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中國居民的營養與健康
現階段中國居民的營養與健康
王浩然
摘要:本文充分利用所學到的營養學知識,通過回顧建國來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分析了現階段中國居民的食物消費與營養健康狀況,用充足的理論表明:我國居民營養健康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但膳食結構尚不夠合理,一些與膳食模式變化有關的營養健康問題相繼出現。因此需要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改變生活觀念,增強環保意識,提高保健意識,從一日三餐做起,實現均衡營養,以達到全國人民都健康的目的。
關鍵字:中國居民 營養 健康
革命導師列寧說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的,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又何談什麼工作和發展呢。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的提高,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加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壓力的增大,給人們的健康也帶來危機。人體是一個複雜的有機生命體,它是由無數個有活性的細胞組成,而細胞的生存需要營養素的供給,人攝取食物就是在補充身體細胞所需的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和水。這些營養素攝取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的健康。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社會進入到21世紀,人們也對營養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和重視。在影響生命的諸多因素中,營養最為關鍵。「健康」不僅是沒有病或殘疾,是身體、心理狀態及社會關係的良好狀態。一個人生命的整個過程都離不開營養。人在胚胎時必須從母體中吸取所需要的營養,孕婦的營養不僅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也為孩子一生的健康打下重要的基礎。嬰幼兒和青少年的合理營養,對身體和智力都起著一定的作用。而合理的營養對中老年人來說,可以保持生命的持久活力,延緩機體的衰老過程,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對於患者來說,合理的營養是疾病的抵抗力,促進身體康復。
要了解營養與人類的關係,就要了解營養的意義和什麼才是健康!
一、關於營養
營養原義為「謀求養生」,是指人體消化、吸收、利用食物或營養物質的過程。也是人類從外界獲取食物滿足自身生理需要的過程,包括攝取、消化、吸收和體內利用等。營養的核心是「合理」,就是「吃什麼」、「吃多少」,「怎麼吃」。它既要求通過膳食調配提供滿足人體生理需要的能量和多種營養素,又要通過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和應用科學的烹調方法,以利於各種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此外,還應避免膳食構成的比例失調、某些營養素攝入過多以及在烹調過程中營養素的損失或有害物質的形成,因為這些都可能影響身體健康。
合理營養的意義是:促進生長發育、防治疾病、增進智力、促進優生,增加機體免疫功能,促進健康長壽。
營養素是指保證人體成長、發育、繁衍和維持健康生活的物質。目前,已知有40-45種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其中人體最主要的營養素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水、礦物質、維生素。人類為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滿足勞動和工作的需要,必須每日從外界環境中攝入必要的物質,即由食物組成的膳食。
營養素的需要量是指維持人體正常健康與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素的數量,也稱為營養素生理需要量。營養學是研究人體對食物的利用與代謝規律及科學確定人體對營養素需要量的科學。研究內容涉及人體對營養需要量、各類食品營養價值、不同人群的營養、營養與疾病、社區營養等諸多方面。研究的目的是根據機體在不同生理,病理情況下體內新陳代謝的需要,科學確定機體營養素的需要量。制定合理地利用營養素的組織原則,從膳食營養上保證人體的需要
二、健康的真正定義是什麼呢!許多人抱有這樣的老觀念,認為沒病就是健康。其實這個觀點是不科學的。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是指不僅不生病,而且機體與環境之間在生理上、心理上、社會上保持相對平衡,有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一)、健康的十大標準
