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龍:建立傳統文化保護區

張祥龍北京大學哲學系暨外國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現象學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國際中西哲學比較學會(ISCWP)會長,美國哲學學會(APA)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人的信心增強了,對傳統文化有了一些興趣。全球化的進程也刺激我們的民族主義,刺激我們對自己文化的某些反省,像韓國人申請端午節對我們就是一個刺激。但是,為了軟實力的考慮,為了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這和文化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真正復活是兩回事。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在衰落談到中國傳統文化,這些年社會上炒作得比較熱,有些學者很樂觀,認為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世紀,甚至說是儒家文化復興的世紀。有的外國學者,比如亨廷頓,他提出文明衝突理論,認為儒家是中西方文明對抗中的一方,我個人認為,其實這個理論的前提——儒家還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力量——是子虛烏有的。我的個人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自鴉片戰爭的一百多年以來,一直在衰落,到現在也還沒有走到谷底。如何來衡量一個文化的衰落,我認為有3個指標。第一,有沒有團體來傳承該文化?世界上無論哪個文化,總有一批人是在用他的全部生命在維護它,佛教與道教文化還都有團體來傳承,而儒家已經沒有了這種團體。第二,適合該文化生存的社會結構如何?最適合儒家文化生存的社會結構是以農業為本的社會,尤其是「耕讀傳家」,更是塑造和維持中國兩三千年的文化特徵的源頭動力,現在已經破壞得差不多了。原來歷史上農村那種有機的、有文化意義的結構,像那種有家譜族譜與家規族規的家庭、家族,由儒家士紳或明或暗地引導著,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即使在被認為是家族傳承較好的中國南方,家族還是作為原來活的單位在起作用嗎?一個家族裡的人死了,族田還會供養他的孩子上學、妻子生活嗎?地方公益還由家族操辦嗎?族規還起作用嗎?第三,這個文化的基本價值和話語還活不活在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儒家《四書五經》的價值與話語在目前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殘存,但已經如中醫藥退居邊緣了。舉個例子,子女與父母討論重大問題時,還用儒家的話、用儒家的價值觀嗎?按照這3項指標,我個人的結論是,中國以儒家為主體的傳統文化不但一直在走下坡路,而且現在陷入極為危險的境地。中國在急劇西方化,所謂全球化只不過是西方化的一個形式而已。就目前的情況來講,我們要復活傳統文化中的一大部分甚至是達到復興應該怎麼辦呢?不能光是淺嘗輒止,那是無濟於事的。我們整個經濟、社會結構,人的思想,年輕人的興趣、走向等等,都標誌著中國傳統文化還在繼續流失。建立文化保護區建立文化特區、文化保護區跟建立自然保護區是類似的。所以,可以很合理地認為,建立文化保護區對人類未來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它使我們生活得更安全,更豐富。第一,自然保護區為文化保護區提供了成功的範例。我們現在都知道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是珍貴的,它本身就是好的。這就是為什麼要保留大熊貓、要保留濕地、要保留原始森林的原因。濕地以前有人覺得沒有用,現在也在大力保護。