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梁祝】 二胡協奏曲(完整版)

《梁祝》二胡協奏曲 何占豪、陳剛作曲 王一婧(根據小提琴協奏曲)移植二胡演奏:王一婧協奏:中央音樂學院管弦樂團指揮:王琳琳

[全屏欣賞]

下載(免費)地址鏈接提示「梁祝」傳說與「梁祝文化」在中國流傳1000多年的「梁祝」愛情傳說:四世紀中葉,在我國南方的家村祝家莊,聰明掃盲情的祝員外之女祝英台,衝破封建傳統的束縛,女扮男裝去杭州求學。在那裡,她與善良,純樸而貧寒的青年書生梁山伯同窗三載建立了深摯的友情。當兩人分別時,祝英台用各種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內心蘊藏已久的愛情,誠篤的梁山伯卻沒有領悟。一年後,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個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英台已被許配給一個豪門子弟——馬太守之子馬文才。由於得到不自由婚姻,梁山伯不久即悲憤死去。祝英台得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來到梁山伯的墳墓前,向蒼天發出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梁山伯的墳墓突然裂開,祝英台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對彩蝶,在花叢中飛舞,形影不離。《梁祝》故事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在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都很有影響,在歐美更被稱之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梁祝故事是與《白蛇傳》、《牛郎與織女》、《孟姜女》並列的我國四大民間傳說。「梁祝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她所表現的思想、觀念、精神,隨著千百年的傳誦正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正如「梁祝傳說」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行性論證中所述:梁祝文化已具有1600多年的歷史,且富有江南地方特色,體現了人類對於愛情的忠貞精神;其優美的藝術魅力,使她在流傳過程中被許多藝術形式所接受,如故事、歌謠、傳奇、戲劇、曲藝、音樂、電影、電視、文學、民俗、民間工藝美術等,豐富的表現形式及各種藝術的不同特點,使之形成大量形式、內容各異的「版本」,這也使梁祝傳說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從而使梁祝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中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藝術之一,形成文學、藝術、手工藝、禮儀、民俗、信仰等龐大獨特的梁祝文化。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千古傳頌生生愛山伯永戀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誕生1958年初秋,盛夏過後,「熱火朝天」的日子開始降溫。上海音樂學院黨委向全校師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膽創作,以優異的成績向國慶1 0周年獻禮」的口號,在校園裡激起了一陣陣波瀾。白浪滾滾的長江上,一艘銀灰色的船體在月光下駛向溫州港。船頭甲板上,圍坐著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一年級小提琴專業的幾個同學,這就是以後中華樂壇的風流人物何占豪、俞麗拿、丁芷諾等。他們組建了一個「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其奮鬥目標為,早日結束西洋作品一統小提琴樂章的歷史。此刻,在去農村勞動的途中,他們商議創作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以響應院黨委的號召。選什麼題材好?同學們爭論不休。最後集中在3個題材:1、全民皆兵;2、大鍊鋼鐵;3、在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音調基礎上創作。