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知者明」

「自知者明」

「自知者明」是《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也就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白話:人貴有自知之明。

人貴有自知之明。意思就是說,人最難得正確認識自己,客觀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一句話,人最難認清的是自己的秉性。

什麼是秉性?秉性就是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一個人的個性特徵。宛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每個人的性格都具獨特性,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性格特徵。

一個人能認清自我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當事者迷,旁觀者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們佔據著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又習慣於將目光外求,這樣便更無法看到自己的內心。只有靜下心來,好好的返照自己,好好的自我內省,才能更清楚的認識自己的獨特個性。

老百姓常說:「三歲至老。」一個人的性格,往往來源於他的天性和生命最初留下的環境烙印。所以,一個人來自先天的秉性和幼年時期形成的性格特徵,將會影響他的一生。儘管成人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在不同環境的不同約束下,性格的表現形式會有所不同,但不可擺脫的人的性格本質,會依舊不變的延續著幼年時期的個性。

「自知者明」,其目的不是強制性進行自我改變和自我改造。因為先天早已鑄就的個性特徵,很難再從本質上使其變形。當然更不是無所約束的信馬由韁,任其自由馳騁。「自知者明」,其實就是客觀而公正的看自己,然後理智的把握和掌控好自己的個性。

我們不要過於糾結自己的個性,為自己天生的性格而煩惱,更不要因為無法改變自己而對自己心生厭情。自責、自卑的結果,終會導致自暴自棄,這是否定自我的危險行徑。當然,更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反面,驕傲自滿,自高自大,以為自己是鶴立雞群。客觀公正看自己,就意味著:既然我們生就這樣的性格,那麼它的存在就有著天然的合理性。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完美,都有各自的瑕疵和缺憾。因此,當我們進行自我評價時,就不能偏走極端,全盤否定或肯定。

人的個性特徵,與其說優點與缺點,倒不如說長處和短處更恰如其分。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長與短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統一標準,用辯證思維這把尺子衡量,兩者不過是一種相對性。

「自知者明」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懂得揚長避短,適時的發揮優勢,巧妙的迴避劣勢。如果我們能智慧的運用自己的個性特徵,化劣為優,就能讓天生的瑕疵和缺憾向完美接近,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能。

「性格即命運。」當我們遇到挫折、坎坷、失敗的時候,往往抱怨命運不濟,怨天尤人。其實這正是性格在和我們開玩笑,性格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在人生的道路上,若能多一點自知之明,認清自己,知長短而揚長避短,人生充滿坎坷的路就能相對變得平緩,就能少一點煩惱,多一點快樂,少一點失敗,多一點好運。

推薦閱讀:

以「念念自知」消融不必要的念頭
30條一句話經典語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冷暖自知。
淚奔!狗媽媽自知活不了多久了,臨走前這樣安頓自己的孩子……
小上司,大下屬--人生,如人品茶,甘苦回味;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百日念佛自知錄  律航法師

TAG: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