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順時養生

物可傷人,情可傷人。世間事事、時時、處處可傷人者太多,人被物傷,人被人傷,人被己傷,然而,如何才能不被傷?順事、順時、順情、順物,保持平和,把握好度。《黃帝內經》第二篇叫《四氣調神大論》,「四氣調神」就是指要按照時令規律來調養,要順應天時變化來養生,這與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1.調和陰陽

「天時」是什麼?人們最容易理解的莫過於一年當中的四個季節——春溫、夏熱(暑)、秋涼(燥)、冬寒;一天當中的白天和黑夜。然而,陰陽才是最大的、最重要的「天時」。故而《黃帝內經》說養生要「法於陰陽」,又說:「殊不知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陰陽以平為和,偏為疾。萬物皆負陰抱陽而生,故孤陰不長,孤陽不成。」明代大醫學家張介賓在《類經附翼》中更明確地指出:「命之所系,惟陰與陽。不識陰陽,焉知醫理。」可見,陰陽才是根本的「天時」,中醫養生的基礎也是建立在通過調和陰陽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的理論之上的。

為什麼陰陽平衡這麼重要呢?這還得從我們的傳統醫學談起。《莊子》里有一句話,叫做:「《易》以道陰陽」,就是說《易經》它是談論陰陽的。我們的中醫學,可以說立法方葯,都是建立在陰陽的基礎上,而陰陽則根於《易經》,我們中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又發展了《易經》的陰陽,把《易經》的陰陽文化、陰陽哲理,運用到我們人的生理病理,運用到我們醫學裡來。在這方面,它對《易經》的陰陽理論,做出了特殊的貢獻。《黃帝內經》里有一句話,叫做「生之本於陰陽」,就是我們生的本理病理,都是本於陰陽的。張介賓也說過一句話,他說,陰陽在《黃帝內經》已經很完備了,但是要了解它的變化無窮,我們還得要研究《易經》。他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把《黃帝內經》和《易經》不斷地聯繫起來,從而產生醫學的道理。其中,「陰陽平衡」原理就是最重要的道理。

如何維護我們體內的陰陽平衡呢?我覺得關鍵是注意三個方面的平衡:

首先,就是要注意寒熱的平衡。

為什麼呢?寒傷陽,熱傷陰。舉個例子,你看,現在的不少男青年,雖說清秀白皙、文質彬彬,說起話來慢條斯理,可總是缺少了些什麼,缺的就是「陽剛之氣」。白皙可能是寒氣較重造成的,聲音低、語速慢往往是中氣不足。前面也說到,我們許多女性,宮寒、經痛、經期異常等也多是寒氣所為。而煩躁易怒、心悸失眠、頭屑、粉刺……多是實熱(或虛熱)傷害陰血所致。你看,我們要是不能夠很好地維持寒熱的平衡,當然就要影響到陰陽平衡,也就是要影響到健康了。

平衡寒熱,重點在防寒。如今影響「防寒」的關鍵是觀念,比如,為了外在形象,少穿衣已經成為少男少女們的摯愛,甚至上了一定年齡的女性對此依然情有獨鍾;貪食寒涼也是人們的普遍喜好,更有許多人辨不清虛實,錯把虛熱當真熱(如長痘痘本是虛熱,不是體質偏熱;皮膚乾燥、頭皮瘙癢本是陰虛,也不是體質偏熱),總是喜食寒涼瓜果蔬菜,喜食冷飲,即使在冬季里也一樣;一年四季、室內室外,空調從不停下來,這也容易造成人體寒熱的失衡,使用空調也要注意節制。時下有一句廣告詞叫「怕上火,喝***(涼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害人的,因為「虛火」是不能喝涼茶的。

第二個就是要注意氣血的平衡。

氣屬於陽,血屬於陰,《濟生方》就這樣說過:「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夫人之一身,不外乎陰陽氣血,相與流通焉耳。如陰陽得其平,則疾不生;陰陽偏勝,則為痼冷積熱之患也。」《黃帝內經》也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血則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作用。氣虛可導致血虛,血虛無以載氣。所以我們要維持陰陽平衡,平衡氣血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看,現在連有些小孩子走幾步路都氣喘吁吁,大人就更不要說了,為什麼啊?氣虛啊!有些人,坐在那裡好好的,忽然,心慌、氣短、胸悶起來,為什麼啊?血虛啊!尤其是有些女性,年紀輕輕,經期到來時,卻是色淡量少,這是血虛到了亮紅燈的地步了。

就氣和血的平衡而言,中醫養生一般採用氣血同補的方法,效果甚好。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從中醫角度說,補氣就是補血,補血就是補氣,人們口頭上所說的「滋陰壯陽」就是既補氣又補血。而最好的滋補氣血的方法則是食補,其次是葯補,這些內容可以結合後面的「飲食養生」、「藥物養生」來理解。

