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教你不生氣???常生歡喜心???(轉)
教你不生氣常生歡喜心 (轉)戒 制 生 氣 探 邃生氣是人的一種不良情緒現象,遇到不順心的事,便生閑氣、生悶氣、生怨氣、發脾氣。輕則悶悶不樂,哀聲嘆氣,重則怒髮衝冠,大發雷霆。胸悶成疾。生氣生煩惱,煩惱致生氣,惡性循環,欲止不能。原本不想生氣,但又難以戒制。為此,現就生氣的根源危害和戒制方法及根治的途徑用辯證多元的觀點試述之。一、生氣的根源和危害。生氣的根源主要來自無明和煩惱。煩惱主要來自貪(貪慾、貪名利)、瞋(瞋恨、瞋恚)、痴(愚痴、愚昧)慢(傲慢)疑(狐疑、猜忌)惡見(不正確的見解)。另外,由於每個人的根性習性差異,有的性暴 性急,有的性柔 性緩,性暴 性急之人相對愛生氣。生氣的危害。生氣最大受害者是自己,最大危害是健康。生氣是諸病的根源,常生氣發脾氣的人不會健康長壽。現代科學家研究表明,人類65%的疾病與心理的壓仰有關,緊張、憤怒、敵意、失望、悲觀、驚恐和憂鬱等不良情緒,可使內臟器官的生理活動擾亂,導致免疫功能減弱。關於癌症大量臨床事實證明,大多數都有長期不良情緒和生氣有關。美國一位生理學家,為研究生氣對人的健康影響進行了實驗,他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氣水」,發現同一個人,當他心平氣和時,所呼出的氣成水後,澄清透明,生氣時則有紫色沉澱。他又把人生氣的「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只過了幾分鐘就死了。進而分析,一個人生氣十分鐘所耗費的精力,不亞於參加一次3000米的賽跑。人生氣時會分泌毒性的分泌物,經常生氣的人自然難以健康長壽。氣量狹窄的周瑜被活活氣死,可見氣傷人之烈。現代心血管專家洪昭光教授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這四條其中最不好做到的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是心理平衡。心理不平衡就會生氣,生氣就很難做到心理平衡。洪教授說:「心理平衡作用超過一切保障作用的總和。你只要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在北京調查了很多一百多歲的健康老人,他們是怎麼健康的呢?吃的好還是錢多?都不是。但有兩條健康老人都一樣,那就是心胸開闊,性格隨和,心地善良。沒有一個健康的老人心胸狹隘、鼠肚雞腸、鑽牛角尖,一個也沒有。為什麼呢?因為心胸狹隘,脾氣暴躁活不到一百歲,50、60歲早就一個一個氣死了,要麼得癌,要麼心血管病,早死了」。所以可知,生氣可造病加病,樂觀可防病治病。常生歡喜心,百病不生。生氣既有害自己身心健康,還傷害他人,也不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在家庭內生氣鬥毆,會影響家庭和諧。在機關、單位、公司生氣會造成不團結,影響到社會和諧。對學佛修行之人,生氣更是最大的忌諱,修行多年,生一次氣,發一次脾氣,會前功盡棄,所謂「火燒功德林」二、戒制生氣十法。現就各種原因引起的常見的生氣現象,概括為以下十條戒制方法。 1、常思危氣自減。在日常生活處事當中,要經常想到生氣的各種危害,特別是對自己身體健康的嚴重危害,對生氣生畏懼心,氣一來就會退縮減弱。清末文人閻敬銘,深受生氣之害,他寫了一首「不氣歌」頗為風趣,其中說道:「氣之為害大可懼,氣下病來無人替。誠恐因病將命廢,我今嘗過氣中味。……」 2、忍為先氣益緩。凡事「忍為高」,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戒氣之法最高得益於忍,一忍百氣消。一般生氣,先睡一夜,前後因果想一遍,就覺得不值,氣就能消去一半。過三天之後,氣會全消,這叫緩解法。或者暫離困境,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叫轉移法。還可向自己信賴的人傾訴,釋放一下,都會有好的效果。 3、忍無效忌走偏。生氣後有的越忍越氣,一般是由一些世俗錯誤觀念和偏見所造成。一般人認為,氣是別人給的,是別人惹我生的氣,說「你氣死我了」這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可謂錯哉偏也。繼之有的認為,他氣了我,我也得想法氣氣他,發泄一下,這是一種不道德不理智的做法,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只能使自己氣而升級惡化,又傷害他人。有的人以「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作為生氣依據,更十分有害。一個人性情急躁易於動怒,人與人是有差異,但主要還是一個思想修養問題,通過性格上的自我陶治和調整是能夠改變的。再是沒有遇到重大挫折到傷心處,碰到南牆總回頭。甚而有的認為,愛發脾氣是「正直」「坦率」的表現,是值得炫耀的「豪放」。這更是放縱自己的一種偏見,正直坦率應心口如一,不說瞎話,豪放是心胸豁達,發脾氣正是心胸狹窄的表現,風馬牛不相及。還有的認為「忍氣吞聲受人欺」,實則相反,忍辱才是一個人的美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歷史上越王勾踐十年卧薪嘗膽受到各種凌辱,最後取得復國勝利。韓信忍胯下之辱,成就一代英雄。以上各種偏見,都會把生氣引向極端,慎之防之。
