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該發掘嗎

「我們的態度很明確,就是保護第一。」12月1 日,國家文物局信息處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專家建議30年—50年內不發掘

「這次勘探,和發掘秦陵沒有任何關係。近30—50年內,這個問題要放一放。」趙化成說。

趙化成認為不主張發掘的主要原因是現在文物保護技術還不過關,不如在地下的自然保存。「最難保護的如絲綢、壁畫、漆器,青銅器好一點,但也會生鏽。有機物的保存最成問題。」趙化成舉例說,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棺、帛畫,都不能完全保存如初。「發掘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破壞。」

「秦陵史料記載中有『上具天文』,很可能就是壁畫。此外,還可能有漆器、銅器等陪葬品。」趙分析。對於帝王陵寢和王朝都城等大規模遺址,趙化成介紹,國家文物局的精神是一般不主動發掘,搶救性發掘為主。「現在到處搞基建,搶救性發掘任務那麼重,有什麼必要發掘帝王陵寢呢?」

科技部信息處景貴飛也強調,此次勘探決不是發掘秦陵的前奏。談到與這次秦陵勘探相關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規劃》,景貴飛說,這個公園雖然是對考古資源的一種開發,但「首先是保護性的,把地征進來,好保護。」「1997年國務院下了文件,強調不發掘帝王陵寢。」

技術不過關,眼下其實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我們的文物保護技術其實是和世界同步的,很多項目,比如說兵馬俑保護,就是和外國聯合在做,而且我們在一些本土出土文物的保護上還有獨到之處。」趙化成介紹,國外文物大國如義大利和埃及,對於大型遺址也採取保護第一的態度,「向世界直播的機器人探測的金字塔,只是較小的一座。」

對於技術問題,少數學者也有不同看法,「主要理由是文物地下長期存放,也未必保護得好,挖出來保護更好。」針對這種看法,趙化成說,「我曾問過專搞文物保護的工作人員,有些東西現在看上去保護得可以,以後有啥變化誰也說不準。比如噴保護膜,暫時是好了,長期來看卻有害。」

定陵之後再未開掘帝陵

帝王陵寢作為一種旅遊、文化資源,自然會激起開發的興趣,而且常常是難以遏制的。而保護和發掘之間的爭論,也從未止息過。趙化成介紹,這裡面除了資源所在地的利益驅動,還會摻雜好奇心、成就感、時代氣氛及學術潮流等影響。

根據《光明日報》1999年1 月18日採訪趙其昌的報道,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范文瀾、張?d等向政務院提交《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消息傳出,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直接找到吳晗,告以當時我國的考古水平不足以發掘陵寢、進行研究和保護文物。無奈信奉「古為今用」的歷史學家們和文物界專家爭論不下,最後提請周總理裁決,周總理批示同意,「長陵發掘委員會」成立,28歲的趙其昌擔任發掘工作隊隊長。

由於偶然的原因,進展遲緩的長陵發掘轉移到定陵,1957年5 月,使用鐵鏟、手電筒等工具,人們打開了定陵地宮,取出了絲綢、青花瓷等大量文物。然而夏鼐等不幸言中,艷麗的絲綢很快變得類似樹皮,大量文物未保存下來,萬曆皇帝的屍骨被紅衛兵焚毀,30多年以後,發掘報告才完成。

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次提出發掘長陵,周恩來予以否決。

作為文物大省的陝西省,對發掘帝陵的興趣自然更為切身。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占明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末,他步入文物考古行列,聽省文管會的老同志講,「文化大革命」前挖乾陵的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時任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喜歡唐文化的武伯倫率先倡導,時任社科院院長的郭沫若聞知陝西發現乾陵地宮陵道並計劃開挖的消息後,特別興奮,盼望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傳說保存在地宮內的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手跡。於是他打算以與周總理多年的老交情及社科院院長的身份說服周總理。但當他講完開挖乾陵的好處及必要性後,周總理只說了一句:「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

郭老失落之餘,寫下了「待到幽宮重啟日,延期翻案續新篇」的詩句。

希望幽宮重啟的興趣,在一些考古專家身上也存在。趙化成介紹,少數老專家主張開掘秦陵,「主要是搞了一輩子研究,想在有生之年看看地宮裡到底有什麼。」這次的勘探地宮,對於這種興趣也是一種補償。

陝西多次提出「搶救性發掘」

根據媒體報道,「文革」之後,陝西省還曾於1986、1994年提出發掘乾陵;2000年老山漢墓發掘後,陝西又有人提出「搶救性發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計劃。對這些計劃,國家文物局堅決否決。

陝西提出「搶救性發掘」的主要理由是乾陵處於地震帶,可能在地震中遭遇破壞,以及屬喀斯特地形,地下水毀損文物等。趙化成對此說:「幾千年沒震壞,等幾十年就震壞了?其實,這次勘探發現秦陵地宮保存相當好,抗震性能很強。地宮也沒有進水。」

《西安旅遊網》推薦的「考古旅遊」形象地說明了陝西對於帝陵發掘及其經濟效益的興趣。「考古旅遊」的內容除了參觀帝陵考古發掘現場,還包括「專家指導模擬試掘」和「模擬發掘」。

此次秦陵高科技勘探,據景貴飛介紹,是秦始皇陵遺址公園項目的前期部分。記者拿到一份《秦始皇陵公園可行性研究報告》,報告提出項目建設資金由陝西省政府自籌1.5 億元,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貸款2.53億元,不足部分1.5 億元申請國家計委予以補助。

報告稱,「項目的實施將對地方經濟產生巨大的帶動效應。按照陝西省1998年旅遊產業調查得出的有關數據,項目產生的外部經濟效益是其直接門票收益的6-8 倍」,至於門票收入,「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20餘年所獲得的經濟效益為參照,按低限值粗略計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按門票價格100 元/ 人,參觀人數按秦俑館人數(180 萬人/ 年),每年收入為1.80億元,加上秦俑館收入,10年累計收入達到22.69 億元(平均年收益按5%逐年遞增)。其他收入按門票收入的30%計算。另外,還可累計增加地方相關產業收入136.14億元,」對提高陝西旅遊業整體水平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文物資源也可「虛擬開發」

對於文物資源保護和開發的關係,景貴飛有自己的看法。「保護不是說徹底不動。埋在那裡,什麼都不做,就是保護?應該是有效利用而不破壞。」景貴飛舉了美國「恐龍文化」的例子:「他們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恐龍考古資源,卻藉此在全世界賺錢。還有『石器時代』這樣的網路遊戲,也是對考古資源的利用。我們的秦陵等資源為何不能進入文化傳播,比如作為電腦遊戲的主題?」

此次高科技勘探的成果,可能實現景貴飛所說的「展示」「利用」。遙感組組長譚克龍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提到,「我們有這樣的想法」,就是說這次探測結束以後,把這次探測的包括地宮以及整個陪葬墓、陪葬坑整個陵墓的布局、結構虛擬下來,做成一個虛擬的秦始皇陵墓,然後參觀的時候也可以看,買回去光碟製作完了以後,也可以進行觀賞,就是進行虛擬的漫遊。劉士毅也提到了「機器人探測」的設想。


推薦閱讀:

秦始皇陵墓能不能挖?
中國10大最神秘的古墓, 秦始皇陵榜首, 至今不敢發掘
僅次於秦始皇陵,至今保存完整,匈奴對他恨之入骨!
秦始皇陵為何歷經幾千年無人敢動?背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TAG:秦始皇 | 秦始皇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