第三個平衡就是要注意虛實平衡。

其實,寒熱、氣血都具有虛實的性質,比如,氣虛、血虛,實熱、虛熱。用陰陽消長的理論來分析,實以陰陽偏盛為主,虛以陰陽偏衰為主。比如,面紅、汗出、口渴、尿黃等,尤其是口渴,一定要喝水,而且要喝冷水,喝很多水,這就是實熱——實邪致熱(主要是陽邪亢盛耗傷陰液陰血);面紅(多為顴紅)、汗出(多為盜汗)、口舌乾燥(但不想飲水,或飲少量溫水)等,也是熱,虛熱——虛邪致熱(主要是陰液陰血虛衰虧損)。因此,維持虛實的平衡,也是維持陰陽的平衡。

人到中年後,十人九虛,故而中年之後的人應該以補虛為主。虛主要是人的正氣不足,補虛就是提升人體正氣。傳統醫學認為,未成年人特別是小孩子,一息真陽在身,很少有虛衰者,長大後,由於學習、工作、生活等諸多因素影響,人漸漸虛弱了,各種問題也出現了。所以養生護養正氣,應該從年輕時候開始。萬萬不可年輕時用身體換金錢,等年長後用金錢換身體,到那時候是換不回來的。

總之,我們要通過寒熱平衡,通過氣血的平衡,通過虛實的平衡,來維持我們的陰陽平衡。陰陽平衡了,保養好了,我們就會健康一些。

2.順應四時

人生存於自然界中,其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所以養生延年當然要「順四時而適寒暑」,《黃帝內經》就曾明確指出,「人與天地相應」,「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根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這顯然是在暗示人們要順應天時變化,找到適合自己的調養方法,從而健康快樂。

人與自然的關係如此密切,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順應自然呢?

《黃帝內經》把一年四季概括為春溫、夏熱(暑)、秋涼(燥)、冬寒,並說春主生、夏主長、秋主收、冬主藏,「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成為中醫養生理論的經典語言。

什麼叫「養陽」,什麼叫「養陰」,你理解它的意思嗎?表面看起來,「養陽」、「養陰」的意思似乎很簡單。「養陽」不就是養陽氣、「養陰」不就是養陰氣嗎!古時鄭玄就說:「養,猶治也。」治,理也。陽,指生長之氣(即少陽、太陽之氣);陰,指收藏之氣(即少陰、太陰之氣)。即春夏養生養長,秋冬養收養藏。高世栻《素問直解·卷一》註:「夫四時之太少陰陽者,乃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此作少陰)之氣收,少陰(此作太陰)之氣藏。」馬蒔《注證發微》:春夏當順其生長之氣,以養陽氣;秋冬當順其收藏之氣,以養陰氣,「所以聖人於春夏而有養生養長之道者,養陽氣也;秋冬而有養收養藏之道者,養陰氣也」。從古人的意思看,「養陽」就是養陽氣,生長之氣(即少陽、太陽之氣);「養陰」就是養陰氣,收藏之氣(即少陰、太陰之氣)。現在的很多養生學家也大都是這麼說的。我覺得這種說法是不全面、不明了的。

試想:什麼是陽氣、生長之氣(少陽、太陽之氣)?什麼又是陰氣、收藏之氣(少陰、太陰之氣)呢?

我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說的就是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清楚明白,一目了然。可是自古以來,無論醫家還是養生者不少人沒有完全弄懂這個意思。《黃帝內經》在「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句話的前面,還有一段話:「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據丹波元簡《素問識》云:「以太陽、少陽例推之,……太陰、少陰疑是互誤」;據四時陰陽盛衰,亦當如此。)很多人沒有理解這段話的意思的原因,就是對此段話中的「太少陰陽」沒有理解,只是就字面解字,得出養陰陽生長收藏之氣的結論。實際上,《黃帝內經》的「太少陰陽」是有實指的。《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言人身臟腑之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皆為陽。」然《靈樞·陰陽系日月》中又說:「其於五臟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這段話,清楚明白地指出了「太少陰陽」與肝心肺腎的對應關係。

根據藏象學說的五臟養生理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準確理解應該是:春天養肝、夏天養心、長夏養脾、秋天養肺、冬天養腎。中醫養生理論博大精深,只有認真領會其實質,才能學以致用,促進健康。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或者說春天養肝、夏天養心、長夏養脾、秋天養肺、冬天養腎又如何落到實處呢?