4、氣難言用慧劍。要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是偏見,而拿自己的錯誤來折磨自己更可慘。人在生活工作事業上難免有預料不到的失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比如:因考慮不周受到領導批評;因工作方法欠妥,引起群眾不滿;因粗心大意丟了錢財。特別是當今社會受騙上當常見,經商被騙、買了假藥、融資跳入陷阱、女孩被誘惑中了圈套,受到凌辱等。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是怕丟面子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生悶氣,越想越後悔,越想越弄不出頭緒,更可怕的是死不甘心,一意孤行,越陷越深。此時最需要的是理智、冷靜、放下包袱向前看,用慧劍,快刀斬亂麻。首先要明白「覆水難收,徒悔無益」的道理,在生活中發現了無可挽回的事情時,要勇於放下,不要再自己折磨自己,相信事物總是在變化的。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更主要的是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要學會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失敗是成功之母,把錯誤當成財富。真正人才是在坎坷或打擊後才能脫穎而出。要真能這樣想,就會歡樂對待,氣之何有。 5、瑣碎事休小看。縱現人生,那些耗損生命的心靈痛苦,多數還不是來自那些看似滅頂之災的挑戰,而是來源於雞毛蒜皮的小事。正如英國作家迪斯雷利所說:「為瑣碎事而生氣的人,生命是短促的。」對付瑣碎事,最需要的是「難得糊塗。」不要太認真。世上的事不可能盡善盡美,全如人意,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只要無礙大局,白璧微瑕,求同存異。糊塗才是大智慧。家庭內生氣,大多起因言高言低,雞毛蒜皮小事,最好的辦法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聾作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凡事只往好處想,不往壞處想。只找對方的好處,不看對方毛病。切忌疑心重,無限上綱。假如長期拿瑣碎事生氣不在乎,逐步會由量變到質變,久之也會導致夫婦感情破裂離異、婆媳翻臉、兄弟絕情難以挽救的後果。以氣生怨,怨積成結,就算把積怨疙瘩解開了也難以恢復如原。到時悔之晚矣。 6、存愛心與人善。明代醫學家張景岳認為:「欲壽,唯其樂,欲樂莫過於善。」認為只要寬厚待人,多做有益他人的好事,心理自然愉悅平衡。什麼是愛?愛是像形字,繁體是中間一個心、外面一個受,就是教人用心時時想到別人的感受,全心全意為他人著想。什麼是善?念念利益別人,念念利益眾生就是善。生氣根是自私自利。一個自私自利之人,時時處處事事只為自己著想,有一點不如意事或一句不順耳話就會生氣,發脾氣。存愛心與人為善就不會輕易地生氣發脾氣傷害他人。 7、知足樂莫要貪。想求康樂莫貪心。不知足就要生貪,貪而爭、貪生火、爭生氣。爭而怒,怒而瞋恚。怒時氣之猛,瞋恚氣之烈。所以要懂得知足是福、知足不辱、知足不殆。知足才能長久平安康樂。在日常對自己不要過分苛求,對親人的期望不要過高,興趣可以培養,誰也不要想去改變誰,凡事不要爭高下學會讓步。努力做到十不:不貪、不爭、不抱屈、不後悔、不怨人、不攀比、不著急、不發怒、不上火、不生氣。 8、肚要大心要寬。寬宏大度、胸襟坦蕩是一種巨大的人格力量,寬心是健身之本。中國人講求養身之道,有很多的理論與方法,但若只懂得養生,不懂得養心,病根不能拔除,體質就得不到根本轉變。一個心胸寬廣之人,氣很難入侵。「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兩幅彌勒佛的楹聯,給我們很大的啟迪。目前流行趙朴初先生的「寬心謠」「日出東山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不但是退休老人的戒氣靈丹妙藥,人人讀之受益。謠詞共10句150字,如能如是想,常常念,就能看的開,放的下,就能得到謠詞里說的心歡、舒坦、香甜、慰勉、相安、樂觀。氣溶如水凈,常生歡喜心。 9、和為貴記心間。最近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突出展現了我國不同時代的三個「和」字,表達了孔子思想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沿襲至今的人文理念「和為貴」,與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建和諧社會一脈相承。為什麼這麼重視這個「和」字,因為家和萬事興,國和必強盛,和則興、和則存、和則安、和則美,和氣生財、和氣增壽。如果我們能清醒的認識到「和」字這麼珍貴,就不會輕易地生氣拆和。