1989年,WHO又為健康的概念注入新的內容——道德健康。由此可見,現代的健康觀念已經相當豐富——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還提出健康十大標準:
1、要有足夠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的應付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巨細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
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得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臀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齒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頭髮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有較多的人沒有病但老感覺身體不舒服,到醫院也查不出什麼病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亞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大約有10%的人處於健康狀態,20%的人處於疾病狀態,70%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狀態的人生活質量差、工作效率低、極易疲勞。他們有食欲不振、失眠健忘、心緒不寧、精神萎靡、焦慮憂鬱、性功能減退等表現。亞健康是疾病與衰老的前兆期。醫學著重於對疾病本身的醫治。而營養學則是通過均衡人體的各種必需的營養素達到調理身體的內部機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預防、抵抗和戰勝疾病的效果。對於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不須特別的治療,只要通過營養的調理使身體恢復到健康狀態即可。
在生活中,許多人患病的原因主要是他在健康時期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且又不注意飲食的調理,一旦進入亞健康狀態,要是再不引起重視,就非常容易轉換為各種疾病。引起人類亞健康的原因是不當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一)近六十年來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總覽: 1、建國初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期間,是我國恢復、發展生產很有成效的階段。在此期間,糧食生產的增產速度超過人口增長速度,因此人均糧食佔有量逐年遞增,由每年人均240公斤增至300公斤以上,平均每日每人熱量、蛋白質和脂肪的估算攝入量增長了20%~30%,其中熱量由7.29兆焦增長到9.41兆焦,蛋白質由48.5克增長到58.0克,脂肪由21.8克增長到29.3克。這是一個逐漸恢復到飢餓線上的時期。 2、1959~1963年,在糧食供應上是一個較大幅度下降的時期。1960年的人均糧食佔有量僅為216.74公斤,比1956年下降了近30%,並低於1950年水平。1962年人均糧食消費量也低於1952年水平。估算人均熱量、蛋白質和脂肪攝入量亦低於1950年水平。在此期間,造成了大規模人群的嚴重營養不良,以及死亡率增高。1960年總死亡率達44.6%,為1955年的兩倍。我們的生產與生活一度跌入低谷。 3、1964~1975年,人均糧食佔有量才恢復到1956年水平。而熱量、蛋白質、脂肪攝入量,則到1978年才開始相繼恢復到1956年水平。可見這一走彎路後的恢復階段是漫長的。當然,這期間動亂的政治、社會狀態,也是重要的干擾因素。 4、1978~1985年,是農業生產進入快速增長的新階段。人均糧食佔有量由1978年的316公斤,到1984年增長至390公斤。糧食消費量和熱量、蛋白質、脂肪攝入量也均有相應增長。嗣後糧食消費量與熱量攝入量持續維持穩定,公認為80年代中期是在總體上由溫飽邁向小康的轉折點,故稱這一階段為膳食數量的補償階段。 5、1985年以後則進入了膳食結構的調整階段。其特點是糧食消費量逐年下降,而動物性食物消費量則呈交叉上升趨勢;另一方面是人均用於食物支出的消費比例逐漸下降,開始呈現小康社會的特徵。近二十多年來,農業生產一直呈現穩定發展勢態,糧食生產自足有餘,而計劃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長速度得到有效控制。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發展,使人民生活、營養、健康狀況都走上了欣欣向榮的道路。