春季養生:「春三月(註:正、二、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

大家想一想,這段話是否是這樣的意思:春天到了,你看,春天多美啊,「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花紅柳綠、萬物復甦、鶯歌燕舞、生機盎然,陽氣開始復甦了,一天當中白天陽氣來得比冬天要早,夜晚卻來得要晚,所以我們要早一點起床,晚一點睡覺;早起後,一定要記得到庭院裡面散散步,要把頭髮披散開來(不要束住它,古人不論男女,都束著頭髮),舒展舒展筋骨,適度運動有益於身體健康;春天是絕大多數動植物的生長繁殖季節,農民知道播種、漁民也懂得放生,古人云「勸君莫打春來鳥,子在窩中盼母歸」,這時候我們就更要樂善好施,保持一種仁愛、慈悲的精神狀態,順應春天萬物生髮的特性,人就會樂觀開朗。這樣的養生,最有利於肝臟的護養。

春天,大地回暖,萬物復甦,當然病毒細菌也一樣會復甦的,所以,「春季多溫病」,即感冒(特別是流感)、病毒性腮腺炎、麻疹、風疹、水痘等等,都一起給人們找麻煩來了。特別要提醒的是,春天雖然陽氣升發,然而,寒流總是時不時地要來打擾一下,再加上人們經歷了整個冬天的寒氣侵襲,身體機能有所下降,所以古人才會說「春捂秋凍」,告誡人們春天要多穿衣服,這也有利於提昇陽氣,而抵禦寒冷和疾患的根本,就在於升舉陽氣。由於肝主血,養肝的「生氣」,還在於生血氣,因為生血是肝的主要作用,養肝的生氣就要振奮肝的生機。為了更好地昇陽扶正(提昇陽氣、護養正氣)、護養肝氣、肝血,增強人體素質,我有以下幾條建議:

葛根泡茶(葛根分柴葛根和粉葛根,糖尿病患者一般用柴葛根):「千年人蔘」葛根是上帝賜給您好運的「幸運草」,立春後,早上或上午喝一杯,大增陽氣,如果用早餐時泡一杯葛根粉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

桌邊養肝操:A.站或坐皆可,兩臂交叉,上臂壓下臂,下臂用力挺上臂,拉伸兩肋間肌肉,時間2~3分鐘;B.完成上一個動作後,兩手抱脖子,向後仰,時間2~3分鐘;

飲食細節:常吃時鮮瓜果、蔬菜,多喝雞湯,因為五禽中,雞應於肝,雞湯滋養肝血、肝氣最好;

避寒就溫,多曬太陽;

少熬夜,少勞累,舒肝順氣,避免抑鬱,以保肝陰。

常聽說古來女子多「懷春」,也有說古來女子多「傷春」的,為何春天總能讓女子懷戀或傷心的呢?我想,這與春天生機勃發、萬物蘇醒不無關係,人的生理、情感也和萬事萬物一樣,同樣處於生髮季節,這不禁讓我想起西方的「情人節」,二月十四日,中國傳統節日立春剛剛到來不久的日子。如果說,中國的「情人節」真的是「七月七日」(農曆),除了傳說中的「鵲橋相會」外,還真是不如西方這個節日更符合人體心理、生理規律。後來,我又在書上看到,古時候還有一個節日,「三月三」,那時稱上巳節。這一天男女是可以合法私奔的,後來演變成三月三男女相會的節日,男女聚會,談情說愛。這和西方的「情人節」可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還發現一個問題,一些精神性疾病患者,平時好好的,到了春天會莫名其妙地發作。我想,此病與春天一定有不解之緣。春天屬木,肝也屬木。木喜條達、舒展,肝也一樣,喜舒展不喜抑鬱。而精神性疾病患者平時大多數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精神抑鬱,雖然現在也不明確其發病機理,但此病與肝氣鬱結有必然關係,所以,在傳統醫學裡,疏肝成為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有這方面疾患的人,不妨試試上面的養生方法。

夏季養長:「夏三月(註:四、五、六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注:容色秀麗,神氣外現之象),使氣得泄(註:疏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