和要從自己家庭親親做起,親親間常生氣鬥毆不和,是家族哀敗的象徵。家庭是緣相聚、同根生,社會基礎是家庭,家庭核心是夫婦。家庭和睦,社會安定。夫婦好和,世界和平。如北京奧運會主題歌「我和你」簡短的12句歌詞傳遞了中國人的人情與情意的人本理念,「我和你、心連心、永遠是一家人「既是一家人就應心連心,心連心就應互敬、互愛、互信、互幫、互慰、互勉、互讓、互諒、不生氣。 10、需生氣做表演。生氣得有智慧,遇到不真不善不美不公平的事,需要發怒,可做出生氣的樣子表演給人看,但心裡不著氣。比如孩子不聽話做錯事,大人必須做出生氣的樣子給其教訓表演,但不真生氣,不放心裡去。三、根治生氣的途徑以上談到戒制生氣的十條方法,如能做到會有好效果,定能起到減少和壓伏作用,要徹底根治生氣可以通過學佛解決。用佛法啟迪人生、覺悟人生。經過長期薰修,才能除煩惱,根治生氣。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困擾我們的就是煩惱,生老病死、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生氣是煩惱中的一種現象。學佛最現實的真實利益,身體健康,沒有煩惱,沒有妄想。衡量自己是否學的得法有進步,就是看煩惱是否在年年減少。佛法針對眾生的不同根器,有八萬四千法門,不論修學那個法門,都可斷除煩惱,根治生氣。佛教是幸福美滿的教育,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的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要根治生氣,就必須得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教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不是迷信,是智信,是正信。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就是說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信賴,如果經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學而超哲學,是科學而超科學。孫中山說:「佛學乃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馬克思說:「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恩格斯說:「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魯迅也說:「釋迦牟尼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啟示了。」這些偉人、科學家的論述,我們可以得知,如果我們通過學佛,用佛學理論來戒制生氣,才是根本。佛學理論的基石和核心是因緣論因果律。正是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記載「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古今中外都逃不脫因果。學佛是從孝親做起,佛教的基本道德規範是五戒十善,孝順父母為世間第一善。學佛待人依六和,處事修六度。要求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同現在提倡的社會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思想是一致的。學佛就是按佛陀的教育來改正自己的錯誤思想行為,並落實到日常工作生活中,讓人人能真受益,得歡喜心。如果只懂得一些佛法道理,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落實,那是佛學,不是學佛,也不會真實受益。當代高僧凈空法師說:「如果學佛不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這個佛法談玄說妙,我們還是得不到受用。」法師還舉例說:「我們從早到晚,你在家裡面服務,為一家人工作,你是布施你一家人,供養你一家人。如果你明白,你曉得你就在家裡面修菩薩道,你修的是菩薩行,你會做的很快樂。心地清凈,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喜悅。假如你迷惑顛倒,我在家裡替他們做苦力,做勞工,天天伺候他們,連感謝都不感謝,一天到晚生氣,雖然布施,帶著煩惱,將來果報不好。」「念頭一轉,那個業就變成布施供養,就變成菩薩業了。心裡一快樂,就健康,就長壽了。」如果我們能把這一理念運用到工作、交友、經商、辦企、從政等各方面,就會常得歡喜心,理事無礙,結果圓滿。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但要求修學之人一門深入長期薰修,才能得到人生的最高享受。當代處於末法時期,最契機的修學法門是凈土持名念佛法門,它有易學易行、穩當方便、普契眾機、二力兼有、帶業往生、畢竟不退、成就快速、現生獲益等特色,只要深信不疑,依教奉行,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定能根治生氣,常生歡喜心。
推薦閱讀:
※[轉載]太極十三勢歌訣及行功心解_潘攀
※[轉載]觀音耳根圓通訣
※轉載】偉人風采:毛主席道出一句話美國總統當場下台——
※愛不需要理由(轉載)
※【轉載】竹馬青梅 一見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