簡單概括一下,近六十年來我國居民的營養與健康水平明顯提高,但仍任重而道遠。無論歷史地縱向回顧,或國內外橫向比較,都可以看出我國人民日益改善的營養與健康狀況,但也存在著與先進國家的明顯差距;而且又有不可忽視的與膳食模式有關的新的健康問題出現。 1、根據全國三次大規模地實地營養調查結果,可看到熱量由增加到減少和蛋白質的質量不斷提高的規律,正是反映了膳食結構由數量補償到結構調整的變化。1982年人民膳食中熱量、蛋白質攝入量已達到或接近RDA水平,基本已滿足需要,也說明我國在總體上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 2、兒童的身高、體重是用來判斷人群營養狀況的重要指標。據葛可佑等以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CHS建議的參考標準進行判斷,仍有相當比例的學前兒童屬營養不良。同時超重兒童在某些地區也顯著增多,故現狀不能令人滿意。低體重新生兒的發生率也是反映人群營養狀況的敏感指標。據與國外有關資料比較,顯示中國屬於較好水平。 3、在死亡率和出生時期望壽命等居民健康指標方面,總死亡率由50年代初期的25‰以上下降到現在的6.5‰,嬰兒死亡率由50年代初期的近200‰下降到現在的近30‰,出生時的期望壽命由50年代初期的40歲增加到現在的70歲。這些都標誌著中國居民健康水平的明顯提高。上述幾項健康指標與其它國家比較,中國均屬於中等水平。在總死亡率方面,中國並不低於一些發達國家,也反映了中國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提高。 4、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營養狀況改善的同時,中國居民的疾病譜也在發生著變化。死亡原因的位次表現得很明顯。癌症、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已佔到前三位,這與膳食不平衡,某些營養素攝取過多或過少有關。這些疾病逐漸趨向高發,正是一些發達國家給我們的前車之鑒。我們必須及早加強科學導向,普及營養知識,引導居民走出食物消費誤區,走向合理化營養的道路。(二)、近二十年來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
最近的二十年,我國國民經濟有了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膳食的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目前,我國居民膳食結構和飲食習慣都處於迅速變化時期,同時又是諸多營養性疾病的高發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現代生活中各種因素已經、正在或將要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些因素的變化在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歡樂和幸福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災難或埋下了災難的導火索。
1、社會因素的變化。現代人繁忙的生活,高度緊張,使得大腦和其他器官的過氧化脂質含量增加,產生自由基。 運動量的減少,降低了身體的抵抗力。節食、減肥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工作壓力大、誤餐、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疾病。
2、環境因素的變化
隨著科學、工業的高度發展,環境日益受到污染。大量的洗潔精、有害及有毒物質污染河流影響造成灌溉污染,魚類、水生物及浮游生物發生變異。汽車排出大量的廢氣、含鉛氣體產生自由基。空調、冰箱的氟利昂破壞臭氧層,紫外線輻射增加、皮膚受到損壞。
3、膳食因素及飲食習慣的變化
不吃早餐和早餐營養不足,晚餐過遲、過於豐盛,均對身體不利;
精米面的營養素缺乏;快餐、加工食品造成營養素的損失;
大量食用垃圾食品,造成體內毒素積聚;吸煙、酗酒對身體的傷害。
4、現代生活中還有很多人為的其他因素
(1)、普遍缺乏營養知識,特別是家庭中管理伙食的人不懂營養知識;
(2)、食品選擇安排不當、不及時、不合理;
(3)、不當的貯存。
(4)、不當的烹調。
四、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必須對健康和營養引起重視,爭取人人都要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一)、樂觀的心態;
(二)、充足的睡眠;
(三)、適量的運動;
(四)、均衡的營養。
五、中國居民的營養特點和健康
在現代生活中,必須在保證良好的膳食條件下合理的補充營養保健食品。人們由於受時間、飲食習慣和居住地區條件的限制,往往會出現某些營養成分的不足,造成營養失衡。為此,要有針對性地選擇營養食品來增補所缺少的營養素。(一)、中國居民日常食物的分類及營養素 人類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每種食物所含的營養素是不近相同的,都至少可以提供一種營養素,除母乳對0-6個月嬰兒外,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平衡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滿足人體的需求,達到合理的營養,促進健康的成長。 食物可分為五大類:第一類為穀類和薯類。穀類包括米、面、雜糧。