夏天,陽氣最盛,萬物蕃秀,「蕃秀」就是指萬物繁榮秀麗,也就是說陽氣更加旺盛了。天地之氣開始上下交合,萬物開花結果。夏天是炎熱的,赤日炎炎似火燒。這個季節,白天時間最長,晚上時間更短,所以,人的養生也要與陽氣的變化相呼應,夏天就應比春天睡得還要晚一些,白天起得還要早一些,當然,中午最好還得睡一個午覺,以補充睡眠不足;這個時候,陽光最強烈,天氣最熱,也是人的陽氣升得最快的時候,千萬不要討厭夏天的太陽,不要討厭天熱,害怕陽光,夏天是比較熱,但老呆在空調房裡,呆在那種人工營造出來的冷環境中,大量地吹著冷風,喝著冷飲,這種陰寒之氣就會傷害陽氣,把汗都悶回去,體內的濁氣發泄不出來,這樣毛病就出來了,反而對人體不好,最好還是使用比較自然的避暑方法,比如,可以到樹蔭下面、小河旁邊,在這種自然的環境下出點汗,對人體是有利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夏天是辛苦的,所以,古人有一個詞叫「苦夏」,意思是說夏天的時候很苦,苦的原因就是陽氣太盛,天氣太熱,天氣的炎熱使人容易激動、火氣大,故夏天人也最容易發火,雖然我們應該適量地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出來,使得體內的陽氣能夠向外宣通、發泄出來,而不是把心中的陽氣憋在身體之內,但是也不能太過分,如果過分的話,氣息就會泄掉,這時的養生就是適應自然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夏天生病,一般與暑熱有關,比如中暑、熱瀉,再就是與吹空調有關,寒氣閉在體內出不來,所以身體各處經常酸痛。大家一定要注意,萬不可過多使用空調,一定要讓身體出點汗,夏天出汗就是在排毒,還能夠起到減肥的作用。夏天屬火,心也屬火,心之志為喜,如果心氣不暢會導致心火過於亢奮,表現出一些過分的行為,如大喜或者大悲,都是太過的表現。情緒太過往往容易導致心臟病、腦卒中(中風)、高血壓等與心腦血管相關疾病的發作,嚴重的會危及生命,《范進中舉》這個故事就是大喜(過喜)傷心的最好說明。心本是人體最累的器官,人體所有器官所需的氣血,都要由心的工作才能推動,故一年四季都應養心,夏天尤其要著重養心,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夏季養心重在瀉除多餘的心火,或補足心氣。

薑糖水:雞蛋大小的生薑剁碎,加2杯水煮10分鐘,放紅糖即成,暖胃腸、散寒氣,治腹瀉時可加10克石榴皮粉;

葡萄膏:葡萄5斤,水泡1-2小時,晾乾,戴上無菌手套將葡萄抓碎,去皮、核,放鍋里熬到很稠時倒進杯子里,將蜂蜜500克放鍋中,煮開後倒進杯中,與葡萄汁拌勻,裝罐,冷藏備用,每天2次,每次2勺;

藥膏貼:用醫用的凡士林調3克冰片粉(隨調隨用,冰片易揮發)臨睡前貼心經上的神門、陰郄、通里、靈道四穴(除心煩、易怒),貼肝經上的太沖穴(降血壓);

桌邊養心操:坐椅上,用力向一側傾斜身體,好像一側有一排山壓過來,左右交替10次,然後站起來,一手按臀部,一手用力向上托,左右交替10次;

要注意休息、減少勞累,睡眠要充足;

夏季瓜果、蔬菜豐富,要常吃時鮮瓜果、蔬菜。

另外,古人稱夏秋之際(時間跨度約為公曆七月底~九月初,相當於學生放暑假的時間)為長夏,並說長夏多濕氣,濕氣重濁,比較容易傷脾,脾傷後常出現腹脹、消化不良等,且濕氣進入人體後,有很多人還會積聚到腳上,所以,濕疹、腳氣此時的發病率最高。此時,備一份自製的「藿香正氣水」(藿香分廣藿香和土藿香,前者效果更好。買100克分成15份,一次一份,加水煎15分鐘即成,還可加些冰糖。新鮮藿香葉也可以,每次20克。治療濕氣、腳氣,保養脾胃);練一練「拉弓健脾操」(用左右手做出拉弓的姿勢,不斷用力、做拉滿弓的動作,想像自己在田野山間,拉弓吸氣,鬆手呼氣,每次5~20分鐘)。

秋季養收:「秋三月(註:七、八、九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秋天,萬物平定,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肅殺之氣降臨,萬物慢慢蕭條,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也應隨之收斂,以保持安定平靜;由於白天的時間漸漸變短,所以不能像春夏那樣晚睡,而是要早點睡,「與雞俱興」;秋天的溫度下降,是慢慢下降的,不像春天那樣乍暖還寒,溫度劇烈變化,人也要不斷地添加衣服,但是,由於秋天之後是寒冷的冬天,故加衣不宜太多,讓身體適應寒涼,這就是前面說的「春捂秋凍」的緣故。秋天涼、燥,「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故燥邪易傷肺氣,尤其易傷肺陰,這個時候要特別注意養陰,養肺陰。

知母粥:10克知母(分酒知母和鹽知母,酒知母適合初期燥熱肺咳,鹽知母適合乾咳日久者,治療傷陰效果好,特別適合老人,小孩減半)放在早晨熬的粥中;對日久體虛或免疫力較差的人,服用知母時,要輔以太子參才行,太子參以黃白色、半透明為真,每次用5克,希望自己年輕、健康的人,還可以單用太子參熬粥;

桌邊養肺操:雙手抱頭,先左右轉身,再前後俯仰,仰身深深吸氣,俯身長長吐氣,可補肺氣;雙手抱拳撞膻中(兩乳正中),像擴胸運動,坐、站皆可,鼻子吸氣時擴胸,嘴呼氣時收回雙臂,收的時候一手拳一手掌,呈抱拳狀,然後撞擊膻中穴,反覆練習;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各種瓜果名目繁多,時鮮蔬菜也非常豐富,因此,要適當多食;

