩子的好奇心重,也很熱情,他們看到家長做事的時候,也想幫幫忙,結果可能是幫倒忙。

  但是儘管如此,家長仍要以正面鼓勵為主,千萬別說類似這樣的話,這話可是會嚴重打擊孩子積極性的呢。

  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不良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 相反,如果對孩子存在偏見,或者總是說些負面的話,孩子就很可能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所有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總是在不經意間,給我們的孩子施加了無數的不良心理暗示。孩子變壞變差,根源還是父母。

口頭禪五

「你怎麼這麼差,看別人家的孩子多好」

  雖然父母是出於無意識說出這種話,希望孩子能夠受到激勵,變得更好。但在這種對比里,孩子會自覺百般不如人。自信心被挫敗,進而變得自卑敏感。

  正面教育永遠是第一位的,婉轉地讚美與鼓勵,會比比較要好得多。

  「中國式家長」已經成了國際性的貶義詞。在美國高中校園裡,中國式家長是個管孩子很嚴的家長;在紐約房產商眼中,中國式家長是為了 2歲女兒讀大學而買豪宅的焦慮者;在紐西蘭,當地家長們發起奶粉保衛戰試圖對抗中國家長的瘋狂掃貨……

  中國式家長最大的共性還有愛攀比,口頭禪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誰誰誰,哪哪比你好。」

  這樣的教育方法是能讓孩子做出我們期待的事,但「比較"也給了孩子一個暗示「你不夠優秀」,於是,常常被比較的孩子,會變得自卑,長大後容易嫉妒。

  「父母可以說孩子做的事對或者不對,但不能說他這個人是好還是不好。此外,不攀比不等於不為孩子設立教育目標。根據孩子自身的條件,挖掘他的潛能。」

口頭禪六

「真不像個男孩子,哭什麼哭」

  在大人的眼裡,男生就必須是勇敢又堅強的。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男寶寶同樣需要宣洩自己的情緒,同樣也有難受傷心的時候。如果家長習慣這樣說,孩子會把負面情緒壓在心底,漸漸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作為爸爸媽媽,你應該盡量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多跟孩子溝通,並引導孩子的情緒。如果我們能傾聽孩子,與孩子產生共情,那麼也能有助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讓孩子變成一個情緒壓抑的孩子,導致將來無法正視或處理自己的情緒。

口頭禪七

「你好煩啊,能不能別叫我了」

  在爸爸媽媽手頭堆著許多事,或是心情很糟糕的時候,孩子卻撞到了槍口上。

  其實,這樣的話很容易傷到孩子。孩子不是父母情緒的宣洩口,如果你能夠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相信你的孩子也一定可以很擅長這件事。

  情緒穩定才能給孩子真愛。

  如果你確實有事需要忙,不妨換一種和緩的語速和輕柔的語調,小聲告訴孩子:「我們現在還在忙,有什麼事兒待會說好嗎?」

  等到不忙了,再去聽聽看孩子想說什麼。

口頭禪八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難以拒絕攀比的其實是父母急切的心態。習慣了快餐文化的80後焦慮父母喜歡直奔主題:7個月了怎麼還不會爬?不問原理,直接說怎麼做就行,不靈就繼續到處求答案。

  事實上,養育孩子不像生產產品,孩子的個體差異很大,怎麼會有一種解決所有家長的問題的方法?

  焦慮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會影響正常的判斷力。家長們不相信自己,只好轉而互相比較。其實,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在懂孩子的基礎上變通出來的。

  放手養育,陪伴成長,在孩子遭遇困境與挫折的時候,給予安慰與支持,孩子的歡笑,才是父母會得到的最實際的回報。

口頭禪九

「付出這麼多,你卻不明白」

  「愛攀比」、「焦慮」竟然成了「只要孩子學有所成,大人吃點苦無所謂」的中國媽媽的標籤,愛孩子難道有錯嗎?

  首先問自己,你對孩子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嗎?你接納了孩子真實的自我嗎?