薯類包括馬鈴薯、甘薯、木薯等,主要為人們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第二類為動物性食物,包括肉、禽、魚、奶、蛋等。主要為人們提供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A、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D。第三類為豆類和堅果。包括大豆、其他大豆類及花生、核桃、杏仁等堅果類,主要供給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第四類是蔬菜、水果及菌藻類,主要為人們提供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C、胡蘿蔔素、維生素K及有益健康的植物性化學物質。第五類為純能量性食物,包括動植物油、澱粉、食用糖和酒,主要提供能量。動物油還可以提供維生素E和必須脂肪酸。 (二)、中國居民膳食結構和健康 1、穀類食物是中國居民膳食的主體,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也是最為經濟的能量來源。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逐漸傾向於食用更多的動物性食物。據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1982年以來的20年間,平均每標準人日穀類食物的攝入量下降了108%。從能量的食物來源來看,2002年全國平均有58%的能量來源於穀類,其中城市為49%。農村為62%,城市居民明顯低於55%——65%的合理範圍。與1992年相比,穀類食物提供能量的比例減少了9個百分點,特別是大城市居民只有41%的能量來源於穀類,能量來源於動物性食物的比例為13%,城市為18%,農村為11%,與1992年相比,增加了3個百分點。動物性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過高,而膳食纖維過低對一些慢性病的預防很是不利,尤其是引起的肥胖的危害更為明顯,如肥胖會導致心臟負擔過重,出現心慌、氣短、乏力等不適;還會因為內分泌混亂而出現精神癥狀,如抑鬱、焦慮等,還有心腦血管疾病、結石病、心肌梗死、脂肪肝;肥胖者胸腔阻力大,靜脈壓高,血循環量增加,血輸出量增加心臟負擔增加導致心衰,還會發生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在兒童時期,如果孩子肥胖會導致體力、智力、心理發育障礙,體質較差。堅持穀類為主,就是為了保持我國膳食良好的傳統,避免高脂肪、高能量、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的弊端。人們應保持每天適量的穀類物質的攝入,一般成年人每天攝入250——400克為宜。另外應注意粗細搭配,經常吃一些粗糧、雜糧和全穀類食物。 由於中國居民膳食結構的存在,使優質蛋白質、奶類和大豆的攝入在很大程度上達不到人體的需要。 2、魚、禽、蛋和瘦肉均屬於動物性食物,是人類優質蛋白、脂類,和脂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動物性食物中蛋白質不僅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組成更適合人體的需要,尤其是富含賴氨酸和蛋氨酸,但是動物性食物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過多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險性。 魚類脂肪含量一般較低,且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有些海產魚類富含EPA和DHA,對預防心血管病和血脂異常等有一定的作用。禽類脂肪含量也低,且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其脂肪酸組成也優於畜類脂肪。蛋類富含優質蛋白質,各種營養成分比較齊全,是很經濟的優質蛋白質來源。畜肉類一般含脂肪較多,能量高,但瘦肉脂肪含量較低,鐵含量較高且利用率好。肥肉和葷油是高能量、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會引起肥胖,是很多疾病的危險因素。 目前我國部分的城市居民食用動物性食物較多,尤其是食入豬肉過多,應調整肉食結構。根據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每標準人日動物性食物的攝入量為132克,其中豬肉50.8克,其他畜肉9.2克,動物內臟4.7克,禽肉13.9克,蛋類23.7克,魚類24.8克,蝦蟹類4.8克。城市和農村居民動物性食物攝入量差距較大,城市為182.5克,農村為112.5克,相差70克。各類動物性食物攝入城市居民高於農村,畜、禽肉類城市的攝入量為104.5克,農村為68.7克,魚、蝦類城市攝入量為44.9克,農村為23.7克,蛋類城市攝入量為33.2克,農村為20克。動物性食物攝入量的構成,豬肉佔38.5%(城市33% 農村42%),其他畜肉佔7%(城市8.5% 農村6%),禽肉佔10.5%(城市12.4% 農村9.4%,蛋類佔18%(城市18.2% 農村17.8%),魚蝦類佔22.4%(城市24.6% 農村21%),我國居民各類動物性食物的消費率比較,以豬肉的消費率最高,而後依次是蛋類、魚類、禽類、其他畜肉、動物內臟、蝦蟹類。