服養陰生津之品:如藕或藕粉(藕有養肺陰、通肺氣的雙重作用)、杏仁、百合、燕窩、銀耳、荸薺、秋梨、蜂蜜、香蕉、獼猴桃、秋菊花……或用麥冬、桔梗(或荷葉)、甘草適量泡水飲,川貝母粉膠囊,每天2次,每次2克,小孩減半,主要對肺熱引起的咳嗽療效好,還可治療哮喘,補肺氣。

肺主氣,肺和呼吸的關係最大,俗話說「人活一口氣」,所以養肺還要學會呼吸。呼吸的原則:平衡陰陽,呼吸精氣。

胸式呼吸:胸式呼吸的目的是練習有氧呼吸,可以加強有氧代謝,方法,伸開雙臂,盡量擴張胸廓,然後大口吸氣,大口吐氣;

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也屬於深呼吸,是對胸式呼吸的輔助,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在沒有站立起來行走之前,也就是說在爬行階段,是以腹式呼吸為主,自從人類能站起來之後,胸式呼吸取而代之,腹式呼吸就退化了,方法,把氣深吸到腹部,鼓起小腹,最後引氣沉於下丹田(在臍下3寸),停頓幾秒鐘後,再把氣從鼻孔呼出;

閉氣呼吸:主要練肺活量,方法,把氣深吸人肺後,盡量閉氣,然後大喘氣,閉氣呼吸,古代養生家稱之為胎息功,就是閉氣後在意念的指引下,把氣從千千萬萬個皮膚腠竅(小毛孔)透出,就像胎兒呼吸一樣,目的在於打開皮膚氣孔,開放微循環。

冬季養藏:「冬三月(註:十、十一、十二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冬天,陽氣潛藏,陰氣最旺,寒氣凜冽,萬物生機閉藏,夜晚的時間是一年當中最長的了,人都應該早點睡,然後晚點起,但與秋天的早睡比較,則睡得更早,晚點起,等太陽出來就暖和了;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亦要順其閉藏之氣,內伏而不外露;冬天養生,重點是保暖、養腎氣,腎乃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殖,喜暖怕冷,我們說要謹防寒氣襲人,主要就是防止寒氣傷害腎臟;人們常說的冬令進補,就是以補腎為主。

現在不少女性為了追求身段美、展示傲人的身材,不管冬天是否寒冷,總是喜歡少穿衣、穿短衣裙,真的很損害身體的,不僅損害自己,對未婚育者,還要損害下一代。據現代醫學證明,女性之卵子(可理解為「先天生殖之精」)與生俱來,不可再造,出生時大約40萬個,到青春期約16-35萬個,但是女性一生排出的卵子不過約500個,其餘的過了更年期後就慢慢消失了,其實,卵子的成熟與否可由身體狀況決定,身體寒涼,經常痛經或經期提前與推後,都將影響自身生理功能,切記!男性也一樣,其「先天生殖之精」雖然不是不可再生的,但也經不起寒冷的衝擊。過於經受寒冷,容易使人早衰。所以古人說「養藏」,就是要把自己藏起來,免受寒冷之苦。

牛膝泡茶:每天2次,每次10克,可煎服,亦可當茶飲,補肝腎、強筋骨;

首烏固精膏:何首烏+蜂蜜(比例為1:2.5即100克何首烏加250克蜂蜜),何首烏加工成粉,自製何首烏方法是干何首烏切片加豆汁拌勻,上鍋蒸透,內外呈棕褐色,再晒乾即成。密封罐裝,放冰箱。也可服用阿膠、人蔘等補品。注意:無論吃什麼補品,吃完後都要來回走幾步,以利藥力發散;

桌邊補腎操:A.坐椅上,上身挺直,雙手十指交叉,抱住左(右)膝蓋,手往上使勁,膝蓋往下使勁,著力點在腰部,左右交替做10次;B.坐椅上,左手放右膝蓋下方,右手放後腦勺輕輕推頭往左扭,腰部挺直,左右交替各做10次;C.提腎功,第一步,站立,兩腳與肩同寬,舌頭抵住上齶,挺胸,注意力集中到腰部,踮起腳尖的同時,兩手伸直,快速抬向頭頂後方,掌心向前,同時吸氣,第二步,兩手慢慢向前平伸,掌心向下,閉氣,第三步,兩手緩緩向下落,並用兩手大拇指分別搓其餘四指,同時呼氣;

常吃時鮮蔬菜,如豆類、栗子、核桃、紅薯等;羊肉火鍋生白蘿蔔,養陰又不上火,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郎中開藥方」就是這個道理;

