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靜遠:腸道微生態將成為癌症治療的新幫手

  2015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內鏡國際論壇於7月3-5日在廣州白雲國際會展中心隆重召開,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主任及大內科主任房靜遠教授,為我們分享了腸道微生態與大腸腫瘤的現狀與展望。他認為,在不久的將來,腸道微生態將成為癌症治療的新幫手。

  我國大腸癌致死率排名擠進前三

  2012年全世界因癌症死亡人數有820萬,占因病死亡總人數的13%,其中大腸癌致死人數為69.4萬,排癌症致死率第4位,發病率也為第4位。根據我國2008年統計數據,大腸癌的發病率在我國排第3位,病死人數排第5位。

  房靜遠教授指出,異常因素、環境因素和宿主因素共同參與複雜疾病大腸癌的發生髮展,即「宿主大腸粘膜細胞——腺瘤——早期大腸癌——進展期大腸癌」轉變。

  「人類腸道內細菌種類超過1000種,約為10倍於人自身細胞數,其中腸菌所含基因數約330萬個,150倍於人體自身基因數。若調節腸菌可能影響大腸腫瘤的發生髮展。」房靜遠教授認為腸菌與大腸腫瘤相關性很大。

  宿主和微生物代謝影響大腸癌發生

  其實,近年來很多研究數據已證實了腸道菌群和大腸腫瘤的關係。房靜遠教授舉例說:「像具核梭桿菌存在於癌區粘膜內而很少在正常腸粘膜內,這個成果被刊登在美國《時代》周刊上2011年醫學十大突破中。」

  人類腸道大腸桿菌是大腸癌發生的輔助因素,大腸桿菌的數量與大腸癌病人的臨床分期密切相關。Ki67免疫組化染色亦顯示,粘膜定居的大腸桿菌的量與粘膜細胞增殖情況呈正相關。

  所以,具核酸桿菌和致病性大腸桿菌構成的腸微生態可能用於大腸癌的篩查。

  腸菌影響大腸腫瘤發生的3種機制

  「Alpha-bug」模型:特定腸道固有菌可通過直/間接方式影響腸上皮細胞,使其已發生基因突變,這些腸菌被定義為「Alpha-bug」。在整個致腫瘤過程中,腸菌持續存在或其作用持續存在,並將其他益生菌「排擠」掉,同時腸道菌群的改變也促使許多致病菌的數量增多,加速了大腸腫瘤的發生與發展。

  「driver-passenger」模型:某些特定的腸道固有菌可誘髮結腸上皮細胞的DNA損傷,這些腸道固有菌被定義為「driver」細菌;其次,大腸腫瘤的癌變過程接到了腸道微環境的改變,而這種改變有利於另外一些腸道細菌如機會致病菌或益生菌的增殖存活,從而「driver細菌」被這些細菌所替代,這些替代者被定義為「passengers」,如具核梭桿菌、牛鏈球菌、羅氏菌屬等。

  「腸道菌群的適應性變化」模型:當腸菌與人體和腸道微環境的平衡狀態被打破,致病菌作用增強會誘導腫瘤的發生。在這個過程中,較適合環境的腸道細菌不斷繁殖,不適應的腸菌不斷減少甚至消失。在新平衡中,具有促腫瘤作用的細菌佔優勢,則菌群推動腫瘤的發生髮展;反之,若具有抑制腫瘤作用的細菌佔優勢,則菌群對腫瘤的發生髮展發揮保護作用。

  未來,腸道微生態將成為癌症治療的新幫手。「在抗癌治療中,腸微生態引導腫瘤卒中中的巨噬細胞轉化為癌症殺手,所以腫瘤化療時應用抗生素時要非常小心。」房靜遠還希望,特異性腸菌在未來的臨床中預警大腸腫瘤的高危人群、預測轉歸、成為預防靶點,在治療過程中還可糾正或補充特異性腸菌以減少藥物副作用。

推薦閱讀:

【經典名言薈萃】085??豁達是一種人生態度,?唯有豁達才能善待人生
別讓它們消失在故鄉(生態論苑)
網路能源未來路在何方?三步開啟生態賦能之路
我的閱讀教學 「生態觀」
汲取優秀政德文化 加強政治生態建設

TAG:癌症 | 癌症治療 | 生態 | 治療 | 腸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