  做父母的大多都不願承認自己心裡的那點小虛榮,而一旦孩子沒有如己所願,做父母的就從山上跌落到谷底,得不到回報的愛會變得偏執焦躁:為什麼我付出那麼多,孩子卻一點都不明白?為什麼給了孩子最好的,而他卻對我們這樣?以後如果孩子對我們沒有我對他那麼好,該怎麼辦?

  在專家眼中,當媽媽是要學習的。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留一些時間來愛自己、關注自己,讓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對挑戰,這樣才能放下許多焦慮。

  否則,我們會下意識地從孩子那裡需求愛,對孩子的期待會多於愛。「愛應該是自由的,是給對方所需要的,而不是把自己的無力轉嫁到孩子身上。」

口頭禪十

「慢點」、「小心點」

  我們的習俗是過度表達關心,否則會被認為是冷漠。但請誠實地想一想,關心的潛台詞如果包含了對被關心者智商的貶低,怎麼能令人愉快呢?

  最高的禮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說點什麼和做點什麼,而是得體和有分寸,以讓對方感覺有用或舒服為原則。

  很多人卻忘記了這一點,經常誤把嘴上的客套當作關心,誤把迎合當作禮貌,誤把多餘的指點當作幫助——這種習慣已深深地植入人們的意識,使人根本無法識別它的虛假性。

  這種虛假性在成人與兒童的關係中更普遍。

  孩子吃飯灑了一點湯,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喝水嗆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關門聲音大了點,乃至於作業寫錯了一道題,考試丟了幾分……凡是一個孩子生活中的內容,幾乎都伴隨著「慢點」「注意點」「小心點」之類的提醒。我甚至在海灘上看到,三四歲的孩子踩沙子玩時,旁邊的父親也要不停地告訴孩子「慢點,慢點」,真不知孩子怎樣做才是恰到好處,才是他要求的「慢點」。

  這種虛假的提醒不會真的幫助到孩子,只會給孩子添堵,因為孩子幾乎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上都是不完善的,開始都做不好。

  若家長把「慢點」「小心點」掛在嘴上,就是在不停地用潛台詞告訴孩子,你是魯莽的,你總是做得不夠好,我必須時時提醒你。而孩子天然地想行為得體,希望得到肯定,特別是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夠好的時候,他內心是非常愧疚的。

  如果這時家長提醒他「小心」,他會立即意識到自己的「不得體」被別人注意到了,內心會很不自在。注意到的人越多,他越羞愧。

  這樣你就不難理解你的孩子為什麼會在大家的關心和安慰下「反應異常」了。

  孩子吃東西不小心嗆了,其實只需要咳嗽一小會兒就沒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關注,更不需要提醒。一夥成年人只顧表達自己的關心,你一句我一句的,給孩子添多少堵,製造多少尷尬!

  那樣的場合,可能有的人甚至擔心,如果自己不說點什麼會顯得不夠意思——本質上是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優越感和得體性,卻不能用同理心去體味一下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覺得自己在一伙人面前丟了面子、顯得很傻時,不發火又能怎樣呢?他是在用這種方式企圖找回面子。所幸你的孩子還敢於表達不滿,如果是一個特別敏感內向的孩子,什麼也不說,默默承受了這些憋屈,才更可憐。

  家長不懂得約束自己的言行,向孩子過度表達關心,造成孩子的尷尬,繼而容易使孩子產生不愉快情緒。

  所以解決思路也一樣:無所謂的小事,視而不見,不讓孩子難為情。你什麼都不說,以愉悅而豁達的心態對待孩子,孩子會調整自己的。

  愛孩子離不開對他心理的體貼,多餘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滿足了家長,卻給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

  「不管是最好的管」就是希望家長多向內用心,少向外用力。

家長必須知道的與孩子溝通的五宗「最」最基礎的原則——接納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通常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聯繫,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

  那怎樣讓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們的感受,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解他們。