船一靠碼頭,一封徵求對以上題材意向的信,帶著同學們的期盼,飛到上海音樂學院黨委。在溫州的一個鄉村,何占豪這天剛收工回到農舍,門口突然出現系黨支部書記劉品。他受院黨委書記孟波的委託專程趕來。劉品傳達的選題意向,使何占豪吃了一驚。孟波收到意向信後,毫不猶豫地在3個題材的「3」字打了一個「√」。一個「3」被一筆勾動,橫了過來,變成了「!」。神奇的蝴蝶就此進入了胚胎髮育期。然而,何占豪和他的同學真正的選擇是,搞一個全民皆兵或大鍊鋼鐵的題材,第三者只是湊數。這是我們當時對文藝不適當的引導所形成的思維定勢,把社會主義文藝的功能視作配合形勢的新聞宣傳。一大批僅滿足於展現生活表象、直露政治傾向的作品,變成了宣傳品。誠然,一切藝術都是宣傳,但一切宣傳並非都是藝術。魯迅先生早就作過這樣的提醒。幸好孟波是清醒的。如果他當時勾了前兩者,也許就沒有了今天的《梁祝》協奏曲,而前兩個題材的作品多半會被歷史「遺棄」。孟波之所以明智「選擇」,絕非偶然。三十年代,他在上海灘當學徒時,就參加抗日救亡歌詠活動,晚上常到建國西路仁安坊7號冼星海住處求教。1936年,他任《大眾歌聲》編輯時傳播優秀革命歌曲。他本是個音樂事業組織家,以後幾十年,他都在文藝單位當領導,有著領導藝術創作的豐富經驗。他之所以選擇越劇《梁祝》這個題材,倒也並非是政治上先知先覺,當時就識破「浮誇風」,而是認為小提琴的性格,較為纖細、柔軟,難以表現全民皆兵、大鍊鋼鐵這樣一類生活所需要的氣勢雄壯、轟轟烈烈的情景。越劇《梁祝》本是一首委婉動人的愛情奏鳴曲,適宜小提琴性格化的體現。劇作提供的音樂素材非常優美,又有濃郁、醇美的民族風格。五十年代初,越劇《梁祝》被拍成電影,為海內外熟悉,容易引起社會共鳴。還有一條十分重要的理由是,何占豪在進音樂學院之前,在浙江的一個越劇團樂隊任二胡演奏員,有一肚子的越劇音樂。只有讓藝術家寫自己最熟悉的東西,才有可能寫好。劉品把孟波的選材依據一一告訴何占豪,當說到最後一點時,何占豪竟來了個自我否定:「我肚子里已經沒有什麼東西了。」看著這位學生泄氣的神態,劉品有點慌了。他對何占豪寄予很大的希望。在此之前的一次學校周末晚會上,何占豪用小提琴演奏了一首笛子曲《喜相逢》。在校園裡引起軒然大波。有人認為,用西洋樂器拉中國樂曲,是洋不洋、中不中,在糟蹋小提琴。劉品卻欣喜地跑到何占豪宿舍,讚揚他「有志氣」。準確地說, 何這次演奏是失敗的。笛子曲一般特點為節奏跳躍,這次演奏未經改編,只是一個從笛孔到弦線的簡單「移位」,琴聲自然很不悅耳。然而,就在這失敗的演奏中,劉品看到了何迸發出的對民族文化的依戀與忠誠。他鼓勵何占豪為創造中華民族自己的交響音樂大膽探索,這也是孟波在院黨委會提出的奮鬥目標。正是由於這位學院黨委書記的感召,管弦系的初生牛犢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因為受到了系黨支部書記的直接鼓勵,何占豪一鼓作氣把越劇《梁祝》中十八相送、樓台會等幾段唱腔音樂連接起來,用小提琴實驗演奏。這首當時被稱作「小《梁祝》」的樂曲,令一些到上海音樂學院參觀訪問的外國音樂家驚喜。應該說,何占豪進一步探索創造中華民族自己的交響樂,已有良好的實踐基礎。劉品原是總政歌舞團一位優秀的長笛演奏家,曾在上海音樂學院攻讀本科。他從小參加革命,早年入黨,還在學生時期就當黨支部書記。儘管他比何占豪才年長1歲,卻因長期的實踐及組織工作鍛煉,顯得十分成熟。溫州之行,顯示了他與他的直接指揮者孟波所共有的藝術與思想的雙重導能力。這正是現在不少藝術生產組織者十分短缺的基本功力。人的積極性與實踐創造能力,並不完全等同。那個年代的失誤之一,就在於將兩者劃等號,釀成歷史悲劇。何占豪畢竟只是小提琴專業一年級的學生,從未學過作曲。他雖有一肚子越劇音樂,但素材不等於作品,就像從布料到成衣,需要技術一樣。對這一點,孟波十分清楚。孟波向副院長、作曲教授丁善德「求援」。丁教授優選學生,把作曲系四年級的一位高才生介紹給孟波。他就是有「四隻音樂眼睛」之稱的陳鋼。陳鋼和何占豪,同院不同系的兩個名字,就此「聯姻」,與「蝴蝶」 同時成對高飛。在孟波決定調用陳鋼的時候,措辭激烈的批評意見傳到了院黨委。有人認為,陳鋼父親有「歷史問題」,向國慶獻禮的重點創作,怎麼可以讓他參加?在院黨委會上,孟波明確表態:「老子不等於兒子,為什麼不能用? 」他不僅「識才」、「用才」,還敢「護才」。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在當時多麼需要這種政治上的信任與保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校園裡傳出另一種非議:「《梁山伯與祝英台》是才子佳人加封建迷信」,「怎麼能把這種東西向國慶10周年獻禮?」為了使兩位學生的創作情緒不受影響,孟波主動找他們消除思想疑慮。《梁祝》雖是愛情故事,但宣傳的並不是封建迷信。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劇,是對封建禮教的強烈抗爭。我們中國革命的任務之一,就是反對封建主義,推翻封建統治。