靈芝、茯苓、蜂王漿、冬蟲夏草、燕窩等能夠補腎並增強免疫力,枸杞燉肉,山藥、何首烏片燉肉,桑椹子、龜、鱉、墨魚、黑棗、黑芝麻、黑豆、黑米等可養腎陰,核桃、熟地、人蔘等可固腎氣;

做到「三多」( 多穿衣服、多曬太陽、多吃溫補)、「三少」( 少出汗、少過度勞累包括過度運動、少吃寒涼)。

冬天太冷,不少人睡覺整晚上都睡不熱,另外,此時的人最易患腰痛、腿痛、膝關節炎、肩周炎之類的關節病,這都是腎陽虛衰的原因,還有人早上睡醒後結果手腳出汗,汗後手腳馬上就冰涼,這是腎陰虛衰的緣故。對待這些腎陰腎陽虛衰的人,普通西藥不僅作用不大,而且傷害肝腎。對此,建議每天晚上睡覺前用熱水泡腳,注意,每次不得少於15分鐘,要泡到身體微微發熱為止,如果是陽虛者,還可在熱水中加一點艾葉(艾葉要煮出汁,每周1次),睡覺時在身體痛處用熱水袋熱敷10分鐘左右,可緩解疼痛。而要完全治好關節疼痛,最好的辦法還是中醫的針灸,不僅效果好,而且沒有毒副作用(可參見後文「常見疾病與治療」)。

3.謹守生命節律

宋代有一首禪詩寫得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詩看上去是寫四季景色的,其實卻是借自然現象來類比人生各階段的心境。如果一個人心態平和,是非成敗全不放在心頭,那麼這個人的一生將快樂無比。

「藏象學說」是傳統醫學的核心內涵之一,「藏象」就是運用哲學的思維,以自然現象來類比臟腑的功能,乃至於類比人體生命現象。一年五季(包括長夏),其規律是「生長化收藏」,人類生命規律也是這樣,「生長壯老已」。養生當然離不開這一生命節律。

人類生命節律也可稱之為壽命,通常是以年齡來衡量壽命長短的尺度,是否就是這樣劃分:少年兒童(生)、青年(長)、壯年(壯)、老(老年)、已(暮年,即高齡老人或臨近死亡階段)呢?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生命節律?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生物體內存在著生物鐘,它自動地調節和控制著人的行為和活動。人從誕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終結,他自身的體力、情緒和智力都存在著由強至弱、由弱至強的周期性起伏變化。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生物節律,或生命節律等。

其實,體力、情緒和智力"三節律"只是人體生物節律的一個部分,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們的古聖先賢就發現了人體一生的生命周期,即發現了人體一生五臟氣血的盛衰和腎氣盛衰、生命力、生殖力盛衰的周期。《黃帝內經》這樣說道:「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堅,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可見,我們的古聖先賢們是分男女來劃分的:女子0~14歲為發育階段,14~35歲為壯盛階段,35~56歲為漸衰階段,56歲以後為衰老階段;男子0~16歲為發育階段,16~40歲為壯盛階段,40~64歲為漸衰階段,64歲以後為衰老階段。這種劃分是以腎藏精主生殖作為依據的(即從腎氣和「天癸」的盛衰觀察出來的人的生命周期)。

關於生命周期,《黃帝內經》還有一種觀點,就是以「十歲」為周期,這是從五臟六腑氣血的盛衰觀察出來的人的生命周期,「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跑)。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快步走)。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行走)。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髮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卧。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如果從動作上看,人體從小到大再到老,表現出來的是「走"快趨"步"坐"卧」,即從跑到快步走,然後到普通的行走,直至喜歡坐,最後是卧,這整個過程就是人體機能慢慢衰老的過程。而50歲以後的衰落期,從五臟六腑功能衰落的順序上看,是按肝、心、脾、肺、腎順序衰落的。這個順序剛好是五行相生的順序。也就是說,「生我者」(母)已衰,「所生者」(子)接著就要衰敗了。

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節律,無論是從生殖功能的成熟與衰竭而劃分的女七男八節律,還是從氣血五臟盛衰的十年節律,都揭示了一個基本的規律,那就是人體生命規律都是漸漸成熟長盛又慢慢衰竭退化的。這不但是生命過程的寫照,還體現了中國哲學的博大精深的含義。我們的先祖們早就發現地球上的事物都是從下往上長的,《周易》六十四卦都是從下往上長的,《黃帝內經》說人五十歲以前的成長也是從下往上長的,氣血由下往上,而人體的衰落則又是按照五行相生的次序逐漸衰落的。《論語》有一段話是記載孔子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73歲去世的。在孔子的一生中,基本上也是以十歲為人生的一個階段。其養生之道何其合符生命節律啊!