這些對自然界物種的保護實際上是在保護人類的未來。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所以不知道到未來如果出現重大變化的時候,到底哪個物種對人類有用。儘管袁隆平搞出了高產稻種,但也不敢把野生稻種都扔掉、都拋棄掉,越是野生的稻種越需要保護。如果未來發生大規模的病蟲害,大部分稻種活不下去,需要古老的基因雜交出能夠抗病毒的稻種,就可以到保護下來的基因庫去尋找,所以基因越多越安全、越可靠,一定要保留。再舉一個例子,假如說未來發生某種大災難,如果除了飛機還有火車、驢車以及兩條腿,那就更可能活下來。生活形態和生活方式越多樣就越安全。第二,在華夏歷史上,就有建立文化保護區的傳統。一個新的王朝建立以後,一定要把前面推翻的王朝,或者是再前面的幾個王朝的後裔好好地保護起來,分封他一個諸侯國,讓他的文化在那個小地方繼續傳承下去。比如說周武王伐紂,成功之後馬上又把商紂王的兒子封到殷做諸侯。只有採取這種辦法,新的君主才被當時的中國文化、儒者認為是一個真的新君主,真正的真命天子,否則不過是造反者,暫時的奪權者,沒人承認他的合法性。最後,建立文化保護區是我們面對人類未來危險所採取的有效手段。人類未來非常不確定,而且在我看來很危險,按照現在這樣的技術發展下去,人類前景不會好。以現在的技術發展的邏輯,以後人類造出原子彈和其他惡性武器的難度大大降低。科技帶來的好處越來越多,也就變得越來越致命,科技這把雙刃劍中致死的一面更有實質性。有一位人類學者寫了一本書,裡面講人類向外太空尋找外星文明這麼多年都沒有回應,他有一個很合理的推論:一旦某個星球上的生命發展到與我們的文明差不多,或稍微高級一點,能夠收到電子信息,而且能夠發回來,就完全能夠造出足以毀滅自身的武器——他們很可能已經毀滅了自己。這就是「深邃的寂靜」。文化保護區的組織原則文化保護區有3個組織原則,首先要繼承中國古遠的文化傳統,這是我們祖先自己的傳統;第二是文化特區要走自發、自然、自治的路子;最後一個原則是通過建立保護區,目的不僅僅是復活自己的傳統文化,而且要為人類的未來增添生存的可能性。依據這樣的組織原則,具體實施起來可以這樣來操作,第一是需要一塊生存的土地。這塊土地要大到可以容納兩千人至五千人以農業為主的生活,當然也有城市和商業,類似傳統社會。因為涉及到土地問題,最好是選擇生態環境不太好,交通不暢的邊遠地區,不與他人爭利,比如選擇西南山區或者是西北荒漠,首先要開發改造,造就出一塊傳統文化可以賴以生存的基礎,其次才是利用。第二個是人的問題,什麼人去做這個事情呢?中堅當然是真正的儒者。道教、佛教之所以沒有滅亡,就是因為有專門傳承、保持它們的團體,他們的廟就是他們的文化保護區,在這塊土地上由宗教首領說了算。儒家也要有儒家的團體,要有真正的儒者來傳承它。當然區中士農工商、三教九流都有,但大家都自願遵守特區的公約。假如建立了這個特區,裡面的社會組織方式和政治怎麼辦?我想首先體現的是儒家特色,要以家庭、家族為全社會的基礎,組成有機的地方團體。我設想的不是烏托邦,這跟當年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是不同的:我提倡的以家庭、家族為核心的社會結構是人類自古就有的,經過時間檢驗的,現在將其建立起來不過是一種回歸。至於具體的政治組織方式,儒家講與時偕行,因為儒家認為社會不一定全部都是「進」步,也可能是「退」步。儒家自己最看中的,不是從夏代以來將政權傳給自己兒子的「家天下」,而是堯舜禹式的「公天下」。所以在保護區里可以不用秦漢以來的君主制,而是用真正儒家所提倡的、孟子講的以民為本的家族民主制。這種民主制不是一人一票,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上的西方民主制,而是應該以家庭、家族為基本單位的社會結構。這個區的政權該怎麼建立,最終還是由當時區內的儒者團體和老百姓商量著辦,可以民主一些,也可以偏向精英政治一些。如果偏向家族民主,用投票的形式來決定大事,那麼投票也不以個人為單位,而是以家庭、家族為單位,一家一票。一個家裡好幾個意見怎麼辦?說明這個家治理的不好,就無權投票了,因為儒家很看重一個家長治理家庭的能力。如果是幾個家庭一起投,那這個票還可以加權,比如屬於一個家族的三個家庭一起投票,可算作4票或者是3.5票。