反封建的主題既然是進步的、革命的,就可以向國慶獻禮。聽了這番話,兩位作者堅定了信念。然而,作為一所音樂學院的黨委書記,孟波的職權範圍畢竟只在校園之內;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作品,也不只是校內的「自娛自樂」。《梁祝》協奏曲要走向社會,首先上海這座城市能否接納它?置身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孟波不能不有些擔憂。《梁祝》協奏曲剛定稿,他就組織小提琴和鋼琴兩種樂器試奏一遍,然後把錄音帶直接送當時的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石西民那兒徵求意見。石聽完錄音連說:「很好聽!」孟波這才放心。他不是想邀功,而只求在上海意識形態領域的最高管理部門預領一張「通行證」,確保藝術家的勞動成果得以實現。誠然,《梁祝》在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時候,不僅順利通過,且獨領風騷,聲譽鵲起。這是多麼地幸運!然而,《梁祝》對於孟波來說,並不是一件幸事。有人認為,孟波組織《梁祝》創作,表現出狹隘的民族主義,告到中央,以致周恩來碰到孟波時,劈頭一句話就是:「怎麼?你在排斥西方的東西!」陳毅一次到上海視察經濟工作,突然打電話給孟波,說要馬上到音樂學院看節目,並指出,要全部西洋的。在看完演出之後,陳毅表示滿意,在即興發言中,他嚴肅地強調:「不能排斥西方優秀的藝術」,接著,他又補充道:「當然也不能沒有我們民族自己的東西。」來自國家高層領導的責詢,使孟波蒙受難以言喻的委屈。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梁祝》被指為宣揚封資修的大毒草,孟波被打成「授意炮製大毒草,毒害青年學生」的「反黨分子」。因為他否定大鍊鋼鐵作為小提琴協奏曲的選題,於是,又被戴上一頂「反對三面紅旗」 的帽子,到處挨斗,差點兒送命。風雨過後,夢醒時分,「彩蝶」又倔強、自由地展翅高飛。這位「總策劃」為扶持一部經典之作,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引領攀登藝術峰巔的嚮導,自己要有為藝術犧牲的準備,才可能組織生產出具有創世紀意義的優秀作品。這是一個火熱得可以使人頭昏腦脹的年代,一陣「跑步奔向共產主義」的腳步,粗暴地踐踏了科學。上海音樂學院的校園裡,貝多芬、肖邦、李斯特的畫像,都被打上了「×」。孟波嚴肅地指出:「不要這樣做,只要不把他們當作偶像就可以了。」他還指出,要創造中華民族自己的交響音樂,首先要向優秀的古典作品學習、借鑒。在踐踏科學的年代,給科學以最高的尊重,這就是《梁祝》協奏曲的成功之本。在何占豪與陳鋼進入創作階段,孟波和劉品分別發動院和管弦系的專家一起給予具體的藝術指導。在這個關鍵時刻,丁善德教授當起實質上的「藝術總監」。在1928年上海國立音專建校時,丁善德與張曙、冼星海等同是首批學生。後來,他去了巴黎音樂學院深造,曾創作多部在國際上有影響的交響樂作品。在接受指導創作《梁祝》的任務後,他對陳鋼「單個教練」,逐一講解各種奏鳴曲的曲式結構,並一次次地審讀兩位學生噴吐出的每一個樂段,提出修改意見。對於其他老師、專家的意見,丁教授幫助兩個學生進行綜合、梳理,取其精華。民樂系主任、著名國樂家衛仲樂教授,向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開設講座,講解民族樂器的各種演奏技巧,幫助學生們實現小提琴演奏的「洋為中用」。從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畢業的小提琴演奏家趙志華,向何占豪介紹各種小提琴演奏技法,為他提供各種藝術示範。從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畢業的小提琴演奏家陳又新教授,為小組同學邊講解邊演奏各種小提琴協奏曲。當兩位作者決定將二胡的指法寫進協奏曲時,有人以為:「用兩條弦演奏不能發揮小提琴功能」,還有人以為:「把二胡的滑指用到小提琴上去,是破壞小提琴的演奏法則」。有些責難來自個別專家,兩位尚幼稚的學生猶豫了。劉品以系黨支部書記的名義,組織全系的專家展開論證,為兩位學生的藝術創造提供實踐與理論依據。在交響樂中被稱為「美麗的公主」的小提琴,有4條歌唱的琴弦,倘然以為所有的演奏都必須用4條弦,實際上是忽略了小提琴性能的多樣化。韋爾漢根據巴赫詠嘆調改編的「G弦上的詠嘆調」,以及帕格尼尼的羅西尼主題的「摩西幻想曲」,都是在G弦單根弦上唱出動人的歌。現在將二胡的技巧移到小提琴的兩根弦上,完全可以。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經過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十三世紀小提琴剛發明時,琴是放在胸口演奏的,只能拉第一把位。