城市居民各類動物性食物的消費率均高於農村,相差十個百分點左右。 3、奶類營養成分齊全,組成比例適宜,易於消化吸收。奶類除富含優質蛋白和纖維素以外,含鈣量較高,吸收利用率也高,是膳食鈣質的較好來源。如牛奶中蛋白質含量均為3%,消化率達到90%以上,其必須氨基酸也基本符合人體的需要,屬於優質蛋白質,脂肪含量約為3%—4%,並以微脂肪酸形式存在,有利於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主要為乳糖,有調節胃酸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的作用,並能促進鈣、鐵、鋅等礦物質的吸收以及助長腸道乳酸桿菌的繁殖擬制腐敗菌的生長。大量的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飲奶有利於其生長發育,增加骨密度,從而推遲其成年後骨質疏鬆的年齡,還可以對抗由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根據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城鄉居民鈣攝入量僅為389毫克每標準人日,不足推薦攝入量的一半,奶類製品攝入量為27克每標準人日,僅為發達國家的5%左右,因此應該大程度的提高人們奶類的攝入量。 4、大豆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及B族維生素,是我國居民膳食中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大豆蛋白質含量約為35—40%,除蛋氨酸外,其於必須氨基酸的組成和比例與動物蛋白相似,而且富含穀類蛋白缺乏的賴氨酸,是與穀類蛋白質互補的天然理想食品。大豆中脂肪含量約為15%—20%,其中不飽和脂肪酸佔85%,亞油酸高達50%,且消化率高,還含有較多的磷脂。大豆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約為25%—30%,有一半是膳食纖維,其中棉籽糖和水蘇糖在場道細菌的作用下發酵產生氣體,可引起服脹。此外,大豆中除了含有大量礦物質,維生素外,還有大豆皂苷、大豆異黃酮、植物固酮、大豆低聚糖。這些營養素都是對人體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對老年人血壓高和心血管患者有很好的健康功效。 (三)、中國居民現階段營養素狀況 1、中國居民不缺的營養素 營養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更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調查顯示我國居民中仍然存在著營養不良問題。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指出,百姓中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不足或明或不均衡的現象普遍存在。兒童中因鐵、碘、維生素A、D缺乏等造成的營養性疾病也較多。這種狀況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和智力的發育,甚至導致兒童死亡率的升高,進而將會影響國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膳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營養過剩或不平衡所致的慢性疾病增多,並且成為使人類喪失勞動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據衛生部統計,我國每天死於慢性病的人數已佔全部死亡的70%以上,而且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十分驚人。
營養素之間關係密切,補充時必須強調平衡。但當今市場上產品的配方多來自於西方國家。飲食習慣和體質的不同,決定了中國人所缺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與西方人不同,使用西方國家配方並不科學。然而,目前大多數中國人對此知之甚少,導致盲目補充的現象比比皆是。建立科學補充營養素的觀念,成為改善中國人營養狀況的當務之急。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世界營養科學聯合會理事、著名營養學家葛可佑教授在2001年9月27日的一個科學報告中有這樣一段通俗易懂的比喻(木桶理論):中國人目前的營養狀況是:有一些營養素不夠,需要立刻補充;有一些營養素已經充足,就不需要再補了。各種營養素在身體里是相互搭配、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協調,關係十分複雜,比如:
維生素A得到維生素E的保護
維生素A防止維生素C的氧化
維生素B群、D、E及鈣、磷、鋅要成一定的比例
維生素B1、B2、B6必須符合1∶1∶1的比例
維生素B2與C要成比例
磷過量,鈣會被耗損
銅過量,鋅會損失
鐵促進維生素B族的代謝
鋅要與維生素B6一起增加攝入量為上。
