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國歷史的興亡周期律
(2012-07-08 12:54:27)
轉載▼
標籤: 制度 崩潰 文化 |
一篇2011年初的舊文,覺得還有些可取,貼到這裡做了留念吧。
---------------------------------------------------
今晚上又失眠了,於是就漸漸地想到了以下的問題。當然,只是一時興起,還很不成熟,也不成章法,望大家多批評、多點撥。
我不知道有人專門論述過這一問題沒有,起碼我目前還沒有看到過這類文章,尤其「制度性崩潰」這一專門術語,也極有可能是本人的首創(大家幫忙見證啊,呵呵)!
這裡,我想先不對「制度性崩潰」這一名詞(術語)進行解釋,而是想先簡要梳理一下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問題,尤其是改朝換代的動力問題,即問一句為什麼會出現「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興亡周期律——藉此,我們也不妨思考一下,當下我們到底有沒有真正跳出這一歷史興亡定律。
過去,我們的政治(歷史)教科書上說,中國的封建社會(這個詞實在是籠統和不準確,但目前又沒有更合適的替代術語,大家知道是指哪一歷史階段就行了)是以地主土地所有製為主的,事實上,這是一個絕大的錯誤。
起碼中國封建社會的大部分時間都不是這樣的,而當是以小自耕農土地所有製為主的——也即是以小農所有製為常態,以地主所有製為變態。
以一個龐大的中央集權政體(國家)來統馭無數的小自耕農,這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典型特色。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小自耕農不僅是政治角色,也是經濟角色,他們通過對國家承擔一定的賦役(包括徭役等),來保障國家的經濟基礎的穩固。
但是,正如我們所了解的,這一經濟基礎並不是穩固的,很多小自耕農往往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破產的情況(先不管何種原因導致的),從而被迫喪失自己的土地。此時,社會上土地兼并問題相當嚴重——如此一來,土地所有權就轉移到了少數人手中,小自耕農減少,國家漸漸成了以地主土地所有製為主——這樣也就削弱了國家的經濟基礎。
有人也許會問了:為什麼土地轉移到少數人手中,國家的經濟基礎就一定會被消弱呢?這個問題有點複雜,我就試著解釋一下吧。
首先說,小自耕農的破產主要就是源於社會負擔的加重,這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國家開支的增大或者以君主為代表的統治集團(包括與君主相關的外戚、宦官等等)的奢侈化,另一方面就是由於官僚集團腐敗增加了社會成本。總之,由於專制制度不可避免的痼疾,加上各種天災、橫禍,大量小自耕農出現破產現象,他們或者成為流民,或者成為佃農。
一般來說,佃農與小自耕農最大的不同,就是他身上的經濟負擔更重,因為他往往要承受來自地主與國家的雙重負擔。而作為剝削階級的地主往往是貪婪的,尤其是隨著「世風日下」,這樣,由於地主的盤剝已經很深——當國家形勢再繼續惡化時,佃農的承受能力就有限了(如果君主稱職,王朝就可能會出現中興現象;否則一個不稱職的君主就無法挽救國家頹勢,小自耕農繼續破產)。
顯而易見,佃農的生活比之小自耕農,更艱難困苦,因此生存的幾率也就更低(流民雖不受剝削,但生存的幾率也不高)——一旦這種生存幾率低到一個下限時,也正是民眾的忍受極限。
當然,更直接的,很多的破產小自耕農成了流民,國家勞動力減少,這樣勢必就會導致大量土地荒蕪,從而減少國家收入——國家為穩定收入,也許又要增稅了。
而大量流民遊離於國家、社會控制之外,也會形成一種反政府的趨勢(或潛在力量),歷史證明,這幫人是最容易被革命烈火點燃了。
由於時間倉促,加之思維有些跳躍,請原諒我有點辭不達意。
問題開始清晰了,由於民眾負擔的不斷加重,他們的承受能力開始接近極限,社會、階級矛盾加劇,以至於這一極限最終被突破——由此,國家的政治、經濟基礎開始動搖!