後來出現的新技法如跳弓、揉音等,一開始時都曾被視為「大逆不道」。事實上,各國民族風格的樂曲及演奏方法,為小提琴藝術的發展作出過不少貢獻。因此,把中國民族風格的樂曲和演奏技巧用到小提琴上,非但不損害其傳統,還能擴大其藝術表現力。兩位學生吮吸著豐富的藝術養料,吐露出非凡的藝術才華。只有中國二胡琴弦上才有的滑指手法,終於首次出現在小提琴演奏上,使《梁祝》在表現滿腔悲憤、痛苦欲絕的情感時,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還有中國越劇、京劇中常用的倒板、囂板等,首次進入協奏曲,使《梁祝》從內容到表現形式,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質,小提琴協奏曲在此實現了一次徹底的中華民族化。在1959年5月27日下午首演時,「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的全體同學都參加了演出。18歲的俞麗拿榮任小提琴獨奏;並由此獲得終身榮譽。樂隊指揮是指揮系學生樊承武。這是一個奇蹟。這部「為中國創造民族化交響樂開拓一片綠野」的《梁祝》協奏曲,作者都是學生。而且,這兩位學生在不到1年的時間裡,完成了一部經典之作從選材到創作,直至走上舞台的全過程。我們當然要向兩位年輕的天才作曲家表示敬佩,我們當然也不能不向這兩位青年人背後的那個高智商的母體--這個高等樂府的專家群體,表示崇高的敬意。他們全身心的投入,使兩個學生縮短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漫長路程;也使這部作品縮短了必要經歷的生長周期。這是一個現代化大生產的藝術成果。「總策劃」孟波,實際上是這個「大生產」的「總調度」。早在延安時期,孟波就任過中央黨校文藝工作研究室黨支部書記、中央交響樂團指導員。在劉少奇任校長的魯藝華中分校,孟波分管教務,兼任音樂系主任。建國後,他任過天津、廣州市文化局長,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調到上海音樂學院之前,他在中國音樂家協會任秘書長。這些經歷賦予他卓越的藝術統籌才幹。《梁祝》協奏曲的最初一稿,寫了相愛、抗婚、投墳這幾個段落。尾聲是投墳之後第一主題「懷念」的再現。孟波在審讀了初稿之後,把何占豪與陳鋼叫到辦公室。他否定了這樣的結束處理。「懷念是必要的,但給人壓抑的感覺。音樂要傳神。」孟波建議尾聲增加一段「化蝶」:「這是對封建勢力最強烈的反抗」。接著,他向兩位學生講述了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的創作原則,把兩位學生引向更高的藝術境界。於是,《梁祝》有了現在富有浪漫色彩的「化蝶」,作品因此實現了ABA的曲式結構,作為交響樂的藝術形態,更顯完整。要主要的意義,它使協奏曲的主題有了一個升華。評論家稱「化蝶」為全曲「點睛之筆」 、「靈魂所在」。「點睛之筆」出自孟波,也非偶然。他不僅是音樂事業的組織家,也是個優秀的作曲家。他抗戰年代作曲的《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六十年代初作曲的《高舉革命大旗》等歌曲,都唱遍中華大地,並成為中國一段歷史的代表作。出色的生產組織家,自己應該是專家。這樣就能在關鍵時刻,「該出手時就出手」,給作品來個「點睛之筆」,使其達到理想的藝術高度。作為藝術事業的組織家,也只有這樣,才能顯現令他人信服並自覺追隨的魅力。

王一婧,青年二胡演奏家,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碩士學位;師從二胡教育家、演奏家趙寒陽教授,同時向著名京胡演奏家張素英學習京胡。兩次榮獲華東地區民族器樂演奏比賽一等獎、「蒲公英杯」大賽金獎;2001年參加中國第六屆藝術節並與奧地利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多次應邀參加北京音樂頻道「風華國樂」節目;先後出訪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台灣、香港、澳門進行交流演出,並舉辦了二十多場個人獨奏音樂會,是當今活躍在音樂舞台的才華橫溢的青年演奏家之一。《梁祝 — 王一婧 二胡獨奏音樂會》,其中《梁祝》是王一婧移植的第一個完整的二胡版本,凄美、悲涼的意境比起小提琴版更加具有民族韻味。

感謝光臨

健君文薈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二胡的聲音聽起來很悲涼?
如何判斷一把二胡的優劣?
二胡名曲**江河水 【音樂之聲】
「二胡等於乞討」這種意識聯想的玩笑需要被制止嗎?
為什麼大家都不愛聽二胡?

TAG:二胡 | 協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