弄清楚了生命節律,那就來談談養生「節律」。

孔子有一個人生「三戒」很知名,他說的是,「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年少時血氣還沒有長成,《黃帝內經》說二十歲血氣才開始充盛,三十歲才盛滿,所以要戒色;等到成年了,大約相當於二十歲到五十歲之間(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二十歲血氣開始充盛,五十歲肝氣開始衰敗)不要爭強好勝,不要名啊利啊什麼都去爭,不要動不動就發怒,因為發怒容易傷肝,肝是五臟之中最先衰退的器官,所以,壯年時候就要注意養肝,肝衰退得早,其它各臟就跟著提前衰退了。老年的時候,大概相當於快退休的年齡吧,「心氣始衰……血氣懈惰」,就是說血氣開始衰落,你看,這個時候的人最容易得什麼病?心腦血管疾病,多與氣血有關,所以要戒貪得無厭,要控制心裡的慾望,要注重養心、養氣血。

想想孔子的「三戒」,看看現代人的所為,對照對照《黃帝內經》揭示的人體生命節律,你就會感覺到,古聖先賢們真的太有遠見了,你看他們說的,「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今天,無論是現代醫學技術,還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條件,比起過去來說,真的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早衰的人,與過去相比,恐怕也並沒有本質的變化吧!

從孔子的「三戒」,再聯繫到《黃帝內經》所揭示的生命節律,我們就能知道,謹守生命節律養生,關鍵就是養好「氣血」,護好「天癸」。

「氣血」一詞容易理解明白,前面也說了很多,然而,「天癸」是什麼呢?「天癸」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東西,是《黃帝內經》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就字面而言,「天癸」的「天」,意思是先天的,天然的,「癸」在天幹當中是最後一個,和前一個天干「壬」都是屬水的。《黃帝內經》認為人體五臟中腎屬水,腎為先天之本,是生命的基礎。「天癸」就是先天腎水(精),是具有生殖能力的一種特殊物質,男女只有有了「天癸」這種東西才可以生孩子。女子二七「天癸」至,男子二八「天癸」至,也就是說,女子14歲,男子16歲,就具備生孩子的「天癸」了。此時,「太沖脈盛」,奇經八脈裡面有一條經脈叫沖脈,太沖脈就叫沖脈,它是十二經脈之海,從少腹內起於腎下,進入胞中,女子的子宮,男子的精室,沿著大腿內側的根部,然後往上行,經過肚臍兩旁,上到胸部就發散開來,散開以後還繼續往上行,可以繞到嘴唇。沖脈上行到胸部時,女子乳房開始隆起,男子開始長鬍子,第二性徵就凸顯出來了。所以男女性徵都跟太沖脈的盛衰有關係。女子「七七」49歲時,任脈開始虛弱了,太沖脈也衰微了,此時「天癸」沒有了,沒有"天癸"就不能懷孕生孩子,所以,女子到49歲時一般就是絕經期、更年期,就開始衰老了。男子「八八」64歲時,牙齒、頭髮一般也都開始脫落,「天癸」就徹底盡了,也沒有了生殖能力。當然,如果一個人養生得法,雖然超過49歲(女子)或64歲(男子),形態衰落,但精氣神還在,「天癸」還沒有完全斷絕,照樣可以有生殖能力,尤其是男子。

是不是到了14歲或16歲就適合生孩子呢?不是,因為「天癸」雖至,但身體並未發育平衡。只有到女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男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也就是說,女子21歲,男子24歲,這時男女才發育到了較好的水平,結婚生子比較適中,這和我國的《婚姻法》規定女子20周歲結婚、男子22周歲結婚是非常吻合的。不過,如果從「女七男八」的生命節律看,也許男比女大7至15歲更有利於家庭和諧穩定。

少兒期養生(「天癸至」以前,約為女子14歲前,男子16歲前):

這個時期正是小孩五臟六腑血氣不斷長成的時期,孩子的特點是好動,對什麼都感興趣,作為後天之本的脾胃比較虛弱,正處於逐步成熟的發育當中,因此,主要的工作在父母親。

孩子從出生到漸成大人,身體變化極大,父母親關注的重點是吃、穿與運動。從飲食上看,從餵奶到細食再到粗食,不管過程如何變化,營養始終擺在第一位,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孩子提前進入青春期,可能與飲食中的物品多屬於化肥、飼料等種養、餵養(如反季節大棚蔬菜、牛奶、雞蛋、豬羊牛肉、魚等)出來有關,實際上,提前進入下一年齡段的人,自然也提前進入衰老年齡段。穿衣是另一個問題,小孩子陽氣足,不願意多穿衣,還喜食生冷,千萬不要讓孩子過食寒涼,也不要讓孩子因不注意穿衣而使體質變得寒涼。小孩子人人好動——好活動,用《黃帝內經》的話來說就是「其氣在下,故好走」,這就要順其自然,如果一個小孩子不好動,才是父母要注意的問題。