我們可以從另一種意義上來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即如果國家的經濟基礎動搖了,那麼勢必其上層建築就不那麼穩固——改朝換代的動力出現了!
最後,革命來臨,舊的生產關係被破壞,以及人口大量減少,土地得以再分配,一個新的王朝的經濟基礎又形成了(當然,新王朝也可以憑藉暴力手段深化土地的再分配,以強化自己的統治)!
因此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說,只要一個封建王朝能夠保證小自耕農的社會主導地位,那麼這個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反之,則很快就會走向滅亡。
但是從根本上說,由於專制社會的特點,它是不可能根除君主專制的弊病及官僚機器的腐化的,甚至。這些的弊症的根源就是專制制度本身——由專制制度引發的社會全面危機,由危機再到革命爆發,就是一個國家或社會的「制度性崩潰」!
一個國家的根本即在於其制度,「制度性崩潰」的不可避免,就決定於制度本身的巨大缺陷,就證明了這一制度是不合理的。
由此,中國歷史的興亡周期律問題也就不難這樣被表述了:
不合理的專制制度——引發制度性崩潰——社會動蕩,革命出現——大量死人,及生產關係被調整——新王朝建立,土地再分配——新王朝換湯不換藥的專制制度
那麼,讓我們再拿中國歷史具體驗證一下吧。
春秋以前——真正的封建制,可以不論。
戰國——由於老打仗,所以老死人,所以土地可以不斷再分配,而且官僚體系效率還可以(很多國家還不是「秦政法」),所以內部基本沒出現什麼大問題。當然,其實也可以不算的。
秦——暴政太過,超過老百姓承受極限。暴政的直接根源,顯然就是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皇帝的無上權力缺乏制衡,皇帝老兒可以為所欲為。
西漢——到後期出現嚴重的土地兼并及奴婢問題,「人心厭漢」,王莽代漢的推動力就源於此,可惜王莽最終沒能解決好這一問題,反而激化了矛盾,結果引發劇烈的社會動蕩。
東漢——同西漢情形差不多,只是國家最終被分裂了。
三國兩晉南北朝——亂世,大量死人;北魏時「均田制」的實行,也由於長年戰亂所留下的荒地太多。當時,南方主要實行大土地所有制,國家的經濟基礎很弱,所以政治動蕩也很劇烈(當然動蕩的原因還有很多)。而「均田制」強化了國家能力,而且與之相關的是府兵制的建立,「均田制」的實行應該正是隋朝統一的經濟推動力。
隋——同秦朝一樣。
唐——藩鎮勢力的崛起也加劇了政治形勢惡化,當然還有宦官等!情形和東漢差不多,國家也被分裂了。
五代——不正常,老打仗,老死人。
兩宋——情況有些特殊,由於經濟發達,財政收入可能很多來自商業;北宋前期政治也較清明,再說制度性崩潰的時間短,崩潰不完全(大起義被鎮壓),後被外敵所滅。
兩宋之際既有金人入侵,又有大規模動亂(包括農民起義),死的人也很多,而且南宋享國也不長,再被外敵所滅。
元——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總爆發,結果迅速崩潰!
明——朱元璋打擊豪富,扶植小農,深化土改;但二百年以後,終於面目全非,總崩潰開始;假如沒有外敵,明朝還能撐多久還真很難說(當然,除非它改良制度)
清——跟明朝差不多,加上外侮的壓力,崩潰也加速了。
結論:
中國歷史的王朝更迭,其推動力就在於國家(社會)的制度性崩潰,而崩潰的根源即在於專制制度本身。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在於土地,一切問題的核心也就集中在土地問題上——一代之興,往往由土地的重新劃分為開始;一代之亡,也往往因重新劃分土地的呼聲為開始。
推薦閱讀:
※四柱命理中的大運與太陽黑子周期(4)
※王朝興亡周期律
※旅遊業:正處於新一輪景氣周期的開始
※人體組織的一般代謝周期
※組圖:元素周期表上的腕錶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