如果偏向精英政治,就要儒家團體尤其是家族領袖們來建立元老院或者是什麼委員會,最好是有相互制衡的機制來掌握實權,再委任一個具體的行政長官組織行政班子。當然這種委員會的形成也會體現家族民主。總的原則是要有反饋機制(秦漢以來的君主制中也有諫議機制和科舉制),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專制獨裁,包括民主獨裁、大公司與媒體獨裁。保護區需要傳統和綠色技術下面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技術問題,在這樣一個文化特區里用什麼樣的技術才能夠保證儒家文化的傳承?在保護區內用到的生產技術要有4個原則。第一是這種生產技術一定是訴諸於人,直接可控制的。比如說手工藝,這個技術不會控制你,而是你在控制它。老子講的能量太大的技術不能用,一旦用了這種技術就要不斷地隨它的邏輯發展,你就要跟著它走,被它奴役,比如現在電腦更新就頗有強迫力。第二,這種技術不會造成總體生態惡化,所以從本質上是「綠色」的技術。第三,有利於保持原生的儒家文化,任何不利於家庭關係、家族關係的技術一律不用。第四,有利於達到人的最大幸福。技術是徹頭徹尾地為人服務,而不是人為技術服務,它存在的唯一合理性就是要能增加幸福程度,而我們的幸福與自然的「幸福」是一體的。這樣看來特區里能用什麼樣的技術呢?首先盡量用可再生能源,比如風、水、沼氣。煤炭可少量使用(比如用於打鐵、家用能源),但不可用於機器的驅動。動力以人力、畜力為主,電力只用在最必要的地方。比如說為了保持與外界的聯繫,保護區可能還要保留一台電腦或者是一台收音機。這些電器所用的電力也要依靠風力水力發電,或者用驢轉著發電,或者以其他的綠色的形式獲得。如果遵守了上述保護區採用的生產技術四原則,可以設想,這裡面用到的基本上是傳統技術,比如手工紡織、木匠、石匠、中醫等等。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再發展,在利用這些傳統技術的同時,也要發展新的綠色技術,比如以不污染的方式生產自行車、製造滴灌設備、培養生物病蟲害防治的技術,尤其是發展無毒副作用、不破壞人體自然機制的醫療技術等,所有的新技術只要符合這4個原則就可以使用。以傳統的和綠色技術進行生產,需要人們付出更多的勞動,這一定要突破傳統儒家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陋習。其實以前孔子說他不關心種田,儒者解釋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結構,一直是以農為本,家庭家族健全,他是精英,用不著直接種田,而更關心禮樂教化機制的復興。一旦這種機制復興了,耕讀傳家才有保障。實際上儒家對種田充滿了尊敬,儒者認為這個社會一定是要以農為主,商業是需要抑制的。在當今整個傳統技術與農業的文化結構消失或退化的形勢下,儒者關心的最重大問題之一就應該是技術問題,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特區的生死存亡。特區里的教育怎麼辦呢?當然是全面復活傳統教育,但是必須輔以一些新的因素。在普遍的童蒙教育之上,有3個層次:第一層是專門技術教育,比如說學木匠、鐵匠,這是保證保護區內人們生存下去的重要技術。第二層教育是比較高深的技藝,比如說中醫、農藝、建築技藝。第三層,也是最高一層是儒家教育。這裡的傳統儒家教育必須輔以現代的科技、哲理、歷史知識教育,不然不足以讓保護區里的年輕人有能力適應這個變化的世界,保持興旺。(本報記者袁建勝根據張祥龍在北京第三極書局演講整理)
推薦閱讀:

蘇格蘭傳統服飾
【惜居】中國傳統傢具之民間傢具 堅固耐用 裝飾適度率真質樸
武作家說地躺拳7:傳統地躺拳打鬥特點
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
抵制文化怪論,捍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龍文化)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文化保護 | 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