青春期養生(「天癸至」到30歲左右):

這是人生中生長發育的高峰期,是體格、體質、心理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體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徵明顯發育,生殖系統逐漸成熟,其他臟腑功能亦逐漸成熟和健全。隨著生理方面的迅速發育,心理行為也出現了許多變化。這個時期的人精神飽滿,記憶力強,思想活躍,充滿幻想,追求異性,充滿了逆反心理,感情容易激動,處於人生之旅的十字路口,但也具有較大的可塑性。

首先是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和道德素養。從積極方面啟發他們的興趣與愛好,激發他們積極進取、刻苦奮鬥的精神,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獨立自覺、堅強穩定、直爽開朗、親切活潑的個性,同時還要培養經受挫折的能力。

其次要接受科學的性教育。這個時期的人性意識處於朦朧狀態,情緒易於波動,自制力差,所以要加強性知識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充分了解兩性關係中的行為規範,破除性神秘感,正確處理友誼、戀愛、婚育的關係,最應該戒色。

青年人活潑,熱愛運動,所以要積极參加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習慣。

壯年期養生(30歲左右~更年期女子約50歲,男子約60歲):

壯年是精力最充沛的時期,也是心理成熟階段,但隨著臟腑生理功能的變化,心理也有相應的變化。此時還是「多事之秋」,要承擔來自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和重任,心理負擔沉重。所以這時養生保健至關重要。如果調理得當,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早衰,預防老年病。

一要善於調節精神,保持心態的平和,不要強求名利,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這個時期,是人生事業的關鍵時期,也是許多人積勞成疾、各種問題的多發時期,人們特別容易陷入抑鬱、焦慮、緊張的狀態,這時候,就要像孔子所說的那樣「戒之在斗」,不去爭強好勝,多與親人和朋友交流,保持暢達樂觀。

二要注意飲食調養,護養脾腎,充養腎氣,節制房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機能必然要慢慢下降,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到了「天癸絕」的時候,無論男女,都將進入「更年期」。進入更年期的早晚,主要取決於二個因素,一是營養,二是心理,有時候心理因素比營養因素更重要。

為了使自己的更年期推後,建議:第一,在整個的中年時期都要適當節制房事(所謂節制就是防止超過身體極限,使用藥物提升性能力),切不可「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凡事皆物極必反,年輕時不知節制,那麼,身體就會過早的衰敗;第二,要保持穩定樂觀的情緒,要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負擔,排除緊張恐懼、消極焦慮的心理和無端的猜疑,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因為這時候最容易發生心理上的毛病,尤其是家庭問題,要坐下來溝通,切忌相互指責,你看,如今離婚的都是什麼年齡的人,大多數是中年人,這時的心理因素對更年期的到來影響巨大;第三是注意營養的補充,「黑五類」是補腎的好東西,但關鍵還是平衡飲食,適當補偏;第四是注意運動鍛煉。

更年期疾病較多,一定要注意治療和調養。比如,女性更年期常發生月經紊亂,這個時期也是女性生殖器官腫瘤的好發年齡,最好定期體檢,及早發現,早期治療。

老年期養生(更年期以後)

更年期後便進入了人生的老年時期。這個時期,機體各部分的功能都普遍衰退,性功能也不斷衰退直到完全消失,此時即進入了後老年期。這時會產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如頭髮變白,出現老年斑,皮膚皺紋多,骨質疏鬆,冠狀動脈硬化,前列腺增生肥大等等。

老年養生要注意什麼呢?孔子說:「戒之在得。」也就是不要太在乎你得到了多少,要戒貪得無厭,要控制慾望,注重護養氣血。為什麼啊?老年人老在那兒,主要就是老在氣血虧虛不足,《黃帝內經》說:五十歲,肝氣始衰,六十歲,心氣始衰,七十歲,脾氣虛,八十歲,肺氣衰,九十歲,腎氣焦,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紅樓夢》開篇第一回有一首詩叫「好了歌」寫得好: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人年齡大了,在精神、心理上要知足常樂,怡情悅志,常聽人說「夕陽無限好,晚霞別樣紅」,如能在晚年寫字走棋、觀魚聽鳥、靜坐清談,都是很好的選擇;在飲食上,則應該以農家菜蔬、果品為主,注意清淡、多維(維生素、纖維素),少糖、少脂,必將有益於臟腑健康;在生活習慣上,享受陽光、趨暖避寒、早起早睡、小勞勿疲,病則早治、無病健體。無大喜無大悲,定能「度百歲而去」。


推薦閱讀:

中醫指導更年期女性如何保健養生> 中醫中藥
子午流注十二時辰養生法(新普及簡化版)
養生壺使用方法有哪些?養生壺使用注意事項
氣血鼎盛:青年人的養生
【養生堂】今日17:25播出? 《長壽名醫話養生——張炳厚1》

TAG:養生 |