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不狗,世界潮流

前幾天看到一家知名的媒體,用了一個整版「特寫」了春節前夕幾個女孩通過網路眾籌在北京地鐵登「反逼婚廣告」一事。那廣告就登在東直門地鐵站,裡頭有一句:「親愛的爸爸媽媽別擔心,人生有很多種,單身也可以很幸福。」語言看似平和,但逼迫與反逼迫,卻明明透露出來濃濃的火藥味。到了大家認為該脫單的年紀,卻還保持單身,就會開始頻繁地接收到各種「關心」,不斷有人問:為什麼還單身呢?爸媽的「關心」只是其中之一,而且還基本都是出自真心。但這種「關心」大多數時候確實很煩人,它逼著人家必須說出一個、哪怕胡謅一個理由,否則,總感覺對不起這份關心。因為矮且丑咯,或者宅和腐,又或窮和忙,這些理由隨便說一個都成。反正很多時候,人們根本沒想聽理由,只是想找個機會面帶和善地說:小夥子(姑娘)摸摸頭,要加油哦。除非你說:我是喜歡單身所以單身。他們才會改變面部表情:一個白眼飄過,附贈一張呵呵臉。單身人士找什麼理由都行,只要自嘲裝可憐,別人一般都沒多大意見。可如果他們向別人熱情洋溢地說,單身也可以快活和幸福,一般人是打死也不信的,而且會覺得這是玩世不恭的挑釁,是無可救藥的自甘墮落,是沒什麼文化還裝第歐根尼。因為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人們都相信單身必成「狗」,是躲在邊角偷看人家談情說愛的人,是辛酸地期盼春天孤身搭火車的人,是喜歡單面熟煎蛋獨自吃食堂的人。總之,就算有人說什麼「快樂的單身漢」,他最快樂的事,也只能是找到另外一半。有一種文化,叫做單身恐懼,真實而強勁有力。中國的老人家覺得這不是開玩笑:到了年紀還不結婚生孩子,應該被判刑。成家然後立業,天道自然。外國人,比如亞里士多德,認為單身的人和野獸無異。據說上帝創造世界,每天創造完,他總會說「這很好」。唯獨創造亞當時,畫風就變了,上帝說這是他第一件不完美的作品,因為「他不該孤單一個人」,需要一個夏娃。在我們的文化中,單身不會快樂、也不健康,而且還很可恥,是一種莫名的不安和危險。還記得《1984》嗎?那個世界,一個人待著是一種罪。這不是虛構,我們這個世界最嚴厲的懲罰,正是放逐和孤立,監牢中對付最頑固的犯人,使用的最殘忍的手段,就是小黑屋中單獨隔離。當然,萬事不絕對,正確無永恆。數一數哲學教科書上最耀眼的哲學家,有一大半都是單身漢,笛卡爾、帕斯卡爾、斯賓諾莎、康德、叔本華、尼采、維特根斯坦……不過,帕斯卡爾曾經暗戀過一位貴族少女;尼采號稱要拿鞭子抽女人,但他追了好幾個都沒追上;叔本華就是酸葡萄本尊,明明活得像墳墓硬說孤獨更有味。好吧,事實上,哲學家未必是人生贏家,他們單身也未必是因為喜歡單身。要證明「單身不狗」,求助古怪的哲學家看來不行。最有說服力的還是科學的統計數據:今天在美國,50%以上的成年人處於單身,其中3100萬人獨自生活(不包括那些自願或不自願住集體宿舍的)。獨居人口佔了美國人口的28%,僅次於無子女夫妻家庭,是美國第二大戶籍形式,已經超過核心家庭人數。這組數據說明,獨自生活,已經成了現代人主流的生活模式。更不用提,美國50%以上的婚姻都以離婚告終這一事實了。人多未必力量大,也許單身的人過得並不快樂,或者是出於被迫無奈?還真不是這樣。有數據證明,單身人士社交活躍度遠遠超過已婚人士,他們更頻繁地出現在酒吧、社團、廣場和參與公共生活。單身未必孤獨,不愛的兩個人硬湊一塊,才最孤獨;眾人未必快樂,集體狂歡背後,恰有可能是落寞。獨身成主流,只因人們喜歡這種生活方式。除了美國,在瑞典、日本,以及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單身生活,它已經是未來的趨勢。令人遺憾的是,單身人士儘管在人數上逐漸成主流,卻經常遭遇莫名歧視。更糟心的是,對單身人士的歧視,遠不止體現在言語和心理上,在住房、道路設計,社會養老等方面都有體現。有些醫療保險、工作津貼,只有拿結婚證才能領取。這不奇怪,因為現代社會,是圍繞核心家庭,圍繞更能服務於現代工業生產的家庭形式而設計的。寶寶心裡苦,只是寶寶不說。別以為單身這事跟你沒關。任何人都會有單身的日子,任何婚姻都有可能走向單身的一天。老年人尤其老年婦女最有可能單身,因為妻子普遍比丈夫長壽,婦女在生命的最後十年、甚至二十年,都可能保持單身。也別說什麼「單身狗」就是一無關痛癢的自嘲玩笑、不用那麼玻璃心。對歧視的玻璃心和敏感度,折射的正是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尊重單身這種生活方式,說明人們越來越重視生命的質量,而不僅僅追求「曾經活過」。

(文/曾煒)


推薦閱讀:

男女朋友取悅對方的區別 有些人只適合單身
單身情結 ——獻給11月11日光棍節
單身這件事,真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錢江晚報
十二星座會單身到幾歲,水瓶座單身到31,你的星座呢?
大齡剩女擺脫單身的三大秘籍

TAG:世界 | 單身 | 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