  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否定孩子的感受,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地否定時,就會感到困惑和憤怒,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比如通過全身關注的傾聽;幫助他們說出他們的感受。孩子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納的,但是某些行為應該受到限制,需要家長引導。

最容易進入的誤區—「比較」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不斷地被比較中長大的,父母拿我們和兄弟姐妹比較,老師把我們和同學比較,似乎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

  「比較」是容易讓人受到傷害,破壞親子關係的「殺手鐧」。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較,只和自己的過去比較,時時看到孩子的進步。

  擁抱孩子,要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別人家孩子的復刻版。

最關心的話題——讓孩子自立

  「讓孩子自己作選擇,鼓勵孩子自立。」是父母最關心的話題,家長給孩子選擇機會是必要的,讓孩子感覺到他有參與決定的能力。

  但是要注意,在為孩子提供的選項中,父母要充分考慮到選擇後果是否自己都能承受;提供選擇範圍應孩子的年齡成正比,孩子越小,給孩子的選擇越有限,而隨著孩子的長達,則要逐漸放手,給孩子更大範圍的選擇權。

最常見的副作用——空洞的讚賞

  

  讚賞孩子,絕不是「你真棒」這麼簡單,也是需要誇讚方法的。空洞的讚賞會帶來很多「副作用」,比如有時候沒有人及時給到孩子讚賞,她就會很失落,好像有了「讚賞依賴症」。

  空洞的讚賞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引起焦慮,產生壓力,懷疑讚賞背後有父母操控等等…

  消除這些副作用的藥方,就是在「你真棒!」後面,加上細節描述,比如「你真棒,你畫畫的配色特別有春天的感覺。」多用這種描述性的語言來讚賞孩子的時候,他們會因感到父母發自內心的讚美而備受鼓舞,同時也會因具體的肯定而對自己要求更加明確。

最容易忽略的現象——貼標籤

  

  許多父母開始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貼標籤」。特別是一些正面標籤,「你真是個懂事的孩子」、「你真是個要強的孩子」,導致孩子為了保住標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勉強自己。

  每一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為一個標籤活著,更希望孩子能自然成長,能自由地活出真實的自己。

  養育孩子是也浩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

  就像一部電影經典台詞:「我們不可能當完美的父母,但當好父母的方法很多。」

精彩乾貨

文章薦讀

  • 想要寶寶咳嗽好的快,媽媽不懂這些可不行

  • 你在罵孩子時,他們的大腦在受到怎樣的傷害,你知道嗎?

  • 母乳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下去的原因竟然是這個。

  • 還沒好好抱抱你呢,你就長大了!

  • 這張家庭教育表,價值連城(建議收藏)

  • 告訴孩子,有一種教養,叫「不佔便宜」

  • 寶寶撫觸的好處,注意事項及基本手法大全(建議收藏!)

  • 好好做父親, 是男人最有價值的投資!

  • 30副簡筆畫,學完趕緊教孩子,孩子樂崩了!

  • 為什麼寶寶屁股打不得?很多家長悔不當初!

  • 孩子看多電視、手機、Ipad傷眼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 專治寶寶肚子脹氣的【排氣操】,邊做邊卟卟排氣。

  • 爸爸一定要與孩子做的50件事,你的老公做到了多少?

  • 一個紅臉一個白臉 「中國式家長智慧」要不得!

  • 想要寶寶睡得好,不可以錯過這篇!(夠實用夠全面,值得反覆閱讀)

  • 父母見過世面,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 培養更傑出的男孩媽媽要這樣做


  • 推薦閱讀:

    怎樣給孩子斷奶 4種斷奶方式可選擇 媽媽們要記住
    你越吼,孩子越差勁!狠心點,比你吼一千句都有用!
    奇葩起名!任性父母是如何坑孩子的
    孩子多大才可以跟他們說離婚的事
    鵪鶉蛋新做法,酸酸甜甜味道好,一口一個好過癮,趕緊做給孩子

    TAG:孩子 | 口頭禪 | 多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