因此,人體補充營養素的基本原則是:必須把所缺的全部補齊,不缺的不能再補,使人體內各種營養素達到均衡。
2、中國人嚴重缺乏的營養素
(1)、鈣
鈣是中國居民缺乏的嚴重程度排名第一的營養素。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405毫克,僅達到RDA(如果人體長期攝入某營養素不足,就會發生缺乏症的危險。當攝入量達到某一數值時,人們就沒有發生缺乏症的危險。該數值稱為RDA值。)要求的800毫克的49.2%。因缺鈣,會有腳抽筋、盜汗、腰酸及骨質疏鬆等癥狀。
(2)、維生素B
維生素B2是中國居民缺乏的嚴重程度排名第二的營養素。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0.8毫克,僅佔RDA要求的1.3毫克的58.4%。缺乏狀況各地區之間差異不是很大。因缺乏維生素B2,一些人已出現嘴唇脫皮、皮膚髮癢的癥狀。
(3)、維生素A
維生素A是中國居民缺乏程度排名第三的營養素。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476微克(其中157微克為維生素A,319微克來自β-胡蘿蔔素的轉化),僅為RDA要求的800微克的61.7%。不少人都有皮膚乾燥、粗糙,眼睛乾澀、怕光的現象。
3、中國人缺乏的營養素
(1)、鋅
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鋅12.0毫克,比RDA的要求量少20%,屬中國人缺乏的營養素。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缺鋅比較嚴重,已影響部分兒童、青少年智力和身高的正常發育。
(2)、維生素B
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1.2毫克,離RDA的要求差11.3%。因城市居民已廣泛使用精白米面,而維生素B1主要含在大米、小麥的表面上,所以城市居民實際缺乏情況比調查數據還要嚴重。煮熟的大米所含的維生素B1基本上已被破壞。
(3)、硒
中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42微克,離RDA要求相差11.7%。
(4)、鐵
調查食物攝入數據,中國人每天攝入鐵已達到RDA要求,但據調查後分析,中國居民食用的鐵,主要來自於大米、堅果、黑葉蔬菜等植物中的非原血紅素鐵,其利用率較低,吸收率也遠遠低於動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鐵。另外,中國人食用量最大的穀物中,含有濃度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會明顯抑制鐵的吸收。所以,儘管攝入了一定量的鐵,但真正被人體吸收的鐵並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仍然廣泛存在著貧血現象。
(5)、維生素C
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100.2毫克,已達到DRI的100毫克的要求。但是,維生素C主要來源於蔬菜中,中國居民飲食上習慣食用煮熟的蔬菜,其中多數維生素C已被破壞。
4、中國人不缺的營養素
(1)、磷
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1058毫克,而RDA的要求為700毫克,超出358毫克。因磷和鈣最佳的比例為1∶1,如果磷大於鈣的攝入量,鈣的吸收就會被破壞。中國居民實際攝入比例為鈣∶磷=406∶1058,鈣與磷的比例嚴重倒置。這一點已引起中國營養界的高度重視。
(2)、銅
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2.4毫克,DRI推薦量為2.0毫克。過量的銅有明顯的毒性,且銅過量會導致鋅的損失。所以,中國攝入的銅是多了而不是少了。自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尚未發現任何國家有過銅不足的記錄,反而關於銅中毒的記載卻不少。
(3)、女士不缺維生素D
因成年婦女維生素D的需求量為5微克,僅為兒童和老人的一半,中國成年婦女已達到5微克的標準,故不缺維生素D,但兒童和老人因需求量比成年婦女大一倍,故有一定的缺乏。
(4)、泛酸
中國居民飲食範圍較廣,而泛酸廣泛地存在於各類食物中。所以,調查發現,中國人根本不缺泛酸。
(5)、兒童、青少年不缺維生素E
我國兒童、青少年人均每天攝入的維生素E偏高,達到RDA的300%。主要是因為我國食用豆油、麻油等植物油遠高於西方國家。維生素E對提高成年人生育能力、抗氧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兒童、青少年過量則有較大風險。
(6)、鎂
鎂缺乏症患者並不多,幾乎只有患呼吸不良症、嘔吐情形嚴重或注射大量缺鎂輸液,才會發生缺鎂癥狀。鎂過量會引起運動肌障礙,且會妨礙體內的鐵效利用,建議中國人不要盲目補充。
(7)、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和在人體內僅停留4小時的維生素C不同,維生素B12在肝內的儲存可以供3~6年之需。因此,中國缺乏維生素B12的人十分罕見。維生素B12過量,不僅會導致葉酸缺乏,還會出現哮喘、濕疹、面部浮腫、寒顫等過敏反應,發生心前區痛、心悸,常能使心絞痛的病情加重或發作次數增加。
六、問題與思考
(一)、補充營養素的誤區
營養素缺乏問題中國人與西方人不一樣。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時,有些人總認為西方國家的配方比中國的好。稍具營養知識的人都知道,中國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食的國家,西方國家則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食。比如中國人食用的米面比肉多,而西方人食用的肉比米面多;中國人一生中能吃幾百種菜,但西方人常吃的就牛排、漢堡等七八種;中國人食用牛奶量極小,西方人食用牛奶量很大。
另外,黃種人與白種人在體質上仍存在著差異。比如70%的中國人對牛奶中所含的乳糖酶不耐受,而美國只有20%的人不耐受。
所以,中國人缺的營養素與西方人大不一樣:洋人缺的,我們不一定缺。我們缺的,洋人不一定缺。偶爾機會,看到一個在中國銷售的西方國家配方的產品,閱讀其配方表,發現中國人壓根兒就不能服用,比如: 「含50毫克的磷」,中國人攝入的磷已經超量,為RDA的151%。如果再服用磷,豈不使中國人更缺鈣?! 「含2毫克的銅」,中國人攝入銅已達2.4毫克,已超過2.0毫克的國家標準,為RDA的120%。如果服用該配方,攝入量就從2.4毫克變成4.4毫克,達RDA的220%,不僅對健康不利,而且干擾鋅的吸收。 「含鈣100毫克」,中國人均攝入鈣約40毫克,離800毫克的標準相距甚遠,所以中國人應每天另補充400毫克的鈣。現只補100毫克,僅滿足25%,不知能起多大作用?
有的兒童配方不含鋅,而鋅恰恰是中國兒童、青少年迫切需要補充的,其重要性名列維生素和礦物質首位。
(二)、單一補充的誤區
某些人今天發現自己缺鈣,趕快買一盒含鈣的產品,迫不及待地服用;明天發現貧血,趕快又服用含鐵的產品,結果是家裡堆了一大堆五花八門的保健品和藥品。此做法有以下缺點:
1、人體內營養仍達不到均衡。多數人缺少的營養素並非一種,服用單一補充產品後,仍然缺乏多種營養素。而營養素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這樣會干擾營養素的效果。
2、同時服用幾種單一補充產品,有可能造成另外的營養素過量。例如:某補鈣產品含有5毫克維生素D,某補血產品也含有5毫克維生素D。若兩者同時服用,就可能造成維生素D的過量。
3、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一定要有統籌思想,在醫生指導下,或有營養知識的朋友幫助下,總體判斷自己缺什麼維生素和礦物質,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案。
從新世紀開始,中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基本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食物發展,改善食物結構,提高全民營養水平,增進人民身體健康,是國民整體素質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所以說,營養不僅與人類生長發育、智力、延壽、康復以及下一代的成長有關,而且對民族的興旺,國家的強盛都有重要的意義。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現代人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只要我們齊心協力,改變生活觀念,增強環保意識,提高保健意識,從自己做起,從一日三餐做起,均衡營養,人人都健康了,我們的民族昌盛指日可待。
主要參考文獻:
1、 馬冠生,郝利楠 ,李艷平等。中國成年居民食用油消費現狀[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8,9:29-32.
2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第一版.
3、 John C.Wamngford,RebeccaYuhas,杜樹發,等.中國食用油中的脂肪酸:以直接分析值作為制定標籤的依據.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6,33(1):58-63.
4 、崔朝輝,周 琴,胡小琪等。中國居民穀類及薯類消費現狀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8,3:33-36.
5、翟鳳英,楊曉光主編.2002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二:膳食與營養素攝人狀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推薦閱讀:
※我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差,怎麼才能更好的吸收營養呢?
※吃進去的金色葡萄球菌會引起肺炎嗎?———— | 健康朝九晚五主題站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灰指甲怎麼治療?不要口服藥
※身體濕氣重吃什麼喝什麼能除濕??
※腎臟保健三小步 助您健康好氣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